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小傳統”與通俗小說
——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為例

2018-10-24 02:03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8年12期
關鍵詞:哈利·波特符碼魔杖

于 敏

淮陰工學院

一、文化與文化“小傳統”

討論文學作品幾乎不可能脫離討論文化;從概念上來說,文化無疑是包含了文學的、更大的概念范疇,文學本身就是文化的產品。當然,在文學理論的發展歷程中,確實有一個時期,評論家們摒棄了社會、歷史、文化甚至作者,將文學看作“文本”,單純地討論文學語言與技巧。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對此早有評價:“像形式主義者那樣思考文學,實際上就是把所有文學都看作詩歌”(Eagleton 5)。的確,當形式主義批評家們的技巧擴展至詩歌語言之外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批評時,常常顯得力不從心。新批評主義者們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對他們而言,文學批評幾乎就是詩歌批評,最多再加一點戲劇。李維斯(F.R.Leavis)倒是討論了小說,不過他進行的主要是道德倫理討論。

作為阿諾德(Matthew Arnold)的信徒,李維斯將文學視作醫治社會問題,改善盲流大眾道德水平的一劑良藥。在李維斯的概念中,文化指的是高雅文化,尤其以文學經典為代表,而且掌握這些高雅文明的只有少數人:“于少數人人身上決定了我們能否得益于往昔最優秀的人類經驗;他們使傳統中最精致、最易逝的部分保持生機。他們決定了規定著一個年代更良好的生活狀態的隱性標準……決定了中心在這兒而不是那兒”(Leavis and Thompson,5)。李維斯持有典型的精英主義論調,對流行文化大加鞭笞,尤其將通俗小說貶損至一錢不值,視其為引人心煩意亂,誤入歧途之物,是“消遣休閑的反面,不能恢復、強化人對于生活的熱愛,反而沉溺人于軟弱的逃避,拒絕面對現實,從而使人更不適應于生活”(100)。李維斯主義者大都持相同觀點,對流行讀物、好萊塢電影等加以指責,然而從當今的社會現實看來,李維斯所擔心的竟成現實,經典文學的權威被步步削減,網絡小說和影視文化大當其道。

然而文化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認為“文化”是“英語中最復雜的兩三個詞匯其中之一”(Williams:87),但他還是嘗試給文化定下了三方面的定義:首先,文化是指“知識、精神和美學發展的總體過程”;其次,“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或屬于某個民族,或某個時段,亦或某個群體”;最后,文化是“智性活動,尤其是藝術活動的作品和實踐”(90)。從這個概念看來,李維斯所厭惡的流行小說和電影也都屬于我們當今的文化生活,因為這些正是現代人生活方式中無可避免的部分。

或許荷蘭歷史學者彼得?李伯庚對歐洲文化的論述可以更好的解釋有關于文化的分歧。在李伯庚看來,歐洲文化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文化大傳統與文化小傳統的對立。歐洲的大傳統,即古希臘—羅馬帝國—基督文化這一脈相承的精英文化傳統。從羅馬式的知識分子精英階層文化,到中世紀歐洲教廷批準下的古典文化的學習,再到資本主義歐洲時期社會上層精英文化,歐洲文化大傳統就在這些文化精英群體中代代相傳。組成歐洲精英階層文化“大傳統”的知識分子來自原本相互隔絕的社會階層:“出身于富有的貴族和高官望族的上層精英分子”和“從中產階級興起的一種更有學術氣息的知識分子”經歷了復雜的、長期的融合,“中產階級的思想規范和價值標準緩慢地進入了貴族階級之中”,文化,尤其是科學,獲得了普遍的承認,“知識”開始意味著“權力”(下冊 153-154)。與之相對的,是屬于歐洲平民百姓的文化“小傳統”。李伯庚認為,被歐洲人普遍接受的思想,比如教會法;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共同依據,比如基督教會的年歷,這些都是所謂的“小傳統”,“它們形成一個框架,成為西歐、中歐人們安排生活的共同依據”(上冊,207),其中包括了歐洲人(特別是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如食物、住宅、婚姻關系等等。換言之,對受過教育的,以哲學、藝術、神學、科學等為思想基礎,以文學為表達思想的方式的精英階層來說,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文化“大傳統”的,也就是李維斯所說的歐洲文化;而歐洲廣大沒有受過教育的階層(19世紀以前的農民,部分城市市民)的生活是不同的,他們的生活圈子是“老百姓”的,屬于李伯庚所說的“小傳統”,這個小傳統發展至今,也就是目前學者們所說的大眾文化。

