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盆地熱演化異常成因及熱場演化特征分析

2018-11-02 01:35彭金寧羅開平劉光祥潘文蕾
石油實驗地質 2018年5期
關鍵詞:熱場新場河壩

彭金寧,羅開平,劉光祥,楊 帆,楊 俊,潘文蕾

(中國石化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江蘇 無錫 214126)

1 地質概況

烴源巖成熟度、生油氣過程受沉積盆地的熱史控制。因此,盆地熱演化史在烴源巖生(排)烴史、油氣成藏過程、資源規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1-5]。當前,沉積盆地熱史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古溫標法和地球動力學法2大類[6-14]。受構造—熱體制的制約,四川盆地經歷了揚子、加里東、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6個旋回的演化,形成了克拉通內拗陷、陸內裂陷與拗陷盆地、類前陸盆地等幾期不同類型盆地的迭加與改造[15-18],從而構建了上震旦—下志留統、泥盆系—中、下三疊統和陸相領域3套含油氣系統。

對于四川盆地熱史及演化特征,不同學者運用不同方法進行了多次探索與研究[19-31],但多見于各個地區單剖面縱向上熱歷史分析,橫向上各歷史時期的熱場分布、演化及主控因素等鮮見研究與探討。然而不同歷史時期發育不同的盆地原型與結構及幾期構造運動的迭加,必然決定了地溫場橫向差異的存在,如研究區晚古生代二疊紀為陸內裂陷與拗陷盆地的并列與迭加,龍門山逆沖推覆構造帶、米倉山—大巴山逆沖推覆構造帶、雪峰山基底拆離推覆體及其前緣蓋層滑脫褶皺變形帶形成時序和變形強度均存在差異。本文通過各區典型剖面熱史分析,探討了四川盆地熱演化異常成因,分析了不同地史時期熱場分布及其主控因素,以期對四川盆地烴源巖熱演化及油氣成藏研究提供參考。

2 典型剖面熱史分析

筆者及其研究團隊先后在四川盆地及鄰區建立了系統的Ro-H熱演化剖面12條(表1)。

2.1 典型剖面鏡質體反射率(Ro)與深度(H)特點

2.1.1 川東區新場2井

新場2井位于鄂西渝東區北部,共計選送鏡質體反射率測試樣品24件,其中3個樣品因鏡質體或瀝青體顆粒細小,不滿足測試條件,未能獲得有效數據。

由Ro-H剖面(圖1)可見,有機質演化程度隨深度的變化可明顯分為2段:第一段為下侏羅統—嘉四段,Ro與H呈直線相關,相關式為H=2 625.5Ro-3 290.9,相關系數為0.898 5。Ro由1.34%增至2.04%,有機質主體處于高成熟演化階段。平均鏡質體反射率變化梯度(ΔRo)為0.3809%km-1,反映地溫梯度相對較低。按照Ro-ΔRo模版,地溫梯度為2.52 ℃/hm,據最高古地溫法,地溫梯度為2.41 ℃/hm。第二段為嘉三段—二疊系,Ro隨深度變化曲線總體呈“C”形,明顯有別于一般Ro-H變化曲線,呈異常變化。據Ro隨深度變化特征,第二段可進一步分為3段:(1)Ro不變段,為嘉三段—嘉一段;(2)Ro反向變化段,Ro隨深度增加呈逐漸減小的變化趨勢,由飛仙關—長興組構成,ΔRo=-0.28% km-1;(3)Ro正向變化段,Ro隨深度的增加基本呈線性增加,由吳家坪組—棲霞組構成,Ro由2.04%增至2.11%,有機質處于過成熟演化早期階段,以產干氣為主。

圖1 鄂西渝東區北部新場2井Ro-H相關性Fig.1 Ro-H correlation of well Xinchang 2 in the north of West Hubei and East Chongqing

川東區黃金1井、石柱馬武剖面鏡質體反射率隨深度的變化在大致相近的層位也出現了與新場2井相似的變化特點。四川盆地外圍的恩施剖面在二疊系呈突變帶、咸豐剖面在深部Ro基本不隨埋深而變,可能為熱液流體作用所致。

