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作江南說蘇州

2018-09-19 11:00沈建東
江蘇地方志 2018年4期
關鍵詞:唱山歌稻作

◎沈建東

稻種起源于中國,我國是世界上水稻種植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已是世界公認的不爭事實。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湖南道縣玉蟾巖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18000年。2009年12月蘇州張家港發現大型崧澤文化墓葬群,考古人員在紅燒土中發現了大量的稻谷,這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稻谷之一,比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早900多年。而余姚河姆渡遺址考古發現,那里碳化的稻谷是7000年前后。曾經在印度中西部的盧塔爾發現了碳化的稻谷,經過碳14測定,判斷其距今已有3700年的歷史,原來誤判水稻起源于印度,在田野考古第一手材料面前無疑可以得到澄清和糾正了。

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水稻對各個不同民族人的身體和精神世界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有了水稻就有了原始的農業,定居就成為可能。稻谷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改善了原始人類的體質,為人類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稻生產的季節性也使原始人類更加注重對自然天文、氣象規律的把握,繼而形成了稻作文明特有的文化傳承,并衍化成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人文風情。

蘇州地區自古四季分明,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河湖眾多,自然條件十分有利于水稻的生長。歷代不少古書都有關于太湖地區種稻食稻的記載,如《周禮·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谷宜稻?!薄稘h書·地理志》:“(揚州)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秦漢時期的江南地區“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農業經濟雖然遠遠落后于黃河中下游地區,但“不待賈而足……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種稻捕魚的生產方式當時雖然原始但也足以養活人了。元代江南水利專家周文英說:“所謂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無過于浙右?!?/p>

蘇州草鞋山遺址是太湖流域一處重要的古文化遺址,其在唯亭山之西,形如草履,因此得名。據考古材料,作為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曾經發現6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水稻田,也是中國發現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確定為人工栽培稻,為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考古的實物依據,是中國水田考古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陪同科考的唯亭鎮原文化站站長沈及回憶道 :“當時中日合作進行馬家浜文化水稻田的考古,日本考古隊打開堆積層,看到遠古的水稻田時就震驚了,稱贊這是不亞于西安兵馬俑的考古發現?!?/p>

同時期,在吳江梅堰龍南新石器時代遺址也發現了距今5000多年前碳化的稻谷遺物。除草鞋山等遺址外,在吳越文化范圍還有昆山綽墩山遺址、澄湖遺址、越城遺址、上海馬橋遺址、無錫仙蠡墩、浙江吳興錢山漾、杭州水田畈等都有碳化稻粒和原始水稻田的發現。這些考古材料充分說明,太湖流域的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創造了當時先進的稻作文化,成為我國豐富多彩的稻作文明重要組成部分。

臘月求吉禱年豐蠟祭、口數粥、照田蠶

幾千年以來,中國農業社會一直維系的是靠天吃飯,匍匐在大自然狂風暴雨或赤地千里的威懾下,“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箋訴天公休掠剩,半賞私債半輸官?!保ǚ冻纱螅├习傩照\惶誠恐祈禱風調雨順,精心觀察總結自然變化對于莊稼的影響,秋收后又盼望新年的豐收,衍化出了一系列求豐收的習俗。彌陀佛是佛教西方極樂世界中最大的佛,也譯作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舊時每年臘月十七日,相傳為彌陀佛降生東土日。這一天蘇州農民十分注意候風占米價,若吹東南風,主米貴;西北風,主米賤。諺云:“風吹彌陀面,有米弗肯賤。風吹彌陀背,無米弗肯貴?!保ǜィ簠钦Z:不的意思)臘月如下雪,謂之臘雪,亦曰瑞雪,鄉民認為臘雪可以殺死蝗蟲子,主來歲豐稔。諺云:“臘天一寸雪,蝗蟲入地深一尺?!庇忠耘D中得雪三次,宜麥,諺云:“若要麥,見三白?!庇衷疲骸芭D雪是個被,春雪是個鬼?!?臘雪至,百姓歡喜,謂之瑞雪兆豐年。

農歷十二月俗稱臘月,臘月初八為臘八節,傳說是佛祖成道日,又稱成道節。但考之來源,我國古代早有此俗,最初此日,是蠟祭與農業有關的八神節日,又稱之“蠟”,八蠟是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昆蟲,都與農事有關,現還留下來的有古代神農氏部落蠟祭辭,據《禮記 ·郊特牲·蠟辭》云:“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彼葡灱擂o的主題是希望水土歸其位,害蟲不要出來危害莊稼,草木生長在沼澤邊。

