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文化及其詞語漫談

2018-05-26 06:55郝翠榮
文學教育 2018年5期
關鍵詞:登山佛教戲劇

內容摘要:學術界一貫喜將“山”與“水”連在一起,從而形成中國的山水文化。而山文化這個概念至今還沒有明確的提法,于是本文嘗試著從文化學和文字學兩個維度出發去剖析中國的山文化及其詞語。從文化學視角分析了山與佛教、繪畫、音樂、戲劇及民風習俗之間的微妙關系。從文字學視角研究了山的演變過程及與之相關的詞語內涵義。從而得出山文化是獨具中國特色、中國魅力的文化形式,這對我們當今培植人格、修養身性,構建和諧社會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山文化 詞語 佛教 戲劇 登山

《周禮·春官·大宗伯》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澤?!薄抖Y記·王制》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惫糯熳蛹捞煜旅酱蟠ū涣袨榈弁醯摹鞍苏敝?。今藏族地區仍保留著原始的山神崇拜。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從自然山川中感悟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齊一”的精神境界??鬃訒硲殉觥爸钦邩匪?,仁者樂山”。這些構成了山最初的文化意識形態。漢魏及唐,文人志士隱居大山深處,或寄情于山,或放志于山,創作了大量的山詩。至此,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早已不再是一種地理標識,自然景觀。它已成為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精神追求的目標。它以穩重內斂的文化內涵構成了獨具中國特色、中國魅力的文化形式。而山文化,就是人們以山為題材創作出來的一切社會價值及其實現的過程。

(一)山與佛教

佛教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和山之間建立了天然的聯系。佛教講究“眾生平等”,“去惡從善”,其最高的境界是要達到清靜虛寂。而自然界的山,吮吸了天地之靈氣,萬物之精華??芍^“林海云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凈,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由此佛的靜與山的空彼此默契的融合在一起。自漢代佛教傳入我國,受其影響,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受其文化的熏陶,隨之也出現了大量有關山的佛教詞語。古印度學者龍樹曾經就說過:“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自佛法中?!边@些佛教詞語對于我們今天培植人格,修身養性,構建和諧社會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1.其心不動,猶如山王。出自《華嚴經·卷十八》。體現了佛家一絲不掛、無欲無求的精神境界。佛經中有這么一個故事:“古印度有一個梵志,道行很深。一次閻王對他說:‘你將于七天之后命終,墮入地獄。梵志聽了非常焦慮。當時釋迦摩尼正在逝多林的樹下坐禪,有人建議梵志到那里去向釋迦摩尼求救。于是這個梵志準備了一些禮物,他左手托著一顆合歡樹,右手托著一顆梧桐樹,前去拜見釋迦摩尼。釋迦摩尼看到他,吩咐道:‘放下!梵志趕忙把左手托著的合歡樹放下了。釋迦摩尼又一次吩咐:‘放下!梵志趕忙把右手托著的梧桐樹也放下了。釋迦摩尼第三次吩咐:‘放下!梵志十分困惑:‘世尊我已經兩手空空了,您讓我放下什么呢?釋迦摩尼告訴他:需要放下的,不是那兩顆樹,而是把‘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卻,‘無可舍處,是汝免生死處?!贬屽饶δ嵴J為:貪欲、激憤、愚癡是導致人們沉淪于生死輪回的三毒。作為修行者要學會放下,只有放下,方能一絲不掛,無欲無求。

2.山友。出自《佛說孝經》:“有友如山,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之,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狈鸾滩粌H注重對父母的孝敬,也講究與朋友之間的交情。

3.登山須到頂,入海須到底,學道須到佛祖道不得處。若不如是,盡是依草附木的精靈,吃野狐涕唾的鬼子。出自《五登會元·開先行瑛禪師》體現了佛家精進的思想?!熬M”是釋迦摩尼八正道之一,即“正精進”。精進即勤奮進取,與漢文化“愚公移山”,“聞雞起舞”是一脈相承的。蘇軾曾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惫P者認為佛家的“精進”內涵尤為豐富。除勤奮、堅持以外,更有一種刨根問底、探本溯源的深究精神。

4.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充分體現了佛家的大智慧。佛學大師南懷瑾說:“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狈鸾虘T用“眼”來表示人觀察世界的智慧程度。佛教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釋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那律陀曾在佛陀說法時打瞌睡,遭到釋迦摩尼的嚴厲斥責,痛哭了七天七夜,竟至失明。后來阿那律陀勤奮修行,終于獲得了“天眼通”,雖然肉眼看不見東西了,卻能夠看見“自地及下地六道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的一切事物。我們慣用“眼力”、“眼光”去衡量一個人的智力水準。如《西游記》中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人站的高,望的才會遠。只有眼界寬闊,才能悟到萬物的真諦。

(二)山與繪畫、音樂

山不僅與佛教關系密切,而且與繪畫、音樂也有著親密的聯系。

山與繪畫的關系可以從畫家們畫山說開來。畫山亦稱寫山,以寫代畫,以虛代寫,注重的是意境美感。宋代畫家郭熙平生素愛畫山,他對山有著非常深入細致的研究。他認為南北之山特征各異:“東南之山多奇秀,西北之山多深厚,嵩山多好溪,華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岫?!彼募局斤L采也不盡相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老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逼鋵嵣奖静粍?,是畫家們的心境在動。畫山的過程更多的融入了畫家們鮮明的個性與獨特的情思。

