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永勝村農地規模經營研究

2018-06-13 10:38王曉琴
中國市場 2018年16期
關鍵詞:農地流轉

王曉琴

[摘 要]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必然趨勢。而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農村土地細碎化程度嚴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文章以五原縣永勝村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從當地發展農地適度規模的現狀出發,探究推動該地區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策略,找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和相關問題,以期促進當地農民農業增收,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步伐,并為其他還沒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村落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農地規模經營;土地細碎化;農地流轉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6.024

1 永勝村農地規模經營

1.1 永勝村概述

農地適度規模經營能夠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改變農村當前的農業結構面貌,因此逐漸被重視起來。由于政策的推動,我國部分地區開展了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探究,農村積極建立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試點。

五原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相對其他西北地區,土地肥沃,河渠縱橫,灌溉便利,農業生產條件較好,被譽為“塞上江南”。文章的論述對象永勝村是五原縣的一個村落,在氣候上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大陸性較強,太陽年平均輻射總量153.44卡/平方厘米,僅次于西藏、青海;平均氣溫6.1℃,積溫3362.5℃;年均降雨量為170毫米,大多集中在夏秋兩季,雨熱同期。無霜期在117~136天之間,相對較短,能夠有效避免農作物貪青戀長、推遲成熟而減產的弊端,使農作物長勢集中,豐產豐收。這樣的地形氣候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

截至2014年年末,調查顯示永勝村有住戶282戶,人口980人,全村耕地面積1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0畝左右。筆者共下發150份問卷,收回100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62.5%,調查時間為2016年3月1日,問卷內容主要涉及農戶投入情況、收入情況和流轉意愿情況等。

2.2 永勝村農地規模經營的做法

永勝村于1998年開始二輪土地承包,人均分得耕地面積為6畝,而后在全村不斷進行耕地擴張,人均耕地面積擴大到了10畝。該村農地規模經營始于2013年年末,本著農戶現有土地面積不變的原則,將分散和零星的數塊土地集中為一大塊或兩大塊,改善農地細碎化嚴重的局面,實現規模經營。

2.2.1 土地整合置換

根據實地調查,截至2014年年末,永勝村樣本戶人均耕地面積為6畝,勞均耕地面積13.5畝,戶均耕地面積35.4畝,每戶地均規模僅為5.1畝。未進行規劃前,每戶經營的耕地多達4~9塊,每家每塊的農地都比較分散,有的幾乎遍布全村,使得每家的總耕地面積雖然多,但每塊地的規模小。2014年3月永勝村實行土地規劃之后,每戶耕地的細碎化程度大幅減少,塊數基本變為一大塊連片或者兩塊。并且由于重新修渠,整體上農田灌溉變得十分便利,耕地分布由原來的縱橫交錯變為規整的十字形分布,每戶的地均規模由原來的5.1畝變為17.7畝,極大地提高了適度規模經營。

2.2.2 投入情況分析

農地規模經營中的生產成本,投入成本則分為固定資本投入和流動資本投入。

(1)固定資本投入情況。固定資本的投入包括農戶自有的農業機械的年折舊額和租賃農業機械的費用。研究的樣本區域,農戶每家每戶都擁有一臺葵花收割機,價格是2200/臺,折舊年限一般為12年。樣本區域的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程度較高,普遍使用的農業機械有拖拉機、收割機兩種,采用租賃形式,拖拉機耕地30元/畝,玉米收割機100元/畝。每戶都使用這些農業機械。在樣本區域內玉米、葵花兩種農作物的種植比例達到90%以上,文章主要核算這兩種作物的農業機械成本投入。從單位面積的投入情況看??慨€土地上固定資本投入金額為50元。玉米每畝土地上固定資本投入金額為130元。

