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社會工作教育中的問題

2018-11-07 03:39李重儀
報刊薈萃(上) 2018年9期
關鍵詞:社會工作本土化教育

摘 要:在中國社會的轉型和發展期間,大量的社會問題日益顯露。社會工作專業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功能日益顯露,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培養。社會工作教育,在培養社工人才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養的同時,教育上的短板日顯端倪。本文將從社會工作教育的背景來探究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地提出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社會工作;教育;本土化

一、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

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發展經歷了曲折的歷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我國受到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不斷侵擾。20世紀初傳教士開始在大學內,進行有關于社會學、社會服務等課程的講學。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通過其行政手段等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工作專業與教育在此期間將被擱置。在1952年的全國高等教育院系調整中,人文社科類專業被停止和取消,社會工作專業也在受到波及之列。1987年國家教委宣布恢復社會工作學科,社會工作教育再一次開展。2009年教育部宣布社會工作碩士教育,標志著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又一新的里程碑。

二、社會工作教育現存問題

(一)生源來源與概念混淆

目前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共分為四個層次,具體可劃分為中專中職教育、大專、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雖然,近些年社會工作專業不斷升溫,不少同學開始自愿選讀。大量學生被迫調劑而來,這些學生往往對于專業學習態度緩慢。

社會上大部分人士仍然對“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混淆,對于社會工作者的概念很模糊不清,很難分辨兩者各自所能發揮的作用。說明社會工作在社會上認同感的不高,社會工作專業在解決社會問題上所發揮的作用不強。

(二)缺乏本土化的人才培養計劃

筆者認為,社會工作教育本土化匱乏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由于社會工作本身起源于西方社會,社會環境大相徑庭,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價值觀有著較大差異。②本國編制的社會工作的教材較少。③培養體系缺乏本土化探索與特色。

(三)社會工作教師隊伍匱乏

高等院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從90年代開始,至今不足30年的歷史。在教學初期,大量的專職教師從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相關專業轉行而來。這些教師對社會工作的專業實踐不足、專業理論不扎實、科研業務能力不強等因素,制約了社工人才的專業化培養。

社會工作專業在我國屬于朝陽產業,在此背景下社會工作的科研人員、科研能力、科研經費等資源有限。筆者也從學術期刊網站上檢索“社會工作”關鍵字,2017年以“社會工作”為題目和內容的文獻發表量為5474篇。社會工作專業的文獻發表數量呈上升趨勢,高水平和核心刊物的刊物發表數量也在逐年增長。

三、解決社會工作教育問題的思路

社會工作專業不論在科研領域和專業化人才培養領域上,都需要配備有相應的高水平人才。社會工作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將決定了社會工作領域能否在我國持久發展。筆者認為切合本土需求且有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體系尤為重要,這也將成為社會工作教育的焦點所在。

(一)理論與實踐有機統一

在學習期間大部分課程的授課模式以講授理論為主,實務課程的安排相對較少。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社會工作人才將養成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觀,可以讓社會工作人才有著系統的知識結構,培養其社會工作的知識素養。

筆者認為社會工作人才在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實際操作的業務能力也不能被忽視。社會工作人才應將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發揮出來,并根據實際操作中遵循個別化原則,將所學理論知識加以改造與變通。

(二)加強社會工作本土化教育

在市面上流通的關于社會工作領域的教材或叢書,大部分仍是直接譯著出版,產生諸多“水土不服”的現象。雖然本土著作的教材在不斷更新,發行速度仍然比較慢。在社會工作教材或叢書方面,應著重引用本土案例并指出一些理論和摒棄不符合本土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等內容。在已經譯著的教材與叢書上,作者應不斷地自省、自查,消除一些不符合中國語言習慣的段落。

在高校的課程設置方面,除了夯實大量理論的基礎,并且活躍課堂的模式。多采取情景劇、沙盤、實例剖析的方式,來提升課堂活躍程度,讓學生更為了解我國社工領域所關注的焦點和熱門問題。高校教師在所獲基金的同時,在校園內部建立人才“孵化園”。這不僅為工作提供了方便,且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實訓平臺。

本土化社工人才的教育,不能一味地“閉門造車”。也應加強跨國、區域間或地區間的交流。意志于目前存在的補齊短板,積極地融入新鮮元素、新理論、新知識,取其精華并加以本土化延展。

(三)加強分層化的培養體系

在我國社會工作教育體系中,從中專院校到高等院校中研究生學院都開設了此專業課程。截止2018年,在全國范圍內開設社會工作??茖蛹壗逃脑盒9灿?1所,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院校共計321所,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的高校共有104所。在不同層次的教育體系中,理應劃分培養人才的目標。在一些中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上,達到應用型人才的標準。在本科教育層次,開設的課程應理論聯系與實踐、開展多門與社工專業聯系比較緊密的課程。在研究生層面上,掌握社會工作專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較強的科研能力,培養復合型人才。

四、結語

社會工作專業會隨著社會發展和社會變遷而不斷變化,逐步完善本土化的理論知識、實務技巧,彌補其自身的不足之處。在社會工作教學上,也將不斷深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所奮進。通過實踐與反思緊密結合,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水平與發達程度較高的國家之間的差距將會進一步縮短,社會工作教育將越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王思斌,鄒文開.回顧 反思 展望——中國社會工作輝煌發展的十年(2006-2016)[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1-290.

[2]廖鴻冰.論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職業化取向[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6(2):78-83.

[3]史柏年.新世紀:中國社會工作教育面對的選擇[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作者簡介:李重儀(1994—),男,漢族,吉林長春人,2017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猜你喜歡
社會工作本土化教育
基于“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閱讀本土化研究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社區退休老人的老有所為與社會工作介入
以社會工作視角解決四大國有控股銀行服務質量提高困境
國內少兒音樂教育發展的困境與思考
淺析儒家文化對老年社會工作的影響
法律移植視閾下英、德民事訴訟制度在山東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屬板料成形仿真軟件”市場在中國的開拓及本土化發展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