山與中國的音樂也有交集?!毒畭忢灐肪褪且愿锩サ鼐畬綖閯撟鞅尘?,演繹了一首慷慨激昂、動人心扉的革命贊歌?!拔何【畭?,雄奇神圣,偉岸井崗,萬古英名?!庇崎L、高亢的旋律至今回蕩耳畔。電影《井崗戀歌》竹妹子與紅軍阿哥山虎凄美的愛情故事更是感人肺腑。革命熱潮的大背景之下,他們的愛情尤為純樸、圣潔。

談及山文化,我們還可以從文化的根本,即文字層面上去尋根。因為文字承載了太多的中國歷史文化,而文字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表現與象征。

山,甲骨文 ,像起伏連綿的群峰形。金文 ,承甲骨文形,亦像三座峰頭形。(“三”,指多。)篆文 ,只保留中間山峰形,隸書“山”,將主峰頭淡化為豎線??傮w來看,山字形變化不大,至今仍然能模糊感知一二。又因其字形與墳墓相似,有時也指“墳墓”。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故通曰山陵矣?!?/p>

山,上古是山母元部字,擬音為[∫ean]?!稄V韻》“所聞切”?!墩f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痹S慎解釋字義:往往喜用雙聲、疊韻去訓釋。按,宣、山二字,上古皆為元部?!夺屆め屔健吩唬骸吧?,產也。產生萬物也?!卑?,產、山雙聲。徐鍇《系傳》云:“山處雲雨,所以宣地氣?!蓖躞蕖毒渥x》:“無石曰丘,有石曰山?!崩钚⒍ā都坠俏淖旨尅罚骸拔┢跷纳阶?,火字形體無別,當于字義別之?!卑矗簭淖中蝸砜?,火甲骨文 ,底部呈彎曲狀。山作 ,底部呈平直形。實則,二者字形還是有所區別。

《說文》山部凡53字,重文4字。大多用來指山名,如:

嵇,《說文》:“山名,從山稽省聲。奚氏避難特造此字,非古?!薄稄V韻》:“山名,亦姓。出譙底部呈彎曲狀河南二望?!卑矗鹤S郡分南北時期的河南商丘譙郡和三國時期的安徽毫州譙郡。

嵍,《說文》:“山名,從山敄聲?!薄抖巫ⅰ罚骸皪蹲忠乐T字書即旄丘之旄也。嵍字,《字林》一音忘付反。今依附俗當音權敄……又有嵍亡附反,一音毛。亦云嵍丘也……依《字林》,嵍丘即旄丘,乃丘名,非山名也?!卑?,古無輕唇音,旄,嵍上古都屬于明母?!都s注》:“嵍之言也,前高后平,其形如買衣之冒在首也?!庇纱丝芍?,二徐本解釋為山名是錯誤的,應當為丘名。

《說文》“山”部有的也用來指“山”雄壯、高峻的特點,如:

峣,《說文》:“焦峣,山高皃?!?/p>

崝,《說文》:“嶸也。從山青聲?!?/p>

嶘,《說文》:“尤高也?!?/p>

有的關于“山”的漢字,在發展過程中也用來指稱姓氏,如:

崔,《說文》:“崔,大高也?!?/p>

岑,《說文》:“山小而高也?!?/p>

用“山”組成的成語,多數含有比喻義。

山高皇帝遠——形容荒僻之地,皇帝有再大的權力也顧及不到。

山高路險——比喻在行進路途中會有各種挫折、危險和困境。

山高水長——像山一樣高聳,像水一樣悠遠。

“山”作為漢語的基本詞匯在其發展過程中,穩定性較強,其組成的詞語主要有以下四種結構:

①“山+n”式:

山坳 山包 山崩 山草 山茶 山城 山川 山村

山丹 山道 山地 山巔 山頂 山東 山洞 山阿

②“n+山”式:

常山 朝山 出山 巫山 刀山 河山 火山 假山

江山 開山 靠山 礦山 煉山 名山 劈山 青山

③“n+n+山”式:

井岡山 湖光山色 氣吞山河 氣壯山河 坐吃山空 侃大山

④“n+n+n+山”式:

安如泰山 半壁江山 逼上梁山 調虎離山 放虎歸山

錦繡山河 開門見山 名落孫山 日薄西山 萬水千山

按照詞義內部編排,與山意思最為接近的是丘。

丘,《說文解字》:“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從北,從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從北。中邦之居,在昆侖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為丘,象形?!鼻?,上古屬于溪母之部字。商承祚《殷契佚存》:“丘為高阜,似山而低,故甲骨文作兩峰以象意?!奔坠俏淖?,金文 ,字形像兩座相連的山?!都s注》:“許君拘泥于篆法而以會意解之,誤也。仲尼生而首上圩頂,因名曰丘,用本義也。惟中央下斯能聚物,故《釋名·釋州國》云:‘丘,聚也?!卑?,丘,象形,四周高,中央低,因此能會聚事物?,F在“丘民”一詞,即指眾人聚居的地方。

總之,以山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戲劇、音樂、繪畫、習俗以及與山有關的詞語,成語,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在中華文化中,隨處可見山的身影,山文化可以堪稱中華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以深重、內斂的品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文化思想,凝聚映射出中國人高尚的審美和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2]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毛學和等.現代成語巨典[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3.

[4]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作者介紹:郝翠榮,西安外事學院文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字學)

猜你喜歡
登山佛教戲劇
傳統戲劇——木偶戲
佛教藝術
登山
戲劇評論如何助推戲劇創作
多用登山杖
論戲劇欣賞與戲劇批評
一次難忘的登山
看中國·在浙江
戲劇就是我們身邊凝練的生活
五代兩宋佛教雕塑的佛學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