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噬細胞抑制因子1在非小細胞肺癌診斷及靶向治療療效預測中的臨床價值

2018-07-11 06:42辛影朱晶柳影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8年18期
關鍵詞:基因突變生存率靶向

辛影,朱晶,柳影

(吉林省腫瘤醫院 腫瘤內一科,吉林 長春 130021)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常見的肺癌類型,占肺癌發病率的80%~90%。近年來肺癌治療手段不斷進步,但5年死亡率仍居高不下[1]。隨著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的發現,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逐漸用于NSCLC患者靶向治療,取得一定成效[2]。巨噬細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 MIC-1)屬于一個轉化生長因子,在諸多病理過程中起重要參與作用。研究報道顯示,多數惡性腫瘤患者伴隨MIC-1高表達[3],然而關于MIC-1與惡性腫瘤療效、預后關系的報道尚少。本研究檢測Ⅲb期、Ⅳ期NSCLC患者、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體檢健康者的血清MIC-1水平,分析MIC-1與NSCL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靶向治療效果及預后的關系,探討MIC-1在惡性腫瘤早期診斷、療效評估及預后預測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該院收治的NSCLC患者94例作為NSCLC組。其中,男性53例,女性41例;年齡39~81歲,平均(59.64±5.09)歲;Ⅲb期35例,Ⅳ期59例。選取同期收治的肺部良性疾病患者78例作為良性組。其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年齡34~79歲,平均(57.16±4.97)歲。選取同期入院體檢健康者7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齡33~85歲,平均(60.13±5.61)歲。納入標準:①經細胞學及組織學病理確診;②不能手術的晚期癌癥,TNM分期為Ⅲb期、Ⅳ期;③無手術、放化療治療史,均首次接受靶向治療,治療時間≥2個月。排除標準:①經CT、MRI等影像學診斷無法確定TNM分期;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已診斷為中樞神經系統轉移;④伴隨肺間質疾病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⑤患有影響藥物吸收的消化系統疾??;⑥預計生存周期<3個月。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3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靶向治療

參照《美國臨床腫瘤學會Ⅳ期NSCLC化療的臨床實驗指南》[4]和文獻[5]對EGFR基因突變陰性或陽性患者均給予靶向治療。其中,56例口服厄洛替尼(瑞士羅氏公司)150mg/次,1次/d;38例口服吉非替尼(英國Astra Zeneca有限公司)150mg/次,1次/d。所有患者持續用藥直至腫瘤發生進展或難以耐受的不良反應。

1.3 NSCLC組MIC-1水平檢測

NSCLC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3、5及7個月,良性組、對照組均行空腹靜脈采血2ml,3000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置入-80℃冰箱冷凍保存。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法測定MIC-1水平,試劑盒由北京金紫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4 療效評價標準

NSCLC組靶向治療初始治療1個月及之后每2個月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6]評估療效。本研究以治療5個月作為近期療效觀察時間[包括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 CR)、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穩定(stable disease, SD)及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其中,CR+PR為有效,SD+PD為無效。

1.5 隨訪情況

末次隨訪時間為2017年1月,隨訪時間為15~42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29個月。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或SNK-q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應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計算中位生存時間,影響生存率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繪制ROC曲線篩選截點,預測3年生存率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采用Cox回歸分析影響中位生存時間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血清MIC-1水平比較

NSCLC組、良性組及對照組的血清MIC-1水平分別為(1093.79±115.37)、(634.31±87.49)及(390.34±52.66)pg/ml。3組血清MIC-1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0.267,P=0.000);NSCLC組高于良性組和對照組,且良性組高于對照組(P<0.05)。

2.2 NSCLC患者不同影響因素血清MIC-1水平的比較

不同TNM分期NSCLC患者的血清MIC-1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性別、靶向治療方案及EGPR基因突變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不同治療時間MIC-1水平的比較

在治療前NSCLC組的MIC-1為(1093.79±115.37)pg/ml,與治療 1、3和 5個月 [(1071.09±106.05)、(1029.64±97.22)和(967.68±91.26)pg/m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7.224,P=0.000)。NSCLC患者治療5個月的血清MIC-1水平低于治療1個月(P<0.05)和3個月(P<0.05),且治療3個月低于治療 1個月(P<0.05)。

2.4 臨床治療情況

94例NSCLC患者中,CR 4例,PR 27例,SD 18例,PD 45例,治療有效率為32.98%。治療有效率為32.98%。接EGFR基因突變型患者治療有效率為64.86%,高于EGFR基因野生型的12.28%(P<0.05)。NSCLC患者中治療有效31例,無效63例;治療有效 患 者 的 MIC-1水 平 為(837.34±76.35)pg/ml,無效患者的MIC-1水平為(1128.31±102.38)pg/ml。兩者的MIC-1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089,P=0.000),治療有效患者的MIC-1水平低于治療無效患者,見圖1。

