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夾邊溝記事》引發的思考

2018-05-26 06:55李紅蘭
文學教育 2018年5期
關鍵詞:苦難饑餓人性

李紅蘭

內容摘要:《夾邊溝記事》講述的是1957年到1961年發生在甘肅酒泉一個叫夾邊溝農場的勞教農場,3000多名“右派”所遭遇的身心災難史。作家楊顯惠以接近歷史真實的記傳手法,將這場苦難展現在世人面前,震痛每個讀者。讀此書時,那西北荒灘上的風沙、駱駝刺以及低矮殘破的窯洞就如同在眼前一般,久久不能散去。一本《夾邊溝記事》傳達出的,除了苦難,還有那極端環境下的人性思考。

關鍵詞:苦難 饑餓 人性

夾邊溝,位于中國甘肅省酒泉市境內巴丹吉林沙漠邊緣,處于戈壁荒灘之中,曾是一個勞教農場,這里自然氣候惡劣,常年干燥,植被稀少。在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上,這樣一個地方實屬彈丸之地,可就是這樣一個連酒泉本地人都不甚熟悉的地方,卻發生過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災難。三年多的時間,3000多名“右派”只剩下不到500人,夾邊溝的荒灘將這些尸骨草草掩埋,而歷史的風塵卻將他們長久地埋在了地下。這是一段關于饑餓與死亡的歷史,是中國知識分子身心備受折磨的苦難史,也是一場關于人性與道德掙扎的精神史?!霸谵r場搞宣傳工作的“右派”司繼才后來回憶到:夾邊溝農場送去了大約3200人,他在1959年冬季發衣裳時,具體人數是3136人,但是,從明水回來的人不超過300人?!?h3>一.極端環境下的人性百態

當初送往夾邊溝農場勞教的,大多都是知識分子,有一心支援大西北建設的大學生,有德高望重的大學教授,有令人尊敬的工程師,還有醫術精湛的醫生,雖是不同的階層,卻都有著文人的風骨,知識分子的清高,然而,卻在極度的饑餓與嚴寒環境中退回了人類最初的欲望:生存。當死亡親臨,目睹身邊的同伴一個個被抬出去,用繩子捆著,草草埋入黃土,沒有墓碑,甚至連姓名都不曾留下時,活著的早已麻木。嚴酷的環境逼迫這些人放棄所有的尊嚴,活下來變成了夾邊溝農場的“右派”們唯一的渴望。經過長期的勞累和饑餓,人們的心都變硬了,變冷漠了。他們已經看慣了同室的伙伴一個又一個的倒斃,一個尸體接一個尸體被抬出去。他們的同情心已經消磨殆盡了,他們沒心思去管別人的事了。[1]而對死亡的恐懼也一點點吞噬每一個還在與死神掙扎的人,他們尋找一切可以吃的東西來填補自己早已空虛的胃,周圍的榆樹皮早已吃光,餓極了就去草灘捋草籽,吃蜥蜴老鼠、獸骨、蘿卜爛菜葉子。即使這樣,也依舊無法抵住身體的急速衰弱,每月不足十四斤的口糧加上超重的勞動量,已經擊垮了這些人。面對這種困境,有人選擇了放棄掙扎,等待著盡頭,或許也相信不久的一天他們頭頂的這個“右派”帽子可以摘掉;也有人想盡一切辦法,尋找一切可能的活路。自尊,本是人活著的支柱,可在這里,在生死面前,“自尊”是加速死亡的催化劑。于是,這里偷盜成風,互相欺騙,互相告密,只為讓自己的處境好過一點,甚至,人相食。人性被極度扭曲,他們不得不被迫做出選擇,人性的善在這里起不了太多作用,而惡卻可以讓自己獲得短暫的生存?;钪?,是夾邊溝里的“右派”們唯一的意義?!讹柺骋活D》里的牛天德,本是文質彬彬令人尊敬的老工程師,竟在吃別人的嘔吐物和排泄物;“賊骨頭”俞兆遠,從小受的是“曾子之廉,不飲盜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教育,也恥于偷盜,卻在眼睜睜看到同屋的兩個右派死亡后開始偷糧食,不僅如此,他還偷遍了整個農場,并且靠著偷盜成為了夾邊溝農場的幸存者。這里有過太多在如今看來仍覺不可思議的事,也與我們當下所接觸的價值觀相悖,可這一切,卻無法用簡單的對錯來評論,也不能用對錯來定論,逃跑的高吉義,把師傅扔在了荒灘上,而師傅卻被狼生生吞掉……讀至此處,早已泣不成聲,卻無法怪罪他,面對生存與死亡的拷問,任何人都是渺小的。偷食人肉的魏長海,本以沖破了人的底線,可在逃跑途中卻始終沒有拋棄過這個在他看來的救命恩人,人性的復雜多面在這里無遺顯現?!独钕槟甑膼矍楣适隆分?,他被自己的母親送上夾邊溝,被自己的姐姐舉報,親情也在此時失去了價值?!拔疑狭塑?,什么母子情呀同胞情呀,就都結束啦?!盵2]

