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淮分水嶺地區稻茬麥栽培方式研究

2018-10-12 09:26張先廣李文晉張先衛
現代農業科技 2018年16期
關鍵詞:小麥產量

張先廣 李文晉 張先衛

摘要 為提高江淮分水嶺地區稻茬麥產量水平,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對基本苗、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結果表明,晚期播種栽培方式基本苗高于其他播種方式,但在產量上低于適期播種方式。各種栽培方式2年平均產量為6 768.75 kg/hm2,較種糧大戶增產25.4%,增產效果明顯。產量構成要素方面,不同栽培方式差異不是很明顯。

關鍵詞 小麥;栽培方式;基本苗;產量;產量構成要素;江淮分水嶺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002-03

Study on Cultivation Mode of Wheat Following Rice in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ZHANG Xian-guang 1 LI Wen-jin 1 ZHANG Xian-wei 2

(1 Chu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uzhou Anhui 239000; 2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Chuzhou City)

Abstr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yield of wheat following rice in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on basic seedlings,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sic seedlings of late sowing cultivation methods were higher than other sowing methods,but the yield was lower than that of suitable sowing methods. The average yield of various cultivation methods in 2 years was 6 768.75 kg/hm2,which is 25.4% higher than that of large grain crops. In terms of yield components,th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is not very obvious.

Key words wheat;cultivation mode;basic seedling;yield;yield component;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江淮分水嶺,又稱江淮丘陵,為秦嶺、大別山向東的延伸部分,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界,是北亞熱帶氣候區向南暖溫帶氣候區的過渡區域,地處安徽省中部,面積約2萬km2,是安徽省重要的糧油主產區之一,是典型的稻麥兩熟種植區,是水稻秈改粳重要推廣種植區。近年來,隨著江淮分水嶺地區粳稻推廣面積的增大,小麥遲播、晚播面積越來越大,導致小麥播種質量下降,產量較低。粳稻一般成熟期相對較晚,特別是直播晚稻(由于相對插秧顯得輕簡化,被大多數種植大戶和農民廣泛采用)最遲要到12月才能夠收獲,錯過了江淮分水嶺地區小麥10月25日到11月15日的適播期,因而迫切需要通過品種引進更新、耕作方式改革、機械化及田間管理水平提高等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提高江淮分水嶺地區晚播稻麥生產技術水平、提高整體小麥產量。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研究區域為江淮分水嶺,該地區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北亞熱帶氣候區向南暖溫帶氣候區的過渡區域,是典型的的稻麥兩熟種植區,也是水稻改粳重要推廣種植區。供試小麥品種:寧麥13。

1.2 試驗設計

根據栽培方式的不同,試驗共設10個處理,具體如表1所示。

1.3 試驗過程

1.3.1 稻草全量還田及整地。采用久保田履帶全喂入式收獲機收獲水稻,稻草切碎長度控制在10 cm以內,然后均勻鋪撒。水稻收獲后及時整地,采用66 150 W拖拉機旋耕滅茬,旋耕深度10 cm以上。

1.3.2 種子處理。選用經種衣劑包衣的良好種子,小麥專用種衣劑含有防病和防蟲藥劑、微肥和生長調節劑,有利于混合防治病蟲害,培育壯苗。也可采用藥劑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可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按種子量的0.2%拌種;預防全蝕病、紋枯病或苗期銹病、白粉病,可用適樂時按種子量的0.15%~0.20%拌種。

1.3.3 推廣精量和半精量播種。晚播一般到11月中下旬才開始播種,部分水稻品種要到12月中下旬才會收獲,相應的播種期也會推遲,如果再遇到陰雨天氣播種還會進一步推遲。為了保證有足夠的基本苗,適時適量播種是稻茬麥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1],一般以適播期為準,每推遲1 d播種,播種量相應增加7.5 kg/hm2。稻草全量還田會造成土壤空隙加大,降低出苗率,因而播量需要適當增加。12月以后晚播基本苗要達到375萬~420萬株/hm2,播量以262.5~337.5 kg/hm2為宜[2-3]。推廣機械勻播技術,復式種肥同播機播種,播種深度控制在3~5 cm之間,播種后采用鎮壓輪鎮壓保墑[4]。

