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心理健康陰晴表

2018-05-10 09:49張珺
關鍵詞:父母陪伴心理健康

張珺

摘要:三至六、七歲的孩子處于幼兒期,也叫學齡前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有的長托在幼兒園,有的仍在家里。家庭和幼兒園都應重視幼兒的心理衛生問題。心理學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們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關鍵詞:幼兒;保持;心理健康;環境;家庭;父母;陪伴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每天所承受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開始出現了很多抑郁癥等心理疾病,這些疾病的出現使得很多人也開始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很多初中、高校的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自殺的行為。我在教學過程中感受到,幼兒園的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會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而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其它年齡階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轉性。這一階段出現的心理問題還比較輕微,教師若及早發現,家園共同及時給予幫助和矯治,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從家庭以及幼兒園兩方面談一談幼兒心理健康問題:

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

家庭搞好幼兒心理衛生,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正確的撫養方式是關鍵

很多父母因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幼兒,就將幼兒教給家里的爺爺、奶奶等家里的長輩或者保姆來看管,有些家里沒有長輩幫忙看管的幼兒很早就被送進了托兒所。即使家長下班回到家中也是自顧自的放松不愿意看管幼兒,覺得幼兒只要有人陪著不管是誰都可以,殊不知這樣會導致幼兒今后的很多心理問題的出現。一方面,孩子有與父母在一起的強烈的心理需要,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感情饑餓和被遺棄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給祖輩撫養,孩子容易受到溺愛,加之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觀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確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給其他親戚或者保姆撫養,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巨大的壓力感往往使他們產生緊張和焦慮,因而對孩子的言行過分敏感,這些都是不利因素。我在教學中就碰到過很多這樣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性格膽小、不與其他人交流、行為異常易大喊大叫、亂跑,安全意識差等問題。父母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美國精神病專家坎貝爾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相應的精神投資,深情地注視孩子,和孩子進行溫馨的身體接觸,一心一意地關心孩子。

2、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系

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系的晴雨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一個和睦家庭里,人們敬老愛幼,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種和諧而又溫暖的氣氛,是有利于幼兒心理衛生的。相反,有的家庭今天吵嘴,明天打架;還有的夫妻不和,把孩子夾在中間,拉來推去,弄得孩子無所適從,恐懼不安。有研究證明,這樣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癥和胃病等。尤其是破裂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據一項少年犯罪的調查來看,少年犯罪出現率最高的是四歲喪母或喪父的人。在破裂家庭中,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更壞,因為喪失父母一方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離婚者的子女易受人歧視,更有害于心理衛生。

3、正確處理幼兒的特殊現象

口吃,口吃多是因幼兒模仿或精神突然緊張造成的,口吃看起來是件所謂“小事”,可對孩子的心理挫傷很嚴重,往往形成孤獨、退縮、羞怯、自卑等不良性格待征。所以,家長要防止孩子口吃,患了口吃不要譏笑他,更不要打他罵他,要鼓勵他樹立信心,精神放松,慢慢糾正。再是五歲以后的孩子尿床,這叫遺尿癥。遺尿癥除少數是生理原因以外,大都是由于精神緊張造成的,也有的是父母對孩子溺愛不加訓練造成的。五、六歲的孩子尿床,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家長萬萬不可再用羞辱甚至責罵的辦法來企圖治好他的遺尿癥。因為孩子越緊張,遺尿癥越難治好。同時,因遺尿而挨打受到責罵的幼兒很容易形成、孩子焦慮、抑郁、自卑等不良性格。

4、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和過失

孩子小,知識經驗少,能力不強,是非不清因而出現過失和犯錯誤都是不奇怪的。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孩子更是在過失和錯誤中不斷學習增長見識的?;谶@個道理,對于孩子的過失和錯誤要心平氣和,教育要耐心細致,尤其要講清道理,不要讓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打孩子,罵孩子,都不是好辦法,因為經常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更不易接受批評和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批評教育孩子時父母口徑要一致。假如一方批評,一方袒護,就會使孩子非混淆,不愿接受教育。要引導孩子認識錯誤,鼓勵孩子心情舒暢地改正錯誤。