二.絕境中的至善美好

彈丸夾邊溝,卻處處可見人性之復雜,為了生存與自保,右派之間互相告發,與之相關的親人唯恐殃及自身,彼此失去信任??杉词乖谶@樣嚴酷的環境下,也依然透出了人與人之間真摯美好的光亮。出生在夾邊溝農場的“夾農”,仿佛一道陽光,透過嚴冬和冰冷的荒灘,給這些勞教的婦女帶去了一絲生氣,也溫暖著那些彼此心存隔閡而冷淡的人。她們從自己本就不多的口糧中省出一口,盡自己所能去照顧這個孩子,讀來讓人心中感到一絲慰藉?!八褚坏狸柟馍溥M我們冰冷的房子,照亮了我們的心,溫暖了我們孤寂痛苦的靈魂”。[3]上海女人顧曉云,從上海乘坐幾千里火車來看望丈夫董建義,在得知丈夫已經去世時悲痛交加,執著的要將骨灰帶回上海,作者細致的描寫將這個南方女子身上的柔弱、固執、悲愴全都展現了出來,也讓人感嘆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人的信念的堅守。而李祥年的愛情故事,也在一個個冰冷的故事中給了讀者一絲安慰,原來真愛也始終存在。

三.特定歷史下的改變與救贖

生活在21世紀,或許難以想象。為何人會如此禁不住考驗,可隨著年齡增長卻也不得不承認,特定歷史與環境是會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的,尤其當面臨生存與毀滅的選擇而且只能擇其一時,人會退回最原始的“動物性”。筆者曾出生在西北荒漠,見證過戈壁荒漠的酷暑與刺骨嚴寒、冰天雪地,地窩子、窯洞之寒亦能體會,可以想象夾邊溝的“右派”的轉變中身心遭受過的極端苦難。讀罷《夾邊溝記事》,很多人都有疑問:為什么這些人不選擇逃跑?有人認為是跑不了,的確,書中也說過,不論你跑到哪兒,他們都會把你抓回來。但另一方面,我相信那是夾邊溝里的“右派”所進行的一場自我救贖。在儒家傳統文化影響了千年的國家,忠君愛國思想對這些知識分子早已根深蒂固,從某些層面來說,他們認為自己是有罪的,也堅信只要自己好好改過,就可以獲得救贖。因為這種影響,所以導致了一部分人認為的“不抗爭”,可他們是有抗爭的,這種抗爭在心里,在與自己前半生堅守的道德抗爭,與自己一直以來秉持的信念抗爭。

《夾邊溝記事》無疑是苦難的最好敘述,在饑餓的大背景下,有人性的毀滅與道德淪喪,也有知識分子至死不變的堅守。作家楊顯惠的勇敢,讓“右派”這個話題不再是不可觸摸的禁區,他讓這個政治事件以苦難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讓讀者在憤懣、沉痛之余開始反思:以史為鑒,讓歷史不再重演。

參考文獻

[1]楊顯惠:《夾邊溝記事》[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

[2]邢同義:讀《恍若隔世——回眸夾邊溝》[J].炎黃春秋.2007

[3]尹詩:“做錯了還是做對了?”——析《夾邊溝記事》里的道德悖論[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猜你喜歡
苦難饑餓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學習”反人性嗎
秋天的尺度
饑餓奏鳴曲
淺析《許三觀賣血記》的苦難意識
歷史齒輪上的累累傷痕
從蒙克看向朱耷
狼與羊
雕塑應反映人性的不完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