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布式領導理論視角下高校治理模式初探

2018-08-27 08:35蔡秋瑤林雨菁
報刊薈萃·上半月 2018年8期
關鍵詞:治理模式

蔡秋瑤 林雨菁

摘 要:本文立足我國高校治理實際,以分布式領導理論為視角,界定“高校治理”概念,分析我國高校治理結構,概述我國高校治理現狀及問題,最后闡述分布式領導理論對我國高校治理的啟示,提出我國高校治理模式新觀念。

關鍵詞:高校治理;分布式領導理論;治理模式

高校治理是高校運行良好秩序得以實現的制度安排,基于我國高校治理結構與分布式領導理論的耦合性,本文將從分布式領導理論視角探究我國高校治理模式,力圖進一步優化我國高校治理結構,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發展。

一、從“高校管理”到“高校治理”

高校管理是高校目標得以實現的協調工作活動的過程。高校治理可以理解為高校運行良好秩序得以實現的制度安排。高校管理的內涵側重于既定高校組織形式的協調,而高校治理的內涵既包括既定高校組織形式的協調,又包括未定高校組織形式的制度安排。

二、我國高校治理結構

(一)外部治理結構

(1)政府和主管部門。我國法律上明確了高校法人地位,但是政府對高校過多干預,導致高校自身定位不準,產生各種各樣治理阻力,很難實現真正的法人治理與自治。

(2)社會和市場。高校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高校本質是培養優秀人才,而如何培養和培養什么人才是由社會及市場需求來進行調整,在辦學及治理過程中需要社會組織或者第三方監督。

(二)內部治理結構

(1)黨政部門。我國高校內部有黨政兩條工作體系,黨委和行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

(2)學術組織。作為高校治理結構中的多元主體之一,其能夠充分發揮教育專家學術領域及教學管理方面的作用,其重要性將直接影響高校的長遠發展。

(3)各類群團組織。隨著高校治理多元化趨勢逐步增強,高等教育中的各類群團組織在溝通政府與高校、高校與社會之間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我國高校治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治理實踐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如下:

(1)高校依附于政府,政府權力過大。國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著高校辦學規模、學科專業發展、招生制度、招聘制度等,是高校資源主要提供者,高校過度依附于政府,政府在高校治理中權力過大。

(2)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存在沖突,行政強勢于學術。在高校內部行政強勢于學術。大部分高校是行政領導者與學術領袖形成決策主體,控制高校學術決策,行政體系的強勢還表現在學術評審形式化上。

(3)忽視學生需求,弱化學生群體參與高校治理的能力。學生群體主要參與高校管理,較少參與高校治理。學生組織主要參與高校各項管理,實現學生群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高校重大問題決策、學校發展方向與培養目標都缺乏學生參與決策。

(4)忽視社會參與高校治理的作用。我國高校治理缺乏社會參與。社會需求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導向,是高校治理的基礎,因此政府應該適度放權,將資源回歸社會,讓社會參與高校的辦學及建設。

四、高校治理模式初探

我國高校治理與分布式領導理論的權力分布、倡導合作領導、成果共享等內涵具有內在耦合性,基于此探究高校治理模式。

(1)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我國高校治理基本要求是要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對高校內部治理具有導向作用。高校應該積極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高校治理結構,拓寬師生民主參與決策渠道,學校重大問題和事項必須堅持集體決策,建立健全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序,發揮多元主體監督功能,形成黨政分工、相互促進、團結協作的高校治理模式。

(2)實現高校內外部治理協作共進。高校治理改進及高校治理模式優化須加強高校內外部治理協作。首先要改善高校對政府的依附關系,促進高校外部利益主體參與高校治理。其次要協調內外部治理,主張內外部治理協作共進,實現高校治理的目標。最后,通過法律法規對各治理主體的責任、目標、參與途徑、權利、監督主體等進行明確規定,規范高校內外部治理模式,促進高校治理發展。

(3)政府簡政放權,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厘清高校與政府關系,政府簡政放權,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高校治理過程中,政府要準確定位,與高校保持適當距離與張力,簡政放權同時要加強對高校的引導性及過程性監督工作。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府主要把握高等教育發展方向、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以引導和管控為主參與高校治理,從“無限政府”角色轉化為“有限政府”。

(4)促進校內合作治理,推動行政與學術力量共治。高校治理要求高校多方主體都參與高校治理。教師作為學術力量主體,擁有一定治理知識和能力,必當為高校治理提供一股強大力量,能在治理的各個環節提供有益參考,發揮其作用與功能。因此高校治理模式的改進與完善,就必須建立行政與學術合作治理機制,促進兩種力量合作、制約與共同發展。

(5)建立高校治理委員會制度。學校治理委員會不是學校內部組織,也不是政府組織,而是處于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組織,主要目的在于匯集高校所有利益相關者來共同參與高校治理,其中的成員包括政府、高校、教師、學生、社會等。學校治理委員會成員將一起參與高校治理過程,共同決定學校大政方針,既了解多方利益需求,又促進各方主體相互理解與合作,實現高校治理目標。

(6)建立健全科學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高校治理模式的完善需要科學化、規范化民主管理與民主監督的制度。建立健全科學的民主管理及民主監督機制,進一步完善科學決策的保障機制、監督評估制度、監督反饋制度及責任追究制度,及時調整與完善決策,保障高校治理的科學化與民主化。

高校治理有其復雜性與多樣性,在改進與完善高校治理模式過程中,我們應從分布式領導理論視角出發,從權利分布、倡導合作領導、成果共享的角度,多方利益主體進行協作、分享,以期達到高校治理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何健.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構建:原則、目標與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03):35-40.

[2]劉志華,王巖.我國高校分布式治理機制探析[J].教育評論,2016,(08):3-6+144.

[3]余華.高校治理體系完善與治理能力提升探析[J/OL].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14(03):58-62.

作者簡介:蔡秋瑤(1993—),女,廣東汕頭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學校管理以及教師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治理模式
深圳市福田區探索城市街道治理新模式
我國高校二級學院治理模式的現狀及問題探討
農村水利私人承包治理模式研究
市場經濟體制下住宅小區治理模式的研究
淺談高校資產經營公司規范治理模式
產業集群的網絡化關系及治理模式的多元化研究
當前我國城市社區治理中的行政與自治關系問題探析
關系嵌入與風險感知對網絡組織治理模式選擇的影響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存在問題與完善的研究
城市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