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詩品〉講記》之“自然”

2018-07-07 05:11朱良志
月讀 2018年7期
關鍵詞:真性天籟莊子

朱良志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與不奪,強得易貧。

幽人空山,過水采。薄言情悟,悠悠天鈞。

【校 注】

自然是中國美學最為重要的范疇之一,中國美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這一范疇所溢出的理論而書寫的。受莊禪哲學影響,《二十四詩品》將其作為專門的問題來討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此品寫自然的心胸、自然的境界以及自然的表達。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楊廷芝《二十四詩品淺解》以“隨手拈來,頭頭是道”的禪家語來解釋,頗中肯綮。禪宗強調當下的解會,此在的證會,是一種切斷時空聯系的純粹體驗,任由世界自在顯現,這在本質上與道家的自然學說有密切關系。

“俱道適往”四句:俱道適往:《莊子·天運》:“道可載而與之俱也?!奔词桥c大道優游繾綣。著手成春:出手就是妙境,眼前無非自然。如逢花開,如瞻歲新:就像花開的季節到來,百卉競綻;就像一年將盡,新的一年又要到來,就是這樣自然。著手,懷悅本誤為“著乎”。

真與不奪,強得易貧:真,指自然真性,人若從此真性出發,就能所在皆適。如若背離真性,為目的、知識控制,勉強而作,最終必無所取,而使自己的生命資源干渴(貧)。

幽人空山,過水采:這自然而然之境如同幽人在深山漫游,如同雨后去采草。采,《詩經·召南·采》:“于以采,南澗之濱?!睘槎嗄晟ь愔参?,夏末秋初開花,花色潔白,可入藥,與浮萍相類而異種。此以過水采,喻清新自然的儀止。幽人空山,諸本多如是,虞侍書詩法本作“幽人空谷”。過水采,虞侍書詩法本、說郛本等作“過雨采”,而祝允明書跡本、津逮本等作“過水采”,意較穩實。

薄言情悟,悠悠天鈞:“薄言”為語首助詞。天鈞,《莊子·齊物論》:“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碧焘x,天之轉輪。鈞本是制作陶器時所用的轉輪。此二句意為,悟出天地萬物自然而然的運轉,就得到了自然一品的真髓。情悟,懷悅本作“情語”,誤。

【延伸討論】

說“天籟”

自然是傳統美學最為重要的范疇之一,本品以詩的方式,較為細致地闡釋了此范疇的基本特點,故為當今學界所重。

邵雍詩云:“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庇菁K生服膺。月到天心處,歸于澄明之性;風來水面時,自然成文。

《詩家一指》有云:“心之于色為情,……拾而得之為自然,撫而出之為幾造。自然者,厚而安;幾造者,往而深?!边@里將“自然”與“幾造(同“機造”,心靈的獨造)”相對而言。其實,自然即幾造。這里所謂“拾而得之為自然”,就是本品所說的“俯拾即是,不取諸鄰”。順乎自然,觸處便是,人與世界融于一天,履遇形接,如同“拾”取,沒有知識的分別,沒有感情的取與,沒有欲望的肆意。所謂“厚而安者,獨鶴之心、大龜之息、曠古之世、君子之仁”—獨立的情懷(獨鶴之心)、永恒的寂靜(大龜之息)、超邁的器宇(曠古之世)以及生生不息(生生不已之意屬仁)的精神,均源于自然而生。

虞集嘗將自己的詩集命名為“天藻”,即取此自然之意。他在《道園天藻詩稿序》中說:“昔從吳興趙文敏公于集賢,趙公臨池之際,顧謂仆曰:人皆求予書,子獨不求吾書,何也?對曰:不敢請耳,固亦欲之?!瓏L讀《黃庭經》,有曰:‘寸田尺宅可治生。是則我固有之,其可為也。又曰:‘恬淡無欲道之園。遂可居有哉!趙公為書‘道園兩古篆,自是有‘道園之名。后常治斯田園以居安宅,神明粹精,生息流動,無物我彼此之間,不能喻之于言。予題其宇曰‘天藻?!彼ㄟ^此天賜之藻,“以觀乎造化之跡,有志于斯文者也”,以見其恬淡自然之心?!对娂乙恢浮纷饔谒穗[躬耕之晚年,此“天藻”之思,也成為《二十四詩品》的核心精神。

“自然”是道家哲學的核心概念,傳統美學也以此作為最高范疇。什么叫自然?用莊子的話說,叫做“自己而然”?!肚f子·齊物論》中講“三籟”(人籟、地籟、天籟)的區別。莊子通過南郭子綦和子游的一段對話來討論這一問題。子游感覺到三者似乎是漸次而上的,從他的問題(“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中也能看出。到底如何理解這“三籟”呢?篇中說,“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因氣、因風吹孔穴發出的聲音,是大地的聲音(地籟),人通過絲竹等樂器發出的聲音叫做“人籟”?!案覇柼旎[”—天籟難道是天上的聲音嗎?子游問他的老師子綦。子綦說了一段很深奧的話:“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天地間有萬萬種不同的聲音,都是由它們內在的原因造成的。它們都取自己內在的因素而發出不同的聲音,你想想,發動者(怒者)還能有誰呢?言下之意,不就是它自己嗎?

