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視域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

2018-06-03 10:28胡春湘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文化自信大學生

胡春湘

摘 要: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成土壤。文化自信是愛國情懷的體現,與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直接影響著愛國主義教育實效。充分挖掘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加強大學生文化認知教育,培育其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這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8)05-0071-04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話題,更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發展,決定了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只是課堂教育“單兵作戰”,而應多舉措、多角度、“多兵種”作戰。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成土壤,是愛國主義永恒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愛國情懷的體現,與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直接影響著愛國主義教育實效。從文化視角審視愛國主義教育,并提出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策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2014年3月7日在參加貴州團審議時,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2]。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再次指出要“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3]。將文化自信作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個自信”,既體現出黨中央對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視,又極大地豐富了“三個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只有對自己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保持自己、吸納外來,形成了獨具特色、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4]。文化自信是文化發展趨于成熟給主體帶來的感覺狀態,是置身于其中的主體對文化未來發展的積極肯定。從內涵上可以分三個層面把握:一是對文化的強烈認同和歸屬;二是對文化的歷史發展和生命力充滿自信,對文化發展前景持肯定態度;三是對外交流上,能明確認知自身文化的優劣,對外來文化做到合理揚棄。當前我國文化語境中的文化自信主要是指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自信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即是兩者高度契合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與愛國主義教育高度契合

列寧認為,“愛國主義就是人們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5]。這種感情表現為對祖國大自然、歷史文化和骨肉同胞的熱愛,表現為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現為為了爭取、促進祖國的獨立自由和繁榮富強而英勇奮斗的精神,表現為民族精神、政治基本原則和基本道德規范。它是一種偉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動各民族向前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6]。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激發和培養人們對自己祖國、民族和同胞的深厚感情,這種情感的形成和發展原動力來源于本民族的文化,是建立在對本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基礎之上的。文化自信是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認可;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基于對一個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情感,兩者在價值層面和精神層面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1.相容性。體現在文化自信的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上更多地表現為相互借鑒、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是彼此融通、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中國傳統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7],立足于中國大地,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華傳統文化以兼容并包的優秀品質,使它得以延續五千年從未中斷,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備、歷史最為悠久的燦爛文化,產生了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豐富文化成果,其中伴隨著中華各民族的分分合合和共同抵抗外辱行為,愛國主義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旋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也是愛國主義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使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內容,由古代的忠君愛國的愛國主義觀念到近代以救亡圖存、追求民族獨立富強,再到當前以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愛國主義總是隨著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而不斷豐富其內涵,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總是充滿著愛國主義的智慧。

2.相依性。表現為文化自信需要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植根于文化自信的沃土。兩者構成相輔相成、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優良傳統,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我國人民最強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們常說的“民族魂”。它代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精華,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土壤。它表現在哲學、政治、軍事等各個領域和文化活動的各個方面,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國家民族危難和振興,凝聚著所有炎黃子孫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8]。愛國主義雖作為現代術語,但是作為文化傳統卻是超越國家形成之前的,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從氏族部落的集體主義到原始共產主義的共同美德,再到階級社會的忠君、愛國和現代的維護國家統一、進行偉大的現代化建設等,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內涵。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文化自信的建立,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人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

3.相似性。體現在文化自信與愛國主義教育在價值取向、培育路徑上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中華文化是世界上現存為數不多最為悠久的文化之一,綿延五千年從未中斷,是多民族在幅員遼闊的疆域上共同產生的,具有超強的凝聚力、向心力。其中,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文化超強凝聚力的凝聚源,維系著多民族的融合和悠久的文化歷史。作為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與我們當前提出的建立文化自信在目標追求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天下太平、國富民強的美好愿望。在價值取向上都遵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高度契合了中華民族以國為家、家國一體的文化傳統,正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9]。此外,在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培育方式上,兩者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都是通過積極的宣傳和灌輸,自外而內地使人們逐漸自覺地接受和認同。

三、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

1.優秀傳統文化認知不足,影響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人們對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和使命感,并促其外化為愛國行動的教育活動。國家認同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形成的民族傳統和民族意志,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最具有長期穩定性和廣泛凝聚力的價值原則與價值追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情感載體,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長期應試教育下的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積極認知,學習興趣不高,習慣于被動接受傳統文化知識,不能進行深入了解、研究,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認知比較膚淺,僅僅停留在抽象化的概念和應試記憶的理論化內容上,理解、掌握的傳統文化知識有限,在文化價值觀選擇上出現淺層化,以實用主義來評價傳統文化和進行文化選擇,不能深刻理解蘊含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使愛國主義教育成了理論的灌輸和強制的說教,影響培育大學生國家認同感。

2.革命文化了解不深,影響大學生愛國情感培養。革命文化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革命實踐中孕育成長起來的文化,它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集中反映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斗爭精神,具有愛國主義的文化品格,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土化的成功代表,是我們今天堅定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愛國主義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精髓,革命文化凝聚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一個個革命英雄人物、一件件紅色文物、一處處革命舊址,都折射出中國共產黨等革命人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操的光芒。革命文化是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弘揚革命文化,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堅定他們愛國信念。許多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革命文化教育時,仍然沿襲聽革命傳統報告、參觀革命圣地、開展唱紅歌比賽等,教育方式簡單、陳舊,教育內容單調、乏味,沒有統籌規劃,沒有建立健全有效教育機制,使大學生對革命文化了解不深,造成革命傳統教育很少能觸動他們心靈,產生情感共鳴。

