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馬克思與黑格爾思想的異同

2018-11-07 03:39田青禾
報刊薈萃(上) 2018年9期

摘 要:馬克思與黑格爾都是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思想家,出生于19世紀的馬克思在其青年時期更是深深受到了黑格爾哲學的影響,這種影響貫穿著馬克思基本理論的方方面面,以至于當黑格爾哲學被當做“死狗”的時候,馬克思卻公開承認自己是黑格爾的學生。但是,馬克思在很多方面也突破了黑格爾,創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本文擬從二者的客體性哲學、歷史觀、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三個方面探討黑格爾與馬克思二者思想的異同。

關鍵詞:客體性哲學;世界歷史;市民社會與國家

一、客體性哲學

自從笛卡爾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題后,人的主體性逐漸被抬高,哲學關注的命題逐漸轉移到人的本身,主體性原則不斷被建立。隨后,康德、費希特等人繼續高揚主體性原則,將人的理性看成是人類本質的根據,被黑格爾稱為“讓美和真理表現為感情和情緒、愛和知性的主觀性”哲學。黑格爾則通過“絕對精神”建立起了客觀性的主體地位,使主體與客體實現統一。青年黑格爾派的代表如鮑威爾等人沒有繼承黑格爾對客體的重視,而是以辯證法去空洞地到處否認,這就使得黑格爾哲學的核心成分被忽視了。馬克思用歷史唯物主義重新確立了客體的權威。盡管黑格爾與馬克思兩人對客體的理解有所差異,但在對主體與客體的態度上,二人有著相似之處。

(一)黑格爾客體性哲學的建立

1.實體即主體

“實體即主體”是黑格爾哲學的最高也是最基本的原則,可以說黑格爾全部哲學都與這個原則有關?!毒瘳F象學》序中,黑格爾說道:“照我看來,——我的這種看法的正確性只能由體系的陳述本身來予以證明——一切問題的關鍵在于不僅把真實的東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為實體,而且同樣理解和表述為主體”[1]。實體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臘。柏拉圖曾表述到:“一個東西之所以能夠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個實體,而那個實體即理念”[2]。因此,在柏拉圖那里,實體只具有精神性。亞里士多德與他相反,他說:“實體,就是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確切的意義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來述說一個主體又不存在一個主體里面的東西”[3]。這就開創性地說明了實體是不依賴于主體的實在之物。

近代經驗論者和唯理論者對實體也進行了探討。經驗論者霍布斯、洛克的實體觀認為:“物體、存在、實體是同一種實在的觀念”[4]。唯理論者笛卡爾認為所謂實體,我們只能看做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別的事物的一種事物。但在實體的領域,又存在物質實體與精神實體兩種不同的實體。這是典型的二元論。同為唯理論的萊布尼茨解釋實體是一種單子,這是一種精神實體,自身具有活動力,而不是靜止不動的實體。

斯賓諾莎認為實體就是自然界本身,是與人活動完全無關的純粹自然。德國古典哲學的先驅者們對主體與實體也進行了探討:康德一方面承認主體的能動性,另一方面認為我們只能把握現象界而非“自在之物”;費希特把“自我”看做是絕對原則,從“自我”推演出“非我”,但費希特的“自我”永遠在自我意識范圍內的抽象意識進行活動;謝林認為絕對的理念與絕對的精神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但這種統一沒有任何差別,也沒有做到主體與客體真正的統一。黑格爾對近代哲學進行了總結,并批判地吸收了康德、費希特、謝林的哲學思想創造性的提出了“實體即主體”的思想。馬克思在《手稿》中曾說:“《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哲學真正的誕生地和秘密”[5]。因此,研究黑格爾哲學,言必及《精神現象學》。

黑格爾將絕對的發展比喻為一段的探險旅行,這段“旅行”分為三個階段: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其中,主觀精神的發展又分為:意識、自我意識、理性。意識最初來源是感覺,感覺的主體不是真正的我,對象也非真正的實物。主體不知道客體的本質,也不知道自身的性質。感覺的下一步是知覺,知覺的認識對象是事物,能夠抓住實物的本質,但是,這樣孤立片面的認識事物不能把握事物之間的關聯,這樣,認識就上升到了理智階段。此時,包括感覺與知覺在內的理智是與主體相對立的。但是,當意識發現客體并不是異己的存在,而就是其本身的時候,就過度到了自我意識。但是,在自在自為的自我意識層面,仍具有內在矛盾,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