“天籟”不是一種與地籟、人籟不同的聲音,天籟是一種萬物生長的必然性,是自己發動自己,是“自然而然”—自己使之如此。而人的文化創造應該取一種“天籟”的態度,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的核心意旨。在莊子,自然,是一種順乎天然、不取知識之態度、冥合于世界的純粹體驗境界(這與后來郭象的闡釋旨趣大異)。

由此我們明白兩個問題:第一,天籟不是一種天外來音,不是一種“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音樂,在自然萬物,天籟是一種發自于自性的必然性生長因緣(性),在人的文化活動,它卻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態度。第二,不存在一個人籟、地籟、天籟的區別模式,不存在一個區別于天籟的地籟,即如他們討論的孔穴,自然而然,就是天籟。人能按自然而然的態度去創造,也是天籟。也根本不存在子游所說的人籟不如地籟、地籟不如天籟的等級模式?!褒R物”之思,何來等級!

這是一段非常精致的哲學討論。強調的是人要放下理性解釋世界的努力,放棄駕馭世界、控制世界的欲望,回到世界中,如北宋郭熙所說的“身即山川而取之,山川之意度見(xiàn)矣”,王國維所說的“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唯自然能知自然,唯自然能言自然”。

但這絕不等于說回到外在的自然界,道家哲學所言之自然,中國美學中所使用的這一概念,絕不是對外在自然物的重視,絕不是培養一種愛自然、投入大自然懷抱的情愫,絕不是一種有關“環境哲學”“環境美學”的思考,而是回歸無所遮蔽的、發自本性的、純粹的心靈感悟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天籟,其實是純粹體悟心靈中所依持的態度。莊子中所說的“與天為徒”,也不是對外在于我的“天”的效法,其實并沒有一個外在于我的“天”,而是對這種自然而然態度的堅守。

唐代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綱領之一。我們很容易將這一原則理解為既重視外在世界,重視客觀的東西,又重視自我心靈的創造。于是,這一原則便被理解為主觀和客觀的結合,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這一綱領強調,藝術創造的根本在于回到本心,以人的“本來面目”“本性”,或者說是以“自然而然的態度”去照耀,與造化合而為一。這個綱領不是西方哲學背景中所言之主客觀結合,而是重視生命體悟,順應自然法則,這是創造的根源。

“自然”品以形象的語言,來敷衍傳統哲學、美學這一思想。開篇以“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二禪語引領,說的正是這樣的道理。我低下身去拾取,在在都是,禪宗“頭頭是道”“觸著便是”,自然而然到這種地步。

本品說自然之道是“俱道適往,著手成春”(《詩家一指》中的“著手成春”“玉壺買春”“空潭瀉春”“蓬蓬遠春”“熹微藹如春和”“春花初胎”等內容,與虞集存世文獻中所體現出的“尋春”觀念是相合的,這來自于北宋理學的影響,尤其得于邵雍之學,邵雍“拍拍滿懷都是春”的思想,為這位自號邵庵的思想者所崇奉)—一如“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描寫。與大道同往,奉行自然而然的精神,所在皆是妙境?!叭绶昊ㄩ_,如瞻歲新”,就像一年一度的花開,就像過了冬天后新春的到來?;貧w生命的真性,蕩滌外在的執著,綢繆萬物,俯仰于天地萬物之表,無往而非佳緒。如果不循此道,以欲望之心去消費世界,以知識之心去分解世界,那么這就是“強”(qiǎng)—勉強之為,非自然之為,就是背離自然之法則,如何有真實的創造!這就像幽人在空山中踱步,沿著幽曲的小路去山溪中采草,沒有雜慮,也沒有目的(這里的過水采,并非是比喻一種目的性的行為),一切都自然而然。

最后兩句,可謂此品之警策—薄言情悟,悠悠天鈞。怎么來領會“自然”的旨趣呢?那就看看天地的輪轉,世界的運動,萬物的節奏,一切原來就是這樣自然而然。此品除題名之外,無一語言及自然,卻處處在談自然的精神。

傳統美學中的自然觀,強調有一種順應自然的創造,避免“大人主義”所帶來的盲動,避免人的片面的曲解,并非放棄人的能動性、人的獨立創造。傳統美學正是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談人的創造精神(言其能也)、原創精神(言其初也)和真性精神(言其本也)。自然而然也是一種選擇,人的生命過程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每時每刻都意味著肯定和否定,即如就空間而言,在就意味著不在,就時間而言,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時間里踏入同一水流。自然而然的選擇,是一種回歸真性的選擇,不以知識的揀擇為特點,創造非以目的的求取為發動,由真性發動,這是一種更高的選擇。

中國哲學和美學崇尚自然的態度,是要矯正文明發展所帶來的沉疴,文明本身越來越呈現出“荒漠化”的傾向,人類以文明的手段,將自己武裝到牙齒,但離真正的文明所要追求的目的越來越遠,崇尚自然,其實是要在一個“文明的荒野”中,尋找人類文明發展的真諦,尋找人的存在所應該依托的根本的東西。崇尚自然的思想,是傳統中國文明的一種重要智慧,這種智慧在未來也會有重要的價值。

(選自《〈二十四詩品〉講記》,中華書局)

猜你喜歡
真性天籟莊子
建筑原真性探微
自勉
中級車舒適標桿天籟究竟強在哪兒?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莊子說》(十五)
幸福地聆聽天籟之音
我聽見了愛
關于治療近視眼答讀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