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視域下高職院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2018-06-18 18:16韓天學張學龍
職業技術教育 2018年2期
關鍵詞:質量保障高職院校文化

韓天學 張學龍

摘 要 高職院校開展的質量保障活動,實質上是一種以質量為目標的內在自我約束行為。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利用第三方專業教育評估機構對本校學生就業數據和教師取得的成果進行監測,樹立科學的高職教育質量觀,構建適應學校質量觀要求的質量保障體系,培養全員質量意識與責任感。

關鍵詞 文化;質量保障;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8)02-0010-05

從廣義上說,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說,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1]。質量文化的概念是由美國現代質量管理的領軍人物約瑟夫·M·朱蘭(Joseph M. Juran)在其主編的《朱蘭質量控制手冊》(Juran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中最早提出的。他認為“質量文化是人們與質量有關的習慣、信念和行為模式,是一種思維的背景”。在產品生產與經營的實踐過程中,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管理者們逐漸發現企業的質量文化在提高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質量文化這一概念最早應用在企業管理領域,并成為當時企業管理者和學術研究者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我國對質量文化的研究時間較短,不同研究者對質量文化的概念給出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其核心內涵基本是一致的,可歸納為:質量文化是組織群體在質量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規章制度、道德規范、責任意識等總和。大量的企業實踐證明,好的企業質量文化不僅提高了企業質量管理的成效,也讓企業經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他們的產品成為人們認可的品牌。企業質量文化建設的成功,引起了教育界的關注,也為教育質量文化的研究和構建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一、高職院校質量文化內涵與結構

質量文化在組織層面可以簡單劃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大類,即宏觀上的社會質量文化和微觀上的企業(或學校)質量文化。本文所探討的是學校微觀質量文化,從質量文化視角探討如何建構和完善高職院校內部的質量保障體系。

(一)高職院校質量文化的內涵

根據企業質量文化的概念和高職院校的功能特點,可以將高職院校質量文化定義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由領導倡導、職工認同、自覺遵守、逐步積淀的院校核心價值體系[2]。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障是院校自己開展的質量保障活動,實質上是一種以質量為目標的內在自我約束行為。只有當質量成為高職院校全體成員共同信奉的價值和內在追求時,預期的質量目標才有可能實現[3]。也就是說,質量文化決定著整個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價值取向、運行方式、活動效果等,是高職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核心與靈魂。

(二)高職院校質量文化的結構

從文化的構成來看,質量文化包括三個層次,即物質層、制度層和精神層。物質層是通過實物質量和所能提供的服務質量來實現學校質量保障的物質設施等,它是質量文化結構中最表層的顯現部分。制度層是為實現學校質量保障而必需的各種制度、規范和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是質量文化結構中中間層的聯結部分。精神層是學校質量決策和管理的主導,包括質量管理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等精神層面的因素,它是學校質量文化結構中最里層的核心部分。質量文化的每個層次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精神層是學校質量文化的決定因素,決定著制度層和物質層。制度層是精神層和物質層的聯結部分,精神層直接影響制度層,并通過制度層影響物質層[4]。由于精神層具有隱藏特性,往往是通過顯性的物質層和制度層來體現精神層面的質量文化。

二、高職院校質量保障的現狀與不足

目前,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市場對人才質量的雙重要求下,我國的高職院校都已經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但從實際效果看,這種質量保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是各高職院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主要限定在行政管理的范疇內,注重資產財物、組織機構、工作人員等有形的資源建設,側重于對質量管理方法、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的改進,追求技術模式和數量分析等物質、制度層面的質量文化建設,極大地忽視了學校的質量宗旨、價值理念和教職員工的質量意識、責任感等無形的精神層面質量文化建設。具體講,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一)以“唯上”為基礎的質量觀

所謂“唯上”,就是不管實際情況如何,總是以領導的意志作為評價事物優劣標準的一種現象。建立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的質量觀,將在工作中一味地迎合領導好惡,工作質量追求的目標是領導的滿意和贊賞。有兩種現象足以說明這一點:

現象1:近些年來,國家為促進高職教育質量的提高,采取了兩輪質量評估。從各高職院校迎接評估的準備情況就可以看出學校質量理念的偏差。一些院校并沒有真正領會國家“以評促建”的目的,而是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整理、補充“迎評材料”,盡量回避或隱藏學校存在的問題,甚至弄虛作假。其目的就是為了蒙混上級管理部門派來的評估專家,獲得優良的評估結論,以顯示院校質量的優良和學校領導所做出的功績。

