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漢成語對比與翻譯

2018-10-24 02:03孫明月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8年12期
關鍵詞:英漢成語詞語

孫明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

一、引言

就成語的定義而言,漢英兩種語言對其的理解是基本大同小異。在漢語中,成語往往具有固定的結構,并且代表著某些歷史典故,有些具有隱含意義;有的成語往往還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來表達含義。而在英語中,對于成語的解釋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短語。但無論是哪種語言的成語,其由來都是人們從日常生活中得來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成語反映了其民族的特有文化。但與此同時,民族間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慣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形成了形式各異的民族文化。那么我們在翻譯成語時,有一大部分難點就來于此。所以,在進行翻譯活動時,一方面要考慮成語的一些修辭手法,同時也要就成語的文化信息進行具體分析,考慮其文化背景,從而探索恰當的翻譯策略。

二、英漢成語的相同點

雖然英漢這兩種語言在語體、語言形態、語言結構以及語言習慣上都截然不同,但人類的思想情感、實踐方式以及思維模式還是有些相同之處的。所以對于同一事物的表達,兩種語言也有許多共同之處。例如,“金玉良言”,其翻譯為“golden saying”,“golden”的意思是“黃金般的,黃金的”,而“saying”意為“諺語,習語”,再比如,我們漢語中有“百善孝為先”,意思是人要從善,首先就要從孝順父母開始。而在英語中也有類似的習語,“Filial piet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virtues”。另外,我們漢語經常會用“頭”來代表某團體的首領或領導者,比如校長,英文的翻譯就是“head master”,這就說明英語當中也會用“head”這樣的成語形容領導者。再比如,“s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的漢語意思是“趁熱打鐵”,這些成語都說明英漢兩種語言雖語系不同,但在文化中也有相同之處。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每一個民族都不是一個完全孤立的團體,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存在交織現象,這無形中也給我們對成語的翻譯帶來了“福音”。比如“象牙塔-象牙塔”這就是漢語對英語成語的借用。而英語也同樣也借鑒了漢語中的一些文化,比如“mooncake”,這個詞就是從我們中國的詞語“月餅”翻譯過來的。再比如近些年來網絡語的發展使得不同語言的交融更加頻繁,例如“圖樣圖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雖然是音譯過來的,但成語本意并沒有受到影響,這就是網絡發展使得信息大眾化的原因。

三、英漢成語的差異

文化的民族性說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各不相同,這種差異性反映在文化上就會呈現不同的語言語體,也就是不同的語言形態。這一部分就英漢成語之間的差異展開論述。

首先,英漢成語之間的差異與兩個民族間社會文化的不同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從許多詞語中我們都可以看出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比如在漢語文化中,“龍”有尊貴,高貴吉祥的意思,古代的帝王為天子,坐在龍椅上為一國之王,生的孩子為龍子龍孫,我們經常說中華子孫是龍的傳人。因而有“龍騰虎躍”,“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這樣的成語。而在外國文化中,“龍”有“兇惡、殘忍”之意,這就是兩種文化的區別。所以“乘龍快婿”這樣的成語就不能翻譯為“a son-inlaw like a dragon”,應譯為“a handsome son-in-law”或者“a son-in-law of high rank”。另外,比如“dog”這個詞,在外國文化中,狗是人類最忠實的伴侶,代表著“忠誠,友好”。而我們中國經常用“狗崽子,狗腿”等等來貶低人,所以民族文化差異還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不同民族的地理位置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人們生活和生產方式的差異。這種差異也反映在成語上。比如我們漢語中有成語“雨后春筍”,意思為新事物大量出現;而英語中則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這里的“mushroom”可能是指代“蘑菇”而不是“春筍”,因為在外國并沒有“春筍”這樣的植物。另外,中國地大物博,大部分地區位于內陸,以農業生產為主,人民在長期勞作中創造了很多與生產相關的成語,比如“風調雨順,瓜熟蒂落,依葫蘆畫瓢”等等。而就英國來說,其屬于島國,四面環海,所以人們經常航海,在生活實踐中也創造了很多成語,比如“trimthe sail to the wind—見風使舵”,“know the rope—熟悉內幕”等等。

