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博物學拓展課程開發研究

2018-10-16 12:10金子明
現代基礎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關鍵詞:博物核心素養

金子明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上海 201699)

博物,通曉事物之謂也。博物學是指對大自然宏觀層面的認識,其領域包含生物學、生態學、人類學、地質學等,是“科學與藝術、自然和人文”的完美融合。目前,鑒于博物學研究的價值與意義,如何在“兩依據一參考”的新高考招生模式下,把博物學與核心素養結合起來,開發引導學生關注、探究、保護和感悟自然的高中生物學拓展型課程,成了筆者研究和實踐的方向。

一、近年來國內學校博物學課程的發展簡述

博物學是生物學的前身,在我國中學生物學課程百年發展中,博物學課程作為其源頭始于清末。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方向發生改變,博物學課程漸漸消失,被現代生物學課程所取代。[1][2]故現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以細胞生物學為基礎,涉及博物學的知識有較大幅度的刪減。

自北京大學開設“博物學導論”公共課程后,這一傳統學科重新進入公眾的視域。研究發現,博物學中有大量值得提取的積極內容:它強調對人類經驗的重視,對自然及生物多樣性的尊重。它既可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又使人類對自然的探索仍然處在理性和感性的雙重控制之下,使科學更好地反映和服務于生活,博物學不僅應當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站穩腳跟[3],更應在基礎教育中受到重視。

近年來,博物學課程在中小學、幼兒園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開展。如以“博物意識”為引領的幼兒園博物學課程,有助于兒童保持持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4];又如中學的博物學早培班,致力于發揮學生潛能,培養其獨立探究自然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5]但總體來說,學校層面的博物學課程開發極少,結合自然和人文兩方面進行系統開發的博物學課程更是罕見。目前,博物教育的載體仍然是博物館、科技館等機構,但這些機構進行的教育活動受眾面窄,且難以持續。

有鑒于此,基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來開發博物學課程,有著較大的價值與意義。

二、理論依據

1.核心素養是學校教育的根本指向

2016年9月,我國頒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框架。該框架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成十八個基本要點,賦予了我國基礎教育新時代的新內涵。

2.博物學拓展課程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載體

(1)博物學拓展課程培養科學精神

博物學發展史以及博物學家的事跡能夠體現科學精神,達爾文、林奈、達·芬奇、李時珍等的工作都涉及博物學領域。博物學最重要的基礎是對生物的觀察和分類,生物分類或者說分類法本身就是一種科學方法。博物學也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耐心、觀察仔細、互相對比、善于探究、野外考察等科學素養和科學技能。

(2)博物學拓展課程滲透人文底蘊

博物學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關。植物名稱的來源就是一門人文學,如“當歸”“忍冬”“貫眾”“首烏”“蒹葭”等?!对娊洝贰冻o》《紅樓夢》《唐詩》《本草》《瓦爾登湖》《愛彌兒》《花的智慧》《物種起源》等著作都有博物學知識融匯其中。

(3)博物學拓展課程促進學會學習

博物學的學習方法主要是從“玩中學”,在自然中考察,邊“玩”邊學習,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搜集資料。博物學學習不只是利用書籍,更要利用網絡、圖片,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提高,在展示學習成果時,也培養了其媒介素養能力。

(4)博物學拓展課程指向健康生活

博物學是基礎生物學的根基,強調生態可持續,其本身就是生命教育。博物學強調戶外活動,其中,觀鳥、觀蟲、觀植物活動不僅是一項博物學技能和生物學調查方法,更是一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在這樣的團隊或個人活動中,學生自然能夠提高互相合作或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5)博物學拓展課程培養責任擔當

復興博物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當人們具備了高度的生態意識,就會思考如何保護我們的地球,這就是社會責任。博物學也涉及人文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內容就是“有關自然界的知識和實踐”,這能讓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而了解西方博物學,又能加深對博物學的國際理解。