精英文化,或者說大傳統文化,對于大眾文化,或者說小傳統文化的態度,在阿諾德、李維斯等精英主義知識分子的著作中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不需贅言。盡管大傳統希望達成對普通民眾的“教化”,產生自上而下的影響,但是經由文學作品可以看出,兩者間的影響,實質上是相互的。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非常清楚的體現了普通民眾朝圣的鏡像,是知識分子對另外一個階層的眾生相的描畫;莎士比亞本人在他的年代地位并不算高尚,他的戲劇中,除了王公貴族,也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底層小人物,并曾因此為人詬病。經過了幾個世紀卻被精英知識分子奉為經典。到了現代,長篇小說的出現就更使文學中充滿了“小傳統”的因素。

巴赫金認為,小說是真正的雜語和多語世界,它永遠同新鮮的非官方的語言、非官方的思想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小說中永遠存在大量來自小傳統的聲音。曾近的大眾閱讀興趣決定了方言文學占據了文學的主導地位,而代表過去“大傳統”的希臘、羅馬文學風光不再;而現在的大眾閱讀興趣也見證了通俗文學的輝煌銷量和巨大的讀者群:從托爾金的《指環王》到羅琳的《哈利·波特》,這些許多精英主義學院派不屑一顧的作品顯然更貼近文化小傳統,傳遞出普通民眾的聲音,也更符合普羅大眾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和閱讀需求。

成功的通俗小說需要具備許多素質,其中之一就是以吸引讀者興趣的方式表現當下的文化“小傳統”,尤其是小傳統中最具有時代特色的部分。依照羅蘭·巴特的說法,就是這些作品充滿了讀者可以大體辨識的“文化符碼”。羅蘭·巴特提到了五種符碼,然而歸根結底,“一切符碼實在說來都是文化符碼”(巴特:29)?!斑@些符碼……將文化轉變成自然,這些符碼仿佛締造了現實和‘生活’”(281)。任何一個讀者要想真正獲得閱讀文本的自由,必須首先解碼這些文化的符碼,而要闡釋文本的文化符碼,首先要了解文化本身。有什么比當下的、身邊的文化小傳統更容易理解呢?

二、《哈利·波特》中的文化“小傳統”

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創造了銷售的神話,哈利·波特迷狂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作為一部奇幻的通俗文學,這部小說創造了一個與現實相對應的魔法世界,古典文學專業出身的作者羅琳通過這個魔法世界模糊了歷史與現實的界限,發生在這個魔法世界中的一切既有對現實世界生活的戲仿,又糅雜了歐洲的歷史和文化。以下,可以從幾個方面簡單舉例來說明文化小傳統在這部系列小說中的體現。

首先是巫術文化。羅琳小說里的魔法學校是七年制,培養一個巫師需要七年時間;而借葉舒憲教授的話說,“若要追溯巫風的根源,把握培養出羅琳這樣用巫術思維來創作的那種文化傳統,恐怕得一直上溯七千年才能看得透徹”(57)。這個過程涉及基督教會被羅馬帝國確立為唯一信仰的整個歷史。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基督教里摻進了很多舊的異教文化的成分;就文化中的許多因襲都適應了基督教的標準,而被接納,以順應文化一元的帝國政策。很多比基督教更古老的習俗和信仰,例如巫術—其中又有白魔法和黑魔法的區別,煉金術、星相學等等,部分摻雜進了基督教文化中,部分依然在地下發展。羅琳提到的巫術文化,主要是從凱爾特人有關于亞瑟王的神話傳說中流傳下來的梅林的故事發展下來的。羅琳創造的巫師界里,梅林幾乎擁有上帝在基督教會里一樣的地位,這個魔法界以梅林為巫師先祖,巫師們在基督教會的迫害下不得不與外界隔離開來,自成一體,發展出一個隱秘的巫師世界。但這個巫師世界不是羅琳憑空編造出來的。凱爾特人的異教的神話傳說中流傳了大量關于巫術的故事。李伯庚指出,事實上,直到17世紀以后許久,西歐的許多學者和一般大眾,甚至對科學抱有興趣的人都還相信有巫術和巫師,相信驅鬼、黑魔法和星相學等現代人斥之為荒誕無稽的事情(下冊,114)。歐洲很多最有名望的藝術家、科學家都在傳說中和巫術聯系在一起,包括達芬奇,牛頓爵士等等。魔法石(或稱賢者之石、智慧之石,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的重要道具)的傳說更是同解開一切知識的神秘法門的科學精神相連,本身就是科學和巫術的結合。妖魔鬼怪和巫師、女巫歷來就是歐洲各種故事里常見的主題。照李伯庚的說法,妖魔鬼怪反映了人們不理解又找不到辦法對待的事情;而巫師則同人們合作,幫助人們對付混沌而難以駕馭的精靈世界。而對這個精靈世界的恐懼,在中世紀以及之后數百年的歐洲是十分普遍的。教會本應該幫助人們控制這種恐懼,但是在很多具體問題上,巫師傳神諭和女巫念咒還是受到普通大眾的歡迎。盡管教會將巫術斥為迷信,但是教會先前實質上也曾吸收這類文化,它沒吸收的部分則被巫師接了過去(上冊,244-245)。教會對巫師(特別是女巫)的迫害的歷史在小說中也有明顯的反映,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創立本身就是為了幫助巫師兒童逃避教會和普通民眾的迫害,延續巫師文化的傳統。這也涉及到了宗教寬容、異教徒審判的問題。

