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蘇軾感喟人生的詩歌透視其處世哲學

2018-05-26 06:55李天依
文學教育 2018年5期
關鍵詞:詩歌

李天依

內容摘要:蘇軾的仕途坎坷,一生三起三落、歷盡升沉,卻始終達觀瀟灑地笑傲人生風雨,在萬丈紅塵中保持自我人格,這源于他適意為樂、隨遇而安的處世哲學。在他大量感喟人生的詩歌作品中,這一哲學意蘊尤顯豐厚,更給人以恒久的警示與啟迪,特別是在人生境界上完成了儒、道、釋三教思想的圓融,開啟了士人人格的審美。

關鍵詞:詩歌 處世哲學 禪理

這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他在受苦的時候,反而感到快樂;在忙碌的時候,仍然安閑自在;在被譴責的時候,實踐慈悲。這是一種思想者的樂觀,一種類似于對生活獲得了哲學超越的樂觀,即追求一種淡泊、通達、榮辱得失無系于心的“靜而達”的人生境界。

蘇軾曾說:“意所樂而為之,何暇計議窮達,云能窮人者固繆,云不能窮人者,亦未免有意于畏窮者也?!边@種坦誠執著和達觀,正是蘇軾所獨有的為人和創作態度?!霸娙松龠_而多窮”,但在窮厄困頓中能始終保持一種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胸懷,乃是蘇軾及其詩作最可令人感動的地方。蘇軾出入儒道、濡染佛禪,他有儒家的底子,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入世的精神,又愛莊子、陶詩和禪理,從而在種種挫折中,善于解脫,保持“無所往而不樂”的生活態度。

他這一生才氣橫溢、抱負齊天,卻“達少窮多”,而能一直活得瀟灑從容,活得智慧寧靜,他憑借、依靠的方式是什么?我們探尋樂天才子蘇東坡的奧秘,旨在尋找這一個蘇軾一生實踐的答案,發現并借鑒他的處世哲學、對人生憂患的解脫方式,即如何從過去及現在的痛苦中掙扎出來,追求自己的人生真諦。

蘇軾詩歌大多從宦海浮沉、貶謫遷徙的生涯或眼前景物、身邊小事悟出人生的偶然、世事的虛幻,追求自在一時的意趣,歸結到適意為樂、隨遇而安的處世哲學。在他大量感喟人生的作品中,這一思想貫穿始終,發揮得淋漓盡致,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從時空觀照中洞悉人生缺憾

蘇軾詩歌中感喟人生的作品主要內涵實際上包含著一個終極問題,即面對宇宙無限、人生有盡的現實,如何對待永恒與一時的矛盾?如何減輕人因生命有限宇宙無窮的強烈反差而產生的悲觀絕望和心理失衡?如何能與大自然抗衡、能永生于世、能使我們的精神長存于天地之間呢?蘇軾以時空觀照的方法來消解這一矛盾,從時空觀照中洞悉人生缺憾的普遍性,從而達觀地對待人生得失與榮辱。

首先,蘇軾不苛求人生完美,將一己之悲歡置于宇宙、人類的廣闊空間去觀照,認識到人力的局限性,從而從容面對人生憂患,并從中得到解脫。(《泗州僧伽塔》)詩云: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

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須日千變。

今我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

得行固愿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

“人生各有所樂兮”,大千世界上自達官貴人下自碌碌眾生,各有所求,概莫能外。但“用舍由時”,富貴在天、壽夭在命。人的追求能否實現并非全由主觀愿望與意志所能左右,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悲哀,即使是神通廣大的“造物”也難以面面俱到、事無巨細地一應滿足。所謂“心想事成”、“萬事如意”不過是處于無奈中的人們一廂情愿罷了。蘇軾就是這樣以哲人的睿智與清醒,為我們揭示出缺憾總存于人生、“事之如大意者,亦自難遂”這一帶有普遍意義的真理。

其次,他將人生憂患置于悠悠人生長河中作高屋建瓴的觀照,從而使其人生哲思由于濃郁的歷史意識的滲入更顯凝重和深厚。

昭君本楚人,艷色照江水。

楚人不敢要,謂是漢妃子。

誰知去鄉國,萬里為胡鬼。

人言生女作門楣,昭君當時憂色衰。

古來人事盡如此,反復縱橫安可知?