現象2:教育部為了改進高職院校的管理方式,建設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狀態數據采集平臺”,旨在為高職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門提供學校運行情況的相關數據,通過數據反饋學校運行中的問題,以便采取改進措施,提高辦學質量。為了體現數據的真實性、即時性和準確性,要求各高職院校及時、準確地輸入相關工作發生的真實數據。但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院校都違背了該平臺建設的初衷,沒有做到及時、準確、真實地填報數據,而是對錄入的數據進行反復的推敲修改,直到數據“看上去令人滿意”為止。這種現象恰恰反映出這些院校領導層“唯上”的質量觀,甚至為了獲得上級領導的滿意,不惜弄虛作假。

(二)片面追求“標志性”成果

所謂“標志性”成果,是教育主管部門評價學校辦得優劣常用到的成果性指標,如精品課程、優秀教學團隊、教學成果獎、省級以上課題、專項建設項目、教師競賽、學生競賽、考證通過率等。這些項目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不可或缺的,也是教育管理部門推進高職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措施。高職院校在建設發展過程中,追求或爭取這些項目的建設成果也是必須的。問題在于,有些高職院校片面追求某些成果,而不顧整體的教學質量。例如,在國家和各?。ㄊ校╅_展的職業技能大賽活動中,原本是為了推動各職業院?!耙再惔俳?,以賽促學”,提高教學質量。但實際上,一些學校為了單純追求競賽獲獎的名次,不顧大多數學生的技能培養,而是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只對“拔尖”的幾個學生進行強化訓練,甚至重金聘請與競賽相關的評委對學生進行特別指導。這種為了名次而競賽,把獲獎名次看成是學校質量標志的意識和行為,不僅使學校質量的價值追求偏離了方向,也嚴重地忽視了絕大部分學生的教育需求。

(三)忽視精神層面的質量文化建設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當今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都注重物質層和制度層的建設。物質層建設主要體現在學校為教育教學所必須的各種基礎設施,包括校舍、教學儀器設備、師資隊伍等基本保障條件,引進現代信息化教學管理軟件來構建管理平臺和體現學校文化特色的工作環境等。因為這一層面的建設是學校質量文化中最基礎的,也是最表層的內容,各高職院校都把它作為重點建設內容之一。制度層建設主要體現在學校已建立的質量保障組織機構、質量標準、質量檢查、評價和獎懲制度等所構成的質量保障機制與體系。在質量文化中發揮決定作用的精神層文化建設,卻被很多高職院校所忽視。

盡管有些高職院校提出了校訓或某種教育理念。但由于精神層文化的深層性和隱藏性,往往難以被發現、捕捉和把控而被人們所忽視。從學校的領導層來看,他們具有學校文化建設的意識和愿望,但如何使學校的校訓或理念讓全體教職工公認和接受并轉化為他們的自覺行為,成為很多高職院校的“軟肋”。從學校的質量價值取向看,一些學校還沒有形成科學的和被大家認同的質量觀;大部分教師的質量意識不強,還處于被動執行質量管理制度和被監控的狀態。

三、文化視域下高職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不僅是一個制度建設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建設的過程。不論多么完善的制度設計,最終都要由具體的人來落實和執行。高職院校內部各類人群的質量意識、教育理念等,是學校質量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高校內部質量保障活動的內生動力,對高校教育品質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5]。因此,要達到質量保障活動的預設成效,就要在質量文化建設中強化精神層面的文化建設。下面結合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校)的實踐,闡述文化視域下高職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一)樹立科學的高職教育質量觀

教育質量觀是人們對教育質量的認識或看法,是質量文化內涵的核心,也是高職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在國家把社會經濟發展推向“質量時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今天,高職院校要更新觀念,樹立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質量觀,真正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在2003年建校初期,學校就把“以人為本”作為育人的指導思想,提出了“相信人人有才,幫助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讓全體教師對來自高考分數最低層面的學生樹立教育信心,通過關愛和教育幫助他們成為社會需求的合格之才。這種教育理念也讓學生感到學校對他們的殷切希望,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和成才的欲望。與此同時,學校又進一步提出“德技并重,素能一體”的人才培養要求。在突出專業技能培養的過程中,強化綜合素質培養。2013年,學校進一步明確了辦學目標,“辦有文化根基的應用技術技能型高職院?!?,提出“雙主體辦學,全方位育人”的辦學模式,設計了“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復合育人、協同育人”人才培養的四大路徑。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現已初步形成“職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與實踐活動體系”“實踐育人課程體系”“復合育人課程體系”,形成與企業、境內外高校合作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綜合素質+技術技能”的人才培育特色。

