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回顧與反思

2018-08-27 08:35王曼菲李英哲
報刊薈萃·上半月 2018年8期
關鍵詞:反思素質教育

王曼菲 李英哲

摘 要:基于全球化與信息化的人才觀演變,素質教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教育領域的關注重點,而在新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包括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都紛紛啟動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是否“核心素養”的研究最終能夠促進素質教育的最終實現,這是筆者希望能夠解決并不斷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素質教育;反思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場深刻的價值變革

我國從建國初期開始的九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至今總共可以分成四個時期,分別是建國初期的經濟恢復與發展階段的課程改革(1949年至1964年),“文革”時期課程改革(1964年至1976年),改革開放后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1977年至2000年)以及新世紀教育創新階段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01年至今)。

縱觀我國九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主要的發展脈絡如下:

(1)課改的內在邏輯。每一次課改都與當時的社會變化發展、政府的教育政策等相關,從中央政府開始自上而下實施改革。

(2)課改的價值取向。不同歷史時期的課程改革都有內在的價值取向進行指導,如五十年代注重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六十年代注重工農業勞動技術生產等。而到了社會主義新時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為價值取向。而隨著時代發展所涉及的全球化與本土化價值取向的權衡也是新時期課程改革所考慮的重點問題。

(3)課改的制約因素。由于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領悟較游離,學校管理層與實施層也缺乏必要的一致性,使得課改的真正落實情況存在一定差距。素質教育的實現既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4)課改的路徑怪圈。每一次課程改革之后,依舊會伴隨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如給學生減負的問題。但似乎每次課改的重點放在減負,可現實當中學生的負擔依舊很重,教師和家長同樣也負擔滿滿,以減負為起點的課程改革,最終還是又回到原點。

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內容上不僅涉及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改革、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評價體系的改革等等,而且引領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也如同一場博弈,是一場由課程改革所牽動的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其影響不只是課程內容的調整,而更是一場深刻的價值變革。

二、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

(1)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我國所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雖然是在黨中央的方針政策的指導下,針對當時的國情及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教育改革,但與此同時,用于指導課程改革的理論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無論是后續的實施經驗還是課程結構的設置和理念的運用,都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

(2)教師的教育問題。目前一些教師難以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他們習慣于傳統的課程理念、目標、內容及方式方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難以適應。另一方面,新課程對教師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部分教師雖經過培訓,但他們在教學方法上仍尤為欠缺,不懂得如何將理論轉變為可操作的方法,進而難以適應新課程。

(3)教學評價難以進行。在實踐過程中許多老師在教學中過分強調鼓勵性評價的作用,將新課改要求中的發展性評價和尊重學生的發展簡單理解為一味地鼓勵,其實這不但不會有積極的作用,反而使教學評價難以達到效果。此外,高考制度與新課程同步進行,學校開設的各種課程就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種程度上受到考試目標的影響,這也使得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得不到很好的體現。

(4)課程改革經費和城鄉差異問題。城市和農村基礎設施和教學資源存在差別,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過程在城市學校推進相對較為容易,而在農村地區則比較困難。缺乏充足且質量高的教師隊伍,教學設施也較為落后,加之政策和經費保障不夠充分,農村的基礎教育實施情況令人堪憂,核心素養的提出在城市與農村的落實這也是當前我國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素質教育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反思

素質教育自提出以來,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結合,已經在我國實施了30余年,然而實際效果卻總是不盡人意,除了應試教育的固有影響難以改變,課程改革實施也存在諸多問題之外,對于素質教育的培養也應該努力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

(1)學校層面。學校是實施教育的主要場所,也是素質教育能夠實現的最終場所。在針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時,學校應該在立足本身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做好迎接改革的準備,也應該為此形成一種新的教育價值觀,率先改變培養觀念,從而為素質教育的實現提供一個良好的土壤。

(2)教師層面。不僅是學校層面應該重視及時對教師進行的在職培訓,使教師更好更快地適應新的課程改革,教師也應該重視對自身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自覺主動地給自己充電,實現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3)家長層面。孩子的成長和未來需要社會、學校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呵護,家長在努力配合學校各項工作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分數并不是孩子的唯一,成功成才的方式也有很多種,而真正尊重孩子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最終希望達到的。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歷了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正在進行的第九次課改也在積極地進行嘗試,素質教育的觀念也一直在付諸于行動和努力,但是我們仍然要清醒地認識到,素質教育的實現道路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素質教育到底有多遠,這個無從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社會、學校乃至學生家長能從根本上改變教育價值觀,不將分數視為唯一,立足于本土實際,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素質教育是終能實現的。

參考文獻:

[1]吳長法,王琪,李本友.新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歷程與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2016,(05):29-35.

[2]齊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三個教學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3,(03):36-41.

[3]鐘啟泉.尋求課程范式的轉型——中國大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展與問題[J].比較教育研究,2003,(01):6-10.

作者簡介:王曼菲(1995—),女,江西九江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學生事務管理,教師管理。

李英哲(1994—),男,遼寧本溪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學生事務管理,教師管理。

猜你喜歡
反思素質教育
不忘初心,落實素質教育
在素質教育中樹立文化自信
淺析我國的素質教育政策
高職《園林規劃設計》示范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語文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職業院校需要什么樣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