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演講話語引用特征與語用身份建構研究

2018-11-07 03:39程艷
報刊薈萃(上) 2018年9期
關鍵詞:身份建構

摘 要:本文探討了習近平不同語境下包含引用的演講,研究發現:從引用頻率和來源看,被引者身份多是真實世界名人,引用古代詩人、文學家、思想家的名言為多;引用方式以插入引用和直接引用為主;引用功能有展示風采,寄予希望等。通過在不同場合下多重語用身份的建構,習近平將自身身份和國家身份融為一體,展現出身份建構的內涵及其國內外影響力。本研究對中英文演講教學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話語引用;語用身份;身份建構;習近平演講

演講作為一項重要的技能已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多方關注。在國外,對演講的研究大多從交際角度探討演講能力的構成與測試(Schreiber et al.2012)、演講課程教學(Mazer 2012;等。國內外語界有學者探討教學中語言能力的培養(張冬玉2007)及具體的教學方法(葉萍 2014),有考察演講者身份構建問題(趙永青等2012)等。

目前,考察演講中引用的文獻尚不多見,鑒于此,本文以習近平在國際國內各種場合下的演講為語料,從語用角度出發分析演講中的話語引用情況,試圖分析習近平通過話語引用建構的不同身份,對國家形象建構起到的重要意義,也為廣大演講學習者在演講引用時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話語與身份

隨著語用身份論(陳新仁 2013)的提出,對各種交際語境下交際者語用身份的討論也隨之成為一種研究趨勢。陳新仁將這種“語境化的、語言使用者有意或無意選擇的自我或對方身份,以及說話人或作者在其話語中提及的社會個體或群體的他者身份”稱為語用身份(陳新仁 2013)。學者們一致認為身份是可以通過語言得到建構的。在演講的交際環境中,當習近平在國外場合下演講時,其身份是國家主席,其言語行為是作為國家領導向世界發聲,表明中國的立場態度,加強與外國世界的聯系;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的交際環境中,習近平是以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的雙重身份發表講話;在國內黨務交際環境下則是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身份發表講話,如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些身份是由演講語境的性質決定的,代表宏觀層面的國家身份。同時,習近平也構建了不同的個體身份。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文主要通過百度和中國知網搜索的方式隨機收集習近平各類場合下的演講,剔除沒有引用的演講后,最終確定為52篇,共計232473個字符,并建立了一個微型語料庫。對每篇中的引用情況進行統計與分析,試圖回答下列三個問題:

(1)習近平各類場合演講話語引用頻率與引用來源有怎樣的特征?

(2)習近平各類場合演講話語引用采用了怎樣的方式?

(3)習近平各類場合演講話語引用建構了怎樣的語用身份及產生怎樣的語用功能?

(二)研究方法

按照引用頻率、引用來源、引用方式、引用功能四個維度,依托楊莉芳(2017)演講話語引用分析框架,對習近平演講中的引用進行分析。

三、結果與討論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在外交、黨政、教育、法治、科技5大類語境的52小類中,54個引用內容出現超過2次以上(含2次),在所有引用內容中占比13%;從54個引用內容來看,發現同樣的引用內容用于三種語境的有1次,用于兩種語境的有23次(外交和黨政:12次;外交和教育7次;黨政和教育:3次;外交和法治1次),用于一種語境的有30次(外交22次;黨政6次;教育2次)。

“引用”的內容可分為“故事”和“話語”兩類,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提及并沿襲至今。從52篇演講辭中引用內容的類型看,也存在“故事”和“話語”兩種,前者包括故事(成語故事,1.7%),后者包括古文古詩詞(72.51%)、名人名言(14.36%),俗語諺語(8.27%),歌曲(0.73%),對聯(0.73%),銘文(0.24%),法規(0.24%),其它(電視節目,術語等,1.22%)??芍^引用內容范圍覆蓋廣,內涵豐富。習近平身份在包含豐富內容的語言中也得到有效建構。

(一)引用頻率和來源

52篇演講可分為52種不同的講話語境,包括外交類、黨政類、教育類、法治類、科技類5大類。據統計,共有411次引用(含重復引用),一篇演講中最多出現引用次數41次,最少出現1次;引用時,直接明確被引者(人名或書名)達72次,占比18%,如“魯迅先生”、“拿破侖”等;沒有明確被引者達223次,占比54%;明確部分信息達116次,占比28%,如“古人”、“有人”、“國外教育家”、“人們”、“中國古話”、“中國俗語”、“中華文化/自古/民族”等。具體見表1。

據上表統計來看,被引者身份多是真實世界名人(87.44%),時期以古代(70.29%)為多、領域中以文學(涵蓋詩、詞、劇,31.93%)領先,國籍分布以中文為主。除了在外交場合下習近平以國家主席身份演講會有引用訪問國的名言外,無論在跨文化交際還是國內交際中,都多以引用中國名人名言為主。其中,引用古代詩人、文學家、思想家的名言為多,這體現了習近平身為國家領導人的文化修養和造詣,對中國文化的間接宣揚與傳承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說明國家領導人對跨文化交流中母語身份的認知以及傳播己方文化的強烈意識。同時,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多引用也反映了當下全國上下對國學的重視,對自身文化認知及傳播的意識越來越強,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節目對古代詩詞的傳播與創新。

