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東歐建筑學職業化教育比較

2018-06-18 18:16陳青長
職業技術教育 2018年2期
關鍵詞:建筑學

摘 要 佩奇大學建筑系與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建筑系類似,兩者建院建系時間都不長、都存在三校合并新建學科的背景、在本地排名也較相仿,在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可比性。前者注重多學科交叉復合,注重教學體驗實踐,注重互動交流,注重設計的過程培養,關注設計落地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強。反觀后者建筑類專業教學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應在分層次培養、因材施教、加強多學科融合、重視設計的落地性等方面積極借鑒前者經驗,以更開放更包容的理念培養人才。

關鍵詞 建筑學;佩奇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職業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8)02-0077-04

一、概況

2014年,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建筑系與匈牙利佩奇大學建筑系協商確立了建筑學專業合作辦學項目,互派師生進行學術交流和課程共建,在給學生創造深造機會的同時也促進了雙方教師的良性互動,讓我國和東歐的建筑學教師有了近距離切磋和提高教學水平的機會。

布達佩斯是人盡皆知的“歐洲文化之都”[1],每年在這里舉行的文化、展覽、藝術盛會影響著全匈牙利乃至整個歐洲。佩奇是匈牙利西南行政區巴蘭尼亞州的首府,歷史悠久。據考證,小城始建于古羅馬時代,曾一度在羅馬時期占據宗教中心的地位。如今漫步在佩奇,依然可以看到遍地的古教堂遺址,以及兩處與基督教有關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佩奇大學成立于1367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匈牙利第一所國立大學。該校在歷史上以教會大學的形式聞名于世,主攻宗教、音樂與醫學,并在這些領域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二、匈牙利佩奇大學與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對比

(一)校園對比

對一所大學的最初印象大多來自于其建筑與布局形式。沒有校門,沒有圍墻,往往在不經意間,在紅磚綠藤之下發現一塊歷經歲月蹉跎的“名牌”,可謂是歐洲名校的一大共性。如同英國的劍橋大學一樣,漫步在佩奇這座城市,若不經引導,很難將大學從城市中區隔出來。在650年的建校歷史里,佩奇大學已經和城市有機融為一體。布滿浮雕的醫學院研究所守護著全民的安康,巍峨古老的法學院主樓捍衛著人民的權利,建筑工程學院廣場上的古老碑文傾訴著城市的發展。很難說是城市賦予了大學生命,還是大學塑造了城市靈魂,但當行走在這個沒有校門的“城市”中,任何一棟建筑都可能是校園的驚鴻一瞥,伴隨著歷史的肅穆觸手可及。

相對佩奇的歷史感,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新校區則體現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番風味。由于城市定位與人口基數的差異,佩奇與上海在社會發展的強度上不能相提并論。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兼備徐匯老校區的厚重感與奉賢新校區蓬勃向上的青春氣息,漫步在新校區學科樓中,感受到的是校園規劃、產品式建筑之統一的和諧模式。

(二)教學對比

雖然佩奇大學校史悠久,但建筑學院是其非?!澳贻p”的成員,由匈牙利赫赫有名的建筑大師、卓越教育家Zoltan Bachman院士于20世紀70年代一手創建。與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城建學院類似,兩者建院建系時間都不長,且都存在三校合并新建學科的背景;佩奇大學建筑系在匈牙利第三的排名與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建筑系在上海的排名也較相仿。兩系在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可比性,對比主要從學科構成、教學方式、院系氛圍及接受程度四方面展開。

1.注重多學科交叉復合,構建大建筑學概念

佩奇大學的建筑專業課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設計課和理論課。值得指出的是,這些課程并非各自為政,而是有著嚴密的統籌和規劃,課程往往呈現為系列板塊,每個板塊相對獨立又均為課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以理論課體系為例,在教授各個板塊表層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引導學生探尋背后的深層社會歷史背景及其相互關系。這樣的課程設置既靈活又整體,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背后更加本質和恒久的規律。

佩奇大學建筑學專業課程涵蓋范圍非常廣,不僅著眼于建筑科學大類本身,還與人文社科、工程管理、景觀生態等多種學科交叉。以五年制本碩連讀學位項目為例,除學科大類常規課程外,必修課包括:建筑工程管理(6學分)、社會學(2學分)、通風照明與溫度濕度(4學分)、哲學(2學分)、藝術史(6學分)、企業管理(2學分)、佩奇建筑(2學分)等;選修課及社會實踐課程同樣不勝枚舉。

