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雨莽莽串場河

2018-09-19 11:00宋本競
江蘇地方志 2018年4期
關鍵詞:鹽場海鹽鹽城

◎ 宋本競

鹽城瀕臨黃海,境內溝河港汊縱橫交錯,一個龐大的“水”字寫滿鹽阜大地,人稱“百河之城”。其中印入我記憶深處的是串場河。

串場河是我們的鹽阜地區一條古老運河,也是里下河地區橫貫南北的人工水運河道,南自海安徐家壩,北至阜寧廟灣,全長近200公里。

一條河,櫛風沐雨數千年,它沒有神話傳說,但有真實傳奇的“中國故事”,它熨帖著封建士大夫的恩德情懷和功績,更是記載著一代代鹽丁灶民的煮鹽歷史。

串場河,歷史悠久、身世不凡。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處于江淮東部沿海地區。據海洋地理考古學家研究,這一帶屬于濱海平原地貌,其北界淮河,南至通揚運河。西側為低洼地區,東臨大海,稱為貝殼海岸線,這條海岸海線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追溯歷史,這里也是蘇北最早“煮海為鹽”的地帶。當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了煮海為鹽后,這里成為最佳選擇之一?!妒酚洝分杏涊d:“吳楚地數千里,東海海水為鹽?!薄稘h書·食貨志》也記載“東楚有海鹽之饒”。而春秋戰國時期的江淮東部地區的海鹽之饒已聞名于世。到了漢代,蘇北沿海海鹽則很快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漢武帝時采取“鹽鐵專營”之政,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六年(前117)在今串場河一線分設鹽瀆和海陵兩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同時還置官管理煮鹽之事,于是以鹽瀆、海陵為代表的邊陲鹽亭迅速發展,成為重要集鎮。經過漢代的迅速發展,蘇北沿海的海鹽生產已成為全國鹽業生產的重要基地。南北朝政局動蕩時期,鹽城的鹽業經濟仍有發展,據《太平寰宇記》中稱:“鹽城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縣人以漁鹽為生……公私商運,充實四邊,舳艫往來,恒以千計?!碧拼?,鹽城為淮南鹽業生產中心,鹽城的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宋代,串場河兩岸散落著大大小小的鹽場,素有“煙火三百里,灶煮滿天星”和“環場皆鹽場”之說。宋代以后的歷史中,鹽城的產鹽業進入了鼎盛時期。

在漫長的古代農耕文化時代,水運是主要的運輸方式,尤其在淮河以南的南中國,主要工具是船,所謂“南船北馬”。食鹽是大宗笨重商品,依靠水路運輸可以節省勞力和費用。而另一方面當時由于洪水和海潮時常沖毀亭場鹽灶,嚴重影響海鹽生產和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保護海鹽區的生產和人民的生活,以及有效地實行海鹽的運銷管理成為朝廷的頭等大事。唐大歷二年(767),黜陟使李承在淮南節度判官時,親率民眾在海陵以北沙壩上興筑一條長約142千米的捍海堰,該堰保護了堤西農田,百姓稱之為“常豐堰”,意思是祈望常年豐收。為紀念李承的功績,又叫“李堤”。因筑堤取土而挖成的河流,就是串場河最初的復堆河。那時的復堆河雖可通航,但各成一段,互不通聯。北宋天圣初年(1023)范仲淹受朝廷委派在其基礎上筑成底寬三丈,頂寬一丈,高一丈五尺的捍海堰。從此,堤東煮海為鹽,堤西桑麻遍地,稻麥飄香。境內各鹽場為了運鹽的方便,在范公堤沿線建倉。復堆河則以范公堤為屏障,串通境內富安、安豐、梁垛、東臺等13個鹽場,得名“串場河”(也稱穿場河)。串場河在范公堤西岸,堤依河立,河隨堤行,相依相伴,往來交通,使得當時“亭民無車運之勞,又得免所負,逃者皆來歸,鹽業大利?!惫艜r泰州鹽運公司設在東臺,故以東臺海道口為界,分南北兩段。由海安向北流經富安、安豐、梁垛至何垛場海道口,為南串場河;由海道口向北流經丁溪、草堰、白駒、劉莊、伍佑、鹽城至新興、廟灣,為北串聲河。據鹽城、東臺、阜寧舊志記載:南宋至清代近一千五百年間,串場河先后疏浚三十多次。南宋咸淳五年(1269)兩淮制置使李庭芝開浚串場河南段,明正統五年(1440)疏浚過一次。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都統孫渣齊督浚便倉至鹽城(東門閘)段45華里。乾隆三年(1738),大理寺卿汪隆奉旨疏浚鹽城至阜寧段120華里。從此,南北串場河全面貫通。