因此,自我意識必須向理性發展。自我意識與意識的統一構成了理性。意識是將對象割裂在主體之外,看做是一種異己的存在;自我意識是把對象看成是獨立的自我。二者都是片面的。理性,使得主體與對象達成了一致,使主體上升到了“絕對主體”,在自我意識長期的發展中,人們發現自然、社會都是精神自身的各種異化和揚棄,自己發展自己、自己否定自己,達到了對精神自身的絕對性的認識。這樣,實體的發展過程最終便歸于主體。在黑格爾的理論中,主體與客體在保持雙方非同一的基礎上,通過矛盾的運動,實現了同一。

黑格爾“實體即主體”的哲學思想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主張,他在《精神現象學》中,將當時的哲學立場分為三種:“第一種為把上帝理解為唯一的一個實體,指以實體為核心的斯賓諾莎立場;第二種為堅持著嚴格意義上的思維,堅持著真正意義上的普遍性,指費希特的自我意識立場;第三種,即思維把實體的存在與自己合并,并把直接性或直觀性活動理解為一種思維,指實體與自我意識相統一的謝林的立場。黑格爾把自己劃歸為這第三種立場”[6]。黑格爾對客觀性的理解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客觀性不同,他是指“思想不僅是我們的思想,同時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對象性的東西的本質”[7]。

2.黑格爾勞動觀中的客體性

黑格爾第一次提到勞動是在《耶拿演講》中,黑格爾將勞動定義為對于自然的“否定性行動”,從而確立了勞動的精神性。在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主奴意識”的闡述中,黑格爾詳細解釋了勞動如何成為人的本質的問題。主人將奴隸置于自己和物品之間,通過奴隸的勞動完成主人自己的欲望。這樣主人的欲望與勞動分開了,“通過勞動,奴隸的意識卻回到了它自身”[8]。奴隸與物的獨立性相遇,因此,奴隸的自我意識通過勞動得以體現,主人反而依賴奴隸才能存在。因此,勞動對人的本質意義便體現出來:即勞動是人的本質。在黑格爾看來,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是恐懼,一個是勞動。勞動,在奴隸自我意識的覺醒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此,馬克思稱贊說:“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辯證法,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偉大之處首先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做是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做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可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9]。

其次,勞動是一種對象性活動,勞動的對象性在對象化的過程中喪失,對象性活動成為了一種異化的力量源泉。再次,勞動具有歷史性,“只有作為歷史的結果才有可能——并把這些力量當做對象來看待”[10]。勞動的社會意義在于:勞動使市民社會由特殊性向普遍性回歸?!懊總€個人作為特殊性需要通過同他人的關系這一普遍性形式的中介,才能實現自身”[11]。這一原則是通過社會性的勞動分工實現的。在黑格爾看來,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進行勞動,在此過程中,通過交換也滿足了社會的欲望,即個人勞動的開展是具有社會性的,這是承襲了亞當斯密的觀點,“看不見的手”被概括為個人欲望與社會欲望的統一,黑格爾本人被稱為“歷史的狡計”。

當然,社會分工產生的結果又兩個:一是提高了勞動技能,增加了財富;二是使得局限于單一技巧的特殊個人更加依賴于社會。在市民社會里,本來是自覺地勞動發生了異化,被勞動產物所支配了。雖然黑格爾的勞動與其整個思想體系一樣,是精神的勞動,但是在其勞動理論中,黑格爾確立了對象性與客體性,這是對之前主體性哲學的很大突破。

(二)馬克思客體性哲學的建立

關于馬克思的客體性哲學,筆者認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歷史唯物主義,另一個是對勞動對象的論述。

