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人性管理思想

2018-09-10 11:17耿加進
北方論叢 2018年6期
關鍵詞:禮義自我管理儒家

耿加進

[摘要]儒家人性思想肯定了人的價值,為人的地位和尊嚴提供了理論依據??鬃踊谄淙诵钥伤苷?,提出“修己以安人”的思想,強調管理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意義。孟子則進一步認為,人性本善,管理者的自我完善是實施仁政的重要前提。而荀子認為,人性有欲求,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而不加以限制,則可能走向為惡的一面,故而必須建立禮義制度來規范人的行為。儒家人性論既維護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又為建立禮義制度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做了深刻的理論論證。

[關鍵詞]儒家;人性;自我管理;禮義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8)06-0129-06

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性管理。美國管理學家麥格雷戈指出,管理者所采取的管理策略,都是以一定的理論作支撐的,“在每一個管理決策或每一項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有某些關于人性本質及人性行為的假定”[1](p.40)。在西方管理理論中,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復雜人等人性理論是比較有影響的。這些管理理論對提高生產效率無疑是有幫助的,但工人作為工具的命運卻并沒有改變。不同的人性假設,改變的無非是榨取工人血汗的方式。美國管理心理學家沙因說:“每個管理者都有一個整體的世界觀,而他對于人們為什么要工作,如何激勵、管理員工等問題的看法則是這個世界觀的一部分?!盵2](p.51)在這樣的世界觀中,人與人的關系是冷漠的、對立的,是利用和被利用的關系。管理者對工人采取的所有行為都指向了最后的結果,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工人本身只是被看作機器和生產工具。張羿在《管理救贖——后現代管理締造》一書中指出:“現代管理的所有人性假設,均出于錯誤的世界觀。它把人當作物或機器去研究人性,而不是帶著博大的愛和超越的智慧去洞察人性?!盵3](p.35)

我國古人對人性有著深刻的洞察,提出豐富的人性思想,如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惡論等,這些人性思想對管理實踐產生一定的影響。在諸多人性思想中,儒家的人性思想最為豐富和深刻,其人性論的根本特點在于,肯定了人的價值,為人的地位和尊嚴提供了理論依據,它不是為管理層提供控制被管理者的理論依據,而是為每個人特別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儒家的人性論不是管理工具,而是深刻地指出管理的終極價值之所在。

一、人性可塑論與人的自我管理

儒家人性論受到普遍關注的是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同為儒家的孟、荀何以在人性論上如此對立呢?于是,人們自然地想從孔子這里找到根據。

孔子對人性幾乎沒有表達過什么具體的看法,除了下面這句: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保ā墩撜Z·陽貨》)

朱熹說,孔子這里的“性”是氣質之性?!墩撜Z集注》:“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者也。氣質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于是始相遠耳?!薄皻赓|之性”是宋儒提出來描述現實人性的概念,與“天地之性”相對。天地之性是純善的,這是形而上的,是理論上的。人都稟純善的天地之性而生,但這種天地之性在人并不能保持純善的狀態,一與氣相接觸,就成氣質之性。氣質之性是人性的現實狀態,不純善,有惡的因素。就人的實存狀態而言,人性是復雜的,但就理論而言,每個人都有天地之性,天地之性是沒有差別的。朱熹說,孔子說“性相近”,只能是氣質之性,而不能是天地之性,因為天地之性不能說“相近”,只能說“相同”。朱熹是正確的,孔子這里的“性”顯然指的是現實人性。通過經驗的觀察,我們會發現,人性在最初并沒有多大的差別,很少有人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超乎常人的才能,大多數人都表現一般,后來的差別,與先天因素不能說沒有關系,但關系沒有那么大,主要是后天學習造成的??鬃舆@里說,“性相近”,包含平等的思想在其中,沒有誰天生是管理者,也沒有誰天生是被管理者。后來人與人之間為什么有那么多差別呢?這是“習”造成的。朱熹:“習,鳥數飛也?!毙▲B一開始都不會飛,都是通過不斷地扇動翅膀來學習飛的。由不會飛到會飛,是在不斷練習中實現的。人也一樣,使人產生改變的是學習,而差距也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