反觀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目前的建筑學課程設置,雖對學生專業知識儲備相當重視,但在廣度方面有所欠缺,尤其缺少一些對學生短期看似無用、長期卻影響一生的課程,如哲學、藝術史等,導致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相對較弱,難以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建筑學是一門集藝術和技術于一體又融人文和科技于一身的獨特專業,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知識結構、知識面的廣度深度都有一定要求。同時,由于各學科信息的互通日益頻繁,政治、經濟、技術、社會等領域知識的變化都將對其產生沖擊。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跨領域人才的渴求正與日俱增,僅僅守住單一的專業知識而不涉獵其他學科,將阻礙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2.注重教學體驗實踐,課程走出課堂

佩奇大學建筑系的拓展課程非常多,且注重理論實踐、傳統現代的多元結合。在佩奇,每一位建筑系新生都需要參加一門叫“佩奇建筑”的課。這是一扇觀賞佩奇城市優秀建筑的窗戶,通過這門課可以實地了解城市中特色建筑的建造知識、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及建筑背后的故事。學生在認識佩奇的同時,也能從中體會到: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不可復制的歷史與發展軌跡,倘若連自己每天生活地方的建筑都不進行“深挖”,又何談去肩負設計別人生活場所的重任。

對于結構課,學成歸來的學生至今難忘被帶到工地砌磚的經歷。學生自己動手砌磚、彎鋼筋、支模板、體驗錯縫拼接與通縫拼接的優劣,對于課堂所學的構造書面知識有了直觀深刻的體悟。但凡經歷過這樣實踐過程的學生,都會將實踐經驗整合到個人的設計素養中,使實踐經歷與設計活動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這種考慮建筑落地性、可操作性以及后期維護便捷度的設計思維方式,在這里被培養成一種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在踏入未來實際工作崗位中顯得尤為重要。

3.注重設計的過程培養,關注設計落地性

佩奇大學建筑系課程設計題目強調真題,使學生立足于真實環境解決現實問題,有的放矢地深入到設計各個階段。學生需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若干解決思路,進而選擇適應性的方案。整個教學周期無不體現佩奇大學對于“過程”的關注,詳見圖1。

而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設計課任務書標題仍存在以“江南某社區”“XXX地塊設計”為開頭的“套用”項目,學生在一開始就失去主動探求文脈的機會,也不知曉建筑師、業主、公眾等各方意見在建筑設計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

4.注重互動交流,塑造平等包容的教學氛圍

佩奇大學建筑系的教學非常強調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一般不設通用教材,而是由教師結合教學計劃來講授,并會羅列大量相關資料和參考書目。與我們熟悉的上課方式不同的是,學生可以在上課過程中隨時打斷并提問。在打斷與被打斷過程中,每個人都在關注和思考,某個學生的意見很可能會使其他學生從中獲得靈感,從而引燃一片思想的火花。教師的工作由教學、科研、設計三方面內容構成,有機融合、互為補充[2]。教師在設計課上通常扮演“過來人”的引導角色,在理解、審度和認同學生想法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護哪怕是異想天開的創意“初心”。

在國內設計課上,如果學生在方案中因造型需要設計了一處20米的懸挑,教師會從理想與現實的角度予以否定。而佩奇大學教師則多會說“從技術上可能,但是樓板可能非常厚,某某設計事務所在某地做過這樣的項目,我請結構老師來看看你需要如何去應對這樣的情況”。這種建立在平等、理解、尊重、包容而不以個人經驗強加于學生方案的教學氛圍,有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獨立風格的建筑師。

(三)學生對比

1.主觀能動性差異

匈牙利雖不是歐盟強國,但福利絲毫不差,除了全民醫保等常見政策外,本科前教育免學費也是其一大特色。本科以上學位畢業需要以印花稅的方式向政府一次性繳納約合2萬人民幣的相關費用。匈牙利學生可在大學讀書期間申請休學,待成家立業后續讀。因此,但凡在校就讀的學生,定是滿腔誠意、全心向學;選擇修學建筑的,或多或少有過相關工作經歷且熱愛建筑,自知需要選學什么,工作中需要補修什么,具有顯明的主觀能動性。國內學生在這方面則明顯缺乏主動性和目的性。

2.設計習慣差異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建筑學學生在方案設計階段表現較活躍,對于文脈以及深入的現狀分析較獨到,偏重于“想法”與“概念”,在設計過程中更注重形態表達及圖面表現,容易忽視方案建筑的落地性以及相關技術性等細節。與之相對,匈牙利學生則更側重于材料選擇、構造做法及整體空間設計。