(二)引用方式與表現手段

Barks和Watts(2001)把引用分為釋義、概括和直接引用,即“三元模型”(triadic model)。集前人研究和收集語料的綜合情況來看,本文將習近平引用方式分為插入引用(62%),直接引用(26%),翻譯引用(8%),對照引用(3%),概括解釋引用(1%)5種方式。其中,插入引用和直接引用位居前兩位,反映出此兩種方式在演講中是最為常見的方式,這分別類似于大學生英語演講中隱源引用和明源引用兩種引用方式(楊莉芳 2017)。不同之處在于,習近平演講中插入引用比例大于直接引用,而大學生英語演講中明源引用多于隱源引用。

在收集的所有引用語料中,直接引用主要通過以下語言手段表現:“**所言”、“唱道”、“**說過”、“有詩云”、“有句民諺叫作”、“有句諺語說得好”、“所說的”、“曾經提出”、“中國有句古話”、“常言道”、“有句諺語”、“鐫刻著這樣一句話”、“**說”,“曾經說過”、“中國有句諺語,叫做”、“中國古人說”、“中國古語說”、“古人講”、“**講的一段話”、“正如**所說”、“**就說”、“**曾表示”、“認識到了這個道理”。

插入引用主要是不明確話語為引用內容,直接植入演講內容,如“‘風物長宜放眼量。企業家的眼界決定境界、作為決定地位。希望企業家們‘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時一事的干擾因素而裹足不前……”;或通過某種語言手段表現出來,如“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的“可以說”,“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敝械摹罢^”。

(三)引用功能與身份

Tracy (2002:17)認為身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們在任何交際發生前就已擁有的穩定特征;二是身份可以通過話語實現,它可以隨著交際場合變化而變化,這時的身份是動態的、情景化的。因此,身份也可以看作是地位或者角色。

以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講話中的“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為例: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仨殘猿滞酃矟?、互信互利的理念,擯棄零和博弈、贏者通吃的舊觀念?!?/p>

“兼愛”是墨子社會倫理思想的核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救世情懷。習近平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生動、準確、清晰地表達了中國立場,先是以國家主席的身份向世界發聲,在演講進行的過程中,通過引用墨子的話向他人展示了獨特的自我,有效地支撐了“促進開放合作”的論點并凸顯了互聯網大會的主題,也建構了身為中國人的個體身份。

以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講話中的“長江后浪推前浪”為例:

“我國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這是‘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歷史規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青春責任?!?/p>

此例為教育語境,習近平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身份同優秀青年代表會談,對他們給予厚望。在引用劉斧《青瑣高議》中的 “長江后浪推前浪”時,也建構了作為上一代優秀青年的個體身份,包含了學長對學弟學妹的殷切希望,更有一種親切感。

以習近平2014年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中的“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為例: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秦俑,人們稱之為‘地下的軍團。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之后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p>

此例中,習近平以國家主席的身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法國演講,引用法國前總統的話,體現了引用的適切性,并有效地對教科文組織為保存和傳播中華文明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引用前用“大家都知道”,凸顯了習近平身為“大家”中的一份子的個體身份。

四、結語

本文研究發現:從引用頻率和來源看,被引者身份多是真實世界名人,引用古代詩人、文學家、思想家的名言為多;引用方式以插入引用和直接引用為主;引用功能有向聽者傳遞更多的信息,有展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風采,有向青年人給予殷切希望,有鼓勵黨員干部多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在不同場合下多重語用身份的建構,習近平將自身身份和國家身份融為一體,展現出身份建構的內涵及其國內外影響力。

以上研究也為演講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啟示:話語引用的教學內容應當包含在中英文演講課程之中,以點帶面,逐步提高學生有效使用話語引用,進而能正確、生動、清晰、適當表達思想、為演講主旨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并形成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觀,構建包含雙方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跨文化交際語境。

參考文獻:

[1]Barks,D.& P.Watts.Textual borrowing strategies for graduate-level ESL writers [A].In D.Belcher,& A.Hirvela( eds.).Linking Literacies: Perspectives on L2 Reading-Writing Connections [C].Ann Arbor,MI: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1:246-270.

[2]Mazer,J.P.& S.Titsworth.Passion and preparation in the basic course: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ego-involvement with speech topics and preparation time on public-speaking grades [J].Communication Teacher,2012(4):236-251.

[3]Schreiber,L.M.,G.D.Paul & L.R.Shibley.The Development and test of the public speaking competence rubric [J].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12(3):205-233.

[4] Tracy,K.Everyday Talk: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 [M].London:The Guilford Press,2002.

[5]陳新仁.語用身份:動態選擇與話語構建[J].外語研究,2013(4):27-32.

[6]何自然.什么山上唱什么歌_社會語用身份建構與認同[J].外國語文研究,2015:12-19.

[7]王德春.大學修辭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03.

[8]楊莉芳.中國大學生英語演講話語引用特征研究[J].外語教學,2017(2):55-59.

[9]葉萍.同伴互評法在英語演講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外語教學,2014(4):46-50.

[10]張冬玉.英語演講與語言能力的培養——一項綜合英語課程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J].外語教學,2007(3):56-59.

[11]趙永青,陳婧,黃滔,秦麗莉.基于評價系統的EFL 演講者話語身份構建研究[J].外語教學,2012(2):22-26.

作者簡介:程艷(1982—),女,安徽無為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語用學。

基金項目:安徽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重點項目(gxyqZD2016579);安徽省智慧課堂試點項目(2017zhkt426);校級科研重點項目(2018xjzdky02)。

猜你喜歡
身份建構
身份自我建構: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發展歷程
《女勇士》中的華裔女性身份建構問題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創傷與身份建構
游戲中的自我追尋與身份建構
新媒介環境下網民集體認同感的自我建構
中學英語女教師在課堂中的身份建構
復雜身份建構的見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