1.3.4 配套田間溝系。內三溝于播種后機械或人工開溝,每2.5~3.0 m開挖1條豎溝(即墑溝),溝寬、深均為30 cm。距田兩端橫埂1.0~1.5 m處各開1條橫溝(田頭溝),溝深40 cm,田塊長超過100 m時應加挖1條腰溝,溝深40 cm;外三溝在播前應及時開挖清理,小、中、大溝應逐級加深,確保灌得進、排得出、降得下,排水通暢、雨止田干[5-6]。

1.3.5 做好苗期鎮壓。小麥分蘗多但是成穗率低,高肥密植時又易出現旺長倒伏,產量難以提高,如遇暖冬年,春性或偏春性品種往往年前拔節,入冬受凍死苗[7]。壓麥能促蘗增穗,防止麥苗旺長、早拔節,增強抗寒抗旱能力,提高產量。壓麥宜在秋季氣候干燥、土質疏松的地區進行。

1.3.6 高效施肥。在施用有機肥3 750 kg/hm2的基礎上,按氮∶磷∶鉀=2∶1∶1的比例進行肥料運籌,施純氮300 kg/hm2,基追比5∶5。苗期肥水管理遵循促弱、穩壯、控旺的原則,實現群體合理,個體健壯,根系發達,葉片肥厚,葉色正,協調小麥群體與個體、地上部與地下部的關系,提高分蘗成穗率,搭好豐產架子,保證穗頭足、穗子大、莖稈壯、不倒伏[8-9]。視苗情追施壯蘗肥,少追或不追;巧施拔節肥,無效分蘗開始變黃時再追肥,追施尿素75~150 kg/hm2,酌情補施三元復合肥;穗肥施尿素45~75 kg/hm2。根外施肥:噴施氮、磷、鉀和激素類物質,可提高千粒重,改善小麥營養品質。開花后5~7 d,用尿素15 kg/hm2、磷酸二氫鉀3 750 g/hm2,兌水600~750 kg/hm2葉面噴灑。發生病蟲的麥田,可將農藥和微肥混噴。

1.3.7 病蟲草害防治。

(1)化學除草。一是土壤封閉。土壤封閉除草比較經濟、安全性較高,對所有單子葉雜草(包括抗性雜草)及部分雙子葉雜草均有較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用藥時土壤要有一定濕度。目前,麥田土壤封閉除草劑以異丙隆、綠麥隆及其復配劑為主,該類除草劑對土壤濕度要求高。稻草全量還田的田塊,土壤不實,空隙度大,藥液施不到的地方多,封閉除草效果差,且生長出來的苗遇寒流易產生凍害,應使土壤沉實,提高土壤封閉效果。麥子頂土期抗逆性比較弱,容易造成藥害,不宜除草。二是除草劑噴施。對以野燕麥、看麥娘為主的麥田,在小麥三至五葉期、雜草二至三葉期,用6.9%膘馬乳劑600~750 mL/hm2或麥極300~450 g/hm2兌水450 kg/hm2進行莖葉噴霧防治。雙子葉雜草在小麥二葉期至越冬前、雜草二至四葉期,用15%噻磺隆乳油150~225 g/hm2兌水600~750 kg/hm2噴施,也可用巨星干懸劑15 g/hm2兌水450 kg/hm2進行地面噴灑。

(2)病蟲害防治。2月中、下旬第1次施藥,用12.5%禾果利225~300 g/hm2,或20%三唑酮900~1 200 g/hm2,或秀特225 mL/hm2兌水750 kg/hm2,對準麥苗基部噴灑,每隔15 d噴施1次,連防2次,防治小麥紋枯病。

于3月中下旬使用粉銹寧乳油1 125 mL/hm2,或秀特225 mL/hm2加抗蚜威150 g/hm2兌水1 200 kg/hm2噴霧,防治小麥白粉病和蚜蟲。

4月下旬在抽穗至開花期,使用粉銹寧乳油1 125 mL/hm2,或秀特225 mL/hm2,或15%粉銹寧粉劑1 500 g/hm2,或12.5%禾果利600 g/hm2兌水750 kg/hm2噴霧防治小麥條銹病。用50%抗蚜威150 g/hm2加2.5%溴氯菊酯或50%辛硫磷,與2%尿素水溶液(1 kg尿素+50 kg水)混合后噴霧,防治小麥穗蚜、吸漿蟲。