(2)流動資本投入情況。流動資本的投入主要包括種子、化肥、投入、農藥、農膜、灌溉水費和人工費用,其中人工費又分為自身從事農業勞動的用工數和農忙時雇用勞動力的用工數,在進行成本核算分析時,自身從事農業勞動的成本忽略不計。最終得出,葵花每畝大約投資374多元,其中包括種子110元、化肥105元、農藥投入15元、灌溉80元、農膜24元和雇工40元。玉米每畝大約投資340多元,其中包括種70元、化肥154元、農藥投入12元、灌溉24元和農膜80元。

2.2.3 土地流轉情況分析

關于土地流轉情況,調查樣本中有26戶將自己的承包地全部轉出,7戶將自己的部分承包地轉出,而有34戶則是轉入了土地,其他的既沒有轉出,也沒有轉入。調查了解,當地的土地流轉行為是以自發為主,一般情況下都是親友間的轉包、委托代耕,并且流轉過程十分簡單,沒有規范,通常都只是口頭約定,不會簽訂正式的流轉合同??偟膩碚f土地流轉很不活躍,對農地規模經營發展不利。

2.3 取得的成效

2.3.1 土地規模集中

永勝村進行農地規模經營改革前,樣本區戶均耕地塊數為6~8塊,平均每塊土地面積僅為4.4~5.9畝。通過這個數據可知永勝村的農戶的農地非常細碎,大多數農戶處在一個小規模的經營階段。進行農地規模經營改革之后,樣本區農戶的耕地塊數的減少很多,多為2~3塊。

2.3.2 專業化經營、農民增收

原來永勝村的種植結構比較豐富,樣本戶的作物種類比較多,有小麥、葵花、玉米、葫蘆、籽瓜、甜菜等。而進行規模經營之后,普遍都只種植葵花和玉米,集中對這兩種作物的設備投入,實現了專業化經營。規模經營還使得農民的收入增加,首先是由于專業化經營,使得農戶可以集中精力專注于某一種或兩種的農作物種植,在投入上節約了很多開支,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由于規?;洜I提高了農作物的質和量,使得農作物總的售價更加高。根據調查問卷中永勝村葵花、玉米的投入產出情況,整理得出樣本區域的農地規模經營后葵花和玉米的生產成本中的固定資本分別平均大約都降低了10元/畝,而流動資本中葵花大約平均降低了6元/畝,玉米大約平均降低了15元/畝,葵花和玉米每畝產量分別由400斤和1800斤提高到了480斤和2000斤,最終使得農民的純收入增高了600多元。

3 永勝村農地規模經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3.1 農地規模不符合農民期望

永勝村的農民整體上還是支持規模經營的,調查中有54%的人想要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認為當前能夠使用的土地規模比較小,希望能夠通過轉入的方式擴大自己的土地規模。而26%的人希望縮小自己當前的經營規模,也就是由于家庭中勞動力外出經商或者外出工作,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耕種,希望可以將自己的土地轉讓出去,不讓土地浪費。

對54%的有擴大經營規模意愿的農民的最佳規模進行調查,結果如下:

有擴大農地規模經營的農民大部分希望能夠有60~70畝地能夠使用。其次是50~60畝,而40~50畝由于規模太小,和原來區別不大;70~80畝規模太大,普通農戶一般沒有那么多精力經營,選擇這兩種規模的人比較少。

3.2 土地流轉不完善

根據調查,永勝村100戶樣本戶中,僅有67戶農戶進行了土地流轉,并且合作對象一般都是親戚和朋友。

對未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進行未流轉原因調查得知,有些農戶有轉出土地意向,但沒有人承接;有的是覺得流轉出土地后會影響到自己的權利;有的農民想要轉入土地,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但不知道去找誰流轉土地;有的在協商過程中沒有談妥,只能放棄轉入。

以上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農戶沒有足夠地了解流轉制度,因此對流轉制度產生了質疑,害怕流轉之后會損害自己的利益;農地流轉信息流通不暢,導致流轉市場中買方和賣方不對接,找不到轉入或者轉出對象;缺乏中間機構進行流轉的協商和統一,農戶自行流轉不規范,雙方產生矛盾時沒有第三方進行調和。