(6)博物學拓展課程注重實踐創新

博物學需要自然實踐,也蘊含持續創新?!昂>d城市”的設想就與博物學思想相關。許多新的管理理念,比如進化式的管理、生長式的管理、生態的管理等,蘊含的也是博物學思想。提出博物學復興本身也是一種傳承和創新。

三、學情調研

筆者對上海市民和學生進行了調研,旨在了解他們對博物學的知曉情況和對高中開設博物學拓展型課程的意愿和建議,為學校博物學課程的開發建設提供參考。

設計了“上海學生對博物學知曉初步調研問卷”,通過問卷網收集到有效問卷117份,其中高中、中職學生人數占94.87%,是博物學課程開設的主要教學對象。還設計了“上海市民對博物學知曉度的調研問卷”,通過問卷網收集到有效問卷336份。調研結果及分析見表1:

表1 社會認同和學情調研結果分析表

根據調研結果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博物學課程開發和實踐的必要性。當代學生對探索自然的興趣較高,然而“自然缺失癥”卻真實存在,開發并實踐博物學課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教育的供需矛盾,為學生樹立正確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同時,大部分人對博物學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刻,不能順利地進行生物的觀察、識別等活動,因而開發和實踐博物學課程很有必要。

2.博物學課程開發和實踐的有效性?,F代物質生活豐富,對美好生態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學習博物學知識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生態。同時,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學習博物學知識可以與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接軌,有利于他們核心素養的發展。

3.博物學課程開發和實踐的可行性。根據調研結果,民眾對博物學的學習需求主要集中在一階博物學,也就是生物的觀察、識別、收集等階段,而學校綠地作為城市生態中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場所,在學校中進行博物學教學有著先天優勢。且博物學本身就是一門“接地氣”的學科,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同時,博物學讀物的普及,也為二階博物學的教學提供了保障。

4.博物學課程開發和實踐的建議如下:

在開發原則上,一是要從學生為本,要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設計課程內容,以學生素養發展為目標,追求學生的學習體驗。二是要強調實踐性,不能把一門實踐性的課程變成理論課教學,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學習意愿和興趣。三是要融入本土元素,本土元素的融入也是生活化的體現。

在課程內容上,應該以一階博物學為主,以二階博物學為輔,但不能將兩者分而習之,強調知識的專業程度,這不符合學生學習博物學的動機。應當用二階博物學反引一階博物學,用一階博物學認識二階博物學。注重技能的學習,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技能轉化為一項終身受用的興趣愛好,如自然攝影等。

在教學形式上,要以自然考察為主,以教室授課為輔??梢钥吹綄W生對博物考察的興趣相當高,而這也是博物學學習的主要形式,應該突出這種學習形式,充分利用學校課程資源,以學生的活動、感悟、體驗等方式代替課堂授課。要多一些學生活動,教師盡量提供學習材料,讓學生進行自我學習。

在學生評價上,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以結果性評價為輔。作為一門拓展型課程,博物學課程開發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在高中階段產生一種自然與人文結合的情懷,萌發保護自然的意愿,而非培養一名博物學家。所以在評價上,要更多注意過程性評價,觀察學生學習博物學前后對事物看法的轉變,而非僅用一張試卷來考查。還要注意博物探究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較深刻地理解博物工作,為學生的生涯發展提供一個方向。

四、課程設計

1.課程名稱和主旨

圖1 博物學課程結構示意圖

課程名稱為“博物學生活——人文與自然之旅”。其中,“博物”體現了課程內容,“生活”體現了教育目的,“人文與自然之旅”體現了教育理念和教學形式。課程的主旨是“以博物學生活,落實核心素養”。

2.課程結構

本課程的內容是博物,博物的目的是發展核心素養,從而學會生活,也就是從“籟于天成,發乎自然”到“發乎情性,由乎自然”。博物的對象是自然界的一切,故所謂“籟于天成”;生活的真諦,就是“發乎情性”,追求真我(見圖1)。

