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鄒浩對宋代詩歌傳承與革新的影響

2018-05-26 06:55覃勇
文學教育 2018年5期
關鍵詞:革新詩文詩歌

覃勇

內容摘要:鄒浩是北宋后期著名的諫臣,也是著述甚豐的作家。他針對當時詩歌創作中的時弊提出了詩文革新的基本主張和正確方向。他認為詩歌除了內容和技巧之外,要具有實用性和現實性,強調詩人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寫好詩文。他主張詩歌清壯雅正、追還古風,他創作了不少詩歌,體現了“清”、“健”的風格。

關鍵詞:鄒浩 北宋 詩歌 革新

一.鄒浩其人及其所處政治、文化背景

鄒浩(1060—1111),字志完,自號道鄉,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元豐五年(1082)進士,元祐四年(1089)調揚州潁昌府教授。在潁州任職期間,與田晝、崔鷗、裴仲儒等交游唱和,并創建“潁川詩會”。元符元年(1098),呂嘉問舉薦,皇帝召見了他,得皇帝賞識,除右正言。后因上疏反對立劉氏為后而被削官、貶謫于新州(今廣東新興縣)。1100年底徽宗即位后,起用鄒浩,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復任右正言,歷任左司諫、起居舍人、吏部侍郎。卻因為太受皇帝的重用而被蔡京一黨用偽疏陷害,被貶至廣西昭州。崇寧五年(1106)被徽宗赦免,回到故里常州,官終直龍圖閣,贈寶文閣學士,謚曰忠。鄒浩一生所寫詩文甚多,其子將其作品收集整理,編成《道鄉集》四十卷。其中詩14卷,錄詩954首。文26卷,錄各體文571篇。

鄒浩中了進士后進入政壇的初期,正是北宋神宗在位、哲宗(年號元祐)繼位但未親政期間任用王安石、司馬光等大臣(稱為元祐黨)實施變法的時期,等到哲宗親政后卻用章悖、呂惠卿等“新黨”官員。新舊派系之間爭權奪利,黨爭不斷。紹圣元年(1094年)開始,司馬光、蘇軾等一批官員被一貶再貶。崇寧元年(1102年),當政者蔡京等“新黨”對元祐黨的迫害加劇,開列元祐年間政界一百余人,稱之為“奸黨”。鄒浩身不由己地處在這個政治漩渦中,被斗爭波及,人生大起大落。

當時文壇的情況,可以通過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的記載來了解:“近歲以來,承學之士聞見淺陋,辭格卑弱?!瓰槲恼呶﹦战忉?,而不知聲律體要之學。深慮人才不繼,而適用之文從此遂熄?!??!俺几`見學者自復詩賦以來,于今五六年,頗有未能工者?!碧K軾在給弟子張耒的信中也寫道:“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此時因王安石熙寧變法廢除詩賦取士而代之以經義策問,士子為了中舉皆趨義理之學,紛紛棄詩賦文章,專攻《三經新義》,未免在創作時對詩歌的用韻、對仗、詞才、用典等有所輕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詩賦創作中的形式美和學問化的發展。雖然后來又重新采用經義和詩賦結合取士,但文壇上還是短時間呈現出一片蕭條景象,但同時促進了宋代詩文革新的發展,宋詩開始朝散文化、哲理化的特點發展,宋文則向長于議論、明白曉暢特點的發展。

二.鄒浩對宋代詩歌傳承與革新的影響

北宋初期,西坤詩興盛。西坤詩是北宋貴族文人吟詩的一種體例,為了迎合當朝統治者,題材過分注重外在形式、追求技巧、辭藻華麗、內容空洞,略了實用性和現實性。在他們的作品中,現實中存在的弊病被遮蔽和隱瞞,給社會健康發展帶來消極影響。這是包括鄒浩在內的大量注重實用救世的文人無法認同的,因而他們發出了反對的呼聲,提倡文人的寫作除了形式和技巧外,要具有實用性和現實性。

鄒浩明確地表示:“作為深厚之謂,鼓助中和之化”,堅持“文道統一”、“以道為主”。文章的中心人文主義思想內容稱為“道”,文章的表達形式、技巧稱為“文”,即是一篇文章是中心人文主義思想內容和語言技巧表達形式的統一體,以表達中心人文主義思想內容為主。所以,鄒浩認為詩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才能創業寫好詩文。他在不斷的完善自身的道德、品德修養的同時,也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子女,影響當世的文人。鄒浩在永州與兒子鄒柄相別時,寫下《將往昭州示柄》,其中提到:修身識根本,力踐以其誠。發于文字間,筆墨自縱橫。要孩子們做到“尊六經以為本,博群籍以為稽。有可友者,取以為友;有可師者,奉以為師。積日月而已?!币虼擞腥嗽u他“古詩似白居易,律詩似劉夢得?!?/p>