古代蠟祭也是個團圓宴飲慰勞一年辛苦的日子,關于“蠟”之意,周禮《禮記·郊特牲》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奔漓氲臅r間即在年終。關于蠟,《說文解字》:“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薄抖Y·月令》:“孟冬,臘先祖五祀。注云:此周禮所謂蠟祭也?!钡鱾€歷史階段的臘日節時間和名稱都不一樣,故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云:“禮傳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钡搅院蟛糯_定為十二月初八日。

臘八在古代也是個合家團圓,宴飲歡樂的節日,如果臘日不能團聚,將是一件很令人痛苦的事情?!扒缗D無如今日好,閑游同是再生身。自傷白發空流浪,一瓣香消淚滿巾?!保ㄇ濉ゎ檳粲巍杜D八日水草庵即事》)所以漢蔡邕云:“臘者,歲終大祭,縱吏民宴飲?!?/p>

桃花塢木刻年畫《八蠟廟》

古時候臘日節對于國家也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臘日節里,君主還要舉行朝會,賞賜百官肉食、錢等,唐代還要賞賜澡豆、頭膏、面脂等清潔化妝用品,東漢以后隨著佛教的傳入,原有的祖先崇拜色彩逐漸淡化,呈現出中國祭祖與佛教紀念佛祖成道活動結合的新特征。

依據《荊楚歲時記》所記,最初,臘八日并無喝臘八粥習俗。喝粥的記載最早見于文字者,大約是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街市盡賣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勃荷、胡桃、澤州餳。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明代臘八粥已成為皇帝賞賜朝臣的節令食品,民間更是盛行。而百姓日常喝粥卻是平常事。明張方賢《煮粥詩》云:“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細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边@首詩有菜根譚式的勸世苦心,更有中國人知足常樂的心態。

其實,明以前蘇州地區喝粥是在臘月二十五日,對于蘇州的民眾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習俗,家家戶戶每人都要吃一碗,稱“口數粥”,家里的貓狗都要給一份吃,不能遺漏的,口數粥即赤豆粥,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所載:“二十五日,以赤豆雜米作粥,大小遍餐,有出外者亦覆貯待之,雖襁褓小兒、貓犬之屬亦預,名曰口數粥,以辟瘟氣?;螂s豆渣食之,能免罪過?!彼畏冻纱蟆犊跀抵嘈小吩伒溃骸凹壹遗D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鐐鐺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鎪姜屑桂澆蔗糖,滑甘無比勝黃粱。全家團圓罷晚飯,在遠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強教嘗,余波遍沾獲與藏。新元葉氣調玉燭,天行已過來萬福。物無疵癘年谷熟,長問臘殘分豆粥?!泵髂稹妒尽わL俗》云:“該日煮赤豆作糜,暮夜合家同饗,云能避瘟氣,最遠出未歸者亦留貯口分,至襁褓小兒及童仆皆預,故名口數粥、豆粥,本正月望日祭門,故事流傳為此?!背粤丝跀抵嗫梢员芪烈?,免過錯,故而人人不敢怠慢。此日晚間,農民還要到田里去照田蠶,祈求來年水稻豐收。有些地方則是正月初一或者正月十五日。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等,吳語方言還諧音說成“點點賺”。明清時,“照田蠶”在原吳縣、吳江,至昆山、常熟乃至嘉定、嘉興府境十分興盛。入夜后,鄉人來到自家田間地頭,以長竿燃燈插田間,祈求秋天收獲,并將白天扎好的頗有講究的火把點燃。如果田間還殘留著一些干草,就把它點燃燒掉,火焰越高者,預示著收獲越多,俗稱“稔”。照田蠶時還有一些不太和諧的民歌,頗有點損人利己的意味,類似“點田財,點田財,點到我俚田里來。我俚田里大棵稻,別人家田里小棵草……”從科學的角度講,照田蠶將田間的干草以及留下的植物根須都能燒掉,增加了田里的肥料,又燒死了蟲卵,有利于來年稻谷的生長。更將余燼置床頭俗信利于來年蠶絲豐收,因此故名“照田蠶”。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南宋時期,“照田蠶”已經產生并流行于蘇州一帶。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詩云:“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近似云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夜闌風焰西復東,此占最吉余難同。不惟桑賤谷芃芃,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毙蜗蟮孛枋隽颂K州鄉村“照田蠶”活動盛況?!袄先诵ψP焊?,愿得宜蠶又宜麥?!保鞲邌ⅰ墩仗镄Q詞》)江南地區照田蠶的習俗一直持續到1949年以后,近年來已基本消失。

