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女性單身比例上升,合理嗎

2018-05-30 10:48
科學大觀園 2018年11期
關鍵詞:單身伴侶人性

四十年間,亞洲一些國家地區30~34歲女性中未婚單身的比例正在上升,像中國臺灣地區從1970年的2%升至近40%;韓國從1%增加到接近30%。中國大陸這項數據沒有那么驚人,大約從1%升至5%。

或許,中國社會也可能面臨30~34歲女性未婚單身現象急劇上升的時期。這種在各個國家和地區出現的單身主義現象合理嗎?

其實,沒什么不合理的。如果把婚姻視為一種權利,而權利意味著可以選擇,也可以不選擇,不選擇婚姻的生活方式當然也是婚姻權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婚姻是一種人類社會的制度安排,它在人類社會早期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起著維系和聯結社會關系的至關重要的作用,經由婚姻而形成的家庭也是組成傳統社會的基本單元。

從心理學角度看,婚姻并非基于自然進化的基因,而是基于文化發展的謎米(文化傳承的單位),即它是社會文化的產物,是在特定社會發展階段和文化規范下發展起來的一種社會組織方式。

既然婚姻并非基于人性,因此,從人性的多樣性角度,總有些人類個體并不適應或適合婚姻生活。

當今社會,相比于傳統社會,在對人性的理解,以及對多元化的人類行為模式能夠給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和接納。因此,那些并不適合或適應婚姻生活的個體,無須承受過去那種保守專橫的道德和社會規范,而違心地接受婚姻形式,可以自由選擇適應自己的單身生活方式,而無任何違和感。

從心理學角度看,婚姻的本質是建立一種伴侶模式的親密關系。而一個人是否需要或接受這種伴侶模式的親密關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依戀類型。

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會自然而然地締結和維系伴侶關系;癡迷型依戀的個體會不斷地尋求建立伴侶關系,但又不斷地掙扎于對失去伴侶關系的焦慮之中;恐懼型依戀的個體內心向往伴侶關系,又擔心從中受傷而躊躇不前。這3種依戀類型的個體都愿意和希望建立伴侶關系。

但對于疏離型依戀的個體而言,并不需要伴侶關系,既不愿意依賴上他人,也不愿意他人依賴上自己,他們享受自己的單身生活,并因此怡然自得。

不僅如此,對許多優秀的女性而言,傳統的婚姻事實上妨礙了她們在社會生活中取得成就。

絕大多數社會文化都要求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承擔更多的角色,而且她們也要經歷懷孕、分娩、哺乳和主要養育孩子的責任。隨著避孕技術以及女性受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對一些愿意致力于事業或其他人生目標的女人來說,選擇單身生活以避免陷入婚姻的“泥潭”——不僅是她們的權利,看起來似乎也是明智的。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對于一個現代優秀女性而言,婚姻的價值早已不同于傳統社會的一種人生歸宿,通過制度化的婚姻來設定一個女性受到鼓勵和贊賞的社會角色;婚姻也不僅僅是兩個人陪伴式的關系,通過互相安慰來消弭情緒孤獨帶來的困擾。

現今的婚姻價值更多建立在個人的自我成長上,選擇婚姻,是因為婚姻能夠成就更好的自己。

我們真的應該想想,婚姻有令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嗎?

猜你喜歡
單身伴侶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先理解自己,再理解伴侶
如何“改造”性格相沖的伴侶?
人性的偏見地圖
選對伴侶,是一生最好的投資
單身久了會上癮?
最好的伴侶,遇事先道歉
41歲,我單身
婚后過得好的人,都有一種“單身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