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引科學史探究DNA復制方式的POE教學策略分析

2018-08-07 09:06孟凡龍
生物學教學 2018年1期
關鍵詞:堿基分子環節

孟凡龍

(江蘇省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東部分校 225003)

POE教學策略是由探查學生理解科學的研究方法演化而來的,建立在“觀察滲透理論”的哲學觀念和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新型演示策略。POE教學策略共包括3個教學環節: 預測(predict)→觀察(observe)→解釋(explain)。這些環節就是科學知識的發現過程,是經典的科學研究范式,旨在探查和轉變學生的前科學概念,并形成科學概念。

DNA復制方式是蘇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2第4章第2節“DNA的復制(replication)”中的核心內容,一直是遺傳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該部分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遺傳規律等知識,是學習生物變異內容的基礎。筆者嘗試依托有關科學史實驗,通過預測→觀察→解釋的環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DNA復制方式的本質。

1 第1環節: 預測

預測環節是POE教學策略的起始環節。該環節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背景材料,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對事件、情境或實驗等作出預測,并說明理由,使學生暴露出前科學概念,促使學生自我反思。教師通常展示一個演示實驗,讓學生預測一段時間后的實驗結果,但對于無法在課堂上演示的實驗(如一些科學史方面的實驗),教師可以展示科學家的實驗背景和實驗處理,然后讓學生預測其結果。

學生在學習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DNA的遺傳特性如何傳遞給后代。首先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段含有10對堿基的DNA片段,將其類比成教師手上的一份試卷,教師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串: ①如何操作才能使同學們的手上都有一份同樣的試卷呢?學生們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復印,親代生物體也正是通過DNA復制的方式將遺傳信息準確地傳遞給后代。②那么復印需要哪些條件?引導學生通過類比的方法得出DNA復制的條件: 教師試卷——模板、A4紙——原料、電源——能量、復印機——有關酶。③為了避免出現缺頁、模糊、倒置等現象,要怎樣復印才能得到同樣清晰準確的試卷呢?以黑板上的一段含有10對堿基的DNA片段為例展開分析。

教師呈現背景資料1: ①每個DNA上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一個親代DNA分子復制產生的兩個子代DNA的遺傳信息必須完全相同。②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是DNA分子的結構基礎,這個原則在DNA復制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請學生預測DNA分子可能的復制方式: 全保留復制、半保留復制、彌散復制(圖1)。大部分學生由于預習了教材內容,只繪制了半保留復制過程及結果: 母鏈DNA分開,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復制形成兩條子鏈DNA,母鏈和子鏈不再分開,直接成為子代DNA分子。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全保留復制的猜想: 母鏈DNA分開,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復制形成兩條子鏈DNA,隨后兩條母鏈重新結合恢復原狀,新合成的兩條子鏈也彼此結合,形成一條新的雙鏈DNA分子。

圖1 DNA復制方式預測示意圖

猜想只是理論上的預測,想要得到科學的DNA復制方式,就必須要用實驗來驗證猜想。為了準確觀察DNA分子的復制情況,科學家們采用了同位素標記法和放射自顯影(autoradiograph)技術。

教師呈現背景資料2: 1958年,美國科學家米西爾森(M.Meselson)和斯塔爾(F.Stahl)設計了很巧妙的實驗: 將大腸桿菌在以15NH4Cl為唯一氮源的培養基上生長12代,獲得15N標記的大腸桿菌,再將其轉移到普通培養基(含14N的氮源)中培養,經過一代培養后得到的子一代DNA兩條鏈分別含有哪種N元素標記?將子一代DNA進行氯化銫密度梯度離心(由于15N-DNA的密度比普通14N-DNA的密度大,所以15N-DNA分布在氯化銫溶液的最下端,即重帶;14N-15N雜合DNA分布在中間,即混合帶;14N-DNA分布在最上端,即輕帶),其結果如何分布?若將每個子一代DNA通過加熱得到兩條單鏈,再進行離心,其結果又會如何分布?教師引導學習小組討論、預測不同復制方式情況下的實驗結果,并描繪子一代DNA在氯化銫溶液中的位置。

由于這類實驗所研究的復制中的DNA在提取過程中已被斷裂成許多片段,得到的信息只涉及DNA復制前和復制后的狀態,無法觀察到完整的DNA復制過程。

教師呈現背景資料3: 1963年Cairns用放射自顯影技術將3H-脫氧胸苷標記大腸桿菌DNA,然后用溶菌酶消化掉細胞壁,釋放出完整DNA,鋪在一張透析膜上,在暗處用感光乳膠覆蓋于干燥的表面上幾星期。期間3H由于放射性衰變而放出β粒子,使乳膠曝光生成銀粒。顯影后銀粒黑點軌跡勾畫出DNA分子的形狀,黑點數目代表了3H在DNA分子中的密度。把顯影后的片子放在顯微鏡下即可觀察到大腸桿菌DNA的全貌。教師引導學生嘗試用黑點繪制大腸桿菌DNA復制時的放射自顯影示意圖。

