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進城務工青年自我身份認同的調查分析

2018-10-09 09:56龐曉婷
現代商貿工業 2018年30期
關鍵詞:身份認同市民化城市化

龐曉婷

摘 要: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社會結構的轉型,農村進城務工青年在城市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自我身份認同模糊化傾向卻日益突出。解決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的城市融入問題,增強他們對于自我身份的認同,有利于推動國家城市化進程?;诖?,通過對山西省大同市口泉鄉部分在太原市務工青年進行調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解決社會保障問題、提高自身素質、促進生存環境優化對于解決農村進城務工青年實現自我身份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身份認同;市民化;城市化;務工青年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0.039

0 引言

1990年以來,中國陸續有2億多農民進城務工。越來越多的農村進城務工青年懷揣著夢想來到他們向往的城市。當代,農村進城務工青年已成為在中國社會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社會群體,他們告別鄉土社會進入城市,希望對自身的市民身份和城市生活特性得到認識與肯定,并能夠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得到自我身份的認同。但實際上,他們為城市建設奉獻了自己的力量,卻缺少社會保障,人際關系冷漠,使他們對城市產生一種“邊緣感”,成為了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搖擺的“邊緣人”。在城市社會融入感低、社會保障缺失、人際關系不和諧,提高農村進城務工青年自我身份認同,解決農村進城務工青年走出自我身份認同的困境,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1 調查結果與分析

1.1 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相較于傳統農民工存在不同的群體特征

1.1.1 外出打工的目的明確

當被問到“您對以后未來的打算是怎樣的”這個問題時,70%的進城務工青年選擇在所在城市成家立業,4%的人選擇到其他城市就業和生活,26%的人渴望回到家鄉生活,由此可看出務工青年對于自己的未來有很明確的打算。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相較于傳統農民工,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愿意接受一些新生事物,眼界更為開闊。傳統農民工外出打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高的工資、回家蓋房子,主要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而農村進城務工青年外出打工主要是為了鍛煉自己,學會一門本事、學會一門技藝,未來想要在城市發展。相較于他們的父輩來說,渴望融入城市的愿望非常強烈,對城市生活充滿了認同感,他們更愿意在城市生活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1.1.2 維護權益的意識提高

在調查中,當被問到“您認為從農民身份變為市民身份后有哪些好處”時,77%的人認為可以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益,18%的人認為可以改善物質與精神生活,5%的人認為能夠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可見,相較于傳統農民工,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法律意識提高。每當出現危害自己權益的時候,他們懂得如何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對于企業拖欠工資、保障權益、簽訂合同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實現了對自我的保護,他們的現代意識不斷提高,更容易適應城市的現代生活方式,融入城市文明。

1.1.3 社會地位低,就業崗位缺乏彈性

趙莉說過:“農民工就是都市里的搓澡工”??梢?,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社會地位低下。調查發現,當被問到“您是如何看待農民工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時,82%的人認為農民處于較低社會地位,可供就業崗位少。當被問到就業難這個問題時,63%的人最擔心的問題是因自己是農民身份地位低而找不到工作,17%的人認為自己學歷偏低、缺乏技術找不到工作,20%的人認為自己缺乏工作經驗導致就業難。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直接從初高中學校畢業出來并沒有接受專業的職業培訓,因此可供他們就業的崗位很缺少。認識到這一點,導致農村進城務工青年接受職業培訓的輔導部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1.2 農村進城務工青年對自我身份認同度不高

1.2.1 對工作的滿意程度低

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當初懷揣著夢想來到自己向往的城市,希望能夠找到一份非農工作,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勞動權益得不到保障導致對自我身份認同度不高。一方面,勞動簽約合同率低,拖欠工資現象嚴重;另一方面,收入少,同工不同酬現象普遍,甚至遭受城里人的辛辣眼光,工作環境惡劣,無法保障自己的權益,工作適應性低,與他們向往的工作存在較大差距。

1.2.2 對生活質量不滿意

農村進城務工青年要想在城市中生存下來,就必須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及閑暇時光,但據調查表明,90%的人認為在城市中自我存在感低,對生活質量不滿意。主要表現為住房條件差、經濟收入少、社會保障程度低、子女入學問題難、精神壓力大、工作環境惡劣。當初來到城市渴望改變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但當進入夢寐以求的城市后,他們認識到要想在城市生活得更好,必須有生活質量做保障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

1.2.3 社會保障權益缺失,與城市人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對于生活條件優越、社會保障健全的城市居民來說,福利待遇對于他們來說是天經地義的,子女因是城市戶籍可以順利入學,城市職工享有五險一金,養老保險幾乎人人覆蓋,公共文化服務進社區,這一切增強了他們“城市人”的自豪感。相反,農村進城務工青年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待遇,從事城市最累最差的活,存在安全生產隱患卻缺乏真正的工傷保險;他們難以付得起高昂的醫藥費卻缺乏疾病醫療保險;城市市民擁有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待遇優于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由于他們在城市沒有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導致缺乏對城市的歸屬感,成了被城市“邊緣化”的群體。