由于教學方式的差異,匈牙利學生平日課程設計訓練更深入,知識掌握較全面,動手能力突出,善于、樂于采用模型推敲方案。反觀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學生,方案設計容易固步自封在方案階段,精力大部分投入到設計表現中,很少考慮工程技術、造價成本等因素。這種注重表現的設計習慣雖容易在最終評圖時獲得一定青睞,但在日后工作實際項目中將會遇到挫折。雖然這些事實早已為國內建筑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呼吁多年,并引起廣泛關注,時至今日卻無明顯改觀。

三、對國內建筑學教學的啟示

(一)采取專業分流制、末名淘汰制,分類應對畢業后需求

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采用“標準化”模式,無論學生是否具備建筑學專業的基本素質與興趣,都采用統一的模式。其后果往往是學生畢業后并不具備完備的建筑學知識,想改行從事其他專業的工作又不具有相關學習經歷。因此,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分層次培養,盡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在低年級教授基本知識的同時,選拔出優秀的學生進行下一階段的專業學習,而其他學生則可以二次選擇更適合的專業,具體見表1。

此外,學生在畢業前可根據發展方向進行二次分流。如以國內就業為方向,可采取注冊建筑師培養模式;如以出國或考研為目標,采取作品集制作或考研快題訓練模式。通過兩種分類,讓學生的在校教育與未來發展相結合,使學生畢業后能更快地進入所處角色,增加就業競爭力。

(二)擴大專業范圍,培養“應用”人才

國內現階段的建筑學教學,課程設置具有一定局限性,與相關學科缺乏融合。建筑學的發展在觀念上是廣義的,需要更加廣泛、更加綜合、更加貼近人的實際生活。建筑教育應重視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建立視野開放的知識體系,既要有科學的專業訓練,又要有人文素質的綜合培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行業的融合,未來建筑師的工作交往對象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建筑規劃領域人員,而會跨界增加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領域的人才。一所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己任的大學,更要充分利用優勢,超越傳統建筑學的學科領域,尋找與各學科應用科學結合的有效途徑。

(三)提高對教學“從設計到建造”的重視度

國內對建筑設計課學習成果的評價偏重效果,評分上也容易忽視落地性,偏向以表現優劣定出高下。在設計過程中,學生對周邊環境的調研、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對解決方法的嘗試重視不夠。教學上,諸如構造課等與工程實際密切相關的課程占比過小,導致學生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及技術能力。

針對此類落地性問題,啟示國內建筑系在課程設置中應提升對結構、機電等相關學科的集合程度;若條件允許,完全可以嘗試與建筑系、土木系、設備系、機電系、工管系組團的方式,從目前通行的“真題自做”模式(見圖2)進化到模擬實戰的“真題真做”模式[3](見圖3),對單個真實項目開展專業聯合交互設計。

四、結語

“建筑設計的教育是開放、自由的,沒有固定的模式,以限定、引導為主要方法,但最終需要與實踐高度結合?!盵4]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定位具有戰略意義,但在操作過程中應避免千篇一律的傳統培養模式;建筑學教學模式也因此可以在創新改革上擺脫傳統束縛,以更開放更包容的理念去培養人才[5]。

參 考 文 獻

[1]陳慰,等.從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歐洲文化之都”公共文化建設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72-83.

[2]梅洪元.匈牙利建筑教育中的幾點經驗及啟示[J].建筑學報,1990(6):41-43.

[3]莊程宇,等.職業化與產品化——建筑學專業高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6(9):216-217.

[4]肖麗娜,等.建筑學專業設計課程教育比較——以中外兩所大學的住宅設計課程為例[J].華中建筑,2011(6):185-188.

[5]吳長福.建立系統化、開放性的教學操作模式——同濟大學建筑學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組織及課程內容簡析[J].時代建筑,2001(S1):65-70.

Comparis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between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A Case Study on University of Page of Hungary and Shanghai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Chen Qingchang

Abstract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of University of Page is similar with that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and the similar points include not long courtyard building time, three schools merging into new discipline background, and similar local rankings. Thus, there is a comparable in many aspect. The former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the design process trai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sign, and strong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However, the latter has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should actively learn the experience of former in hierarchical cultivation,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strengthening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sign, so a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more open and inclusive concept.

Key words architecture; Page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Chen Qingch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professor of University of Paige of Hungary (Shanghai 201418)

作者簡介

陳青長(1977- ),男,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副教授,匈牙利佩奇大學教授,博導(上海,201418)

猜你喜歡
建筑學
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創新實踐
中德教學模式比較下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研究
引進優質國外教育資源對建筑學專業教學的啟示
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產教融合的途徑研究
詩意的空間想象──托馬斯·薩拉西諾的烏托邦世界
應用型本科建筑學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教改探討
職業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學專業教學研究
“新常態”下對建筑學人才培養的思考
建筑學專業課程考試改革初探
建筑學名詞審定預備會召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