因此,孔子特別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墩撜Z》開篇即語:“學而時習之?!睂W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其終極目標在“止于至善”?!洞髮W》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睂W習就是修身,修身就是自我管理,每個人都要加強自我管理,不論是處于權力最高層的天子,還是處于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而衡量的標準不在職位之高低,而在是否盡己之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墩撜Z·憲問》有下面的對話: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鬃诱J為,要成為君子,就要“修己以敬”,進一步就是“修己以安人”,更進一步就是“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不是閉門靜坐,而是在與他者的關系中展開的,離開了他者,就不可能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安人安百姓,既是修己所要達到的目標,也是修己的現實過程,正是在安人安百姓的管理實踐中,管理者實現了自我,即所謂“成己”?!吨杏埂氛f:“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彼^“物”是包括人在內在天地萬物?!俺晌铩本褪潜M人之性、盡物之性,“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荀子·王制篇》)?!胺亲猿杉憾岩?,所以成物也”,說明管理者對天地萬物負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其所追求的目標就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程灝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蓖蹶柮髡f:“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p>

從理論上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仁者,成為大人?!吨杏埂罚骸盎蛏?,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敝灰环艞壟?,終能獲得成功,這就是人性的魅力。所謂“性相近”,是就大多數人而言,并不排除有一些人與大多數人有著較大的差別,如“上智”“下愚”等??鬃映姓J“上智”與“下愚”的存在,是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而不是強為之說。其所謂“上智”,即“生而知之”者,這類人先天資質好,對一些新事物領悟快,猶如生而知之?!跋掠蕖?,不是指先天智力有缺陷的人,而是指“困而不學”者。有些人思想僵化,頑固不化,難以改變。

“性相近,習相遠”,指出人性的可塑性??鬃尤诵钥伤苷撝荚趶娬{人通過積極主動的努力去塑造、完善人性,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某種帶著功利目的的片面改變??鬃臃磸蛷娬{管理者要加強學習,認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深刻領悟管理之道??鬃诱f:“君子學道則愛人?!保ā墩撜Z·陽貨》)學道,即學習管理之道??鬃由羁痰卣J識到,管理的真諦在愛人?,F代管理也研究人性,但其目的不在人本身,而在如何刺激、調動人,使之提高勞動效率。而在孔子這里,人不僅是工具,更是目的,管理者不是把人當工具去使用,而是把人當作服務的對象?!墩撜Z·先進》: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p>

子路讓子羔做費邑的宰臣,孔子認為子羔沒有經過系統學習,不能勝任,而子路認為,管理能力是在管理實踐中形成的,而不是通過讀書獲得的。這里涉及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管理能力固然是在實踐中形成的,但實踐離不開一定理論的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盲目的實踐不會得到好的結果??鬃舆@里表面上在批評子路對子羔不負責任,實際上是在批評子路對民眾不負責任。讓一個不懂管理的人來管理一個地方,受害的是這個地方的民眾?!俄n詩外傳》:“哀公問于子夏曰:必學然后可以安國保民乎?子夏日:不學而能安國保民者,未之有也?!贝思纯鬃铀磉_的意思。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民眾的福祉才是孔子關心的核心要義??档抡f:“每個人應該將他自己和別人總不只當作工具,始終認為也是目的——這是一切有理性者都服從的規律。這樣有共同的客觀規律的關系就產生由一切有理性者組成的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叫作目的國?!盵4](p.48)又說:“在目的國度里,人就是目的本身,那就是說,沒有人(甚至于神)可以把他單單用作手段,他自己總永遠是一個目的?!盵5](p.134)雖然孔子也表達了“民可使由之”的工具理性思維,但“使民受其惠”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肯定了人是目的性存在。

二、性善論與實施仁政的可能性

孟子最大的理論貢獻在其性善論。性善論受到后世廣泛推崇,其原因在于,它肯定了人的內在價值。天地之間人為貴,從根本上說,就貴在性善。孟子是從人之為人的根本意義上揭示人性,其深刻性為現代管理人性論所不可比擬?,F代管理研究人性,是為了掌握人的行為和心理規律,以達到更好地控制人的目的,而人本身的內在價值卻較少受到關注。盡管現代管理思想又經歷一些形式上的演變,但實質并沒有改變,即工人被當作工具的思維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對待工人的態度和方式??梢赃@么說,在現代管理思維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處于相對立的狀態,是管理與被管理、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而不是平等的協作關系。

孟子的性善論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指出入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之所在。這一理論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被當作人來對待,而不僅僅是工具。所有的管理設計,都應該建立在對人格尊重的基礎上,其目的應該是人的價值的實現和人性的完善。任何不抱有同情的工具化設計,都是違反人性的。

