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幼兒心理特點探求幼兒德育之法

2018-08-21 10:10張莉
當代教育管理 2018年1期
關鍵詞:心理特點德育幼兒

張莉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當孩子呱呱墜地時,給年輕的父母帶來歡樂與期望,許多的父母一定會想到如何給他(她)充足的營養,給他(她)豐富的知識,開發他(她)的智力……但對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考慮甚少。貝多芬曾告戒后人:“把”德性“教給你的孩子?!谷诵腋5氖堑滦远墙疱X?!闭^“德行定終身”。幼兒期是一個人個性、品德開始形成的敏感期,是學習做人的奠基期。幼兒德育好與壞將影響人的一生品性質量。因此,正確把握幼兒期心理特點,探求科學的幼兒德育之法尤為重要。

德育之法必須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與水平而定,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只有從正確把握幼兒心理特點人手,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那么,處于3-6歲時期的幼兒有什么樣的心理特點呢?據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和實踐中觀察總結,我們可以看出幼兒期心理特點主要有:一是心理活動及行為的無意識性;二是認識活動的具體形象性;三是情緒情感的不穩定性與外露性;四是缺乏自我控制性;五是個性逐步形成差異性。具體表現為: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提問;思維形象化,能想象一些抽象的東西;形象記憶力很好;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以游戲為主導形式,喜歡自言自語,進行簡單的角色扮演;開始性區別,以模仿同性家長為榮;行為明顯受情緒支配,情緒不穩定宜沖動;開始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感受情境,理解他人的感悟;以動作引起老師的注意,表達親近;開始認同、接納同伴,但不太在意同伴問的協作;戶外活動時,相互追逐、奔跑等動作方式開展有聯系的交往;愛管同伴的事,經常把同伴的事告訴成人;喜怒哀樂全部表現在臉上,任性、不聽話,開始“鬧獨立”;性格上、能力上、氣質上呈現出不同的差異等等。實際生活中幼兒心理特點的表現形式是眾多的,但主要歸結為上述五個方面。

那么,根據上述幼兒期心理特點,我們在幼兒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問題呢?

1要熱愛與尊重幼兒

首先,愛幼兒是教師向幼兒進行德育的前提,也是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教師對幼兒的熱愛不僅基于感情,也基于一種社會責任。教師應做到愛每一個幼兒,對所有的幼兒一視同仁,特別是不歧視那些有缺點或接受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對幼兒的愛是一種理智的愛,它建立在教師對教育、對幼兒發展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它必須有利于幼兒向著自立自強、富有愛心和責任感的方向發展。那種出于愛幼兒的良好愿望,而代替幼兒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或者放縱幼兒做他們不應該做的事,都不是真正的愛。其次,教師應尊重和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堅持正面教育,善于發現幼兒的優點并給予表揚,決不能因為幼兒年幼無知而任意諷刺、挖苦、責罵幼兒,更不能恐嚇和體罰幼兒,傷及幼兒的自尊心,從而危害幼兒個性發展和進步,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造成不利影響。第三,教師應尊重并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幼兒是自身發展的主體,離開了幼兒自身的努力,德育是不會有效果的。比如,引導幼兒遵守一定的紀律和規則,是幼兒園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每一條紀律、規則對幼兒的行為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師執行規則時,容易將幼兒變成被動的受約束對象。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教師盡可能地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并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幼兒真正理解規則,感覺到每一條規則都是自己參與制定的,從而愿意主動地遵守。如“依次序輪流洗手”的規則就應該在教師巧妙引導下,由幼兒自己定出來。