1.歷史唯物主義的建立

早在1835年,馬克思的中學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馬克思就曾指出:“我們在社會上的關系,還在我們有能力對它們起決定性影響以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確立了”[12]。這表明,中學時期的馬克思已經認識到人的社會關系并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客體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在個體出現之前就存在著的。馬克思一生都在追求人類的解放,因此,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筆者認為是現實的個人,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就曾指出:“德國唯一實際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理論為立足點的解放”[13]。雖然此時,馬克思受費爾巴哈影響,對人本質的規定還帶有人本色彩,但是他已經提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14],說明馬克思已經認識到了現實的人的解放必須依靠現實的物質力量。

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著重探討了政治解放與人的解放問題,指出政治解放只是將國家從宗教中解放出來,并非人的真正解放,市民社會中的個人與政治國家中的個人是分裂的,這種分裂只能靠消滅私有制才能打破。這就進一步將現實的人的解放動力歸結到了現實的生產領域,而且涉及到了所有制關系。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在第三個規定中馬克思將人的本質歸結為自由自覺的勞動,雖然馬克思此時沒有對這樣的本質進行論證,但是這種天才般的猜想已經將馬克思逐步引入到政治經濟學領域即現實的生產活動領域去了。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將人的本質歸結為社會關系的總和,這與其在《手稿》中提出的勞動本質論有所差異,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一切社會關系皆生成于勞動中,勞動本質論是從人的本質的內在依據說明,而社會關系本質論將人與人之間進行區分,勞動本質論是從現實表象上說明,而社會關系更多的是從社會屬性說明,二者并不矛盾。無論是自由自覺的勞動還是社會關系都是客觀性的。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從現實的個人出發,認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5],這就說明社會屬性是人成為人的重要標志。

因此,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現實的個人是客觀性的存在。人為了生活,首先進行的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這種活動也是客觀性的,因為人們不能選擇物質資料生產的工具,必須依靠現有的工具進行生產?,F實的生產活動建構了歷史,同時在生產活動中人與人之間也建構起了一定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也必須適應當時的生產條件。除了現實的人與現實的生產外,現實的感性世界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視域。

費爾巴哈將感性世界理解為感性現實,但是他沒有更進一步深入這種感性現實,認為只要從單純的直觀感受就可以理解這種感性現實,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撇開歷史的進程,孤立地觀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類個體,把人類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連系起來的共同性”[16],費爾巴哈沒有將感性世界理解為人感性活動的結果,也沒有在歷史的生成中進行把握,馬克思則將感性世界理解為人的感性活動,這種感性活動就是革命性的實踐。歷史唯物主義中現實的個人、現實的生產活動以及現實的感性世界都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因此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客體性的哲學。

2.勞動對象的客體性

勞動的概念是馬克思哲學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馬克思從哲學去實現經濟領域革命的重要概念。勞動構成了馬克思批判理論和解放學說的核心內容之一,從“勞動”概念出發,馬克思認識到社會勞動實踐才是歷史哲學真正的基礎。對于勞動的升華使馬克思哲學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馬克思所說的勞動的主體,正是“現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17],馬克思吸收費爾巴哈關于“類”、“類本質”的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勞動是人的類本質的思想。馬克思認為,勞動這一行為,是人類所特有的,是人本質力量的展現,這種活動是自由自覺的,人是“自己勞動的結果”。這一論點,是對黑格爾極大的突破,在黑格爾那里,人和自我意識等同,即黑格爾出發點是精神、意識,而馬克思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勞動,正是現實的人成為人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二者的立場是不同的。黑格爾與英法政治經濟學家一樣,“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他只看到勞動的積極的方面,沒有看到它的消極的方面……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18],而馬克思則是站在廣大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去探討勞動這一概念。1845年,馬克思創作 《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自己以往的哲學進行了清算與劃分。提出了“勞動向自主活動的轉化”[19]的觀點,開始從歷史生成的角度去把握勞動這一概念。

在1857-1858年期間,馬克思對黑格爾以及之前的政治經濟學家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不單純是以批判的態度來看待他們關于勞動的理論,而是梳理了政治經濟學說歷史,從貨幣主義、重商主義、重農主義等多個思想淵源抽象出“勞動一般”這個概念,還從社會生產的領域,總結出“無差別勞動”這一歷史性概念。馬克思所論述的勞動、勞動對象是在歷史中生成的,其主體是現實的人,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樣,馬克思對勞動、勞動對象的論述是其建立客體性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黑格爾與馬克思的歷史觀

