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學分析

2018-08-11 08:43薛良基
天津教育 2018年8期
關鍵詞:偶像個體青少年

■呂 勇 薛良基

呂勇,男,1963年生人。博士,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師范大學基礎心理學學術帶頭人。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參編學術著作10余部,承擔、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課題。主要研究領域為認知神經科學和社會心理學。

偶像崇拜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它是一種值得重視的亞文化現象。許多調查結果表明,多數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偶像。青少年無疑受到了偶像對他們的巨大影響: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偶像的信息,關注偶像的一舉一動;他們唱偶像的歌,觀看偶像的影視作品,購買偶像的相關商品;他們模仿偶像的行為,將偶像作為自己排解苦悶的方式和精神寄托……偶像崇拜對青少年的作用是雙重的,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偶像為青少年個體提供了榜樣和楷模,為他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鼓舞他們在面臨挫折的時候,鼓起勇氣,戰勝困難;但有的時候,偶像崇拜也會帶來很多消極影響。近年來,媒體上關于追星族的負面報道屢見不鮮:16歲少女因父母不買偶像光碟而自殺,13歲女孩沉迷偶像劇后離家出走,瘋狂粉絲追星追至家破人亡……這些因為偶像崇拜而引發的悲劇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視和深思。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實質是什么?心理根源是什么?偶像又會對青少年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內在機制展開理論分析。

一、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也是知名的心理學家。他認為,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種性沖動的轉移。在青春期,青少年生理發育非常迅速,為了以一種更加合理和可被社會接受的方式來緩解和釋放緊張,他們需要將性沖動投射到家長、同學之外的個體。青少年希望擺脫父母控制、實現獨立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為了彌補脫離父母后產生的情感真空,他們需要找一個實實在在的真實個體來寄托情感,并且將其作為確認自我的形象。

俄狄浦斯情結是精神分析理論的重要概念。弗洛伊德認為,在心理發展的生殖器期,兒童的性要求在親近的異性家長中得到滿足,出現兒子依戀母親、排斥父親的情況(女兒正好相反),這就是俄狄浦斯情結。弗洛伊德認為,男孩會為獨占母親的感情而與父親競爭,同時他又很現實地承認父親比自己更強大有力,這使得男孩不得不壓抑對母親的性沖動,并在心理上與父親認同,把對父親的排斥轉為模仿父親的行為和態度,以此來博得母親的愛。這種認同作用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重要機制??梢?,弗洛伊德認為,當個體面對比自己更強大有力的“大人物”時,在心理上認同和行為上模仿是一種主要應對方式。在《群體心理學及對自我的分析》一書中,弗洛伊德把這種思想應用到了對群體的分析中。他認為,群體的原型是一個家庭,由父親和他的兒女們及妻妾組成。父親強迫兒子們壓抑性欲,這造成兒子們的不滿,他們對父親的態度是既羨慕崇敬又怨恨不滿。最后的結果是兄弟們合謀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并且為了減輕自己的罪惡,他們還一同吃掉了自己的父親,這樣他們就可以認為父親仍然活著——活在他們的身體里,父親的勇氣和智慧并沒有消失,而是體現在他們的行動中。這樣一來,他們的行動就受到了父親的影響,這也是一種認同的表現。按照精神分析理論,人們對偶像的態度與作為“大人物”的父親的態度很相似。被人崇拜的偶像一般都屬于成功者,他們往往掌握著諸如權利、財富、名望等重要社會資源,他們在成功道路上體現出的杰出品質令人欽佩,他們所掌握的社會資源令人羨慕。因此,崇拜者對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的態度中最基本的成分是臣服、艷羨和認同。

新精神分析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提出,人的畢生發展需要經歷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核心任務,當任務順利完成,就會獲得較為積極的品質;如果核心任務完成得不好,就會形成某種消極品質,甚至會影響后續階段的發展。八個階段中的第五個階段——青少年期(12—18歲)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形成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這就是說,此時青少年個體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形成一種關于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占什么樣的地位、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等一系列明確的感覺和感情。如果自我同一性不能得到確立,就會引起一系列消極后果。個體在自我同一性確立的過程中,如果難以忍受這一過程中的孤獨狀態,或者讓別人去代替自己做決定,或者回避矛盾、拖延決定,就不能正確選擇適應社會環境的生活角色。這類個體無法“發現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和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自我同一性的危機往往通過對同伴或家庭外的偶像人物的認同作用獲得解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源于認知的發展,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差距使他們選擇了一個成就和特點代表他們的理想的人作為自己的偶像,將年幼時對父母的情感轉移到偶像身上。青少年將理想自我的品質投射于某個具體的偶像身上,以探尋和塑造最佳的自我。從這點來講,偶像崇拜可以幫助青少年確立自我同一性,幫助其更好地適應社會,有效避免角色混亂,實現心理健康。然而,如果青少年選擇了錯誤的認同對象(偶像),或者過分關注或認同、模仿偶像的消極方面,偶像崇拜的副作用就會產生。

