?

構建特殊兒童發展課程,促進融合教育的個案研究

2018-05-10 09:49祖艷杰
關鍵詞:輔導課題融合

祖艷杰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本課題所研究的特殊兒童不僅是指通過兒童專業鑒定機構確定為特殊兒童的學生,還包括行為障礙、情緒障礙等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F在的普通班級中都會有一二名特殊兒童,表現為情緒障礙、行為障礙等諸多問題,他們很難融入到學校的正常學習生活中,給老師、家長和同學們帶來了諸多煩惱。我們意在通過此課題研究,構建出普通學校里適合特殊學生發展的融合課程體系并探究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幫助這些孩子盡早從“問題行為”中走出來,融入集體生活,提高教師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核心素養。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可以提高全體教師對特殊學生的認知,針對不同類型的特殊學生,總結出教育方法,歸納有效的實施策略,及時對其從心理分析和行為習慣等方面入手,使這些孩子從“問題行為”中走出來,盡早擺脫這種不健康狀態對其成長道路上的人格和心理的影響,從而真正融入到正常的集體生活中,同時培養教師“擁抱差異”的意識,提高參與研究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本課題總結出的輔導策略也可以為同類地區、同類學校的教師提供有益的借鑒與指導。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從古至今很多教育家都提倡“因材施教”,告訴我們要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征,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2. 多年來市區教委十分重視融合教育工作,并將融合教育工作納入整體工作中,統一安排、部署和督導。相繼頒布實施了各種行動計劃、管理辦法等,構建了科學完整的支持保障體系,使得融合教育工作順利推進。

四、 課題研究的目標

1. 通過課題研究,探索出在正常體系教育下融合教育的策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2. 通過課題研究,構建普通學校里適合特殊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核心概念界定

特殊兒童:本文所指的特殊兒童不僅是指通過兒童專業鑒定機構確定為特殊兒童的學生,還包括行為障礙、情緒障礙等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

融合教育: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視的前提下,盡可能將特殊兒童安排在普通學校就讀,提供最適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幫助,使不同學習風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特殊兒童能夠得到盡可能好的公正教育。

(二)研究內容

1. 利用資源教室對特殊兒童進行專項矯治與專項訓練。

2. 針對差異性,探索出在正常體系教育下融合教育的策略和構建普通學校里適合特殊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

3. 通過活動課程,培養特殊學生的好習慣,從而使他們真正融入到正常的集體生活中,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采用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文獻研究法。學習、收集、整理和研究有關特殊學生個性和需求的相關資料,探究適合小學階段特殊學生的管理方法、途徑,以及如何培養這些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七、課題研究的思路

我校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化發展、學校德育工作創新發展為落腳點,不斷拓寬德育科研途徑,豐富課題研究活動載體,把加強課題研究當作德育內涵發展的著力點,積極營造科研氛圍,大力推進課題研究,引領我校德育工作向縱深發展。

八、課題取得的成果

(一)創建了完善的融合課程體系

1. 基礎課程

(1)利用資源教室著重培養特殊學生的習慣養成。

我校利用兩個資源教室,定期對輔讀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進行個性化康復訓練,讓他們在學校提供的常態教育環境中接受補償性、發展性的個別化教育及輔導,使每個孩子都能達到自己的最優。

(2)利用繪本閱讀定期為特殊學生做心理輔導。

我們根據孩子的年齡及自身特點為他們提供不同類型的繪本,這些孩子從中學習到生活、交往的技能,平復了煩躁的心情,從而遷移到生活中逐漸順暢地與同學交往、學習、生活,同時也鍛煉了他們思維、語言、記憶的發展。

2.潛能課程

特殊學生的性格、學習態度、發展程度都不大相同,為了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我們對我校的特殊學生分別開發了適合他們發展的潛能課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課程有:(1)繪畫課程(2)昆蟲課程 (3)聲樂課程(4)綜合實踐課程

如:我校案例1是一個情緒障礙兒童,性格怪異,不愛表達。我們為他制定了繪畫課程,不僅提高了孩子的興趣點,也能引導孩子把他的所想用繪畫表達出來,通過他的繪畫請心理教師隨時進行心理輔導,慢慢孩子安靜了下來,愿意去做他喜歡的事情。

案例2是一個智障兒童 , 缺乏自信心,但喜歡昆蟲。我們制定了昆蟲課程,班主任老師專門為他開設了每天5分鐘昆蟲講堂活動,他是主講人,他的課生動有趣,深受孩子們喜歡。班上同學去圖書室借閱圖書時,也都不忘給他借閱一本昆蟲書籍,為了講好課,他還學會了上網查閱昆蟲資料,現在他已成為班里的小小昆蟲家,這讓他找到了自我存在的價值與快樂,變得愛說愛笑 。

案例3是一個多動癥兒童,課堂紀律差,多動,喜歡打擊樂。我們為他制定的聲樂課程。與聲樂老師配合,讓他參加了打擊樂社團,平時課間他可以隨時去排練廳練習打鼓,漸漸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了社團中,課堂變得更專注,情緒逐漸穩定,與同學相處也逐漸融洽。

