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現科學本質引導科學探究

2018-07-05 09:11吳盧富邱玉福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8年1期
關鍵詞:鹽水食鹽液體

吳盧富 邱玉福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科學素養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笨梢?,對科學本質的認識是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那么,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科學本質呢?筆者認為,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

一、體現實證意識

所謂實證,就是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要求學生對探究所作出的解釋或結論都要以事實作為依據,都要有證據作為支撐,不能把實驗數據作為結論,更不能憑空想象。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少問“為什么”,多問“你的證據呢、依據呢”,從而使學生從小養成證據意識、實證意識。

如:教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這一課“觀察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這一內容時,教材是這樣提示的:“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屬于化學變化嗎?我們用什么證據來說明這個問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獲得證據呢?

1. 觀察現象,提出假設。當學生做完鐵釘在硫酸銅溶液中變色的實驗后,觀察到變成淺紅色的鐵釘。從顏色上判斷,學生自然會提出有可能是鐵銹、有可能是銅、還有可能是原來的鐵。

2. 設計實驗,尋找證據。是不是“鐵銹”證據在哪里?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會想到用電路檢測器進行檢測。因為金屬是會導電的,鐵銹是不會導電的。也就是說,如果小燈泡不亮,有可能是鐵銹;如果小燈泡亮,那肯定不是鐵銹。是不是“銅”證據在哪里?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知道,磁鐵具有磁性。用磁鐵接近淺紅色的物質(淺紅色的物質必須用小刀刮下來)。如果淺紅色的物質能被磁鐵吸引,那還是鐵;如果不能吸引,那有可能是銅,反正肯定不會是原來的鐵了。

3. 分析證據,形成解釋。學生通過實驗獲得的證據:一是小燈泡會亮;二是不能被磁鐵吸引。綜合分析:淺紅色的物質肯定不是原來的鐵,也不是鐵銹。是不是銅不能肯定,但能肯定的一點是:淺紅色的物質是一種新的物質,即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產生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

如此,“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屬于化學變化嗎?”學生收集的證據充分,有理有據,用事實說話。

在教育教學中不講證據,只講權威,這不是科學教育。如果對學生不斷進行實證意識的訓練,那么學生的科學素養將會不斷得到加強。

二、體現邏輯思維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版》提倡:“以證據為基礎,運用各種信息分析和邏輯推理得出結論?!笨梢?,邏輯思維在科學課的科學探究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茖W教師要從學科特點出發,抓住科學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適時引導,努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如:教學教科版五年級下冊“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教師注重抓住教學中的關鍵點,積極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

1. 實驗演示,提出假設。教師演示:把兩個馬鈴薯分別放入兩盆液體中,發現馬鈴薯一沉一浮;再交換馬鈴薯分別放入剛才的那兩盆液體中,馬鈴薯在剛才沉的液體中還是沉的,在剛才浮的液體中還是浮的;再將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入其中一個盆中,兩個馬鈴薯在剛才沉的液體中同時沉,在剛才浮的液體中同時浮。通過這一演示,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會很肯定地指出: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是鹽水。

2. 實驗探索,推理結論。根據學生提出的假設,教師追問:你能肯定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是鹽水嗎?怎么確定?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圍繞“是不是鹽水”,積極開動腦筋,設計實驗步驟進行探索。一是將液體滴幾滴在調羹里加熱蒸發,出現類似像鹽的白色粉末,學生認為可能是鹽。二是調試一杯鹽水,放入馬鈴薯后能浮起來,學生確定是鹽水,然后教師進一步追問:你們是怎么確定的?三是教師提供白沙糖、味精,分別把它們溶解在水中,然后分別放入馬鈴薯,馬鈴薯均能浮起來。經歷過這一系列的探索后,教師再次追問:演示實驗中,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是什么水?學生會說:可能是糖水、可能是味精水、可能是鹽水、可能是三種水的混合……

學生圍繞“是不是鹽水”展開一系列的探索,結果卻得出“可能……可能……”等等不能確定的看似不可思議的結論。其實,這個“不能確定”才是學生經歷科學探究之后得出的真正符合邏輯推理的科學結論。