3.3 種植過程沒有科學指導

五原縣永勝村農民總體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農戶世代是農民,在種植方面比較信賴傳統,對科學種植不夠重視,總體上農民科學耕種的知識匱乏。

3.3.1 不會科學地鑒別良種

在選購種子上,多數農戶在選購種植方面不具備正確的鑒別能力。

在樣本戶的調查當中,有40%的農戶是因為村里大部分都使用某個品種,所以自己也選擇這個品種。33%的農戶一直使用同一種品牌的種植,不會去嘗試其他的品種;16%的人因為推銷員的推銷覺得不錯所以就購買了,可見農戶在選購種子時的從眾性和盲目性。

3.3.2 栽培技術落后

永勝村的農民通常都是用傳統的栽培方式,栽培技術落后,致使農產品的結實率不高、抗病性差,從而產量較低,農產品的商品性差,不具備很好的經濟效益。比如在葵花的培養過程中,通常都是根據傳統和經營進行播種、澆灌、施肥、殺蟲和授粉等操作,這些操作過程沒有制訂科學的計劃,沒有依照葵花的生物學特性進行養護,沒有根據當年的環境和氣候對種植進行調整,導致單產并不能達到最大。雖然也會進行施肥、殺蟲,但事倍功半,并沒有到達良好的效果,生產成本增加,而葵花的產量卻上不去。

3.3.3 沒有科學的銷售理念

永勝村主要的農產品是葵花籽,村中各農戶之間都是各自選種,因此得到的產品并不是統一的,導致收購時,由于品種繁多,品質不一,規格不一,只能分散收購,收購價格不高。同時本地也沒有樹立本村整體品牌意識,農戶各自為政。并且市場意識匱乏,對農產品市場信息不是很靈通,幾乎不會預測市場,也就不能按照市場的需求組織生產,將自己的農產品賣出好價錢。比如說當前本地葵花比玉米的收益每畝平均要多出344元,葵花的收益更加好,如果農民能夠科學預測價格,就不應該加大葵花的種植力度。但農民事先并不了解市場局勢,可能就不會進行調整??吹奖灸昕ㄙu價高,下一年加大對葵花的種植,結果由于很多人都種植葵花,售價又下降。

3.4 政府補貼、支持不到位

通過調查,五原縣的農業補貼主要有三種,分別是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其中前兩種補貼按照農戶實際種植面積發放補貼,種植玉米、葵花的農戶可以享受到15元每畝的良種補貼,有20%的農戶可以獲得農機購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按照農戶購買機械總金額和政府補貼標準定額補貼,五原縣的補貼標準是5%,這些補貼都比較低。同時當地農戶普遍反映,當地沒有化肥、農藥等農資補貼,這些費用單件的價格雖然比較便宜,但是一年累積下來也是不小的開支。

4 結 論

農地規模經營能夠改善我國農村土地荒廢、利用不充分的局面,針對五原縣永勝村的現有狀況,永勝村農地規模經營的優化需要村民與政府的共同努力。農民要學會科學的種植技術,把握市場趨勢,進行科學合理的種植。政府要建立健全的農地流轉體系,規范農地流轉過程,提高農地的利用效率,加強引導,培養職業化農民,同時應加強農地規模經營的財政資金扶持,加大對本地農業生產力建設的扶持,加強當地的農業基礎建設,改善農民的農業生產環境,比如說完善當地的農田水利建設,交通運輸以及信息化建設等,促進當地農業的規模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祝司軍,孫立剛.永勝村讓村民享受新農村建設成果[N].佳木斯日報,2009-06-29(002版).

[2]胡愛華.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內涵、條件及組織形式——基于日本的經驗[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4(1):60.

[3]劉媛.江蘇省農村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的現狀與對策——以南京市和蘇州市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2(2):175.

[4]陳娜.農地的適度規模經營[J].北京農業,2014(6):13-14.

猜你喜歡
農地流轉
土地信托與農地“三權分置”改革
農地流轉“非糧化”及對糧食安全影響研究述評
廣東省農戶農地流轉狀況與經營意愿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