一河通千里,一船又一船的精美淮鹽從各鹽場出發,經過串場河進入運鹽河,途徑泰州、揚州、鎮江、入長江、溯江而上,分輸全國各地?;蜓刂┖即筮\河到達京城。五代及宋以后食鹽劃區行銷,鹽城海鹽長期為京、魯、冀等省為定銷區。從唐到清末,經串場河運出的食鹽,史籍上沒有記載,若平均每年以6000噸計算,總數也在800萬噸以上。

從唐至清代多少帝王將相如此重視興修河道,隨時確保串場河通暢無阻。這條古老河道承載著歷代官府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淮鹽?;贷}的主產地在南北范公堤、串場河一線,鹽質好、產量高。沒有這些鹽場的生產,淮鹽課稅收入就無法保障。古人云:“兩淮歲課,當天下租庸之半?!币郧屙樦问隇椋?653)為例,全國稅課入庫212.8萬兩,而兩淮鹽稅入庫就達119.7萬兩,占全國鹽稅的56.3%,康熙三年(1664),兩淮鹽稅占全國鹽稅的64.5%,就是到嘉慶八年(1803),淮鹽稅仍占全國的40.8%。由此可見,串場河沿線的淮鹽產區在全國的位置是多么重要,串場河的歷史就是淮鹽的歷史。

古之串場河,又稱為“官河”“鹽運河”。對朝廷來說又是一條“錢河”“金山”“銀庫”。掩卷史書、遙望當年在陸路欠發達的時候,串場河集通航、引水、排澇功能于一身,成為鹽城最早的運河,水上走廊。鄉民們贊美它是鹽城的母親河,澆灌了河道兩岸的大片農田。商家們稱贊它是蘇北里下河地區的“水上絲綢之路”。然而對于鹽民來說又是一部斑斑點點的血淚史,所以有人稱之為 “汗水河” “淚水河”,當然亦有詛咒串場河是榨干了歷代鹽丁灶民血汗的“穿腸之河”。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鹽業造就一座城。串場河在送出一座座鹽山的同時,又流進了豐富的鹽文化和水文化。一條鹽文化的河流在鹽阜大地川流不息,奔騰出朵朵絢麗多彩的浪花。宋元時期的許多事件就是出自串場河沿線的鹽城水鄉之中,到了明代變化更為顯著。隨著鹽政管理制度的改革,許多鹽商攜家帶小來到沿海鹽場,興土木、辦實業,促進了沿海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城鎮化的進程。清雍正六年(1728)廟灣場成為阜寧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東臺場建成東臺縣城。北宋真宗、仁宋時代的三名名相晏珠、呂夷簡、范仲淹都先后出任東臺西溪鹽官,他們親民、為民、憂國憂民留下了千古佳話,西溪因此成為鹽城歷史上的高地。清代水利學家馮道立著有《維揚治水論》等水利專著10余部、淵博的水利知識和魄力被百姓們贊頌為“江淮大禹”和《大禹之風》。串場河一路奔跑,滋潤了兩岸人民。遙望當年的一個個鹽場,因鹽而興成為古鎮,歷史人文,醇后千年。安豐古鎮,七里青石長街,光影流年。一座座青磚大院藏著神秘,尤其是鮑氏大樓已成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西溪,唐宋時期的鹽倉,磚塔、市井、橋梁依舊。草堰的宋橋、古長街,古碑廊、古水利設施、古民居頗有蘇州水鄉風格。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的御墓成為人民憑吊的地點。白駒的施耐庵宗祠,便倉的元代卞元亨花園舊址,廟灣的真武廟……這些散落在串場河兩岸的名勝古跡如同粒粒珍珠鑲嵌在串場河項鏈上,給這條古老的鹽運河添光增彩,成為特有的地貌地標。

時光匆匆,歲月悠悠。站在串場河之巔向南眺望,當年塵世喧囂如過眼煙云。歷史翻轉一頁又一頁,如今的串場河顯得異常安寧,靜靜地小憩于夕照之中,成為一幅畫,一首詩,一支歌。

猜你喜歡
鹽場海鹽鹽城
鹽城監:跨越千年的海鹽文化
清新福建 生態海鹽
淺談額吉淖爾鹽場的生產與運輸情況
從鹽瀆到鹽城——鹽城命名記
非遺鹽城
三個關鍵詞,讀懂鹽城這座城!
戈壁“雪山”
海南省鹽業集團有限公司“面前海調味品旗艦店”進入天貓商城
“東方濕地之都”——鹽城
海鹽可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