臉朝黃土背朝天種田人辛苦唱山歌

寒食清明祭祖后,蘇州農村便開始進入農忙季節,采桑飼蠶、選種浸種、修理農具,南宋范成大《村居即事》云:“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痹姼枭鷦拥孛枥L了鄉村四月的繁忙景象,郊原草木茂盛,鶯飛鳥啼,稻田里水天交映。煙雨蒙蒙里,村里卻靜悄悄,鄉民都在田里忙活,村里沒有一個人閑著,剛剛蠶寶寶“上山”結繭,結束蠶事,又馬上要開始水田灌水插秧了。

田間地頭對歌 鄒養鶴供圖

稻作生產的特點是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在四季的辛苦勞作中,為解除疲勞,調節勞動節奏,民間創造了了大量的歌謠流傳下來,如稻作勞動歌(有插秧歌、 耘田歌、 積肥歌、 車水歌、割稻歌、礱谷歌);稻作生活歌有生活苦歌如《長工四季歌》《十二月長工》,生活甜歌;稻作儀式歌(打春牛祝辭、 驅蟲儀式歌、 蒔秧、拜年儀式歌)。勞作唱山歌也是農民生產和生活傳統的傳承,稻作文明的生產技藝和傳統習俗都是伴隨著各種稻作儀式進行,不同的儀式又有不同的歌謠。稻作生產的種種講究在歌聲里不知不覺得到了傳承。種田人辛苦唱山歌,蘇南水鄉稻作文化和舟楫文化產生了著名的山歌——吳歌。2006年吳歌進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水稻是一種水淹植物,喜水怕旱,必須經常灌溉,生長過程中又需經常除草,因此稻作生產勞動十分繁重。田間管理工作也比較復雜,它需要人們長期浸泡在泥濘的水田里,連續工作許多時間。

插秧,要趕節氣,俗話說:“清明浸種,谷雨插秧?!毕闹燎昂?,開始移秧、插秧。第一次拔秧時,要點上香燭,在秧田旁,祭拜一下土第神和秧神,然后開始拔秧,稱為“開秧門”,喝“開秧門酒”。要吃象征稻谷豐收的食物,如筍、粽子和年糕。吃筍寓意水稻像筍一樣長得快;吃粽子和年糕,即“粒粒種,年年高”之意。秧田拔秧,一般都是婦女,當第一次右腳踏進秧田的時候,口里要“噓”一聲,以驅趕“野鬼”,俗信可以不爛手腳。在拔起第一把秧苗扎成秧把后,要念道:“稻結秧,母抱子,母子安,多結籽?!痹⒁庋韷训九d,農諺有“娘好囡好,秧好稻好”。插秧最后一天稱“關秧門”,最遲也要趕在太陽下山前完成?!瓣P秧門”的次日為“汰腳日”,家里的當家男人要帶著香燭、元寶、豬頭、豬尾、豬爪、咸黃魚、咸鴨蛋、酒,到土地廟祭祀土谷神,祭畢,宴飲,稱為“汰腳酒”,意味著插秧農事結束,可以歇息幾天。媳婦可以回娘家探望父母,俗語:“種好黃秧,望望爺娘?!保▍欠窖浴盃敗弊xya)夏至前秧田事了,有“了田過夏至”的說法。

蒔秧 馬覲伯攝

進入盛夏,則要除草耘稻。人們必須浸泡在燙人的水田里,頂著赤日和熱浪進行耘稻、耥稻工作。王楨《農書》中記敘過當時太湖地區勞動人民在水田中耘稻的情景:“嘗見江東等處農家,皆以兩手耘田,匍匐禾間,膝行而前,日曝于上,泥浸于下,誠可嗟憫?!?由于勞動時間長,節奏單調,容易引起厭倦和疲勞,因此在田間勞動時人們就用唱山歌來解除煩悶和寂寞,以歌聲來活躍勞動氣氛。明葉盛《水東日記》云:“吳人耕作或舟行之勞,多謳歌以自遣,名‘唱山歌’?!比纭渡P秧歌》:“蒔秧要唱蒔秧歌,兩手彎彎蒔六棵,六棵頭上結白米,桑樹頭上結綾羅;蒔秧要唱蒔秧歌,兩腿彎彎泥里拖,背朝日頭面朝水,手拿仙草蒔六棵?!薄恶淼靖琛罚骸耙粔K耥板廿四只釘,放倷苗橫頭抽出抽進抽,抽掉鴨舌頭、牛毛草、夜夜眼,抽剩六棵青苗好像宣統皇帝坐龍廷?!?/p>