1.3 影響農村進城務工青年自我身份認同的因素分析

1.3.1 制度障礙

制度賦予人們權利,規范人們的言語與行為,然而現存的制度障礙卻把農村進城務工青年推出了城市的大門,與城里人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包括戶籍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勞動就業制度等,戶籍制度門檻過高,農民轉變為市民難度大,就業制度上歧視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上與城市居民相比不均等,導致農民抵抗風險的能力低,生存難度加大。他們只能翹首以盼,渴望政府能夠積極為農民工掃清制度障礙,讓他們能夠在城市享受到好的待遇。

1.3.2 鄉土記憶

費孝通先生曾說過:“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農村進城務工青年對家鄉都存在一種心理情結,他們進入城市將打工作為增加收入的手段,一旦在城市遭遇失業的風險,便會將家鄉作為自己的情感依附。城市人際關系冷漠,在陌生的城市沒有任何存在感,也沒有歸屬感,便將家鄉作為自己的精神歸宿。家鄉是他們土生土長的地方,在城市里若感受不到溫暖與歸屬感,仍然希望回到自己的家鄉尋找歸屬感與溫暖,雖然渴望變為市民,但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農民。

1.3.3 文化因素

農村進城務工青年渴望融入城市,雖然他們受過一定的教育,但見識的東西少,觀念保守,很少參加城市的文化活動,沒有閑暇時光去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再則,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少,甚至一些地方將農民工排斥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外,使他們喪失了融入城市社會的信心。文化生活的缺乏導致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貧瘠,與城市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導致他們對自我身份認同度不高。

2 解決農村進城務工青年自我身份認同困境的建議

2.1 解決好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的社會保障問題

就當前的情況來說,農村進城務工青年與城市人相比不能享受住房、醫療、養老等各項社會福利,導致他們缺乏對自我身份的認同,雖然調查中發現他們的維權意識不斷提高,但損害權益的案例屢見不鮮,歸根到底還是要從制度上加強建設。因此,政府要積極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一方面政府應當在政策制定上給予一定的傾斜,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來,保障他們的權益,使他們心有所屬;另一方面政府要積極為他們建立統一的勞動市場,使其能夠充分就業,減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2.2 提高自身素質

調查中大多數務工青年認為自己學歷層次偏低,素質較為低下,以至于常常被城市人“看不起”,于是對自我身份認同呈現模糊狀態。秦紅增教授曾說:“要大量培育鄉村文化農民”。從農村人轉化為城市人,與自身素質有關。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有素質有文化的農民來推動城市建設,農村進城務工青年雖然相較于傳統農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但遠遠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就要支持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的教育培訓和職業培訓,籌措資金,切實構建良好的教育培訓網絡,并要為他們的人力資本的投資與積累配套服務,這樣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實現市民身份的轉換。

2.3 積極促進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生存環境的市民化,實現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進城務工青年認為自己的生存環境質量差,對城市產生“邊緣感”,因此,政府要積極促進生存環境的市民化,以便他們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第一,政府要為農村進城務工青年建立良好的社區服務體系,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和諧的社區氛圍。第二,加強媒體與輿論的宣傳作用,提高他們的市民意識。除此之外,市民要摘下有色眼鏡公平地對待農村進城務工青年,讓他們感到城市的溫暖,并積極為城市做貢獻。第三,政府要為他們推出各種精神文化活動,使其回歸公益性質,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來,促進市民與農村進城務工青年心理上的融合。

3 結語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已持續二十多年。農村進城務工青年已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他們融入城市并不是單純地為了謀生,更多地是為了融入城市文明,與城里人享有平等的待遇。他們來到城市必然要放棄一些鄉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逐步認同城市生活。城市先進的文明吸引著他們,但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很難轉化為市民身份,就算轉為市民身份,還是遭受著城里人的辛辣眼光與不公平待遇。因此,政府需要從政策制定上給予一定的傾斜,農村進城務工青年也要積極融入城市,提高自身素質。歷史經驗證明,排斥農民就等于失去了城市發展的活力,他們為城市的發展與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城市人要有寬廣的胸懷,積極接納他們,共享發展資源,增強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的身份認同感,實現市民化的身份轉換。

參考文獻

[1]李強.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李思齊.城市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J].安徽農學通報,2012,(11).

[3]張祝平.新生代農民工的生存狀態、社會認同與社會融入:浙江兩市調查[J].重慶社會科學,2011,(02).

[4]何博.認同的本質及其層次性[J].大理學院學報,2011,(01).

[5]趙麗欣.新生代農民工價值取向及引導對策研究[A]. 崔鐵吉.第七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 2012.

猜你喜歡
身份認同市民化城市化
農民工市民化研究綜述
對農民工市民化內驅動力的思考
布爾加科夫戲劇創作與身份認同
失衡的城市化:現狀與出路
促進農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啟示——以湖北省為例
“城市化”諸概念辨析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機制及其邏輯
軌道交通推動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