鄒浩主張詩文要“追還古風”,“妙得古意”,必須具備《詩經》、漢魏、盛唐以來一脈貫通下來的那一種“純古之氣”。因此,其創作文辭古樸雅正,怨而不怒,是對中國傳統的“風雅”美學傳統的繼承與實踐。鄒浩一生創作了206首古詩,大多遵循了“詩言志”的傳統,并力圖在詩歌中蘊含深厚的旨意,高遠的境界,讓人通谷易懂。如《將到均州》:“倦客惟貪早休歇,不知匏系未成歸?!钡涑觥墩撜Z·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繁而不食?”劉寶楠正義:“匏瓜以不食,得緊滯一處?!焙笫浪煲浴稗朔薄敝^羈滯。典故的使用,體現出作者深厚的學識涵養。又如《詠路》一詩:“赤路如龍蛇,不知幾千丈。出沒山水間,一下復一上。伊予獨何為,與之同俯仰?!弊髡邔⒂耐竦谋扰d寄托于生動的物象描繪之中,表達自己兩次遠謫嶺南的感慨。詩人以“赤路”比龍蛇,暗喻自己盤旋于萬水干山的流放之路,于顛沛流離之中,展示自己仕途坎坷,卻不肯隨俗浮沉,追求俯仰無愧的人生境界,具有深廣的意蘊。

鄒浩的詩論中,最是推崇陶淵明、杜甫、李白和孟浩然。因為其時下某些文人有雕飾矯作的不良創作傾向,需要除弊扶正,才能恢復詩歌“黃鐘大呂曒且純”的本來面目。從而形成了詩歌發展史和批評史中的一大正宗和主流,大大張揚了宋代的詩文革新。

陶淵明詩中清淡之風,正符合了鄒浩對當時詩文需要革新的詩論主張,所以,陶淵明做人的風格、寫詩的風格特別得鄒浩的仰慕,在他的心中,陶淵明是可以和李白、杜甫相提并論的一流詩人,值得學習。有詩為證:“琴外陶靖節,詩中李謫仙”、“庭前子美休做詩,籬外淵明白留目”。他甚至仿照《桃花源記》寫了一篇《悼陳生》,從而反襯本人用詩文影響構建北宋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的人文理想。這種詩風也是對當時辭藻華麗、內容空洞寫作文風的一種批評。這如同山上流下的清泉讓人清心回味。

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也是十分符合鄒浩詩文革新的主張。尊杜、學杜是宋詩的一段時代風向,但很多僅僅流于形式。鄒浩提倡尊杜、學杜不僅要在藝術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學習杜甫的愛國精神,如杜詩所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心系國家的情懷。詩歌從內容到形式,都要走杜甫的愛國精神,做到“筆追六義回千古”,才能反映社會現實、展現愛國精神,甚至于“復雅”?!吨寥找理嵑屠隙盼迨住?、《用老杜至日懷李白韻懷諸弟》等詩是鄒浩仿杜、學杜的實證。鄒浩對北宋朋黨之爭有著清醒的認識,因而詩文創作上體現對百姓的關懷,愛國無怨無悔,死后被賜謚號忠,雖多次被貶也是一種恬淡的心態面對。

至于李白,從《寄樓謙中》中的“清壯增筆力,重規謫仙句”這一句可窺得,李白“豪放”的詩歌風格,對鄒浩詩歌的“清壯”有著深刻的影響,例如《送史述古序》云:“君子愛人以德,細人愛人以姑息,富貴者贈人以財,仁人贈人以言?!?。此外,詩風傾向于自然、清健、真純的孟浩然、韋應物、秦觀等詩人,也是鄒浩創作的正面楷模。

從鄒浩的詩中,可以看出他所在的宋代時期,詩文革新的基本主張和正確方向。針對時弊“筆追六義”,鄒浩的詩論,特別倡導“清”、“健”的詩風。他的詩歌,比較真實的反映北宋社會的真、美,如同一股清源,保留了詩人的人性東西,在北宋一般士族中還是很有代表性。他反對詩文風花雪月,無病呻吟,重視詩文的悟道養志,注重詩人個體的內心修養。在諸多被貶官的詩人中,他詩風的清壯雅正,追還古風。正如他的茶詩:“竹上松間敲玉花,最宜石鼎薦靈芽。蓬門不識蒼龍壁,借問風流宰相家?!痹姼柚兄袼蓪τ窕?,蓬門對相家就很突顯鄒浩追求古人詩言如人的清廉,剛正不阿的文風。詩歌讀來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寫實自然。鄒浩在詩歌創作中的安貧樂道,謹守正義的筆法,在宋詩的整個承傳過程中,占據了一個不可或缺的地位。宋詩三百年歷史的發展證明了鄒浩的看法與做法和宋詩的歷史實踐是相契合的。

參考文獻

[1]谷學穎.鄒浩詩歌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2.

[2]張福勛.鄒浩及其詩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3.

[3]朱衡.鄒浩詩校注[D].南寧:廣西大學,2011.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機電技工學校)

猜你喜歡
革新詩文詩歌
我和詩歌的關系(創作手記)
七月詩歌
走遍萬水千山
復舊運轉
詩歌的奇怪隊形(一)
澳大利亞革新專利制度會否走向“末路”?
極相思·檢翻舊日詩文
葉詩文:成功的5個關鍵詞
千金碎琴
詩歌過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