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財業務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析

2018-11-12 11:19卜振興
理論觀察 2018年6期
關鍵詞:金融監管實體經濟

卜振興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而資管業務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銀行理財作為資管市場的代表,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本文首先回顧了理財業務發展的現狀;其次分析了理財業務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具體表現;同時提出了如何更好地發揮理財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最后對銀行提高相關能力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理財業務;實體經濟;金融監管

中圖分類號:F8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6 — 0095 — 03

2018年4月份,人民銀行聯合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匯局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在意見中明確提出“堅持服務實體經的根本目標?!边@也是前期監管政策反復強調的內容。從2004年我國第一支理財產品發售,距今約13年,理財產品的規模迅速擴大,發展迅猛,已經成為社會融資的重要渠道之一。理財在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上的作用也在逐步顯現,如何更好地發揮理財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至關重要。

一、理財業務發展現狀

在分析理財業務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之前,需要首先對理財業務發展的現狀進行簡要梳理。

(一)業務規模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2017年度上半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和wind數據庫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6月底,全國55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為8.58萬支,存續余額為28.38萬億元。

從上圖可以發現,資金余額從2007年的0.53億元增長到2016年29.05億元,增長了54.81倍,年均復合增長56%。而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從2013年的44525支增長到了2016年的74200支,增長1.7倍,年均增長19%。理財產品的快速增長在數量和金額上都表現的非常明顯。

(二)運作模式

截止到2017年6月底,我國存續的近30萬億的銀行業理財產品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一是,個人理財產品占比最大,同業理財占比有明顯下降。統計數據顯示,一般個人類產品存續余額為13.14萬億元,占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46.3%,與2016年年底基本持平,略有下降;金融同業類產品存續余額為4.61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16.24%,較2016年年底下降4.37%。金融同業理財規模的下降和二季度頒布的一系列監管措施有密切關系。個人理財產品占比的不斷增加,反映了居民的投資意識不斷增強(謝綿陛,2018〔1〕),這為理財市場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保本理財產品的占比有小幅上升,但是從2014年以來的月度數據來看,保本產品的占比整體呈現下降的趨勢。截至2017年6月底,非保本產品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76.22%,占據目前理財產品的絕對比例。盡管如此,保本理財產品的規模仍然保持較高水平。剛性兌付問題一直是困擾金融行業發展的難題(陶玲,2014〔2〕),從保本理財產品的占比上來看,近30%的產品仍然是保本型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勢在必行。

三是,國有行和股份行占比較大,但是城商行、農商行等機構的增幅較為明顯。以2016年底為例,國有大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9.43萬億元,占比32.46%;股份制銀行存續余額為12.25萬億元,占比42.17%;農村金融機構存續余額為1.6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79.87%。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渠道廣、品牌影響力大(楊俊等,2015〔3〕),占據了理財產品市場上絕對的優勢。但是城商行和農商行由于其極具競爭力的收益水平、靈活的銷售策略、立足本土市場等的優勢(王劍,2017〔4〕),理財規模仍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二、理財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理財與實體經濟之間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理財資金通過投資債券、權益類資產、非標準化債券、金融衍生品等直接和間接的將資金注入實體經濟,從而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一)總體情況

在分析理財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前,首先要界定屬于實體經濟的范疇的投資類型和投資對象。從理財資金的投向來看,理財資金投向包括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現金及銀行存款、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投資、公募基金、金融衍生品、代客境外理財投資QDII、理財直接融資工具、信貸資產流轉項目、商品類資產、另類資產等。其中,債券、銀行存款、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是投資占比最高的幾類資產。按照中國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的定義,除了貨幣市場工具、現金及存款、公募基金、代客境外理財投資QDII、以及部分權益類投資等沒有直接投入實體經濟外,其余類型都屬于實體經濟投資的范疇。

從投入實體經濟的資金總規模上來看,截至2017年6月底,有20.93萬億元的理財資金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投向了實體經濟,占理財資金投資各類資產余額的73.42%,較年初增加1.28萬億元,增幅為6.51%。

從上圖可以發現,銀行業理財資金投入實體經濟的規模是逐年上漲的。由2013年的6.92億元,上漲到了2017年上半年的20.93億元,增長了3倍左右。從理財資金投資的占比來看,理財資金中投入實體經濟的占比保持在65%以上,其中2016年中時占比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下滑,主要原因在于理財資金中投資于同業理財和同業存單等的規模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上漲。由此,也引發了監管層對于同業理財空轉的關注(袁志剛和袁婷,2017〔5〕)。而一系列的政策頒布實施后,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2017年上半年,理財資金投向實體經濟的占比明顯升高,一舉突破了70% 的水平,理財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更加明顯。