2從情感入手,促成道德行為的形成

一是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對幼兒進行教育,必須按照幼兒的認識特點來進行。比如,對幼兒進行愛祖國的教育,祖國這一概念對幼兒是很抽象的,因此,必須從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人和事、對周圍生活的愛入手,由近及遠,從愛家庭、愛幼兒園、愛家鄉的情感開始培養;從對父母、家庭成員、老師和同伴的愛,引導到對家鄉、對生活以及對當前所處的社會之愛,然后對祖國的愛才會成為可能。二是注重直觀與形象,切忌說教。由于幼兒思維能力的局限,德育內容和方法手段必須直觀、形象、具體,才容易為幼兒所理解和接受。比如通過競賽性游戲教育幼兒團結、合作,遠比教師講道理有效得多。又如,當幼兒將玩具收撿整齊之后,教師沒有空洞地表揚“你們愛勞動,真是好孩子”,而是說:“玩具放在柜子里,又整齊又好看!下次我們再玩這些玩具的時候,馬上就可以找到它們在哪里,多好?!边@樣做教師可以為幼兒描述一個可理解的具體景象,讓其看到自己勞動的價值和成果,從而認識勞動的意義??斩吹恼f教除了讓幼兒鸚鵡學舌似的學會一些道德詞語外,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效果的。三是注意個別差異。幼兒道德認知的發展存在個別差異性和反復性的特點。德育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不同性格的幼兒身上所產生的效應是不一樣的,如表揚手段對幼兒的發展能起到積極作用,但針對幼兒的年齡、家庭背景等的不同,表揚的方式也應當不同。如有的幼兒需要教師的口頭表揚勝過物質獎勵,而有的幼兒則相反。同時,幼兒約束自己行為的能力差,知道不能做的事,卻常常在行動上一再犯錯。教師應在了解幼兒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嘗試尋找最佳的適合每個幼兒的教育方案。

總而言之,幼兒德育進程中切忌家長式的教育方式、嘮叨式的教育方式和漠不關心的教育方式。必須主動地去尋求正確而切合幼兒心理特點的德育之法。我認為,以下方法值得探索和運用。

3將德育貫穿于每日的教學之中

思想品德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動力,它的教育內容應融于幼兒每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善于抓住對幼兒實施品德教育的每一個契機,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將德育的單渠道變為多渠道。

3.1明辨是非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前提。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首先讓幼兒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時要讓幼兒懂得這樣做的好處,對于幼兒的積極表現要給予及時的肯定評價,而對于幼兒的不良行為要及時地批評糾正。通過這樣的正負強化,幼兒就會逐漸形成是非標準。在這個明辨是非的過程中,可以用多種有趣的活動形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引起幼兒的積極思考,如聽故事、參與情景表演、念兒歌、做游戲等方法,使他們身臨其境,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3.2從抓常規入手,培養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從抓常規教育人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在每日生活中建立合理而必要的生活常規,促使幼兒堅持一慣性,形成獨立及自制、自律的品質。在活動中融入培養幼兒獨立性、自信心、勞動態度、勤儉節約、合作謙讓、輪流分享等內容。如:自己用小匙吃飯、洗臉、穿衣、疊被子,以及說話輕輕、走路輕輕,用玩具時輕輕拿、輕輕放;午餐時碗里干凈、桌上干凈、地上干凈等。

3.3通過感官進行德育滲透。孩子的知識是通過人的器官接觸而進入大腦,因此,我們要充分應用閱讀圖書、聽故事、看動畫片等輔助手段進行德育滲透。通過書中、故事中的人物行為來幫助他們分清道德標準,去認識那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去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通過講和看《孔融讓梨》、《孟母三遷》、《寓公移山》、《鐵杵磨針》、《蜘蛛、獅子和蚊子》、《老狼交友》、《農夫和蛇》等故事,讓孩子通過喜歡聽、讀、唱兒歌、看圖片、動畫片等,從中發現哪些是應該學習的,哪些是不應該學習的,去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道德標準。

4將德育融入豐富的活動之中

根據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通過一系列活動,將德育與豐富多彩的活動融為一體,使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受到教育。

4.1利用節日、生日等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開展活動,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節日、生日等日子往往能激發幼兒的情緒,增強他們的興趣。在這個時間對幼兒進行教育,幼兒易于接受。例如:“三八”、“五一”、“六一”、“國慶節”、“教師節”等都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渠道,在幼兒心中掀起了愛的波瀾。又如,通過某某小朋友平時愛罵人,雖經多次教育,效果不明顯?!猎隆寥帐撬纳?,反復啟發他當著全班小朋友保證:從生日這天起他不再罵人,并請小朋友監督。如果這天他沒有罵人,因勢利導,及時表揚他,并要求他堅決改正罵人的毛病。通過這種方式,我逐步培養了幼兒關心小朋友改正缺點的良好情感。