5、要支持孩子多做游戲、支持孩子們一起玩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是幼兒的天職,也是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我周圍以及教學過程中就碰到過。父母不帶孩子出去玩,出去玩也從來不讓他跟其他幼兒接觸,這樣就使幼兒患上感統失調疾病,嚴重時甚至出現自閉癥。要讓孩子多玩自己愛玩的游戲,要支持孩子們在一起玩,成人不必多加干涉。孩子們多在一起玩,就是學習,就是交際,而且更能飽嘗游戲中的樂趣,這對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是有益的。

二、 幼兒園是幼兒成長的第二環境,是幼兒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作為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作用發揮的好,可以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具體的說,教師的作用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1、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正確的教育行為影響幼兒

幼兒教師的工作是一項比較辛苦的工作,教師每天都要面對幾十個生龍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彈唱跳畫樣樣要教,還怕孩子一不小心發生意外,心理壓力是相當大的。例如:每天班上有許多孩子都喜歡向老師打“小報告”,而這些“小報告”都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情,時間一長難免會讓老師產生煩躁、厭倦得情緒。這時教師就應該極力避免將個人得不良情緒帶到孩子中間來,應該保持積極愉快得情緒與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們得身心得以健康成長。重視和加強自身心理衛生保健不僅有利于自身的發展,還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教師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是影響兒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帶班的老師恐怕會有這樣得經驗,利用一些休息時間,老師們會在班上閑談,不經意會談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聰明、可愛,怎么討人喜歡,而有的孩子反應遲鈍,不愛說話,都會說出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孩子們聽了后,會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多大的傷害。從此,他們也許會變的更加缺少自信,更加的內向,不愛交談,這些都是因為教師一次不經意的談話,而有的教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卻認為孩子小,不懂事,聽不懂等等。還有的教師甚至還會對幼兒采取斥責、懲罰、譏諷、漠視的態度,去處理在孩子們身上發生的事情與問題,幼兒對教師采取的態度是十分敏感的,這些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絕對有害的,有的幼兒就是由于遭到教師的訓斥、懲罰、譏諷等而不愿意上幼兒園,給幼兒園和家長的工作帶來巨大的障礙。

2、教師及時發現幼兒心理問題,家園共育

很多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往往家長意識不到,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接觸的孩子經驗豐富,發現幼兒的心理有問題要及時與孩子的父母溝通,給出一些建議,家園共同幫助幼兒解決心理問題。例如:我在教小班的時候有個小朋友叫小茗,剛入園時他的行為就與其他幼兒不同,不哭鬧就自己蹲在角落里,我拉著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他也不過來,即使安撫他坐到小朋友中間一會兒自己就又找個角落坐著,不跟其他小朋友交流總是自言自語,老師跟他說話他也跟聽不懂一樣。發現這些問題我也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孩子缺乏安全感、不合群,有可能是家里長輩帶孩子,父母很少帶孩子,孩子在家中也很少出去和同齡人玩。有了初步的分析我及時與小茗的爸爸溝通了解幼兒情況,從跟小茗爸爸的談話中也印證了我的想法,小茗生下來就被送到了外地的外祖父母家,直到幼兒園開學前才把小茗接到自己身邊,小茗媽媽又是個事業心很強的人,沒有時間陪伴小茗,小茗的爸爸也是忙于工作只能接送小茗,到家就讓他自己看動畫片或者玩玩具。我也很詳細的給小茗的爸爸說明了一下孩子在園的表現,也給孩子爸爸分析了幼兒行為出現的原因,并建議孩子的爸爸,在家中讓媽媽也多陪伴幼兒,孩子小更需要母愛,有了母愛孩子才能建立安全感。平時多陪孩子玩,要多帶孩子出去玩多郊游,郊游時要邀請自己也有小孩的好朋友出去玩,孩子多愛模仿父母的行為,在父母和自己的朋友交往時,孩子能學會父母與朋友間交往的方式。而在幼兒園我們總是抱著小茗聊天,聊他感興趣的話題,和他一起做游戲。通過一學年的家園共育,小茗到了中班就可以和小朋友坐在一起上課,雖然還是不太愛和其他幼兒交往,但是可以跟班上的老師交往,對于他來說進步已經很大,小茗的爸爸也很感謝我們老師對他家庭的幫助。