3. 質疑問難,深入思考。經過一系列探究后,學生對演示實驗中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水還不能確定是什么水,這時,教師又進一步提出質疑:那演示實驗中使馬鈴薯下沉的液體到底是什么水?這樣,又引起了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從而激發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更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體現質疑精神

科學的質疑精神是創新人才所必備的一種素質。創新人才要創“新”,就要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這種發現與創造,就是從疑前人所不疑開始的。

但是,在小學科學的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質疑意識不強,教師缺乏培養學生質疑精神的系統策略。其實,只要教師處處留心,都可以引發學生天生的求知欲和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

如:教學教科版四年級上冊“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一課,教師可在以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質疑。

1. 在引導猜測中質疑。在實驗之前,要讓學生預測“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同時,讓學生看一看100毫升水有多少,再看一看1克、2克、5克、10克一包的食鹽有多少,并用手掂一掂,獲得對量的一些體驗與感受。

當學生預測出具體的數據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預測的數據提出質疑。有的人認為,70克、100克食鹽絕對不可能,因為這都跟水的體積基本一樣了;有的人認為,5克、10克也不大可能,太少了,以前泡過鹽水,好像100毫升水不止溶解這么一點;共同一致的意見認為,20克、30克、40克是比較合理的范圍。

2. 在制訂探究計劃中質疑。當各研究小組介紹了研究方案后,教師出示有代表性的幾種加鹽次序方案及理由,并引導學生逐一進行質疑。

第一種方案:1克+1克+2克+5克+5克+2克+……

理由:我們不知道100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鹽,先少加點試試看。

質疑:這樣不好。這樣一點一點地加,太浪費時間了。

第二種方案:10克+10克+5克+2克+1克+1克+……

理由:根據預測中的參考范圍。

質疑:比較科學。我們在預測中已估計過100毫升水一般能溶解20克~40克食鹽,預測是我們制訂方案的一個重要參考。

第三種方案:20克+5克+2克+2克+1克+1克+……

理由:根據預測中的參考范圍。

質疑:比較科學。我們在預測中已估計過100毫升水一般能溶解20克~40克食鹽,預測是我們制訂方案的一個重要參考。

第四種方案:干脆一下子加足40克。

理由:因為我們猜測100毫升水能溶解40克食鹽。

質疑:這種方案也不好。根據我們估計的數值,先不要一次性加足,最好是留一點機動的空間。

3. 在分析整理數據中質疑。各實驗小組匯報實驗數據,教師板書,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

師:從這些數據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溶解最多食鹽的有一個組是40克,溶解最少食鹽的也有一個組是30克。

生:我發現溶解36克~38克的組有7個,溶解30克、31克、40克的各只有1組。

生:老師,第八組的結論有問題,他們杯子里的鹽還有好多沒溶解完呢。

師:第八組的同學,你們有沒有把沒溶解的食鹽算進去?

生:算進去了。我們的統計有問題,我們估計杯底的鹽還有2克,應該減去2克,結果應是38克。

生:我們組剛才統計的結果是30克,但我們現在認為我們的實驗還沒完成,我們認為,如果有時間的話,應該還會繼續溶解。

師:那么,你們組應該算“沒完成的實驗”,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那么,根據實驗的數據與剛才對數據的分析,你們認為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鹽?(分組討論)

生:應該是38克,因為這兩種結果出現的最多,有4組。

生:應該是37克,因為完成的組都在36克~38克之間,取個中間數就是37克。

生:我看應該把完成的組的結果加一加,求個平均數……

總之,科學課如果離開了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和領會,就容易把一個“智力活動”變成“體力活動”。只有將科學本質的培養有機地融于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之中,才能上成具有科學教育意義的真正的科學課。

(作者單位:福建省順昌縣水南中心小學?搖?搖 福建省順昌縣教師進修學校)

猜你喜歡
鹽水食鹽液體
液體小“橋”
愚人食鹽
山東:加強食鹽專營管理 打擊涉鹽違法犯罪行為
五顏六色的液體塔
為什么菠蘿要在鹽水中泡過才好吃
大樹“掛鹽水”
層層疊疊的液體
愚人食鹽
泉水與鹽水
當冷鹽水遇見溫淡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