(二)構建適應學校質量觀要求的質量保障體系

建立質量保障體系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應通過構建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充分發揮其監督、調控、引導、激勵等功能,不斷提高教師及管理人員人才培養的質量意識、成效意識和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意識,從而形成自我檢測和自我改進機制,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6]。

1.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學校在逐步形成自己質量觀的過程中,一直在致力于探索和構建相應的質量保障體系?,F已基本形成各職能部門合作,信息、管理、督導三系統聯動的校內質量保障體系。信息系統是獲得教學一線信息的主要渠道,由學生信息員每天提供課堂教學信息,校院兩級教學巡查獲得教師上課信息,期中教學檢查獲得教學計劃執行情況的信息和教師備課上課等信息,領導和教師聽課進一步獲得課堂教學信息,課程網絡平臺提供有關教學信息等,形成了多渠道匯聚的教學信息“大數據”,為教學質量的監控、分析與評價等提供了全方位和全程的有效信息。管理系統針對這些來自多方面的教學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找出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使相關部門和教師依據制度要求實施整改。督導系統重在隨時發現問題,隨時對相關教師進行幫助指導,促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

2.組織制度建設

組織制度建設是高職院校質量保障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學校已建立了由校內外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聘請企業人員參加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完善了教學督導與評價系統、教學管理系統和教學信息反饋系統的運行機制;確定了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依據行業企業標準制定了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教學標準;明確了各個質量保障機構和相關部門的責任,制定了質量管理、監控與評價的有關制度和獎懲機制。在組織機構和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形成了面對市場經濟結構調整變化和企業用人需求變化的人才培養快速反應機制,每學期對課程內容進行微調,每學年對課程設置和內容進行適當調整,每三年進行整體優化調整。

3. 主動實施第三方監控

自2013年起,為了更加客觀地把握自身的教育教學質量,學校主動聘請社會第三方教育評估專業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對畢業生質量進行調研分析,并得出《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學校連續三屆畢業生就業率、專業對口度、平均月工資、就業現狀滿意度等指標都高于全國高職院校平均值,甚至有的指標高于全國示范院校平均值。盡管如此,學校仍然自覺核查自身存在的不足,作為下一步改進工作的依據。

4. 完善質量自我改進機制

學校每年召開一次“關于教學質量與專業優化調整專題研討會”,圍繞教務處《專業內涵建設與教學運行情況分析》、督導處《教學督導情況報告》、招生辦《招生錄取與報到情況分析》、就業辦《學生就業情況分析》、企業調研組《企業調情況研綜合報告》、麥可思《畢業生半年就業質量報告》等來自多方面的教育教學質量信息進行研討和分析,找出教學質量存在不足的原因,提出優化專業的意見,制定改進教學的措施。在對專業設置做出調整的同時,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及其課程內容也做出相應的調整。迄今為止,學校的質量保障體系已經完成了基本建設,走進“實施教學—監控評價—改進教學—再監控評價—再改進”螺旋上升的軌道。

(三)培養全員質量意識與責任感

制度的建設很重要,而制度執行的有效性更重要。從企業管理的實踐經驗看,好的管理制度應該具有高度的執行力,員工能發自內心地認同制度并在活動中有意識遵守,以達到提高其工作效率的目的[7]。制度執行的關鍵因素是人,若要確保高職院校質量保障制度運行的有效性,全體教職員工對學校制度的認同和自覺遵守是關鍵。為此,近幾年學校從培訓、管理和激勵三方面做了探索實踐,收到較好的效果。

學校在建構科學的高職教育質量觀和質量保障體系的過程中,充分意識到教師在質量保障中的關鍵作用。為了提高教職員工的質量意識和責任感,使他們與學校倡導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邀請了高職教育專家或優秀教師來學校進行了一系列關于教育質量的專題講座和培訓,從概念、觀念、意識、文化等方面提高教師對質量的認識。學校召開有關教學質量研討會,進一步明確學校的教育思想、辦學理念、育人模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價值觀,讓每位教師和管理者都明確認識到自己的教學質量和管理工作成效都是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對“質量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觀念達成共識,教師對“質量保障的關鍵在于全體成員的共識和自覺遵守”的論述產生共鳴,對其質量意識和責任感的提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為了規范教師的質量行為,促進質量習慣的養成,學校修改完善了有關教學質量的標準和管理制度,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教師教學行為規范、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課堂教學管理規定、學生網上評教規定、教師聽課與互評制度、學校領導聽課制度、教學督導工作條例等。從過去以“上級檢測、上級監管”為主導的管理方式,轉變為以教師“自主檢測、自主改進”為導向的教學質量提升模式。