2.5 血清MIC-1水平與NSCLC患者總生存率的關系

以1390pg/ml為臨界值分為≤1390pg/ml組(59例)和>1390pg/ml組(35例),≤1390pg/ml組和>1390pg/ml組3年生存率分別為33.90%(20/59)、14.29%(5/35),兩組3年生存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8,P=0.037)。見圖2。經ROC曲線繪制和分析,NSCLC患者中位生存時間(median survival time, MST)為17.9個月。當MIC-1臨界值為1390pg/ml,預測3年生存率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0.1%和69.3%。

2.6 影響靶向治療NSCLC組中位生存時間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TNM分期、MIC-1水平與NSCLC組MST有關(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TNM分期、EGFR基因突變及MIC-1水平是影響NSCLC組MST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1 不同病例特征的NSCLC患者血清MIC-1水平比較

圖1 典型病例:男性,50歲,臨床診斷右肺上葉腺癌(T4N0M1a)Ⅳ期,右側胸膜轉移,雙肺轉移

圖2 ≤1 390 pg/ml組和>1 390 pg/ml組3年生存率及NSLCC組生存曲線

圖3 NSCLC患者與對照組患者MIC-1水平ROC曲線

表2 影響靶向治療NSCLC患者MST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3 討論

MIC-1是轉化生長因子β超家族的重要成員,在胚胎發育、細胞外基質形成及組織損傷修復等中起重要作用。正常人體內MIC-1呈穩定低水平表達,但在炎癥細胞刺激、癌癥進展及機體應激反應等作用下,MIC-1表達上調。MIC-1在惡性腫瘤發展過程中起雙向調節作用,癌癥早期MIC-1可通過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生長;癌癥中晚期會促使癌細胞遠處轉移,在腫瘤進展中起重要參與作用[7]。多項研究指出,胃癌、結腸癌及肝癌等患者MIC-1水平高表達[8]。劉力新等[9]指出,肺癌患者MIC-1水平高于健康者。邵丹琪等[10]認為,MIC-1在子宮內膜癌組織中呈高表達,陽性率≥90%,且與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陸興熱等[11]指出,胃癌患者MIC-1水平呈高表達,吳佳等[12]通過ROC曲線繪制和分析,指出約登指數最大時,MIC-1臨界值為574 pg/ml,診斷胃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2%和83%。本研究發現,NSCLC組MIC-1水平最高,說明MIC-1可能參與NSCLC發生、進展。

中晚期NSCLC無法行手術治療,接受傳統化療的有效率也較低。隨著臨床對NSCLC患者潛在致癌驅動基因的識別(如EGFR、KRAS基因圖片及RET融合基因等),靶向治療成為臨床治療中晚期無法手術NSCLC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13]。目前,NSCLC靶向治療主要集中在EGFR抑制劑和ALK抑制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臨床證實。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為第一代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有利于延長晚期中位生存周期。郭惠莊等[14]采用厄洛替尼治療中晚期NSCLC的有效率為35.5%。2015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指南指出,口服吉非替尼與厄洛替尼治療進展的患者仍可從繼續治療中獲益,停止服藥后疾病進展加快[15]。本文選擇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進行靶向治療。

本研究中,MIC-1可用于評估NSCLC患者靶向治療療效。馬洪波等[16]指出,MIC-1陽性率與胰腺癌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有關。多項研究報道顯示,EGFR基因突變位點主要集中在外顯子18、19、21,這些位點的基因突變可引起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強[17]。PETERS等[18]指出,EGFR基因突變情況與NSCLC組靶向治療效果密切相關。本研究分析EGFR基因突變與靶向治療近期療效的關系,發現突變型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野生型,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9]。

國外一項研究指出,口服吉非替尼與厄洛替尼靶向治療的Ⅲ期NSCLC組中位疾病無進展生存時間、總生存時間無差異[20],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多因素分析顯示,MIC-1可作為評估NSCLC組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MEHTA等[21]指出,高MIC-1水平預示著結直腸癌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劉宇寧等[22]分析MIC-1對NSCLC組預后的預測價值,發現MIC-1可能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除MIC-1外,NSCLC組TNM分期、EGFR基因突變情況也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與韋文娥等[23]和高月霞等[24]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單中心、小樣本研究及隨訪時間短),因此還需進行大規模、前瞻性及多中心研究,提高研究結果客觀性。本研究選?、骲期、Ⅳ期NSCLC患者,MIC-1水平與NSCL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可能存在偏倚,有待選?、?、Ⅳ期NSCLC患者作進一步分析。

綜上所述,MIC-1可作為一種新的腫瘤標志用于輔助NSCLC早期診斷、療效評估及預后預測。

猜你喜歡
基因突變生存率靶向
新型抗腫瘤藥物:靶向藥物
如何判斷靶向治療耐藥
管家基因突變導致面部特異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響胃癌術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靶向治療 精準施治 為“危改”開“良方”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預測
日本首次公布本國居民癌癥三年生存率
基因突變的“新物種”
管家基因突變導致面部特異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