在太湖一帶,過去還有農忙時請山歌班唱山歌的習俗。甚至唱些諸如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社會趣聞和民俗風情的歌曲。以猜謎斗智,竟夸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田山歌,振作精神,活躍氣氛、有濃郁的消遣娛樂特征,如“啥個尖尖尖上天?啥個尖尖在水面?啥個尖尖手里用?啥個尖尖勒姐門前?寶塔尖尖尖上天,紅菱尖尖在水面,毛筆尖尖手里用;繡花針尖尖勒姐門前?!鞭r民們一邊在田里忙農活,一邊也唱山歌自娛,如吳歌《帶唱山歌帶種田》這樣唱道:“帶唱山歌帶種田,勿費工夫勿費錢,自家省得打瞌睡,旁人聽聽匣新鮮?!?/p>

在稻作發達的蘇州地區,舊時當地文人的竹枝詞中對于稻作唱山歌亦多有描寫,如:“隔浦蓮歌唱夕陽,田田荷水弄清香”(明沈宜修《分湖竹枝詞》);“一曲吳歌高復低,行行踏歌日欲西”(明邢侗《擬竹枝詞》);“不愁素足行人見,雜坐聯歌踏水車”(清李紱《吳江竹枝詞》)。江南夏夜炎熱難耐,農村有乘風涼的習俗,村里人家聚集在場院大的人家或歌手的院子里,唱山歌、對山歌、講故事,自娛自樂。家住分湖北岸葫蘆兜村的清末田園詩人張都金有即興作詩云:“暑夜乘涼酒半醺,豆棚瓜架話耕耘。田家自有天然樂,兩岸吳歌響遏云?!边^去,吳江蘆墟、常熟白茆等地夏秋有山歌大會,四鄉八鄰的歌手云集河塘兩岸,通宵達旦,斗唱山歌,觀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徹夜不絕。而20世紀80年代采錄的《農家十二月》山歌,其歌云:

“正月十五是元宵,燈會廟會浪軋鬧忙。一年生產春開頭,隔冬蕓生(吳方言:指地里的莊稼)要管好。二月十二百花節,吃仔撐腰糕生氣力。妹割青草哥罱泥,種出蕓生嶄嶄齊。三月初三清明節,青團粽子上墳去。選種浸種要認真,種田落谷勿可稀。四月谷雨是蠶時,陳絲陳棉藏進櫥。養蠶娘娘人面勿揩來頭勿梳,喂蠶采葉繅銀絲。五月端午黃霉起‘三蒔’,端午酒吃得油滋滋。滿地黃金滿垅珠,搶絲奪麥掄菜籽。六月初六日頭毒,肉餡餛飩鍋里落。耘田摸草當狗爬,一地汗水一把谷。七月日半祭亡人,社臺基浪看戲文。熗田打稗趁間做,柴長谷多爭收成。八月十五月當空,鮮菱嫩藕齋月宮。種田早不如養米老,水肥調勻防害蟲。九月初九重陽日,毛豆芋艿是新食。青菜蘿卜多塞塞,吃用開銷靠副業。十月小春朝朝晴,冬節團子孝雙親。粳稻糯稻一齊倒,干柴白米礱糠凈。十一月寒潮著絮襖,雞鴨牛羊長肉膘。種足春花積足肥,春熟麥收保得牢。十二月廿四忙送灶,大男小女灶里煨年糕。一年辛苦一年忙,柴堆大來米囤高?!?全面生動地反映了蘇州農家一年四季的忙碌和節慶娛樂,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和幸福的希望——柴堆大來米囤高!

稻黃米白飯如霜積谷甏與天下第一菜

自古以來,中國人基本以米面為主食,江南一帶主食稻米,李漁《閑情偶寄》說:“南人飯米,北人飯面?!侗静荨吩疲骸啄莛B脾,麥能補心?!惫糯鱾飨聛磉@樣一個故事,說的是稻米和飯的關系,話說有位秀才進京趕考,投店夜宿,遇到一位長者出了一個上聯讓秀才對,上聯是:炭黑火紅灰似雪。秀才百思無出下聯,考試結束,回家路上又投宿此點,吃飯的時候,秀才想起長者的上聯,正好店家送米飯給秀才,看到米飯,秀才靈機一動,對出了下聯:稻黃米白飯如霜。對子上下聯都是一種東西三種變化。這副對聯流傳至今,堪稱絕配。好一個“稻黃米白飯如霜”,雖然僅七個字,卻把稻谷成熟到成為人們餐桌上主食的過程描述的十分清楚。