2.1.2 川北區河壩1井

河壩1井位于通南巴構造帶河壩場構造,選送鏡質體反射率測試樣品33件,從須家河組(3 000 m)至志留系(6 128 m),控制地層厚度3 128 m。

表1 四川盆地及鄰區重點井(剖面)Ro樣品數及控制地層Table 1 Ro sample numbers and controlled formations of key wells(sections)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由Ro-H剖面(圖2)可見,Ro值總體較新場2井高,但Ro隨井深的變化特點與其相似,也可明顯分為2段:第一段為須家河組—雷口坡組下部(3 851 m),Ro與H呈線性相關,相關式為H=1 260.4Ro+158.95,相關系數為0.980 8,ΔRo變化較大,達0.793 4% km-1,具高熱場特點,地溫梯度達3.5 ℃/hm,按最高古地溫法估算,地溫梯度為3.27 ℃/hm。第二段為雷口坡組下部—志留系頂部,Ro隨深度的增加先呈逐漸減小變化趨勢,至嘉陵江組底部達極小值(1.59%),之后隨深度的增加,Ro逐漸增高,Ro-H曲線總體也呈“C”字形。處于同一分區的通江諾水河剖面Ro-H曲線與河壩1井相似。

2.1.3 川中區川石55井

川石55井位于川中隆起石龍場構造,鏡質體反射率測值樣品28個,從最上部中侏羅統涼山組底部(2 855 m)至雷口坡組頂部(4 136 m),控制地層厚度1 281 m。

鏡質體反射率隨深度的變化(圖3)呈線性相關,相關式為H=36.23Ro-12.527,相關系數為0.971 4,ΔRo為0.276 0% km-1,屬低地溫場作用的結果。據Ro-ΔRo法估算,地溫梯度為2.35 ℃/hm,按最高古地溫法估算,地溫梯度為2.22 ℃/hm。

2.1.4 川西區川科1井

川科1井位于孝泉—豐谷構造上,小塘子—嘉陵江組(5484~7453m)共選送Ro測試樣32件。

圖2 川北通南巴構造帶河壩場構造河壩1井Ro-H相關性Fig.2 Ro-H correlation of well Heba 1 in Hebachang, Tongnanba tectonic belt,northern Sichuan Basin

圖3 川中隆起石龍場構造川石55井Ro-H相關性Fig.3 Ro-H correlation of well Chuanshi 55 in Longshichang tectonic belt,central Sichuan Basin

圖4 川西孝泉—豐谷構造川科1井Ro-H相關性Fig.4 Ro-H correlation of well Chuanke 1 in Xiaoquan-Fenggu tectonic belt,western Sichuan Basin

Ro隨埋深的增加而增加(圖4),但在井深5 539~5 626 m井段Ro值(Ro為2.53%~2.89%,平均2.72%)明顯高于上、下層位,呈異常點群分布,指示可能存在異常熱力作用,其成因有待深入研究。在井深6 711~6 801 m井段(90 m)Ro變化幅度高達4.67% km-1,屬典型的異常熱力作用所致。如果剔除剖面上的異常點群,Ro-H存在較好的對數相關關系(H=-4 444.8lnRo-2 454),相關系數為0.963 2。平均鏡質體反射率變化梯度為0.435 2% km-1,具低地溫場背景,地溫梯度為2.34 ℃/hm,與川石55井的相近。

2.2 熱演化異常成因分析

新場2井、河壩1井、石柱馬武、黃金1井、通江諾水河剖面有機質熱演化程度隨埋深的變化在上組合普遍出現“倒置”,呈“負”異?,F象,普光2、4井Tmax在海相層系也呈負向變化;此外,新場2井甾、萜烷參數的躍變與鏡質體反射率的突變相對應(圖5),這些現象說明上述“倒置”并非偶然,也非測試誤差所致,而是客觀實際。