2 第2環節: 觀察

觀察環節是學生暴露出前科學概念后,要對相關現象進行實際觀察,并記錄實際發生的情況,該環節通常由學生實驗操作或教師演示實驗,由學生觀察和記錄實驗結果。觀察結果與預測結果產生矛盾,即產生認知沖突,這是學生概念轉變的刺激所在。

其實早在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Crick)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時就推測: 在復制過程中首先堿基間氫鍵需破裂并使雙鏈解旋和分開,然后每條鏈可作為模板在其上合成新的互補鏈,結果由一條鏈可以形成互補的兩條鏈。這樣新形成的兩個DNA分子與原來DNA分子的堿基順序完全一樣。每個DNA分子的一條鏈來自親代DNA,另一條鏈則是新合成的,即DNA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但這只是他們的猜想,正如同學們的猜想一樣,還需要實驗驗證。

教師播放視頻: 該視頻比較簡單、通俗,觀看后,學生很容易用自己的語言簡潔地歸納出DNA復制的基本步驟,以及DNA復制所需的條件。由學生自己構建新知,增加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1958年美國科學家米西爾森和斯塔爾的實驗結果是將15N標記的大腸桿菌轉移到14N普通培養基中培養,得到的所有子一代DNA的兩條鏈一半含15N,另一半含14N,即14N-15N雜合DNA,將其進行密度梯度離心后均分布在中間的混合帶。若將每個子一代DNA通過加熱得到兩條單鏈,再進行離心,其放射性一半分布在輕帶(14N-DNA),另一半分布在重帶(15N-DNA)。這也證明了在DNA復制時原來的DNA分子可被分成兩個亞單位,分別構成子代分子的一半,這些亞單位經過許多代復制仍然保持著完整性。

1963年Cairns用放射自顯影技術觀察到大腸桿菌DNA的全貌,并繪制大腸桿菌DNA復制時的放射自顯影示意圖(圖2),闡明了大腸桿菌DNA是一個環狀分子,并以半保留方式進行復制。3H胸苷滲入大腸桿菌DNA復制兩代,非復制部分(C)銀粒密度較低,由一股放射性鏈和一股非放射性鏈組成;雙鏈(B)中僅一股鏈是標記的;雙鏈(A)的兩股鏈都是標記的。

圖2 復制中的大腸桿菌DNA放射自顯影示意圖

3 第3環節: 解釋

解釋環節是學生對比預測結果和觀察結果,判斷自己的看法,適當調整前科學概念,形成觀察后的解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這種解釋進行小組分析和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問題的方式給予恰當的引導。最后,師生共同形成討論后的科學解釋,最終整合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1]。

針對1958年米西爾森和斯塔爾的實驗,師生共同討論后繪制15N-DNA在14N的氮源中復制一代的過程圖和離心后在氯化銫溶液中的分布圖,并解釋子一代DNA加熱后離心分布位置的原因,同時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思考復制兩代、多代后的DNA標記情況,形成有關標記通式,進而得出離心后在氯化銫溶液中的分布圖和后代DNA加熱后離心的分布圖。同時利用DNA半保留復制機制分析1963年Cairns的實驗結果: 沒有標記的大腸桿菌DNA在3H脫氧胸苷中復制兩代,其后代DNA中有一半的DNA的兩條鏈都有放射性標記,另一半DNA的兩條鏈中各有一條鏈有放射性標記。

教師適當拓展: 半保留復制是雙鏈DNA普遍的復制機制,即使是單鏈DNA在復制時通常也要先形成雙鏈形式。半保留復制機制說明了DNA代謝的相對穩定性,但實際過程很復雜,需要多種細胞組分參與,受到細胞中多種條件控制,同時DNA復制還需要保持高度忠實性來保持遺傳的穩定性。

猜你喜歡
堿基分子環節
《分子催化》征稿啟事
基因“字母表”擴充后的生命
必要的環節要寫清
全宅影音集成系統中最溫馨的環節 室內光線控制系統
創建新型糖基化酶堿基編輯器
生命“字母表”迎來新成員
生命“字母表”迎來4名新成員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險分子
諺語趣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