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當代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防范與控制思路

2018-10-21 11:37上官琦琪
當代旅游(下旬) 2018年5期
關鍵詞:財務風險

上官琦琪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企業的普遍應用,我國社會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而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的當下,企業都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戰略決策與經營管理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給企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財務管理是當代企業經營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命脈所系。鑒于此,筆者認為,深入了解與分析當代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并有針對性地采取防范與控制手段,是當代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當代企業;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思路及方法

經常聽到新聞或商界人士說“某企業資金鏈斷裂了,某公司資金周轉不靈了”,聽到這些往往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危機。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的開放,創業政策的進一步放寬,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企業的創辦與經營中。但是企業數量增加的同時,一些質量較差的企業也在紛紛倒閉和退出,其終極原因還是在于資金鏈或現金流的斷裂。鑒于此,筆者認為,無論何種類型的企業都有必要將財務風險的控制與防范始終貫穿于經營管理的整個過程。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類型

從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來看,財務風險通常包括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現金流量風險、經營風險、存貨管理風險等。其中,籌資風險是指企業在籌資活動中由于借入資金增加而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投資風險是指在投資活動中由于受到各種難以預計因素的影響,致使投資項目不能達到預期效益,從而影響企業投資收益率而產生的風險;現金流量風險就是指企業某一時點的存量現金不能夠滿足企業當時的支出需求而產生的阻礙企業正常運行甚至破產倒閉的風險;經營風險又稱營業風險,是指由于企業生產經營方面的不確定性而使企業收益產生變化的可能性。經營風險主要包括采供應方面的風險、生產方面的風險、銷售方面的風險等;存貨管理風險主要在于企業沒有做到按需生產,尤其是前些年先生產,再去找市場、做銷售的模式對現金流正常運轉影響很大,極易造成風險。

二、企業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

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很多,既有企業外部的原因,也有企業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財務風險形成的具體原因也不盡相同。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一般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資本結構不合理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價值構成及其比例,反映的是企業債務與股權的比例關系,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償債和再融資能力,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是企業財務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但是目前我國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是債務資本占全部資本的比例過高。很多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80%以上,一旦不能按時償債,企業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另一種是權益資本占全部資本的比例過高。過度偏好股權融資,債務融資明顯偏低的現象在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特別對于國有企業而言,股權分置改革之前,不能上市流通的“國有股”和幾乎不能流通的“法人股”占到整個股權結構的70%左右。為減少這部分股權所占的比重,獲得更多流動性更強的投資,企業必然傾向于增發新股,從而導致了更高的權益資本結構。

(二)企業經營管理不善

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然而在現實工作中,許多企業建立的財務管理系統,由于機構設置不盡合理、管理人員素質不高、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不夠健全、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等,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缺乏對內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產生并加大了財務風險。內部財務關系不明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使用中沒有有效的監督與控制,導致資金流失嚴重。

(三)投資決策缺乏科學性

投資是企業決策者的一項重大事情,需要科學、合理的財務分析,然而投資決策者對投資風險的認識不足,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統地分析和研究,加之決策所依據的經濟信息不夠全面、真實,很多企業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存在經驗決策及主觀判斷,盲目投資,使得投資決策失誤頻繁發生,投資項目不能獲得預期收益,投資無法按期收回,這也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財務風險。此外,不少企業試圖通過多元化經營減輕企業的經營風險,但現實中采用多元化經營策略卻使一些企業發生了財務危機甚至瀕臨破產。

(四)資金回收策略不當

資金回收一般包括兩個階段,一是從成品資金轉化為結算資金(應收賬款);二是從結算資金轉化為貨幣資金。在這兩個階段中,結算資金長期無法回籠或不能全額回籠的不確定性就是資金回收風險。一些企業為了增加銷量,擴大市場占有率,大量采用賒銷方式銷售產品,但在銷售過程中對客戶的信用等級了解不夠,盲目賒銷,造成大量應收賬款,大大增加了壞賬風險。此外,企業在債務融資后必須保證有足夠的現金以償還到期的債務和利息,如果企業的資金流動狀況較差、變現能力不強而無法保證足夠的現金,會導致企業財務風險由潛在變成現實,使企業陷入財務危機,最終導致企業經營的失敗。