孟子是通過感性經驗來論證性善的: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在經驗事實中,這個例子還是有說服力的。當我們突然看到懵懂無知的小孩將要掉到井里時,心就會被驚動,懼怕其落井,實施救助之心頓生,這是一種沒有經過任何思考的本能反應。孟子設定的這一“乍見”場景,就是要把人還原到最本能、最原始的狀態,能夠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惻隱之心呈現的純粹性。通過這個事例,孟子較好地說明了不忍人之心是人的深層道德情感。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開篇就說:“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闯墒亲约旱氖虑?,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就是當我們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所產生的感情?!盵6](p.5)

針對告子等人“性無善無不善”“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的不同觀點,孟子說: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從能為善的角度來論證性善的。孟子認為,根據人的性情,是可以朝著善的方向運行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得出“性善”的結論。而事實上,人世間除了善或為善,還有惡或為惡,故而就產生不同的人性觀點。在告子看來,性本身無所謂善惡,善惡之產生緣于外在環境的變化,好的環境使人向善,惡的環境使人為惡。其他如“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觀點,是由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的觀點衍生出來的。而孟子并沒有與這些人性觀點糾纏在一起,他直接指出,人之性情是應該為善的,之所以有為不善的現象,這不是資質問題,“非才之罪也”。孟子明確指出,惻隱、羞惡、辭讓(恭敬)、是非之心,人人皆有,是先天固有的,不是后天習得的。孟子也承認,生理本能也是人的本性,人類也要靠飲食男女才能存續下來,但他指出,這些生理本能既不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也不是人所完全能夠掌控的,人不能掌控的東西,只能歸之于“命”,而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從“莫知致而至”來看是“命”,但卻是我們可以做得了主的,“求則得之”,故謂之“性”。由此,孟子為人挺立于世界奠定了道德基礎,并明確了努力方向。徐復觀先生說:“孟子性善之說,是人對于自身驚天動地的偉大發揮。有了此一偉大發現后,每一個人的自身,即是一個宇宙,即是一個普遍,即是一個永恒?!盵7](p.40)

雖然每個人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恭敬)、是非之心,但這些道德本心還是仁義禮智等德性的萌芽,能不能成為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還要看是否能下一番擴充培育的功夫。故孟子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

孟子對性善的論證,并非出于理論的偏好,旨在為實施仁政的可能性做出論證。他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所謂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其實質就是以民眾為中心,切實關心老百姓的生產生活。而實施仁政的心理基礎就在不忍人之心。

在戰國時代,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各諸侯國要么心懷野心,擴大地盤,要么尋求自保,都無心于孟子的那一套不切實際的說辭?,F實的困難并沒有阻止孟子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他一直致力于勸說各諸侯國放棄戰爭思維,推行仁政,改善民生。在物質生活已比較富裕的今天,我們再審視孟子的思想,會有不一樣的思考?,F代人類所創造的財富,能夠滿足地球上所有人的需要,但實際上,地球上卻還有許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上,連溫飽都難以維持。因此,現在的問題不是生產不足的問題,而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極度開發,使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加劇;而這種竭澤而漁的開發,并不是現有的物質財富還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而是物質享受刺激了人的貪欲,使之難以得到滿足,并因此激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從而一方面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加劇;另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這種現實危機的解決之道只能寄望于人心的改變,人心不改變,這種情況必將繼續惡化下去。這就是我們今天討論孟子性善思想的現實意義。

所有的問題,從根本上說,都出在人心上,故孟子特別重視發揮教化的管理作用。孟子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朱熹:“政,謂法度禁令,所以制其外也。教,謂道德齊禮,所以格其心也?!盵8](p.40)通過法度禁令等剛性手段管理,被管理者因畏懼而在行為上有約束,但這種管理方式不徹底,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管理成本高。孟子基于性善理論指出,教化是管理之本,管理者應該通過教化來激發被管理者的善性,使之能夠自立自強,進行自我管理。一旦人的內在道德力量被激發,人人都成為自己的主人,都是自己的領導者,那組織將無須領導和管理。故教化之治直接指向無為而治。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創新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要素的背景下,激發每個人的道德潛力,使其能夠進行自我管理,其創造性和創新本能將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三、性惡論與管理的必要性