(二)探究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隨著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教師逐漸在研究過程中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策略1. 助學伙伴,適時關注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朋友,朋友的友情和幫助是我們最大的支持,特殊學生更需要朋友,或者說他們渴望得到朋友的接納、理解和尊重。為此,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在班中與這些學生促膝交談,讓同學們明白老師就是他們的朋友,從而帶動身邊的孩子們跟他一起玩,一起學習,慢慢的建立友誼。這時,班主任老師要借此良機,為特殊學生尋找優秀的助學伙伴,陪伴和幫助特殊學生,伙伴的榜樣力量會逐漸影響到他們,起到強化替代的效果,適時的關注,能讓他們逐漸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加自信。老師還可根據特殊學生的特點,為其挑選不同的助學伙伴,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2.家校協同,輔助支持

家庭教育是基石,目前我國家庭教育還是缺乏科學的指導,學校通過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會發現他們對融合教育知識和解決策略并不是很了解,為了提高老師和家長的專業知識與輔導技能,我校通過家庭心理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來解決此問題。如發放家庭教育宣傳資料,請專家進校園為家長講座,心理網站的家教信息等。幫助家長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關系,矯正家長自身不良的心理認識,使學生能夠在一個更為健康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同時,我校還定期請來專家為老師和家長做專業輔導,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家長與專家形成長期輔助關系,請專家進課堂,對學生進行評估診斷,找準切入點,針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共同嘗試著做輔導計劃,制定個性方案,形成教育合力。家校教育的一致性,為培養學生融入到正常的集體生活會加快進程,學校還不定期邀請家長進學校、進課堂與孩子共同參與活動,增進家長與孩子的情感。

策略3. 激勵賞識,放大優點

我們采取的方式:降低標準,適時鼓勵;神秘合約;“預支獎狀” 。

賞識和激勵,將促使孩子在快樂中改變、在快樂中進步。激勵、賞識等教育方法對改善學生的行為極其有效,它能點亮學生內心的火花,恰當運用此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對未來更有希望和信心。

策略4. 落實一人一案,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

即在普通課程里設計出滿足有特殊需求學生的活動方案。我們應保證學生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讓每棵小草都開自己的花,在融合環境下接受有質量的基礎教育是每個孩子應該平等享有的權利。所以要求老師的教學設計中要有為他們單獨設計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計劃等,對他們的要求要因人而定,不能等同于全班同學,要尋找他們的優勢和特點,尋找其問題根源,制定特殊目標方案,要為他們創設更多的活動情境和活動課程,落實一人一案,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讓他們看到希望,找到自信,從而激發學習和生活的興趣。

(三)文本成果

通過課題研究,我們撰寫了課題報告,匯編了融合教育的論文、案例、課例集,制定了特殊學生的檔案手冊。

九、課題研究的效果與影響

(一) 教師意識改變,科研能力提高

教師“擁抱差異”的意識增強,對特殊學生的輔導已能做到有理可依,有方法可實施。教師在研究中科研能力不斷提高,課題組有2名教師參加了市級特教劉紅老師的名師工作室,進一步深入學習。兩年來課題組教師有15篇論文、案例獲市區級獎項,4節區級特教研究課受到好評,并制定了我校特殊學生的檔案手冊。在課題研究的引領下,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積極把他們的研究成果推廣到學校的各學科教師中,做好引領,形成了教育合力。

(二) 特殊學生行為逐漸規范,逐步融入正常集體生活

1.我們為每班的特殊學生建立了各自的個人檔案,隨時觀察、輔導和記錄

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這些特殊學生在注意力、肢體動作、不良行為和情緒變化幾方面都有了明顯改變,取得了一些實效性成果,下面的表格記錄了經過輔導訓練后他們的生活、學習能力方面的變化與提高,讓我們能感受到他們的成長與進步。

2.課堂變化(案例前后變化)

案例1我們制定的繪畫課程,提高了孩子的興趣點,引導孩子把他的所想用繪畫表達出來,并隨時進行輔導,孩子漸漸安靜了下來,愿意去做他喜歡的事情。

案例2我們制定的昆蟲課程,讓他找到了自我存在的價值與快樂,變得愛說愛笑,已成為班里的小小昆蟲家。

針對案例3我們制定的藝術課程。使這個多動的孩子變得更專注,通過上打鼓社團,情緒逐漸穩定,與同學相處也逐漸融洽。

(三)學校發展:課題研究不斷深入,創建品牌成特色

本學期,我校已被順義區特教中心定為區特殊教育活動基地校,并把“送課下?!表椖吭谖倚嵤?,3次市區級融合教育培訓會在我校舉辦,骨干教師多次做區級研究課,為同類學校的教師提供方法與策略的借鑒和指導,我校也正逐漸建立融合教育文化,形成學校特色。

做好融合教育工作,是老師的職責與義務,更是班主任核心素養的體現,我們要通過實際行動,改變“隨班”的形式,落實“就讀”的實質,為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開啟新的征程。

參考文獻

[1] 梁松梅·每個孩子都是一首歌—我與融合教育·[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04

[2]靳麗霞·這樣鼓勵孩子最有效·[M]·新世界出版社·2010.03

[3]鄧猛·融合教育理論反思與本土化探索·[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2

[4]鄧猛,朱志勇. 隨班就讀與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較[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04) .

猜你喜歡
輔導課題融合
“五學”融合:實現學習遷移
登鸛雀樓
十二星座家長怎樣輔導作業
剛柔并濟
“自然態”科技創新輔導之無心插柳
破次元
生涯規劃團體輔導課程開展研究
融椅
第十單元 課題1常見的酸和堿(第二課時)
竹溪縣實施“五個一”工程開展草根課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