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化稅制體系 服務供給側改革

2018-06-13 10:38張曉麗張義軍
中國市場 2018年16期
關鍵詞:供給側營改增

張曉麗 張義軍

[摘 要]中國經濟的增長陷入了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登上了舞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系列方案中,全面推行“營改增”的減稅政策是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去庫存、去杠桿、調結構、降成本、補短板”的重頭戲。文章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總結“營改增”試點和全面推廣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發現改革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確定下一階段改革的目標和著力點,進而更好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營改增”;供給側;稅制體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6.006

1 前 言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經濟結構失衡問題依然突出,“供需錯位”矛盾日益凸顯。面對當前經濟困局,黨中央果斷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盃I改增”具有謀一域促全局的功效,是全行業減負、提質增效、打通抵扣鏈條、消除重復征稅、優化稅制等方面的助推器,也是充分釋放政策紅利、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以焦作市為例,“營改增”試點改革實施以來,在減稅降負、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2016年1~9月,焦作市“營改增”整體減稅共計16851萬元,其中:2016年1~5月全市“營改增”累計減稅6968萬元,6~9月全市“營改增”減稅9883萬元。2016年上半年,焦作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3.8%,同比提高2.9個百分點,比第一季度提高2.7個百分點。而“營改增”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等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落后產能的逐步退出。2016年1~8月,焦作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快5.7個百分點,有色金屬等六大高耗能稅收同比下降7.2%。焦作市“營改增”改革實踐的效果顯而易見,而其意義更在于佐證著一個論斷:稅收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是連接政府、市場和社會主體的經濟紐帶,更應在服務供給側改革中大有可為。

2 深化稅制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保持了持續高速發展。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黃金發展”而來的矛盾也日益凸顯,如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發展動力不足、經濟結構失衡、“供需錯位”矛盾突出等,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面對當前經濟困局,黨中央果斷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蔽覈洕3殖掷m高速增長,與財稅改革的推進密不可分,在幾輪重大的經濟體制改革中,財稅改革都成為先行者和突破口。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立意重在從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培育新動能,增強經濟持續增長新動力。從理論角度,對供給側改革可以從三個層面加以理解:第一,從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入手拉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側來看,主要是以總量為主、對結構發力略顯不足,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已經出現效應遞減,而從供給側、生產端、要素端入手來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取向是一種必然。第二,之所以采用的是“供給側改革”,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供給側管理”,就是力圖以結構性改革來創造有效的新供給,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累積的結構性矛盾,以適應需求結構的新變化,在更高層次上滿足總需求,給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第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改革”,其意是側重實施供給側改革,并非否定需求側改革,追求供求新平衡才是最終目標,切不能顧此失彼。

稅收作為連接政府、市場和社會主體的經濟紐帶,在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大有可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稅制改革需要找準稅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切入點,用好稅收政策性工具,當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促進派”,最大限度地釋放改革紅利,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營改增”改革在稅制改革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也體現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漸進過程。

3 從焦作市“營改增”實踐看稅制改革對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作用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焦作市在“營改增”改革全面推開過程中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放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之于全國來說有何意義?

第一,從微觀層面看,“營改增”實現了減稅降負的預期設想?!盃I改增”改革實施目的之一即為企業降低成本,松綁減負,推進簡政放權,激發微觀經濟活力。從短期看,“營改增”有利于企業減負、降成本,增強企業內生動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從長期看,此次“營改增”更是一次稅制的優化和完善,有利于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產業和消費結構升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契合了供給側改革的內在要求。

聚焦成果,成效斐然。2016年5月1日全面推開“營改增”之后,焦作市又新增加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試點納稅人1.33萬戶,全市“營改增”累計減稅9883萬元,與原營業稅制度相比,建筑業、房地產業、生活服務業稅負整體下降,金融業稅負略有增加。

同時,“營改增”在減稅降負的同時,帶來企業效益的增加。2016年1~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6%,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比1~4月增長回升2.6個百分點?!盃I改增”對企業降成本可以說是真金白銀的支持。

第二,從中觀層面看,“營改增”摸索了一套運用稅制改革工具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辦法?!盃I改增”的實施對細化產業分工、提升產業層級、促進產業之間融合發展、優化產品結構提供了新動能。

首先,“營改增”打通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值稅抵扣鏈條,促進工業領域從制造中低端向服務中高端轉變?!盃I改增”改革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從全國的產業結構來看,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0.5%,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正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

同樣以焦作市的第三產業占比為例,2016年上半年,焦作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3.8%,同比提高2.9個百分點,比第一季度提高2.7百分點。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6%,比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分別快4.1個和0.3個百分點。2013年8月至2016年9月,第一批“營改增”的部分現代服務業從1105戶增加到5042戶?!盃I改增”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等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落后產能的退出。2016年1~8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快5.7個百分點,有色金屬等六大高耗能稅收同比下降7.2%。

其次,服務業納入抵扣范圍,有助于房地產去庫存,鼓勵企業增加投資、加快技術改造和新設備、新技術的應用,有利于產業升級和信息、網絡等新興業態的發展,加速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和快速發展。