荀子的性惡論也是比較有影響的人性理論?!盾髯印ば詯骸烽_篇就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币馑际?,人的本性是惡的,為善不是人的本性,是人為的結果。荀子提出性惡論,旨在為禮義之治張本。四庫館臣指出,荀子之所以主張性惡,是“恐人恃性善之說,任自然而廢學,因言性不可恃,當勉力于先王之教”[9](p.770)。

荀子說: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p>

好利并不就是惡??鬃诱f:“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保ā墩撜Z·述而)))好利而不以其道,才是惡。疾惡、好聲色也一樣,只要不過分,都不是惡。所謂“順是”,就是任由其發展而不加以抑制。荀子也知道,性、情本身非惡,“從人之性,順人之情”才可能導致惡。因此,荀子所謂的性惡,并不是指性本惡,而是指性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走向為惡。荀子論性惡的方法與孟子有相似之處。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叭簟弊值募坠俏淖中?,像一個女人跪著,上面中間像頭發,兩邊兩只手在梳發,表示“順從”?!稜栄拧め屆罚骸叭?,順也?!薄澳巳羝淝椤本拖喈斢谲髯铀^“從人之性,順人之情”。都是順人之情,何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呢?孟子看到人的本性中有轉向善的一面,即同情心,而荀子強調的是,人的本性中有轉向惡的一面。實際上,兩位思想家的觀點并沒有實質的沖突,則是理論動因不一樣罷了,孟子給人以希望,荀子給人以警告。孟子何嘗看不到惡?他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说亩吭谂c外物接觸時,就容易產生物欲,不加限制地追求物欲的滿足,就會產生惡。當然,荀子也看到人的善。他所謂的“善”,不是指人的本性,而是人為的結果,“其善者偽也”。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就可能產生惡,故有必要對人的性情進行引導,使之“出于辭讓,合于文理”,最終“歸于治”。

就性情本身而言,無所謂善惡。荀子說: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p>

性是自然生成的,是人之本能,不是學來的,也無法學。如眼睛天生能看東西,耳朵天生能聽聲音,都不是學來的。如果沒有這種能力,也學不來,比如,狗的嗅覺能力比人強,這是狗的本能,人是學不來的。荀子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論性的。顯然,這個意義上的“性”無所謂善惡,而且這個意義上的“性”也是不能改變的,比如眼睛能看,耳朵能聽,不可能通過學習讓眼睛能聽、耳朵能看。因此,性是不可以通過人為的努力而改變的。當然,學習可以加深我們對事物的理解,使我們看到不同的東西,但“能看”與“看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能看”的功能并沒有因為看到不同的東西而改變。荀子所謂的“性”就是指這種原始質樸的能力?!皞巍笔恰翱蓪W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通過后天學習得到的東西,就是偽。荀子強調“性偽之分”,意在指出,善出于偽,而不是出于性。這是與孟子相對的觀點。

不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自然人性論,都在為禮義的合法性作論證。在孟子,禮義是自然生成的,而在荀子,禮義出于人為。不論是出于自然的,還是出于人為,禮義都是人類社會得以存續的必要條件。關于禮義的起源,荀子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保ā盾髯印ざY論》)由這段話可以看出,荀子并不否定人的基本欲求?!皞巍辈皇呛唵蔚胤穸ā靶浴?,而是把“性”之欲求限制在禮義的范圍內,使之能夠更好地得到滿足。沒有禮義之偽的作用,人類社會將無以為繼。雖然人之性情之欲不是惡,任其發展,不加限制,則必然會產生惡。因此,荀子的人性主張旨在強調管理的必要性。

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禮論》)