二、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的是環境對人的影響。該理論認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在大眾傳媒和朋輩群體的雙重影響下形成的。在商業化無孔不入的現代社會,大眾傳媒中充斥了大量對明星和杰出人物的報道。因此,青少年個體不難從中找到符合自己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人物。這本身就是對他的一種強化。社會學習理論非常重視強化的作用,認為它是塑造個體行為的真正力量。另外,在朋輩團體中,想要獲得接納或是與群體保持一致的壓力也會使得青少年對某個特定的偶像產生崇拜的感情。這兩種因素通過不斷強化的方式促使了青少年個體偶像崇拜的產生。

多拉德和米勒是兩位較早對社會學習進行模型化的學者。他們認為社會學習過程包括四個要素:1.驅力,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產生行動的刺激;2.線索,指決定在何時、何地、何種條件下、發生何種行為的刺激;3.反應,指個體的行為;4.酬賞,指決定反應在連續的嘗試中是否重復的力量,如果沒有酬賞,反應的趨勢就會減弱。運用上述四個基本概念,多拉德、米勒構筑了他們的社會學習模型:線索→驅力→反應→酬賞。這個模型所解釋的主要社會學習形式為匹配—依賴行為。這種社會學習主要發生在兩類人的互相影響中,其中一類人較為聰明、有經驗或資格較老,另一類人較為年輕、缺乏經驗或能力。多拉德和米勒曾舉例說明自己的理論:兄弟倆在玩耍,哥哥聽到父親的腳步聲趕快跑出門去,接過父親經常帶回來的糖果。弟弟以前不跟著哥哥跑,因為他不知道腳步聲是父親回家的線索,后來有一次他偶然跟著哥哥跑出去,也得到了糖果。以后他看到哥哥往外跑,便有可能跟著跑。隨著得到酬賞的次數增多,他每次跟著跑的可能性逐漸增大,但弟弟并未意識到腳步聲的含義。在這個例子中,對弟弟而言,“哥哥往外跑”是線索,“想吃糖”是驅力,“自己往外跑”是反應,“吃到糖果”是酬賞。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就好像“哥哥”,他們會對其“弟弟”起到示范作用。該理論也提示我們,“粉絲”對偶像的模仿受到酬賞的影響。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酬賞極可能是物質性的(如網絡紅包),也可能是精神性的(如自豪、減少焦慮和空虛)。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觀察學習理論對社會學習的過程和條件給予了更充分的說明。班杜拉認為,學習者本身不一定受到強化,他只要觀察到榜樣的所作所為以及受到強化的情況,其行為就有可能發生改變。在多拉德和米勒的模型中,學習者要受到酬賞(弟弟得到糖果),學習才會發生。而班杜拉認為,學習者本身受到強化這只是強化方式中的一種(直接強化),同時還存在著替代強化(榜樣得到的強化)和自我強化(一個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不錯,看一場電影犒賞自己)。按照班杜拉的理論,崇拜者即使在沒有得到直接獎賞的情況下,他僅僅因為偶像的成功就可能產生模仿行為。

三、人本主義理論的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斯洛的主要理論觀點是需要層次論。在他看來,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需要有高低層次之分,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高層次需要將占據主導位置。他認為,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其中,生理需要指維持生存所必須的基本需要,如對食物、水、睡眠和性的需要;安全需要指個體要求生活在一個安全和可預測的環境中,以免除恐懼和不安;歸屬需要指希望被別人接納、愛護、關注、支持等,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參加社交等;尊重需要指個體需要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尊敬;自我實現的需要指個體要求發揮自身潛能、實現自身價值。按需要層次論看來,青少年大多處在生理需要已得到滿足,其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和尊重需要為主導需要的階段。他們還沒有建立穩定的自我概念,對自己究竟是什么人,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還所知甚少,對未來難免茫然、恐慌和焦慮。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納和認可,可又經常感到自己能力不足,而且對他人與社會有排斥傾向。通過對自己選擇的偶像的崇拜,他們一方面可以獲得方向感,另一方面感覺到一種歸屬感、接納感,與偶像的互動使他們覺得獲得了尊重,甚至產生自己也是偶像那樣的杰出人物或成功者的幻覺。

四、一點啟示

上文從精神分析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理論出發,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現象進行了分析。這些理論涉及青少年偶像崇拜現象的不同側面。精神分析理論和人本主義理論主要涉及的是偶像崇拜的實質和心理功能。這兩種理論都認為,青少年中的偶像崇拜是一種以認同為核心的心理與行為表現,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這提示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正視這種現象,不應該視而不見或放任自流。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它作為一種積極影響青少年個體的途徑和手段。

社會學習理論則重點探討的是青少年受偶像影響的心理機制。多拉德和米勒的匹配—依賴行為模型提示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對環境條件的控制,影響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而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由于強調了替代強化的作用,提示應該加強對公眾人物的管理,以便充分發揮他們的社會教育作用,防止他們可能帶給青少年的消極影響。社會上有一些公眾人物(例如某些娛樂界明星)總是否認自己的教化功能,強調自己的職責只是娛樂大眾,從心理學原理上講這實際上是在推卸自己應當擔負的社會責任。

猜你喜歡
偶像個體青少年
青少年發明家
偶像報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我的偶像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出賣偶像
偶像們都戀愛了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