2016年6~8月,全市房地產銷售面積467429平方米,同比增長39.4%,比5月底(-1.1%)回升40.5個百分點。待售房屋面積1135221平方米,比5月底減少80687平方米。6~8月,全市服務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30.9%,比5月底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云臺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6~9月實現“營改增”稅收282萬元,減稅79萬元?!盃I改增”后,該公司計劃在今年年底前采購80輛景區通勤車,預計可抵扣進項稅額490萬元;還計劃再修建兩條索道,投資1.45億元,預計可抵扣進項稅額2470萬元。

最后,促進部分研發、設計、營銷等內部服務部門或環節從主業剝離,有利于服務業的專業化分工和產業聚集。

與此同時,“營改增”帶動了就業消費。如焦作市新區電商園,2017年4月底,辦理稅務登記共106戶,就業人數1055人;截至9月底,辦理稅務登記共146戶,就業人數1217人,比4月底分別增加40戶和162人。也帶動了居民消費增長,從車購稅征稅車輛看,前9個月客車數量增長40.3%,轎車數量增長10.3%。

第三,從宏觀層面看,“營改增”加快了我國稅制改革的步伐。首先,“營改增”改革的真正意義不僅僅在于減稅,還是用短期財政收入的“減”,換取長期經濟持續發展勢能的“增”。其次,從征收環節上解決了之前營業稅稅制下“道道征收、全額征稅”的重復性征稅問題,拓寬了增值稅的征稅范圍,稅收中性作用得到有效發揮,“營改增”后其稅制也更合理、科學。最后,解決兩稅并行帶來的征管困境,取消營業稅,實現增值稅的全覆蓋,也將降低納稅人的稅收遵從成本。

在總結“營改增”改革經驗的同時,也要看到“營改增”改革運行中依然存在諸多亟須關注和有待完善的問題。例如:“營改增”政策涉及面廣、政策設計復雜、多種稅率并行、很多行業存在特殊性規定,這既有悖于“簡化稅制”的改革目標,也不符合流轉稅征管效率高、成本低的特點。財政收入邁入低速增長期對以“營改增”為代表的結構性減稅政策影響、“營改增”改革使中央與地方財稅關系不均衡等問題也會進一步凸顯。這都是稅制轉換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會隨著“營改增”改革的實施加以逐步完善。

當前整個稅制體系也同樣存在很多問題,這將成為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較大障礙。其一,間接稅占比明顯偏高,易推高物價、抑制消費需求和增加中低收入者“稅痛”,不利于縮小收入差距和促進社會經濟轉型。其二,收入劃分不大合理,地方稅體系構建嚴重滯后,地方政府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土地財政”和“隱性負債”等問題突出,地方財政支出捉襟見肘,公共服務供給存在缺位、不到位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下一階段稅制改革中深入研究,逐步加以解決與完善。

4 優化稅制體系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建議

推進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是2016年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也是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和必然要求。

從國內外的實踐經驗來看,通過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體制的更新、經濟結構的升級、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支柱產業的更換,是一個國家經濟由量到質、由弱變強的必然過程。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背景下,推動穩增長、調結構,稅制改革正是激發更大市場主體活力的一大利器。因此,下一步稅制改革應在服務供給側改革方面做好文章。

(1)充分發揮稅收經濟調控功能,加快產業結構轉型。進一步優化稅制,提高直接稅比重,降低間接稅比重,發揮稅收調節經濟的杠桿性作用,為去產能、去庫存提供有力支撐。消除不利于第三產業發展的稅制障礙,提高“三高一低”“產能過?!钡犬a業稅收負擔,以促進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和經濟轉型。

(2)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調節作用,提升消費需求動能。通過降低間接稅占比,減少政府部門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過稅制改革,減輕中小企業負擔,降低基本生活必需品稅負,減少中低收入者生活負擔,提升消費總需求。

(3)健全稅收優惠政策體系,引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通過健全稅收優惠政策體系設計,進一步運用結構性減稅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優惠扶持力度,降低科技開發成本。注重政策引導,強化稅收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應用新成果,引進新技術,加快技術改造,激發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內生動力。

(4)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稅制體系,重新確立地方稅的主體稅種,優化調整其他地方稅種設計,提升地方政府財政自給能力,避免區域間惡性稅源競爭,促進生產要素在全國的充分自由流動,實現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配置。

(5)建立科學的稅收政策體系,提升政策實施效果。當前,供給側改革全國“一盤棋”,而稅制改革則是棋盤上的“重要一子”。一方面,稅制改革必須把握好改革的政策取向,通過全面推開“營改增”等一系列稅制改革舉措,切實為企業減稅降負,壯大企業發展;另一方面,應通過稅制改革鼓勵社會投資,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更寬松環境,推動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在培育發展新動能中涵養潛在稅源,為經濟健康平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唯有如此,供給側改革才可能結出預想的碩果,走出經濟長期下滑的泥淖,最終增進全社會和每個國民的福祉。

參考文獻:

[1]鄧力平.新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稅收定位[J].東南學術,2016(7).

[2]黃佑軍,李晶.“營改增”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經濟,2014(2).

[3]龐鳳喜,凌瑜明.中國服務業“營改增”理論效應分析與制度設計[J].稅務與經濟,2015(5).

[4]沈坤榮,余紅艷.稅制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動力重構[J].經濟學家,2014(10).

[5]楊志勇.稅制結構:現狀分析與優化路徑選擇[J].稅務研究,2014(6).

猜你喜歡
供給側營改增
創新創業為“供給側”蓄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