這里我們看到,荀子突出了圣人的重要地位?!笆ト恕本褪亲顐ゴ蟮墓芾碚?。荀子認為,是圣人引導建立了社會,從而把人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荀子很清楚地看到,自然本性不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屬性,不能把人從自然界中區分開來。圣人制作了禮義法度,才使人自覺其與自然界的不同,并在禮義的教化下而走向為善之旅,從而使人類社會的存續得以可能。荀子并沒有把性與偽對立起來,而是認為性與偽是相互依存、相資為用的關系,“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荀子認為,人的原始質樸的能力,是接受禮義教化的基礎,沒有這個能力,就不能接受教化。孟子把禮義等安置于人心,為人之接受教化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而荀子認為,禮義雖然是外加于人的,但人的本性具有接受這個外加于己的禮義的能力。沒有這種本性,禮義是無法生根的;反過來,沒有禮義的教化,人也不會自然為善。荀子認為,最偉大的管理者能把性與偽很好地結合起來,即所謂“性偽合”,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把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結合起來,既不以組織目標犧牲個人目標,也不以個人目標損害組織目標。人的自然本性不能否定,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若每個人都有無限自由,其結果必然是每個人都沒有自由,因此,真正的自由必然是有限的自由。自然本性得到滿足是一種自由,這種自由要得以實現,就要對其進行限制,這就是制作禮義法度的必要性。禮義法度既限制了人的自由,也使人的自由得到保證。最好的管理,就是在人之情欲與禮義法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使人性能夠得到暢快地舒展,又將其控制在秩序的范圍內。

根據天人之分的思維,性屬于天,偽屬于人,此即荀子所謂“性偽之分”,性和偽有著不同的活動規律與范圍,荀子在肯定人的自然情欲的基礎上,提出“化性起偽”的思想主張:

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眾,其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荀子·性惡》)

“偽”之所起,源于圣人對人之本性的理性觀察與深刻思考。禮義實際上就是根據人性的特點制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禮義本身就是“性偽合”的結果。荀子認為,人之所以會接受禮義教化,是緣于人性中有“知”和“辨”的能力,知是認知能力,辨是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在復雜的生存環境中,人雖然生而有欲,但其“知”會讓其選擇一種趨利避害的生存方式,而接受禮義之治、組成人類社會是最有利于生命存繼的選擇。而“辨”則是一種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也是出于人性之本能,這是一種本能的道德自覺。在《非相》篇中,荀子說:“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保ā盾髯印し窍唷罚┬灾兄爸迸c“辨”決定了人能夠為禮義所化,即“化禮義”。

辨出于自然,是先天本有的能力,正是因為人有“辨”之本能,故而能夠制作禮義制度。禮義制度是人有意而為之的結果,故謂之“偽”。荀子指出,正是禮義之偽,才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x不僅是人區別于萬物的本質屬性,也是區別君子與小人的根本準則。君子與小人在自然屬性上沒有什么不同,都是饑而欲食、寒而欲暖,但在解決問題的方式上卻有著顯著的不同,即荀子所謂“所以求之之道異也”,君子遵守禮義,小人違反禮義:“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p>

對比孟荀的人性管理思想,我們會看到,兩者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深刻的差異。二者的相似之處是,既都肯定了禮義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也都肯定了人有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故而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二者根本的差異在于對待情欲的不同態度。孟子對情欲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一方面提出擴充善端,使情欲無處藏身;另一方面,主張“寡欲”,主動縮小欲望的地盤。孟子的思想為宋明理學家所接受,在宋明理學家那里,欲幾乎就等于惡。而荀子也看到,任由欲望蔓延而沒有限制以明其邊界,則必然會走向惡。但荀子對欲的態度則溫和得多,他肯定了欲的合理性,提出“養人之欲,給人之求”的肯定性主張。當然,荀子也看到,并不是什么欲望都應該得到滿足,欲望理應得到限制,故而提出“節欲”的要求。節欲與寡欲表面上相似,都是對欲望進行控制,但還是有著一定的區別?!肮澯?,是在肯定欲的基礎上對欲進行適當的限制,對人的自然本性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尊重。而“寡欲”更多地表現出對欲的否定,旨在要求人追求高尚的道德生活。節欲,是把欲限制在禮義的范圍內,而寡欲則是一種把欲與禮義對立起來的思維,減一分欲,復一分禮義,欲與禮義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寡欲的最高境界是無欲,到宋儒就常常提“無欲”了。

[參考文獻]

[1][美]格拉斯·麥格雷戈.企業的人性面[M].韓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美]沙因.沙因組織心理學[M].馬紅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張界.管理救贖——后現代管理締造[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7.

[4][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探本[M].唐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5][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6][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蔣自強譯.北京:商務印館,1997.

[7]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9]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子部·儒家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猜你喜歡
禮義自我管理儒家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計人才培養
麟溪水長流
《論語》中的誠敬之道
關于倫理道德的再思考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試論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
基于激勵機制下銷售人員業務能力提高的理論分析
基于激勵機制下銷售人員業務能力提高的理論分析
信管專業生產實習過程自我管理的實現
茶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