抽穗揚花期是預防赤霉病的關鍵期,若天氣預報有3 d以上的連續陰雨天氣,應立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兌水450 kg/hm2葉面噴灑。當麥穗蚜百株蟲量達到500頭時,用2.5%輝豐菊酯乳油300~375 mL/hm2,或50%抗蚜威150 g/hm2,或10%吡蟲啉150 g/hm2兌水750 kg/hm2,葉面噴灑防治[10-11]。

1.4 數據處理

用Excel 2007對數據進行統計、整理、分析、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江淮分水嶺地區稻茬麥不同栽培方式基本苗情況

由表2可知,江淮分水嶺地區各栽培方式2年的基本苗情況較為相似,最高為408.0萬株/hm2,最低為268.5萬株/hm2,差距明顯??傮w來說,晚期播種基本苗數量要高于適期播種,各種栽培技術措施2年平均基本苗330.8萬株/hm2。

2.2 江淮分水嶺地區稻茬麥不同栽培方式產量情況

由表3可知,江淮分水嶺地區稻茬麥最低產量為5 842.50 kg/hm2,最高產量為7 314.00 kg/hm2,差距較為明顯,各栽培技術措施2年的平均產量為6 768.75 kg/hm2。較種糧大戶(5 398.5 kg/hm2)增產25.4%,增產效果明顯。適期播種方式產量略高于晚播產量。

2.3 江淮分水嶺地區稻茬麥不同栽培方式產量構成要素

由表4可知,有效穗數方面,各栽培方式間差異不大。適期擺播鎮壓方式和晚期擺播鎮壓2年的有效穗數較高,撒播田塊的有效穗數較少。每穗粒數方面,各栽培方式間差異不明顯,適期擺播、晚期擺播以及晚期擺播鎮壓3種方式的穗粒數略高于其他方式,適期條播穗粒數較少。千粒重方面,各栽培方式間差異較小,適期條播的千粒重較高,晚期條播千粒重較其他栽培方式較小。

3 結論與討論

從試驗結果來看,晚期播種栽培方式基本苗高于其他播種方式,但在產量上低于適期播種方式,說明晚期播種方式后期無效分蘗較多,影響最終的產量形成。各種栽培技術措施2年的平均產量為6 768.75 kg/hm2,較種糧大戶(平均產量5 398.5 kg/hm2)增產25.4%,增產效果明顯。適期播種方式產量略高于晚播產量。在產量構成要素方面,各栽培方式差異均不太明顯,適期擺播鎮壓方式和晚期擺播鎮壓2年的有效穗數較高。適期擺播、晚期擺播以及晚期擺播鎮壓3種方式的穗粒數略高于其他方式,而千粒重方面則是適期條播的栽培方式較高。

4 參考文獻

[1] 劉鋒,孫本普,孫雪梅,等.晚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探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1(11):2183-2186.

[2] 屠長征.晚播小麥生長發育特點及配套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11(2):123-124.

[3] 劉鋒,孫本普,李秀云.不同栽培方式對晚播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0(33):18717-18719.

[4] 張姍,石祖梁,楊四軍,等.施氮和秸稈還田對晚播小麥養分平衡和產量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5(9):2714-2720.

[5] 楊佳鳳,丁錦峰,顧后文,等.稻茬晚播小麥高產群體氮素積累特性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4(1):49-54.

[6] 楊佳鳳,丁錦峰,顧后文,等.密肥組合對稻茬晚播小麥籽粒產量和效益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3(3):503-506.

[7] 喬玉強,曹承富,杜世州,等.氮肥運籌和播種密度對晚播小麥群體總莖數及產量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14(2):204-207.

[8] 王振林,賀明榮,尹燕枰,等.晚播小麥灌漿期光合物質同化、分配及群體調節的效應[J].作物學報,1997(3):257-262.

[9] 王振林,尹燕枰,賀明榮,等.晚播小麥源庫調節對籽粒灌漿期光合物質分配及產量因素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1996(1):50-58.

[10] 張金幫,孫本普,孫雪梅,等.晚播小麥的生育特點及高產栽培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6(15):3634-3636.

[11] 劉淑君,牛秋萍,馬正樹,等.晚播小麥的生育特點及應變管理措施[J].河南農業科學,2005(11):117.

猜你喜歡
小麥產量
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討
國家統計局:2019年豬肉產量4255萬噸 下降21.3%
解讀山東小麥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小麥,你好
4月份有色金屬行業運行情況
防止小麥倒伏和增加穗數及穗重的措施
國際茶葉產量少量增加
2014年6月印度橡膠產量增長65.8%
兄弟
我的英國朋友小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