一般而言,有機質成熟度隨埋深的增加而增高。何以導致上述剖面有機質演化的“負”異常?鏡質體反射率為公認的衡量有機質熱演化程度的標尺,但其應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2-34],這主要是因為鏡質體反射率往往受不同機制的抑制。通常認為,鏡質體的富氫程度決定了鏡質體反射率的抑制,而鏡質體的富氫程度由多因素控制,如母質類型、富氫類脂物及細菌對有機質選擇性改造等。而本文研究的二疊系、三疊系鏡質體反射率主要測自其中的正常鏡質體,因此,鏡質體的富氫程度引起的鏡質體反射率測值偏低并不是導致本研究剖面Ro倒置的緣由。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認為超壓體對有機質熟化和生烴進程有抑制作用。一部分學者[35-36]對鶯—瓊盆地LD3011、YA1911、YA35-1-1等鉆井鏡質體反射率剖面研究表明,鏡質體反射率的變化在常壓帶是正常的,隨埋深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超壓體內,鏡質體反射率隨深度的增加變化不大。由此表明,超壓對于干酪根的轉化起抑制作用。

CARR[37]闡述了超壓對有機質成熟作用抑制的機理,研究認為,在超壓帶內,若超壓對鏡質體反射率的抑制作用足以消除溫度對鏡質體反射率的促進作用,則在超壓帶內,鏡質體反射率不會隨埋深的增加而增加(或增加速率極小),但在靜水壓力帶內,鏡質體因受熱力作用,其鏡質體反射率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速率較超壓帶內高得多),鏡質體反射率增加速率的差異在超壓帶內就會出現異常低值區。郝芳等[38]研究認為,超壓對不同熱演化反應具差異抑制作用,包括3方面:一是不同干酪根組分的差異成熟和差異生烴作用;二是干酪根和可溶有機質的差異演化;三是熱穩定性不同的烴類的差異演化。

區內多口鉆井現今均存在超壓現象,如川涪82井(T1f2—J1壓力系數1.3~1.64)、川岳83井(T1j3-5壓力系數1.35~1.38)、川岳84井(T1f—P1m壓力系數1.58~1.97)、川付85井(P2ch—P2l壓力系數1.63~2.17)等,而且壓力系數大于1.5的主要為飛仙關組及以下層位。馬啟富[39]指出,快速沉積產生的超壓一般發生在新地層中(流體排泄不暢產生欠壓實),老地層內超壓的形成一般歸因于烴類的生成和后期構造隆升作用。研究剖面有機碳含量垂向變化特征表明,Ro低值段正好與有機碳含量高值段相對應,如新場2井(圖5)。

河壩1井二疊系演化程度高達2.8%~3.2%,但其氯仿瀝青“A”仍較高,高者可達近1 000×10-6,這在以往的研究中罕見;此外,殘余有機碳(TOC)與氯仿瀝青“A”相關性差,尤其是TOC小于1.0%的部分,TOC變化不大,但氯仿瀝青“A”變化幅度較大,分布于(120~890)×10-6之間,相關性不明顯(圖6a);中下三疊統也具類似的現象(圖6b)。高演化程度卻具高含量的可溶有機質,可能是超壓對烴類裂解抑制所致。

因此,筆者認為Ro“負”異??赡芘c烴源巖生烴作用產生超壓并對鏡質體反射率和烴類裂解的抑制相關。

圖5 鄂西渝東區新場2井深度與TOC、Ro、甾萜烷特征參數相關性Fig.5 Depth vs.TOC content,Ro and steroi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well Xinchang 2,West Hubei and East Chongqing

圖6 川北河壩1井二疊系和中下三疊統TOC與氯仿瀝青“A”的相關性Fig.6 Correlation between TOC content and chloroform asphalt “A” in Permian and Middle-Lower Triassic,well Heba 1,northern Sichuan Basin

3 熱場分布與演化

3.1 熱場分布

求取古地溫梯度主要有3種方法:一是借助于“沉積盆地熱史恢復模擬系統”中的熱史Ro反演模塊;二是采用高喜龍等[40]提出的鏡質體反射率梯度法;三是采用BARKER[41]最高古地溫法。在上述熱演化剖面建立的基礎上,采用3種方法分別求取了四川盆地晚古生代—中三疊世、晚三疊世—侏羅紀及現今的古地溫梯度圖(圖7)。