三、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與防范策略

企業的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為了將財務風險的影響降到最低,企業必須有一定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對潛在風險和危機有清醒的認識和警惕,采用科學的識別、分析和控制方法,化解財務風險,實現財務管理目標,使企業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一)優化財務結構

1.保持合理的資本結構

企業應當在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之間保持合適的比例結構。一定比例負債可以給企業帶來避稅效應,以及約束、激勵經營者等正面效應。但由于企業存在財務杠桿系數的作用,當負債規模增大時,企業的財務風險也會增大。企業選擇某一項目的基本前提是保證盈利或至少持平,這就要求借入資本的預期資金利潤率大于或等于借款利息率。但在當下,企業面臨復雜多變的市場,經營的風險加大,往往難以保證穩定的資金利潤率,很可能出現資金利潤率低于負債利息率的情況,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因此,企業應當嚴格控制負債規模,在對財務風險的可控情況不明時,宜采用權益資本來融資,以保證資本結構的合理化。

2.優化長、短期負債結構

企業根據自身的經營情況,將負債的利息率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方可有效地降低財務風險??刂曝搨⒙实挠行Х椒ㄊ菍㈤L、短期負債合理搭配,負債到期時限的結構應保持一定的安全邊際,同時要對長、短期負債的盈利能力與風險進行權衡,確定風險最小、企業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長、短期負債比例。

(二)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化水平

所謂投資決策科學化,就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采用科學的方法和程序,由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及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領導者緊密配合,經過可行性研究和科學論證,選出最優方案,提高投資項目的社會經濟效益。在此過程中,企業要建立嚴格的項目決策責任制。一旦決策出現問題,要依法追究決策者的經濟、法律責任。與此同時,企業要對投資項目進行評價工作,通過分析項目的社會效益和決策質量及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投資效益、優化資源配置。一般來講,企業應當選擇短期投資,如果進行證券投資,應當采取分散投資的策略,通過組合中風險的相互抵消來降低風險。

(三)提高企業的營運能力

企業的營運能力主要指企業營運資產的效率。營運資產的效率一般指資產的周轉速度控制防范,經營資金周轉速度越快,表明企業資金利用的效果越好,效率越高。資產的周轉速度主要通過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及流動資金周轉率來表示。提高企業資產的周轉速度有兩條途徑:一是在資產中需要保持一定量的易變現資產,企業一旦需要資金可將其隨時變現,防止企業因資產結構不合理而帶來的流動性風險。企業資產中流動性最強的是現金,現金持有量過少,資金流動性差,持有量越多,流動性越好。但是現金占用量過多,會影響企業其他獲利機會。因此,企業應當確定一個最優的現金持有量,從而提高企業的營運能力。二是調整資產結構,搞活營運資金。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避免出現過多壞賬,對于結構不合理的流動資產,應當及時進行處理,通過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庫存占用量,提高資產的流動性。

(四)建立財務風險預警體系

財務風險不是由某一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也不是在短時間內就產生的,它有一個漸進和積累的過程。財務風險的發生是可預測的,企業應當建立靈活高效的信息系統,形成信息收集、傳遞的快捷渠道控制防范,這個信息系統應能提供及時完整的經營資料和數據。同時,還應當配備專門的人員對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和反饋,并向預警系統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此外,要加強企業內控制度,將責任落實到人,定期對資產管理比率進行考核。這樣,可以采取有效的風險防范方法將風險轉化,降低損失出現的概率,將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四、結論及建議

綜上所述,財務風險形成原因的復雜性、效用的雙重性要求企業要有一定的風險意識,在挑戰和機遇并存、效益和風險同在的市場競爭大環境下,客觀地分析和認識財務風險,采取各種措施來規避財務風險的發生,并不斷完善財務風險的管理工作。企業經營者和財務管理部門只有經常進行財務分析,建立和完善各種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加強企業經營過程各環節的風險管理,才能保證企業在安全的財務環境下實現經營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煤炭銷售中心)

猜你喜歡
財務風險
淺論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
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理
財務風險預警研究綜述
保險公司財務風險管理及控制研究
企業財務風險分析及防范對策研究
內部控制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