3.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不夠,影響大學生愛國行動自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是與我國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道路高度契合、與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高度適應的文化。在整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處于統攝和支配地位,它從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方面決定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發展方向、根本目的等,決定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由于部分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認識不足,割斷了傳統文化的“根”,對當前建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不夠,不能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刻內涵,不能全面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意義,沒有把文化戰略提升到應有的高度,容易受西方文化霸權主義思想影響,產生文化的“奴化”“媚俗”“低俗”等傾向,容易失去自我文化主體地位,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握不準,未來走向信心不足,文化踐行自覺性欠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孕育于其中的愛國主義行動自覺。

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強大學生愛國主義

教育實效

愛國主義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文化心理,是個體在特定文化中獲得的歸屬感、依賴感的集中體現,是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認同、文化安全的維護和文化未來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使愛國主義教育更深沉、更持久。沒有文化自信的支撐,愛國主義教育就是沒有“魂”、沒有“根”的空洞口號和僵化的教條,這對促進國家的繁榮、民族的昌盛沒有任何意義[10]。因此,充分挖掘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加強大學生文化認知教育,培育其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對于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感、民族歸屬感、國家自豪感和愛國責任感都有著重要意義。

1.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爸腥A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11]。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涵養著作為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是培育大學生文化主體意識的基礎,更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之所以不盡如人意,是因為不少大學生對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認識不夠,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對國家、民族、政黨的認同,也就沒有很強烈的民族情感和國家命運責任感。只有把愛國主義教育植根于輝煌于史的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突出文化自信這個主心骨,才能喚醒大學生民族情感的共鳴。所以,加強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僅限于知識點的傳授,應該把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到應有的位置和高度,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屬性,注重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教育力量,打牢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根基,彰顯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之魂,使愛國主義教育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有血有肉,能夠入耳入腦、深入人心的引導。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清流喚醒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熱忱和接受,用文化的力量引導他們產生對有情感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在文化自信培育中疊加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厚度。

2.加強革命文化教育,豐富大學生愛國情感體驗。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實踐的結晶,凝聚著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的革命理想與精神風貌,是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指導具體革命斗爭實踐中創造出來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眾所周知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遍布全國各地、極具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先進集體與英雄人物等,都隸屬于革命文化的范疇。這種文化在革命戰爭年代,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為理想信念忠貞不屈,為革命事業滿腔熱情,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視死如歸,前仆后繼。革命文化既包括實物層面的革命遺址等物質文化,又包括精神層面的精神事跡等非物質文化。革命文化本身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的有效載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因此,高校應充分發揮革命文化的育人價值,積極挖掘本地革命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紅色經典文化,用革命文化熏陶學生、感召學生,糾正傳統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知情分離錯位,使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有切身感受,豐富其情感體驗,激發其愛國熱情。

3.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增強大學生愛國行動自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在文化領域的產物,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實質就是要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堅定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渠道,馬克思主義思想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思想就要占領。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是社會主義改革發展的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有助于他們正確認識到社會主義文化與資本主義文化的本質區別,增強他們正確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不被所謂的“普世價值觀”誤導,糾正“我可以愛國但不一定愛這個國家政黨、愛這個國家制度”等錯誤認知,引導他們認識到愛國就要愛這個國家的人民、愛這個國家的政黨、愛這個國家的制度,更要有為之奮斗、見諸行動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不斷增強愛國行動的自覺。

4.加強文化安全教育,提高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文化對維護一個國家安全穩定的作用體現在,其不僅為政治經濟制度運行提供法理解釋和社會心理基礎,而且通過對社會成員的教化引導,為國家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社會支持,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隨著全球資本和市場的急劇擴張,裹挾其間的不同文化價值觀念在世界范圍內交流、沖突和融合,特別是處于經濟強勢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文化對處于經濟劣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文化造成了極大沖擊,嚴重威脅著發展中國家的主權觀念、民族傳統、社會價值和國家制度等。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關系到國家前途命運,不可忽視。這也是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面對世界范圍內不同性質的文化交流碰撞,高校要教育大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化的階級屬性和為政治經濟服務的從屬地位,堅持自身文化自信,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警醒,積極維護本國文化安全,賦予愛國主義教育新的內容,體現愛國主義教育時代特征,使愛國主義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鋪展開來,不斷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時效性、針對性。

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成土壤,是形成穩定愛國的認知基礎。文化自信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著力點,又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落腳點。教育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就是要從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之“源”、文化之“根”上找根據、尋答案,這是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就是深化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豐富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樹立文化自信,這是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因此,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深化他們的文化認知,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理性愛國,自覺做到以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為行動準則,將愛國情感寄存于本職的學習工作中,可以極大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力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云山.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行政管理改革,2011,(12).

[2]汪建新.“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J].當代電力文化,2016,(7).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 黨建,2016,(7).

[4]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J].紅旗文稿,2010,(16).

[5]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

[6]張君年.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愛國主義[J].蘇州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1).

[7]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

[8]馮征.論愛國主義與傳統文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5,(4).

[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

[10]孫國梁,涂小雨.國家民族公民:愛國主義的三個邏輯支點[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11]杜尚澤,邢雪.習近平在教科文組織演講:強調讓中華文明同世界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N].人民日報,2014-03-28.

猜你喜歡
愛國主義教育文化自信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淺談化學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