從古地溫梯度圖上可以看出,晚古生代—中三疊世地溫梯度在四川盆地主體小于3.0 ℃/hm,在盆地北部相對較高,地溫梯度分布于3.0~>3.5 ℃/hm,呈北西向展布;盆地東緣也相對較高,地溫梯度大于3.0 ℃/hm,呈NNE向展布;晚三疊世—侏羅紀地溫梯度的分布具有盆地周緣沖斷活動帶高、盆地內部低的特點,邊緣地區地溫梯度一般大于3.5 ℃/hm,盆地內部地溫梯度小于2.5 ℃/hm,呈低地溫場背景。而現今熱場的分布較中生代發生了巨變,總體呈現周緣低、中部相對較高的特點(圖8),地溫梯度分布于2.0~2.5 ℃/hm。

3.2 熱史演化特征分析

中二疊世晚期,上揚子地區受到西部特提斯的拉張作用影響,也經受區域性拉張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斷陷,這種盆地原型與結構不僅控制了二疊系烴源巖的展布,而且這種熱體制也改變了四川盆地早期統一的低熱場,導致了斷陷內熱流值不斷升高,至晚二疊世達古熱流最大值。

圖7 四川盆地及鄰區晚古生代—侏羅紀地溫梯度分布Fig.7 Geothermal gradient from Late Paleozoic to Jurassic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圖8 四川盆地及鄰區現今地溫梯度分布據袁玉松等[42]修編。Fig.8 Present geothermal gradient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中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被認為是揚子地區最大、最有影響的一次構造運動。它使得整個南方結束海相沉積,同時也使得雪峰—江南隆起在內的華南地區發生強烈的褶皺和廣泛的巖漿活動,并使得中三疊統幾乎被剝蝕殆盡;而在四川盆地,印支運動主要以隆升運動為主,并形成了瀘州—開江古隆起。

早燕山期,雪峰山自南東向北西的基底拆離及以蓋層滑脫方式的遞進推覆作用,四川盆地在周緣持續擠壓應力作用下,形成了川西、川北等一系列前淵帶。在構造活動帶,因深大斷裂的溝通,總體表現為高熱場背景,平均地溫梯度在3.5 ℃/hm以上,而在前陸穩定區(川中地區),地溫梯度則相對較低。地溫場的這種分布特征與庫車前陸盆地地溫場的分布相似[43-44 ]。

晚燕山—早喜馬拉雅期,盆地東部開始隆升剝蝕,盆地逐漸向西萎縮,周緣沖斷作用趨于平靜,高熱場開始降溫,至喜馬拉雅晚期的快速隆升及降溫作用,形成了今地溫場分布面貌。由于盆地周緣隆升幅度大,剝蝕作用強烈,老地層(成巖演化程度高,熱導率高)廣泛出露,而盆地內剝蝕作用相對較弱,形成了盆地周緣熱流值低、盆地中部相對較高的熱場分布面貌。

4 結論

(1)四川盆地縱向有機質演化的“負”異常,可能與烴源巖生烴作用產生超壓并對鏡質體反射率和烴類裂解的抑制相關。

(2)四川盆地熱場演化,縱向、平面展布上整體受歷史時期構造運動及盆地性質的影響:晚古生代—中三疊世,熱場在盆地北部及東緣相對較高,地溫梯度大于3.0 ℃/hm;晚三疊世—侏羅紀,熱場呈盆地周緣沖斷活動帶高、盆地內部低的特點,邊緣地區地溫梯度大于3.5 ℃/hm,盆地內部地溫梯度小于2.5 ℃/hm,呈低地溫場背景;現今熱場的分布總體呈周緣低、中部相對較高的特點。

猜你喜歡
熱場新場河壩
動力系統永磁同步電動機流體和熱場的計算分析
專利名稱:一種藍寶石晶體生長爐的鎢鉬熱場防短路裝置
美麗的新場古鎮
渤海C油田明下段河壩砂體構型演化規律分析
愛情永恒(組詩)
淺談在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開展思維訓練的方法
用于高品質發動機的熱場集成模擬方法
大戰將軍山
淺談圍場縣水利工程中應用的幾個綠化樹種
只說困難和問題的座談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