3、教師要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對小班幼兒剛剛走出家庭,進入幼兒園。從未離開過父母的他們,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害怕,恐懼,悲傷等消極情緒便油然而生。將抽象的道理說得簡單,通俗易懂,進行擬人化教育會調動孩子積極的情緒體驗,消除消極情緒,培養幼兒積極情緒對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動作,抓住了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對活動結果產生興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結合小班小朋友的身心特點,我們開展了“我和**寶寶一起上幼兒園”的活動,請家長幫助幼兒把他最喜歡的玩具,每天和孩子一起送入幼兒園。通過一系列“我和**寶寶一起游戲”、“我和**寶寶一起睡覺”、“我和寶寶一起學練本領”等活動,幼兒的積極情緒逐漸被調動了起來,幼兒園在他們心里是一個讓他們覺得寬松,自由和充滿安全感的地方。 墨墨是個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非常靦腆的孩子,從不主動地找老師和同伴說話,家長也說孩子膽子太小,不知如何是好。我與他溝通時,也大多以點頭或搖頭表示,引導小朋友和他交流,效果也不明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找到了教育的契機。一天早上,孩子來園的還不太多,我發現墨墨站在動植物角的一旁,在自言自語,我輕輕走進一聽,原來他在和那里的小魚“對話”呢,“小魚寶寶你有媽媽嗎?你有好朋友嗎?我能和你做好朋友嗎?……”看到這,我連忙一邊把耳朵湊近魚缸,一邊告訴墨墨,小魚寶寶在和老師說悄悄話,我的動作和表情一下子吸引了他,接著我轉換了角色,以他喜歡的小魚的口吻告訴他,“‘我喜歡墨墨,愿意與他成為好朋友?!薄罢娴膯??太好了!”這個時候墨墨臉上興奮的表情,愉悅地動作是我從未見過的,我繼續以小魚的身份與之交流,于是我們第一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談話。在以后我也經常轉換角色,以其它他所喜歡的事物并將之擬人化,與墨墨談心。久而久之,他開始喜歡和我說話,也愿意與其他幼兒交談,我看到墨墨的心靈之門在慢慢敞開,性格也在慢慢變得活潑。

中班、大班多采取的榜樣示范法、引導法、激勵法等教育方法,本園針對于大班幼兒引入《比比和朋友》情商課程,通過系列繪本故事對幼兒進行情商教育,讓幼兒了解自己悲傷、高興等情緒,并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我們在班級內建立了心情小屋,當幼兒心情好或者不好時都可以跟竹節蟲“比比”說一說,有一次我經過心情小屋,我發現森森小朋友正在跟比比聊天,森森對比比說:“比比我生病了,咳嗽很嚴重,我很難受”說到這里森森還傷心的哭了,聽到森森哭我沒有立刻走進去而是繼續觀察,他抱著比比繼續說道:“不過媽媽給我吃了藥,我現在已經好,所以我也不傷心了?!甭牭竭@里我也欣慰的笑了,孩子們從課程中學會了疏解自己情緒的方法,而不是像以前一樣都壓在心里不去跟別人訴說。

總之,即要幼兒園高度重視,又要家庭社會的關注、參與。只有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幼兒時期心理狀況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幼兒心理學》 高月梅/張泓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2]《幼兒心理素質教育》 高志方 上海教育出版社

[3]《幼兒心理素質教育分析百科》徐閆玉.[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歡
父母陪伴心理健康
陪伴
朱麗仙:用愛陪伴,一路成長
“陪伴”等十二則
陪伴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們是怎樣的人
年過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