認識提高后,教師的教學能力就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為了促進教師職業的發展,學校實施了“教師自主發展培育和資助計劃”,通過資助的方式激勵教師做好個人發展規劃,分階段申請個人發展的有關技能培訓、學歷深造、科研項目等資助項目。這項資助計劃體現了學校以教師為本的人才觀和用人理念,深受廣大教師的歡迎,進一步增強了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高職院校質量文化建設成效

(一)教師的質量意識與責任感獲得提升

通過幾年的教學質量管理和相應的培訓,學校逐步使教師的質量意識得到較大提高,把以往被動地受監控管理變為教師自覺實施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這是教師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重要工程,教師通過自我反思、自我改進,使教學質量不斷獲得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們創新探索了多種自我監控與改進的方法。一是“答題卡”檢測法。教師備課時就根據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擬定相關檢測題。在下課前五分鐘發給學生,要求當場完成,以此檢測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作為教師改進教學的主要依據。二是“征詢意見”法。通過郵箱、微信、QQ或課程網站聽取學生的意見,以便改進教學。三是“問卷調查”法。教師在期中進行一次較為正式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學習效果,聽取意見。四是“教師互評”法。教師自覺結對或組成小組,互相聽課評課、取長補短。五是在學校推進世界大學城網絡空間“人人通”的建設中,廣大教師積極響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建設,并應用于教學中。在網絡空間中,有諸多的師生互動內容,有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有學生點贊或留言。這些信息都能夠反映學生學習的情況,為教師自我分析教學質量、自覺改進教學提供了支持。

(二)麥可思質量報告數據對比

麥可思已為學校連續做了四年的畢業生相關內容的調查與測評。麥可思對學校所做的12屆與15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報告》中有關內容的測評數據見表1。

從這組測評數據不難看出,學校畢業生在有關滿意度、薪資收入、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識培養效果等多方面都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表明學校這幾年的辦學質量在穩步提高,反映出質量文化建設的初步成效。

學校在質量文化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但在精神層面的文化建設上,特別是全員質量意識和質量自覺行為的形成還需要走較長的路。因為質量文化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的堅守、積累和沉淀。只要建立起科學的質量價值觀,不斷完善質量保障體系,秉承“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堅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夠形成良好的學校質量文化,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參 考 文 獻

[1]何新.中外文化知識辭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2]王振洪.高職院校長質量文化領導力及其提升路徑[J].教育研究,2013(1):108-112.

[3]彭正霞,朱繼洲.英國高?!百|量文化”及內部質量保障體系[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4):44-47.

[4]何茂勛.高校質量文化論綱[J].高教論壇,2004(6):140-145.

[5]齊艷杰.高校質量文化建設現狀與改進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6(3):22-29.

[6]王新清.構建高校質量保障體系[N].中國教育報,2014-11-17.

[7]范義華.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有效性分析[J].市場周刊,2009(7):15-1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e Case of Shanghai Sipo Polytechnic

Han Tianxue, Zhang Xuelong

Abstract The quality assuranc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in essence a kind of self-restraint behavior with the goal of enhancing quality. Shanghai Sipo Polytechnic took advantage of the third-part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sessment institution to monitor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teachersresults,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setting up the scientific view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constructing the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school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developing the quality consciousness an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all staff.

Key words culture; quality assura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hor Han Tianxu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anghai Sipo Polytechnic (Shanghai 201300); Zhang Xuelong, professor of Shanghai Sipo Polytechnic

作者簡介

韓天學(1958- ),男,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副教授(上海,201300);張學龍(1953- ),男,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教授

基金項目

2015上海市高職教育質量提升決策咨詢服務平臺建設項目“高職院校建立和完善適應發展需求的專業設置快速響應機制研究”(JZ201517),主持人:張學龍

猜你喜歡
質量保障高職院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誰遠誰近?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火力發電廠汽輪機安裝過程中的質量保障措施探析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涉農類高職專業“一二三四五”頂崗實習管理模式的實踐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