羅琳生活在蘇格蘭的愛丁堡,這座城市以古堡群建筑為特色,中世紀文化氛圍和異教巫術的氣氛本身就十分濃厚,整個城市具有深厚的凱爾特文化傳統。凱爾特文化作為基督教興起之前就存在的原始的、異教的文化,在歐洲人尋找歐洲文化根源的活動中日益被描繪為“歐洲的黎明”(李伯庚:40),這種對巫術文化的重新發現、定義和正名,或者說巫術思維的“復魅”在如今這個“上帝死了”的世界具有特別的意義,巫術文化的重新興起或可代表一種回歸原始,返璞歸真的愿景。

但是巫術文化畢竟距離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遙遠,因此在小說中,巫術文化被羅琳同現代教育體制以及科技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課程設置、學院安排等都戲仿了英國的公學,所有課程教授的雖然都是巫術魔法知識,但是課程體系的設計中卻能時時看到現代科技教育體系的特點。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年輕學生讀者立刻可以將這個魔法學校同自己的學校經歷聯系起來,任何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都常在閱讀過程中覺得心有戚戚,會心一笑;這正是因為羅琳將現代文化小傳統中的科技教育體制巧妙地融合在她的敘事當中,使她創造的魔法學校乍看遠,細讀近。

其次則是消費文化。消費文化伴隨著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部系列小說中也占據了一個非常核心的地位。最明顯的就是,哈利波特進入魔法界是伴隨著購物開始的。隨著魔法學校錄取通知書到來的是一張長長的購物清單,從課本到魔杖,從全套校服到課堂用具,都需要學生去對角巷(魔法界的商業一條街)去進行一番大采購?;蛘呖梢哉f,在魔法界的中心—霍格沃茨學校向學生和讀者打開大門之前,最先將人們帶入魔法世界的是魔法界的商業街和消費行為。這種采購將在每一年的開學前重復。等到了三年級,學生只需要拿到家長的簽名許可,就可以進入更高一級的消費休閑中心,唯一的魔法村莊霍格莫德。消費在整個七本小說中非常重要,無數的情節是圍繞著消費行為進行的。而書中魔法界的階層眾多,有古老的純血貴族世家,有沒落的貴族家庭,有新近的暴發戶和新興的小貴族,有魔法部官員階層,有普通的巫師階層,也有父母是巫師和普通人結合的混血階層,還有出生于普通人家庭的“麻種”巫師。這些不同的階層在消費文化上又有很大的差異。巫師界唯一的大型團體運動魁地奇看似接受來自任何家庭的選手,但是事實上參加魁地奇比賽必需的飛天掃帚價格昂貴,名牌飛天掃帚的新型號堪稱巫師界的奢侈品,價格幾乎等同于現實世界的奢華跑車,根本不是一般階層的巫師可以進入的運動。