(《昭君村》)

詩人在為美的毀滅扼腕嘆息時,“古來”一語筆鋒一轉,將對昭君個人悲劇的詠嘆上升為對古今人事興衰的普遍概括,大大增強了作品透視人生的深度。這一認識并不是蘇軾觸物興感的偶爾閃現,而是反映了他對人生憂患的一貫理解。他敏銳地發現,人生憂患不僅橫向上人人皆存,縱向上看亦古今皆然。

既然從橫向的人類空間和縱向的時間長河來看,人生原本都不完美,缺憾總是相應存在,那又何必對人生苛求完美呢?蘇軾以“去無所逐來無戀,得行固愿留不惡”的曠達態度來面對人生缺憾,對生死存亡之“命”安之若素、“須臾便堪矣,萬事風雨散”。正如人類的生命鏈是由一個個新陳代謝的生命之軀構成的一樣,人的得失沉浮組成了人生起伏不定的漫長過程,既然主觀意志不能左右,缺憾總相應存在,只有采取隨緣自適、伺機而行的方式直面人的現在和未來,方能不失時機地抓住新的希望、清醒地面對“人生可遇不可求”這一冷酷的現實。

因為蘇軾清楚地知道了生命是另一樣東西暫時的表現,是短暫軀殼中所藏的永恒的靈魂。他由佛家絕滅生命的信仰、儒家生活的哲學和道家簡化生命的信念出發,他心靈和感覺的坩堝融出一種新的合金:人生最大的范疇只有“百年三萬日”,但這已經夠長了。在這個大生命中,他只是不朽生機暫時顯現的一粒小分子,他是哪一粒小分子并不重要,生命畢竟是永恒的、美好的,所以他活得很快慰,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

正因為蘇軾能從闊大的人類時空去觀照人生憂患,使他能超世俗地對待人生得失榮辱、超功利地評價事物用途與價值,能從個人“具體的政治哀傷中”擺脫出來,進而發展為“對整個人生、世上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棄和企求解脫與舍棄”。

二.從心靈張揚中實現自我超越

意識到人生的不完美性而生解脫之念是必要的,但這只是低級、初步的,更深層的問題在于達到解脫的目的。蘇軾摒棄了外在解脫方式而上升為內在超越,從而自覺地消解現實的煩惱和憂患。

首先是心靈作用的張揚。作為傳統文人,蘇軾在化解人生憂患的兩種常見方式——借酒消愁與歸隱山林均曾嘗試?!安蝗缪矍耙蛔?,是非憂樂兩相忘”、“若對青山談世事,當須舉白便浮君”。但這終究只是一種浮于外在的解脫,借酒消愁愁更愁,況酒醒之后,如之奈何?歸隱山林是“古來真遁何曾遁,笑殺逾垣與閑門”,都是一種變相的逃避。

有鑒于此,蘇軾大踏步邁入了內在心理時空?!斑_人自達酒何功”是對酒的忘憂功能的舍棄。而蘇軾一生也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人生空漠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或行動上的“退隱”、“歸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其解脫也更徹底,個中奧秘正源于此。

于是,在蘇軾對人生憂患的化解中,我們強烈感受到的,是其心靈作用的擴張和精神世界的拓展。他尚未踏入仕途前,其褒貶古今之英氣、慨然有為之信念,都使他樹立了濟世安民、實現遠大政治抱負的宏偉目標。然而,“圣明寬大許全身,哀病摧頹自畏人”,士大夫間的內耗紛爭、激進變法的無法阻擋給他的前途罩上了一團陰影,特別是“烏臺詩案”與“黃州之貶”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苦難遭遇中的人生況味。他只能“作詩雖未造藩閾,破悶豈不賢樗蒲”,以實現“盛衰哀樂兩須臾,何用多憂心郁行”的自我慰藉與超脫。

