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森林文化》課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2018-09-28 10:37何慕涵楊鴻森遠俊紅
東方教育 2018年27期
關鍵詞:森林生物生態

何慕涵 楊鴻森 遠俊紅

摘要:混合式教學模式已成為信息時代高校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渡锒鄻有员Wo與森林文化》為專業群平臺課,選課學生眾多,采用混合式教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及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成果。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森林文化;線上學習;線下學習

隨著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對人才培養質量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模式應用于課堂,混合式教學是其中一個主要方面,其倡導“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思想,將傳統教學優勢與網絡教學優勢結合起來[1]?;旌鲜浇虒W方式與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它突破了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化、學習過程的自主化、交互行為的信息化、學習風格的個牲化、學習評價的全程化以及教學管理的高效化,重塑了一個開放、共建、共享的教育生態系統,是未來教育的重要形態和發展趨勢,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2]。

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森林文化》課程的教學設計中,以“讓學生具備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意識和行動能力”為根本目標,將傳統課堂教學改變為線上線下結合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課程特點及教學現狀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森林文化》是我校生態與環境工程學院的專業群平臺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意識和行動能力,成為保護和傳播森林文化的“生態人”。

1.1課程開設情況

2008年針對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野生動物保護專業開設了課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2011年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系的專業群平臺課;2014年至今,課程拓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森林文化》,針對生態與環境工程學院所有專業的學生開設,為專業群平臺課。具體課程開始情況見下表:

1.2課程特點

與學校其他課程相比,本課程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①課程定位的特殊性

順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全球綠色發展浪潮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要求,基于生物多樣性保護效益的公益性、長期性、廣泛性、群眾性開設本課程,目的為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熱愛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的勞動者,為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一份努力。

森林是云南的優勢資源。全省林地面積3.91億畝,森林覆蓋率59.7%,森林蓄積量19.3億立方米,森林生態系統年服務功能價值1.68萬億元,生態保護指數75.79分,均居全國前列。學校處在云南得天獨厚的環境中,且我校作為西南地區獨立設置的林業類高等職業院校,對于學生進行生物多樣性、環境及生態保護等相關內容的教育顯得更為重要。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森林文化》的課程定位不單單是為了獲取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環境生態保護的意識和行為。同時,本課程為一年級學生的專業群平臺課,是一門基礎課程,為其他森林管理類和利用類課程奠定保護意識的基礎。

②課程對象的廣泛性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森林文化》現為生態與環境工程學院的專業群平臺課,面向林業技術、野生植物資源保護等所有專業的全部一年級學生,學生人數眾多,受眾面廣。

本課程上線運行后,第一輪課程招生人數為1289人,除本校學生740人外,另有昆明理工大學、昆明醫科大學和云南民族大學等高校學生選課,影響面相對較大。

另外,本課程為基礎類課程,著重培養學習者的生物多樣性、環保、生態保護等的意識和行為,相關知識覆蓋面廣但深度較淺,可拓展到自然保護工作人員、環境保護工作者等群體的繼續教育中,也可以用作保護區周邊社區環境意識教育、旅游區科普宣傳等。

③課程學習的參與性

關注學生成長,課程在利用教學資源、教學方式和方法都體現了參與性學習的思想。一是針對課程理論性強、綜合性強的特點,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綜合現有教學條件和資源設計學習“任務”,使學習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教學方法多樣化,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練”,引導學生靈活、主動、積極學習,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二是鼓勵和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校園及家鄉的自然資源等進行觀察、探究學習,拓展視野,聯系社會實際。三是根據綜合職業能力評價標準,綜合平時實操、課堂表現、職業素質、期末技能測試等多方面的成績進行綜合評價。

2.基于智慧樹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實施

2.1教學內容設計及教學方法選取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森林文化》課程整體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分為四個專題。由生物多樣性基礎知識入手,其次介紹了云南省、我們國家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再了解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背后所面臨的威脅和原因,以及要如何進行保護,最后根據云南省豐富自然資源及我校為林業院校的特點,安排了森林文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回歸到和學習者生產生活相關的方面。

本課程為混合式課程,作為“智慧樹”面對其他學校選課時,安排互動直播課4次,每個專題安排一次;作為本校專業群平臺課時,安排在線學習4周(8學時),課堂教學10周(20學時),符合《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混合式課程管理辦法》中“課堂教學不低于整體課時的?”的規定,其中線上學習要求教師及時監控、反饋,線下學習以學生參與、翻轉課堂形式為主。具體線上線下教學內容分配及教學方法見表1。

2.2網絡教學的架構設計

根據課程內容,提取了40個課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制作成時長8-12分鐘的教學視頻,預計共400分鐘左右,以方便學生利用手機、電腦等網絡在線碎片化學習。具體知識點見表2。

2.3課堂教學的架構安排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森林文化》課堂學習共計22學時,與課下學習(在線學習)有機銜接。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衣食住行、文化、風俗、宗教信仰、法律法規等關系密切,涉及面廣,課程案例、資源及其豐富,學生有一定的相關專業基礎和感性認識,課堂教學采用參與式學習,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認識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途徑、方法等,體現“教師引導,學生主體,綜合能力培養”的教學理念。為達到這一目標,課堂教學要注意以下幾方面:1)指導學生課前完成規定的在線學習的章節,及課外學習任務或資料準備;2)每次課堂學習安排學生互動至少45分鐘;3)根據實際情況,在學期初制定教學計劃,包括每次見面課的主講老師、助教、上課地點等,并告知學生。

3.教學效果評價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森林文化》課程為專業群平臺課,屬于考查課范圍。本課程17-18學年第一學期首次為混合式課程上線運行,其中理論知識部分主要為學習者在網上觀看視頻自主學習,并進行章節測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視頻觀看即可參加網上期末測試。智慧樹網后臺統計結果顯示,在我校選課的740名學生中(其中662人為生態學院專業群平臺課,另有78人為我校其他專業素質選修課),90%的學生高于原定計劃提前完成視頻學習,說明視頻安排合理,學習者主動性較好;共433人期末測試成績良好或優秀(80分以上),說明基礎知識點難易程度適中,學習者通過自主觀看視頻就能較好掌握。

課程整體教學效果良好。17-18學年第一學期評教結果顯示,本課程全部5個下層指標評價分數都在87.5以上,效果良好。其中“調動學生積極性”指標分數為89.85,充分體現了混合式課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參與式教學“的理念。

4.實踐反思

混合式課程是遠程教育技術的最新發展,它是一種利用互聯網平臺開放共享教育資源的在線課程[3],是以視頻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網絡課程,其突出特點是以小段視頻為主,并基于大數據分析促進“教”與“學”的進步[4]。專業群平臺課涉及多個專業選課學生眾多,學生基礎知識、專業應用甚至學習時間安排都不一致,進行混合式課程教學,可以最大程度滿足學生自主需求,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提高教學效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陳瑞增. 信息化環境下高?;旌鲜綄W習探索與實踐[D].2014,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2]杜世純. MOOC背景下混合式學習的實現路徑與效果評價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博士論文

[3]牟占生,董博杰.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探巧.現代教育技術,2014,(5):73-74

[4]程建鋼. 數字化學習環境研究化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21):20-22

作者簡介:何慕涵(1986-),女,漢族,甘肅省天水市,碩士,講師。

通訊作者:楊鴻森(1965-),男,漢族,云南省昆明市,本科,高級實驗師。

基金項目: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KY201614)

猜你喜歡
森林生物生態
第12話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隱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哈Q森林
哈Q森林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哈Q森林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