4.2通過游戲,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教育形式。在游戲中,幼兒可隨心所欲的想和做,幼兒的各種潛能得到了表現的機會。如:在班上玩“幼兒園”的角色游戲中,幼兒輪流當“老師”,模仿老師的動作,回答小朋友的問候“老師早”、“老師好”、“老師再見”等,他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玩得很開心。又如在表演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幾種小動物,編故事,講故事,一會兒當“小鹿”,一會兒當“小羊”,并把禮貌用語編進故事里。游戲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輕松愉快、自由、平等的學習環境,既愉悅了幼兒的身心,又收到了良好效果。

4.3利用勞動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幼兒由于受家庭的影響,樣樣事情由家長包辦代替,造成幼兒事事依賴的思想,勞動對幼兒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除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外,如還開展“爭當愛勞動的好孩子”活動,把每周幫助老師擦桌子、排椅子、分餐具、掃地的幼兒評選出來,給于表揚鼓勵,并通知其父母。這一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勞動熱情和團結協作的良好習慣。

5將德育寓于隨機教育中

隨機教育就是針對隨時出現的問題,根據情況的變化而實施的一種即興教育活動。它具體、生動,有很強的說服力。由于幼兒無意注意、無意記憶的能力較強,其注意力易被偶然事物所吸引,所以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要善于捕捉最佳時機,隨人、隨地、隨物、隨時利用各種機會對幼兒實教。例如:某幼兒隨家長參觀了祖國名勝古跡,課間可讓他向大家介紹,鼓勵他把紀念品帶給同伴看,以此啟發大家愛祖國;進餐時教師可根據不同菜譜向幼兒介紹蔬菜名稱及栽種過程,告訴幼兒勞動光榮;盥洗時向幼兒講解我國水資源的緊張狀況,教育幼兒要節約用水。在隨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啟發幼兒思考,切忌空洞說教。如:班上的圖書不知被誰撕破,老師不能馬上批評指責幼兒,而是給小朋友講這本書里的故事,正當幼兒聽得津津有味時,老師突然中斷故事,告訴他們因為圖書撕掉一頁無法講下去,請小朋友討論怎么辦?在共同的討論中,讓幼兒懂得愛惜圖書的道理,并動員大家一起修補圖書。隨機教育與幼兒日常生活相伴隨,只要教師善于觀察,善抓時機,見機而動,必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將德育潛入教師一言一行之中

幼兒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模仿的最直接的對象是教師和家長。對教師的言談舉止,觀察最細,感受最深,而且不加選擇地模仿教師的言行。在幼兒園時,我們經??梢月牭胶⒆觽優樽约旱难孕修q解:“老師就是這樣說的?!?、“老師是這樣做的?!睘榱私o孩子們樹立良好榜樣,為師者切記要從自身做起,一言一行嚴于律己,凡事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且經常自我檢點,在孩子門面前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以此教育孩子們有錯就改,從而進一步要求幼兒要怎樣做才能做一個好孩子。教師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巨大的,一舉一動,為人處世的態度,都是一面極好的“鏡子”,在這面“大鏡子”里,孩子看到多少,就會學到多少。因此,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給幼兒以正面而積極的影響。

7將德育延伸到家庭之中

家庭早期教育已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潮流,引起越來越多家長的關注。但是,不少家長只注意開發孩子早期智力,卻不注意孩子早期的品德培養,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容易形成幼兒行為表現的兩面性,在幼兒園一個樣,在家中又是一個樣。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把德育的另一個重點放在如何采取更多、更好的方式與家長的溝通聯接上,將規范的德育教學思想、內容、方法延伸到每個幼兒家中。通過接待幼兒人園、離園、家長會、家園聯誼等活動,或在網上建立育兒QQ群、開辟“新苗園地”專頁等方式,不斷同家長取得聯系,及時了解幼兒情況,同家長一起探討幼兒德育之法,交流育兒心得,以此相互學習和掌握更科學的“育”兒之法,讓家長更加注重生活之中的一言一行;力求家與園教育同心、同步,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

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善于把握幼兒心理特點,遵循德育規律,積極地探索和運用更科學的形式和方法,適時地引導幼兒的成長,把幼兒園與家庭、社會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承擔教育的責任,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品性基礎。

猜你喜歡
心理特點德育幼兒
關于山區高中班主任專業能力訪談
幼兒美術作品選登
幼兒優秀作品欣賞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
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無痕 滲透有方——小學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方法探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
淺議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德育測評:質性與量化的平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