四、英漢成語的翻譯策略

根據上述分析的英漢成語之間的差異對比,總結了以下幾種翻譯策略。

第一種翻譯策略就是直譯。在不改變成語本身的意思的情況下,對其進行翻譯。比如:“火上加油—pour oil on the flames,滴水穿石—water constantly dripping wearsholes in stone,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

第二種就是意譯。也就是在翻譯時放棄原有的文字形象,根據喻義將成語翻譯過來,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a fond dream or illusory joy—一南柯一夢,A goose killing a golden egg兩袖清風—clean hands,事業之初。

第三種翻譯方法就是加注釋。在我們中國文化中有許多寓言故事,而文化之間的差異會給翻譯帶來一些困難,如果僅是直譯或意譯過來,生長在不同文化下的人可能無法理解其具體含義,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給譯文加注,也就是注釋,用來解釋說明成語的文化背景等等。雖然嚴格來講,加注并不能稱作一種翻譯策略,而且會影響文章或譯文整體的流暢感和美觀,但是古往今來在翻譯活動中,加注是一件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有助于目標讀者更佳捕捉成語的含義。比如“守株待兔”,翻譯為“wait for windfalls”注釋為 “there is a man who wait under the tree,he hopes that a rabbit would kill itself by hitting against a tree,so he insist on his thoughts and get nothing.”

第四種翻譯方法是替代法。在保留詞語原意的基礎上,用文化意義概念相似的詞語替代原詞。例如:“jackals of the same lair——一丘之貉”,等等。再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the net of Heaven has large meshes”,“棋逢對手—matched in a contest”,“山窮水盡—at one‘s wits‘end”,這些成語形象生動體現了替代法的翻譯特色,意合而非形合。一方面保留了詞語的原意,同時也使得詞語的文化內涵更佳豐富多彩。

第五種翻譯方法是直譯與意譯相結合。在特殊情況下,為了能將成語原意表達得更加精確,譯者也可以同時采用直譯法與意譯法相結合來翻譯成語。比如:“不見棺材不落淚—give up only at the sight of the gallows(coffins).” 在這成語中,“不落淚” 被意譯成“give up(放棄)”。也就是說只有看到真相才會懂得放棄。而如果把“不落淚”翻譯成“not shed tears”的話,外國讀者會很難理解成語其中的含義,因此意譯成“give up”會更容易理解。

五、結語

語言和文化是息息相關的。雖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各不不同,但人類的思維模式是類似的。思維模式基于人類語言,不同的思維和想法可以通過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正是這種文化的多樣性,語言的多樣性,才使得翻譯有了用武之地。雖然漢語和英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但思維使兩者聯系在一起。如此一來,翻譯也可以說是兩種語言文化交流的媒介。但與此同時,在翻譯活動中,最不可忽視的就是文化背景信息,英語和漢語中存在很多成語、習語,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描述形象生動。成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來講,成語都是言簡意賅的,表現力很強。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差異較大,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民族的表達也不同。所以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務必要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因素,因為文化因素影響且支配著語言,當然造成這種差異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地理位置、人們的生活方式都是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只有認識到文化背景信息這一點,我們在翻譯時才能跨越文化障礙,對翻譯中的困難加以分析和研究,同時運用適當的翻譯策略,保留原文的原意和文化,使讀者擁有相同的文化感受,從而實現兩種語言文化、內涵、語體的完美對應,發揮翻譯的作用,促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猜你喜歡
英漢成語詞語
容易混淆的詞語
找詞語
拼成語
商務英語翻譯中英漢褒貶義詞的應用探討
淺談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方法
猜成語
一枚詞語一門靜
英漢文化中的委婉語應用對比分析
英漢校園小幽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