在蘇州民間,舊時家家燒灶,燃料用的是脫粒后的稻稈,因稱稻柴。舊時在灶下家家放個積谷甏,傳說與張士誠有關。元末朱元璋攻打蘇州城,因城高墻固,久攻不下,只好包圍起來,等城內糧草用盡,自然開門投降。城內張士誠受到蘇州百姓的啟發,發動民眾燒稻柴的時候,把稻草上未盡稻谷放在灶下預備的甏內,一個月后甏內稻谷上繳作為種子,開春后,張士誠發動城內百姓和士兵在南園、北園種植水稻、蔬菜,秋后豐收,張士誠守蘇州城期間,城內沒有一個人因饑餓而殞命。從此,蘇州百姓把“積谷甏”當成寶貝,家家灶下都放一個甏,存放稻柴上殘留的谷粒,備戰備荒,節約為本的習俗就這樣留傳下來了。

飯是人生存的根本,但怎樣吃飯最健康營養還是很有講究的,清代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飯粥單》中說到為什么要作“飯粥單”的原因,所云:“粥飯本也, 馀菜末也,本立而道生。作《飯粥單》?!辈⑻岢隽恕帮堈?,百味之本”的獨特見解。袁枚認為飯煮的好吃,“其訣有四:一要米好,或香稻,或冬霜,或晚米,或觀音秈,或桃花秈,舂之極熟,霉天風攤播之,不使惹霉發疹;一要善淘,淘米時不惜工夫,用手揉搽,使水從籮中淋出,竟成清水,無復米色;一要用火,先武后文,悶起得宜;一要相米放水,不多不少,燥濕得宜。往往見富貴人家,講菜不講飯,逐末忘本,真為可笑?!彼J為:“余不喜湯澆飯,惡失飯之本味故也。湯果佳,寧一口吃湯,一口吃飯,分前后食之,方兩全其美。不得已,則用茶,用開水淘之,猶不奪飯之正味?!币驗榇竺缀胸S富的碳水化合物,其次為蛋白質、少量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米飯不用菜,咀嚼后會有清甜的感覺,所以袁枚提出:“飯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到好飯不必用菜?!币娊馐知毺?。

[清]冷枚《農家故事圖冊》

江南一帶多用水煮飯,稱燒飯。舊時農村大灶上,用稻柴燒稻米飯,飯香撲鼻,孩子們最喜鑊子底的鍋巴,略焦黃,稍酥脆,入口有韌性又極香,久爵則味甘。如今農村城市化,老灶頭與稻柴燒米飯、飯鍋巴已成人們童年回憶。在蘇州,舊時鍋巴還演變成了“天下第一菜”。蘇州民間傳說,清康熙皇帝下江南,微服出游,游鄧尉看梅花,繁花似雪,暗香浮動,令皇帝流連忘返,不知何時與隨從走散,饑腸轆轆,來到一戶農家求食,村婦本欲拒絕,但見康熙實在累餓不堪,只好迎其入內,但此時家中恰好飯光菜盡。農婦只好灶間梁上摘下一只飯籃,取出幾塊焦鍋巴,在鍋內放上一些油,待油沸,就將鍋巴往鍋里稍炸后,婦人隨手將一些剩菜湯倒入,然后盛起來端給康熙,沒料到的是,饑不擇食的康熙爺吃后竟大加贊賞,以為絕妙,于是一時興發,提筆寫下“天下第一菜”幾個大字,因是御筆,從此鍋巴菜成了蘇州菜系里的傳統菜肴。直到今天,凡到蘇州,尋找正宗蘇州菜館菜單上都會有這道菜,當然不會像康熙爺當年梅林村子里吃的這樣簡單,鍋巴上的澆頭可由酸甜可口的番茄醬配的蝦仁、雞丁、蘑菇丁或香菇丁、青豆等,據現在科學研究表明,鍋巴其實有健脾、補氣養血、開胃消食、止瀉等作用,保健和營養價值都很高,真正的價廉物美。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在穿衣吃飯的問題基本能夠有保障的情況下,文化的創造才成為可能。毋庸置疑,蘇州乃至江南地區文化繁榮和傳延的物質基礎就是稻作文明。

猜你喜歡
唱山歌稻作
小河彎彎唱山歌
清代廣州外銷面中的稻作圖研究
小河彎彎唱山歌
蘆家景象
稻作文化的現代化傳承模式探析
蘆家景象
“首屆(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將于9月在長沙舉行
黔東南稻作農業文化景觀與糯稻品種的多樣性保護
擦亮稻作(那)文化品牌 弘揚稻作(那)民族精神
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森林雨季水源涵養能力研究——以勐龍河流域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