何以從“天成”到“情性”?從博物的觀點看,要“見微知著”,即對自然界中最小的事物進行觀察,哪怕是一朵小花,也可以從中汲取智慧,以通曉事理。

何以“見微知著”?本課程通過“玩物立志”“精藝養性”“格物致知”三個方面來達成。

(1)“玩物立志”是激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動力

俗說“玩物喪志”,吾以為不然?!皢手尽被颉傲⒅尽?,要看玩什么、怎么玩。在我們的課程中,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組隊,通過野外考察、標本制作、觀鳥賞花、藝術創作、自然旅行等“玩”的形式,重拾對自然的好奇和興趣,強化對自然現象的求知欲,可以為“見微知著”做好情感鋪墊。

(2)“精藝養性”是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源泉

要精通一項技藝,不是我們課程課時內所能實現的,但這并不影響學生通過這門課程了解一項技藝,初學一項技藝,產生對一項技藝的興趣。博物是需要一定技術的,比如動植物鑒定、標本制作、自然筆記、自然攝影、自然文學、紀錄片編導等,這些博物技能的養成是在課程外的,需要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學生會從課程中了解到這些技藝與自然和人文的關系,并體驗到一些課程能力范圍內的技藝,從而可以選擇性地發展它、享受它。精藝養性的達成也是評價這門課程價值的重要依據。

(3)“格物致知”是實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手段

格物,即推究事物的道理。學生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知識鋪墊,觀察自然并提出問題,可以與博物學的自然屬性相關,也可以與博物學的人文屬性相關,更可以從自己的理解角度出發,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形成成果,以達到“見微知著”的第三個境界。這是整個課程最核心的體現。

“立志”決定了生活的高度,“養性”決定了生活的態度,“致知”決定了生活的深度,這就是“博物學生活”的內涵。而副標題“自然和人文之旅”意味著在這門課程中,學生不僅僅是坐在教室中的,將近一半的課時是在“行走”:在行走中學習,在行走中博物,在行走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在行走中感知自然和人文的關系。

3.課程目標

①通過學習實踐,“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關注至少一種生物類群,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增強博物自然的好奇心,感悟博物學的價值。

②通過學習一種博物技能,獲得一種新的觀察事物的能力,養成一個自然方面的終生愛好,感悟自然生態之美好和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奇跡,從此“發乎情性,由乎自然”。

③能夠介紹一個文化和生物關系的故事,發現并表達對自然與人文之關系的認識,初步形成用博物學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能力,逐步樹立辯證的自然觀。

④通過野外實踐或研究性學習完成一項與博物相關的成果,萌發對野生生物保護的強烈意愿,提升愛護生態、珍惜自然、尊重生命、關注文化、熱愛祖國的情感。

4.課程內容

博物學課程以“四時”為主線,挑選出每個季節中最容易觀察的生物類群作為主要的博物對象,將“玩物立志”“精藝養性”“格物致知”三個方面有機地融匯在其中。

表2 博物學課程內容綱要

(續表)

5.課程實施

①學習對象:高一年級

②課時安排:共54課時,每周三1節60分鐘(1.5課時)的拓展課+課外課

③活動地點:校內+校外

④活動資源:

其一,學習資料:學生學習手冊、教學課件、參考書籍、微信公眾號等。

本課程配合開發了學習手冊和教用課件。在學校的支持下,圖書館備存數百余本博物學相關的書籍,供學生使用。博物學系列課程還有微信公眾號,不定時為學生推送與博物相關的科普文章,也為學生展示提供平臺。

其二,學習平臺:創新實驗室、哥白尼書院、達爾文博物公學社團、國際愛鳥周、各類賽事等。

學生的博物學大作業主要是以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完成,在進行研究時,創新實驗室、研究性學習書院、博物學社團可以為其提供平臺。學生也可以參加上海市民觀鳥大賽、科技創新大賽等,通過比賽來收獲實踐經驗。