借助于這種心靈作用的張揚,塵世之事便能“無所往而不樂”了。人仕途自有失落,但“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生活環境惡劣,但“胸中有佳處,海瘴不能排”;實現了對現實與自我的超越,既解脫了現實憂患、人生煩惱,更能加倍地珍惜人生,充分享受生活之美。于是“門前萬事不掛眼”、“一川煙雨任平生”、“自愛鏗然曳杖聲”。這種“自娛”心態僅從社會功利角度看,有其封閉、保守乃至消極一面,亦是時代心理使然。宋代開始就處于內憂外患交加、表面繁華內里虛弱的病態之中,因而也鑄就了士大夫階層普遍封閉性內傾心態。他們不可能像唐人那樣因優裕而充滿希望、進取、自信、自由乃至狂放,而總流露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悵與嘆喟,魄力變得脆弱、平鈍、內斂,更多只能是用自己的心靈去撫摸、體驗、咀嚼、思考外部事物,自我調節情感心態的平衡,尋求悲哀的解脫和美的享受。

但蘇軾并不僅限于此,在他身上,心靈的高揚更顯露出卓然獨立的自我,由此發展而來的主體意識不斷強化,則不僅僅囿于解脫功能,更在于對永恒的精神實際的追求?!凹母◎鲇谔斓?,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其舍棄軀殼,對飛升精神的追求歷然在目,極具坡仙氣質?!冻跚锛淖佑伞吩娫疲?/p>

百川日夜逝,物我相隨去。

惟有宿昔心,依然守故處。

更典型地昭示著詩人將自身融解于對外物差異的泯滅中,致使自我與外物分離,走向永恒之境的心路歷程,由于心靈的高揚、精神的超越而笑傲困境、悠然自得。

蘇軾這種以強烈的主體意識去關注現實人生、探索永恒的精神境界奧秘的處世態度,極大地樹立了主體的自尊?!昂迫惶斓亻g,惟我獨也正”,當個體意識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關鍵在于自我心靈的價值判斷時,他也就成為自己的主人。當然,這種主體意識的確立,并不意味著對個體的無限放縱,相反,它要求的是更高層次上實現對規律、自由的認識與把握,對生活意義、生命價值的理解、認同。因此,蘇軾才能既超然物外,又保持嚴肅的生活態度,使得這看似矛盾的現實在他身上達到和諧的統一。

蘇軾的一生得意時少、失意時多,反復地經歷大起大落,始終處于黨爭的夾縫之中,難免成為政治風暴中的海燕,但他卻能超脫于政治、人生之上,保持樂觀曠達的胸襟和隨緣自適的信念,他的達觀和瀟灑,使之能面對一切風雨而不戚戚憂憂,能不卑不亢,具有豐沛的人格魅力。他的達則進、窮則隱,既有儒家的自強不息,又有道家的超然物外,真正實踐了宋儒的“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又使之具備了偉大的生活智慧。正如林語堂所說:“悲哀和不幸降臨,他總是微笑接受?!蔽覀兒笕怂y以企及的亦正是這一點。這是一個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研究蘇軾宏博通達的一生,使我們思索“人生”這一重大課題、關注生活、體驗生命時,也有了一方澄澈的明鏡。

參考文獻

[1]馬銀華.淺論蘇軾的人生哲學及其淵[J].高校教育管理,1998(1).

[2]林語堂.蘇東坡傳[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3]楊勝寬.蘇軾的人生態度與人生體味[J].文史哲,1998(1).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

猜你喜歡
詩歌
我和詩歌的關系(創作手記)
忍冬
我的詩歌
第六屆中國當代詩歌獎評選啟動
誰是“俄羅斯詩歌的太陽”
七月詩歌
我是小詩人
詩歌的奇怪隊形(一)
“90后”詩歌小輯
小小詩歌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