小說中大量和消費相關的文化符碼是同當今的消費現實和消費文化分不開的。從18世紀開始,消費文化就是歐洲文化史研究繞不開的重要內容。李伯庚特別重視物質文化,認為“歐洲文化是在它的基本物質條件基礎上,在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下冊,145)。從18世紀開始就在歐洲存在著道德主義和消費主義的交鋒,從道德主義的觀點看,過度的消費顯然一種浪費,更可能是一種墮落;但是非道德主義的思想家如伏爾泰以及經濟學理論家們又從經濟社會進步的角度看,則認為過度消費對經濟社會進步是有貢獻的(下冊,148-149)。這種爭論一直不曾停歇,到了二戰后,西歐的一小批文化精英分子依然在警告美國的消費商品給歐洲帶來抹殺靈魂的物質主義,結果造成了歐洲文化和道德上的墮落。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消費文化的突出反映了成長中的青少年生活中消費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消費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生活部分,即使是在魔法世界。甚至可以說,在羅琳筆下,消費文化幾乎和巫術文化一樣重要。最突出的表現莫過于每個巫師必備的“命定”魔杖是通過購買獲得的。從公元四百多年就開始制作并販賣魔杖的奧利凡多魔杖店在小說中是英國魔法界唯一一家制作魔杖的店鋪,書中幾乎所有的英國巫師和學生都是在這家店購得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工具,魔杖。魔杖選購本是個消費行為,但這個過程卻充滿巫術色彩,奧利凡多的名言是“不是巫師挑選魔杖,而是魔杖挑選巫師”,魔杖是不同的木材和內芯的組合,這種組合往往暗示了一個巫師的特質和命運,因此魔杖 “挑選”巫師,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只有合適的魔杖才會在購買人手中展現神跡。魔杖的購買的過程就是消費文化和巫術文化的完美結合。類似的例子在小說中還有很多,消費與巫術、巫師生活與社會聯系緊密,就如同在現代社會消費同科技發展與科技社會密不可分,現代人消費生活的各種維度都被羅琳以全新的方式編碼在她的作品中。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還有飲食文化、體育文化、旅行文化、服飾文化等,而這些文化又同消費文化和巫術文化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小說中形成了一張文化符碼的大網,幾乎將現代人生活的文化“小傳統”的重要特點“一網打盡”。以飲食文化舉例來說,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該系列小說對食品的重視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有好事的書迷按羅琳提到的食物做出了一本食譜)飲食文化和消費文化聯系在一起,比如新生入校的霍格沃茨列車上有列車員賣零食的車子從每個包廂前經過,在這趟車上的一個重要情節就是買零食吃零食,這個消費行為里又可以看出學生的家境和消費習慣。這些零食中大部分都是有奇妙魔法效果的糖果類甜食,很受兒童的推崇。小說中提到的商業區如對角巷和霍格莫德都有專門的甜食商店,售賣各種零食糖果,有些價格非常昂貴,一般家庭出生的孩子根本負擔不起,比如羅恩就買不起蜜蜂公爵糖果店的一種高級巧克力;而小說中提到出生貴族家庭的德克拉·馬爾福常常收到他的母親通過家庭貓頭鷹寄來的大包高級糖果和點心,這又同巫師貴族家庭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等級分不開。食品和巫術文化也是分不開的,很多零食都是奇特的魔法零食,而且有的零食包里還裝有巫師卡片,向大家介紹魔法界的重要人物。飲食文化和巫術文化結合的最佳例子莫過于霍格沃茨的大長條餐桌,大量食品憑空出現,吃完后空碟子又憑空消失(其實是家養小精靈的魔法);每到重大節日,餐桌上的食品飲料異常豐富(基本上都是孩子愛吃的高糖高油食品),餐后還有各種甜點可供選擇;有外國客人時還會出現異域風情的美食。這種聚餐的形式讓人聯想到基督教的圣餐,但是圣餐本身就來源于異教的習俗;這個餐桌上的飲食是家養小精靈負責制作的,看起來簡單的用餐過程背后是復雜的人類巫師和精靈之間戰爭的歷史,家養小精靈的存在本身又隱射了奴隸制度。各種文化的符碼交織,小說敘述的內容同現代人的世界、歷史、社會與生活產生了密切的互文關系。

三、結語

在形式主義之后,巴赫金將社會、文化的維度重新帶回文學批評,特別是小說批評中。長篇小說作為“各種基本言語體裁的百科全書”,將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其中,“同沒有定型的、正在形成中的現代生活(未完結的現在)產生密切的聯系”(巴赫金509)。長篇小說文本與社會文化、大眾生活之間的互文性無可避免,通俗小說尤其如此。通俗小說反映的多是當下的社會文化生活,即李伯庚所說的“文化小傳統”,盡管作者可以在小說中對這種傳統進行不同方面的敘述、傳達自己的批評態度。成功的通俗小說中反映出的正是一個時代最典型的特征與精神,傳達了這個時代大眾的內心最迫切的需求。

猜你喜歡
哈利·波特符碼魔杖
A Harry Potter exhibition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中的電影符碼解讀
向真而死——論《菲德拉的愛》的消費符碼與悲劇情感
符碼的游戲藝術
土家族吊腳樓文化的群體記憶與精神符碼
神奇的魔杖
魔法師的魔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