其三,學習場所:教室、學校綠地、實驗樓、秀野橋、杜氏雕花樓、各考察地點等。

本課程最大的亮點就是親近自然,沒有固定的教室,經常把教學地點設在室外,在自然中行走,在教師語言和腳步的帶領下,體驗博物的快樂、自然的美麗。在課外,松江天馬山、松江昆秀湖、上海各郊野公園、海外研學目的國等也是本課程的學習場所。本課程會組織學生進行野外考察,一般在每學期中的長假內進行。每次活動都有教師帶隊,有主題地進行考察,如以“濕地的自凈能力”為主題的金山化工濕地考察;以“農田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比較”為主題的青西郊野公園考察;以“本土植物生長現狀”為主題的松江天馬山考察;以“城市森林功能”為主題的浦江郊野公園考察;以“上海與奧克蘭鳥類城市化適應比較”為主題的新西蘭博物研學等。

6.課程評價

本課程評價項目涉及核心素養的三個方面,綜合學生作業、課題等方面的表現,采用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價值判斷。

表3 博物學課程評價表

博物技能方面,學生在學習中會被要求完成一些作業,如自然攝影作業、自然比較作業等,學生選擇展示一項其擅長的項目成果,由師生共同賦分,主要評價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基礎和自主發展;博物基礎方面,通過校園常見生物識別測試和生物多樣性限時尋小組比賽成績來進行賦分,主要評價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基礎和自主發展;博物理解方面,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會被要求寫一篇博物學習感想和博物電影觀后感,通過文字表達他們對博物的理解程度,由教師賦分,主要評價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基礎和自主發展;博物考察方面,在課外時間,教師會組織至少兩次校外考察活動,并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課余安排至少參與一次考察,并完成一份考察報告,由教師賦分,主要評價核心素養中的社會參與;博物作業是指學生最后形成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和研究,將成果進行課堂展示,由師生共同賦分,主要評價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

五、實踐反思

課程開發后,筆者進行了兩年實踐,也進行了一些實踐反思。

1.博物學課程的目的不是培養博物學家

博物學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就是生物分類,并思考生物形態結構的生物學意義。以植物單葉和復葉的教學為例:筆者簡單介紹了常見復葉的種類,如羽狀復葉、掌狀復葉、單生復葉、二回二出奇數羽狀復葉等,然后給各個小組布置任務,即在規定時限內,找到校園植物中符合這些情況的復葉,拍下照片并回教室進行輪流分享。這樣,枯燥乏味的講授,就變成了學生進入自然、觀察自然、學習自然的過程,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對植物學的興趣,促進了自主學習。

2.應關注學生的興趣,讓課程“生長”起來

學生參加拓展課是為了自己的興趣和課業壓力的釋放,所以應該更加注重學生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在實踐中,筆者也在觀察學生的興趣點,比如學生喜歡“鳥類分類”多于“鳥類生理結構”;學生喜歡“昆蟲行為”多于“昆蟲分類”;學生喜歡“含笑花的香味”多于“它名字的來歷”;學生喜歡“瓊花不育花對于它繁殖的意義”多于“花序的分類”,等等。學生的興趣點是遵循他們年齡層次的,是基于他們所已知的,所以教師設計的課程一定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改變,讓課程伴隨學生一起“生長”。讓學生更加愿意進入自然去探索,才是課程真正的目的所在。

3.開發課程的追求是發展核心素養

學生通過一年的博物學課程學習,核心素養和博物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參與博物學課程的學生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上海市青少年生態文明系列活動等市區級活動中取得了50余項獎項,并編寫了校園植物圖鑒1套、校園鳥類圖鑒1套、自然影集1套。已經畢業的學生仍會自行組織各種自然考察活動。這些顯性和隱性的成果,反映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真實提高,對于筆者來說甚是欣慰。

博物學拓展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用博物眼光應對未來生活的能力。該課程在之后的完善和成長中,會緊密關注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課時教學中的落實,這也是本課程需要進一步探索的方向。對于學生而言,感悟自然的美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體驗自然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猜你喜歡
博物核心素養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近觀天和核心艙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博物館奇妙頁
Forbidden Money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過長知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