黑格爾與馬克思兩個人對歷史都有過論述,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創造性地提出了“世界歷史”這一概念,馬克思在尋找人類解放的階級力量時,也提出“全世界的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二者在對世界歷史的解讀上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對于歷史的生成,雖然黑格爾從世界精神的概念出發解讀世界歷史,但是他對歷史生成過程中的人的主體性作用還是有著合理因素。馬克思對其歷史觀進行了批判的繼承,開創了唯物主義歷史觀。

(一)黑格爾的歷史觀

1.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

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一書中,提及了世界歷史理論,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的本源在于世界精神,精神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外化為現實,世界歷史是精神展現自己的場所,因此“精神的歷史就是它自己的行為,因此精神僅僅是它所做的事,而它的行為就在于把自己,在這里是作為精神,變成它自己意識的對象,并在對自己解釋自己中把握自己。這種把握是它的存在和原則,完成這一把握同時也就是它自己的外化和過渡”[20]。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的發展具有合乎目的的必然性,世界理性一直主宰著這種發展。

2.黑格爾的歷史生成理論

黑格爾將歷史的發展歸結為抽象的精神,但是他對歷史生成過程的論述是有著非常革命的方面的,世界歷史的發展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展現,這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在這個過程中,歷史的發展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完善,現存的東西必然會隨著不斷發展被更高級的東西取代,這是黑格爾歷史觀中的革命性因素。這種不斷的發展,在黑格爾看來,體現在“世界歷史性民族”的盛衰交替中,黑格爾認為在歷史上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代表當時世界精神特征的民族,這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下占據統治地位,“這種環節作為自然原則所歸屬的那個民族,在世界精神的自我意識的自我發展進程中,有執行這種環節的使命,這個民族在世界歷史的這個時期就是統治的民族”[21]。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的發展同太陽的軌跡一樣,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也就是起點在東方國家,終結在日耳曼王國。在這個過程中,自由意志不斷得以實現,最終在日耳曼王國時期,在基督教精神的影響下,自由意志走向了最高階段。

(二)馬克思的歷史觀

1.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有這樣的表述:“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由于普遍的交往,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真正普遍的個人所代替”[22]。這表明,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與分工的發展而形成的,并非黑格爾所說的“世界精神”,這就將世界歷史的根源追溯到了生產力發展的層面,為唯物史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生產力與分工發展的過程中“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自守狀態則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23]。黑格爾把抽象的精神做為歷史的前提,馬克思將現實的生產力做為歷史的前提,這就是二者最基礎的差別。

2.馬克思的歷史生成理論對黑格爾的揚棄

馬克思對歷史的生成更多的是站在資產階級將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角度去論述。人類早期由于生產力水平落后,交往有限,各個地域和民族之間是相互隔閡的狀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往的擴展、大機器的運用使得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人類不被空間限制,可以在世界范圍內自由的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國的孤立狀態”[24]。資產階級完成了政治解放的使命,但這種解放不是全人類的解放,自然也不是整個世界歷史的完成,世界歷史的任務要由無產階級來完成。但是,馬克思與黑格爾在歷史觀上共同的一點是,歷史最終都會發展為世界歷史,而且較高級的東西總會代替現存的東西,歷史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有漸進創造歷史的強大能動性。這個能動性在黑格爾看來是絕對精神,在馬克思看來是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雖然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但是也必然要遵循規律,也是客觀的。

三、黑格爾與馬克思關于市民社會與國家的論述

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一書中,論述了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黑格爾認為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馬克思1859年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25]。這部著作就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分析了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恰恰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

黑格爾關于市民社會與國家的論述:

(一)市民社會的特點

黑格爾對市民社會的主要論述體現在《法哲學原理》一書中。黑格爾在“市民社會”一章中,開篇就論述了市民社會的兩個原則:“具體的人作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他是市民社會的一個原則。但是特殊的人都是通過他人的中介,同時也無條件地通過皮變形的形式的中介,而肯定自己并得到滿足。這一普遍性的形式是市民社會的另一個原則”[26]。這兩個原則,我們可以理解為個體主體性或個人利益的“特殊性”原則與交互主體性原則或共同利益的“普遍性形式”原則。主體性原則是指在市民社會領域中,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自身利益,都是“利己”的。但是,這種“利己”是被承認了的,具有正當性與合理性?!耙磺旭毙?,一切稟賦,一切有關出生和幸運的偶然性都自由地活躍著”[27],這種個性激情僅僅受到“理性的節制”。但是這個“特殊性”原則,本身就蘊含著“普遍的特殊性”。也就是承認市民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毫無差異地擁有這種追求自己利益的平等權利。這也就是“普遍性形式”原則。根據這個原則,市民社會中個人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時候,就不是絕對的己他對立,而是在己他共同利益中實現自己的利益?!巴ㄟ^普遍交換使自身成為形式上的普遍性存在”。

黑格爾在談到市民社會時,有這樣一個思想:“整個市民社會是中介的基地”[28]?!爸薪榈幕亍本褪侵该總€個體基于平等身份的基礎上,進行普遍交換。作為特殊性的個體,并非從主觀上想成為具有普遍性的社會人。但是,為了個體利益的實現,又必須上升為普遍性。因此,市民社會的本質就是特殊個人的目的性存在與普遍性交往形式。這里,普遍性與特殊性在形式上獲得了統一,這也成為了走向實質統一的中介。在市民社會階段。需要與勞動不再對立,也并非以一種占有人身的關系體現,而是通過精神需要,從特殊性上升到了普遍性,達到需要與歷史的統一。在市民社會的財富上,黑格爾討論了個人財富與社會財富的關系以及財富分配問題。個人財富與社會財富在黑格爾看來并不是對立狀態,相反,人們為滿足個人財富,通過勞動創造出財富,此時的財富具有社會財富與個人財富的雙重性質。在財富分配上,黑格爾認為個體在通過勞動獲得財富這一人格權利上是平等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結果平等,我們不能無視先天稟賦、個體條件等方面的差異要求結果平等,這是“空洞的理智的勾當?!边@種不平等正是勞動平等的體現,正是權利正義的體現。但為了防止兩極分化嚴重,黑格爾呼吁國家——這個“地上行走著的神”發揮調節作用。

(二)黑格爾的國家觀

黑格爾的國家觀建立在自由意志與純粹思辨的邏輯之上,黑格爾將國家看做是理性的體現,是普遍性的體現,國家通過不斷的外化,借助外物實現自己。由于市民社會存在著特殊性并以個人利益為最終目的,因此市民社會并不是絕對精神最終的體現,國家會克服這些缺陷從而實現絕對精神。國家是市民社會的否定之否定,國家在自己的普遍性中與特殊利益并不矛盾,反而會保證特殊性的充分發展。同時,國家所倡導的普遍性原則會引導國家公民具有普遍性的意識,成為國家的好公民。國家是行走在地上的神,是倫理發展的目的。

黑格爾的國家觀對馬克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馬克思的國家觀最初深受黑格爾的影響,隨著馬克思對物質利益難題的思索,開始對黑格爾理性主義國家觀產生了動搖,逐步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國家觀。

四、結語

筆者從客體性哲學方面、歷史觀方面、國家方面,分析了馬克思與黑格爾的異同,旨在表明馬克思的理論淵源有很多來自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但是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對黑格爾思想又有著突破與超越。將二者進行比較,是為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馬克思思想的精髓與實質,二者除了在這三方面有著很大的關系,在其他方面也有著關聯,仍待繼續研究與考證。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0.

[2]柏拉圖.斐多[M].100B-102C.

[3]亞里士多德.范疇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2002:164.

[5]馬克思.黑格爾辯證法和哲學的一般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0.

[6]黑格爾著,先剛譯.黑格爾著作集3:精神現象學(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7]黑格爾著,賀麟譯.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0.

[8]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30.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

[10]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1.

[11]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7.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7.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0.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82.

[20]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352.

[21]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354.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539.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568.

[2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

[26]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7]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97.

[28]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97.

作者簡介:田青禾,北京大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