(二)投向結構

從有統計數據的年份來看,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投向實體經濟的理財資金涉及國民經濟90多個二級行業分類,其中規模最大的五類行業為:工程建筑業、房地產、公共設施、電力熱力生產供應和道路運輸等行業,前五類行業占比為51.54%。

投資于重點監控行業和領域,如“兩高一?!毙袠I、房地產行業和政府平臺行業的資金占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截至2016年6月底,理財資金投向重點監控行業和領域的資金余額為2034.9億元,占比為0.77%。下圖給出了自2012年以來,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于重點監控行業的規模和占比情況。

從上圖可以發現,自2012年至2016年上半年,重點監管行業和領域的投資規模和投資占比都呈現下降趨勢。2016年上半年,投資于重點監管行業的投資規模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漲,導致了監管機構對于理財市場的調控和整頓。從走勢圖我們可以發現,政策調控對于理財資金的投向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三、產品和投資需要不斷完善

金融的本質是資金融通(王國剛,2011〔6〕),因此服務實體經濟才是回歸金融本源。近年來金融改革不斷推進,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化等進程不斷加快,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也逐步構建起來。一方面,隨著金融的不斷發展,其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和支持作用也將持續強化。另一方面,金融發展的新形勢和監管的新方向對理財業務發展和理財投資也提出了新要求。具體而言,其表現如下:

(一)加快銀行理財產品轉型

理財業務的本質是代客理財,投資人獲取與風險相對應的投資收益,而銀行扮演的是管理人的角色。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應該實現理財業務風險與銀行經營的風險隔離。從目前發行的理財產品來看,按照是否保證收益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非保本產品又分為非保本預期收益型和非保本凈值型產品,其中最能體現風險和收益與銀行業務隔離的就是凈值型產品。銀行理財產品由預期收益率型向開放式凈值型轉化為大勢所趨。但是,目前保本型理財產品的占比接近30%,而在非保本的理財產品中,又有很大比例是預期收益型的產品。因此,理財產品的凈值化之路任重道遠。為了實現理財產品的轉型,一方面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培育投資者的投資風險意識;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政策引導,促使商業銀行向凈值型產品轉型。

(二)豐富銀行理財產品類型

如果說加快產品轉型調整的是理財資金的結構,豐富產品類型則是增加了資金來源。市場上融資的渠道有很多,除了基金產品、信托產品、保險產品和傳統的存款等方式外,還有很多新興的資金融入渠道。理財產品由于參與門檻較低、風險水平較低等因素,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但是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投資者的金融投資需求在不斷提升。豐富理財產品的類型,才能迎合投資者需求,擴大融資規模,為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支持。為了豐富理財產品的類型,一方面,銀行要廣泛借鑒和研究已有產品,總結和發現產品優勢和弊端;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客戶需求,做好客戶調研,有針對性的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結合兩方面的因素,從收益類別、運作模式、風險等級、期限類型、起售金額等要素入手,并結合客戶的需求,設計出多層次、多樣化、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類型豐富和產品轉型可以擴大資金規模,優化資金結構,能夠為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打下基礎。

(三)維持投資實體資金規模

自2013年以來,理財資金投資于實體經濟的占比除2016年上半年占比下滑至60.74%外,其余時間基本維持在67%-74%之間。2016年理財投資與實體經濟的占比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其中約30%的資金投資于非實體經濟領域,尤其是同業理財和同業存單規模出現了大幅度增長。投資于非實體經濟占比的過快上漲,引起了監管機構對資管業務的關注。2017年3月份銀監會辦法了《關于開展銀行業“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銀監辦發〔2017〕46號)專門針對套利行為進行專項治理。尤其嚴查理財空轉、同業空轉。經過前期的治理和整頓,截止到2017年6月底,理財投資實體經濟的占比達到了73.42%,理財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為了充分發揮理財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需要政府對理財資金的投向進行引導,除維持流動性外,將理財資金盡可能多的投向實體經濟,減少空轉和套利。

(四)優化理財資金投資結構

理財資金投向實體經濟不可能大水漫灌,需要優化投資結構,將有限的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最急需的領域和行業。理財產品的投資結構包括行業領域結構、品種結構、區域結構、期限結構等。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銀行基本能夠遵守宏觀政策調控的指引,投資于重點監控行業和領域的資金量和占比均有所減少,資金投向與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基本保持一致。從投資的品種結構來看,目前投資類型還較為單一,主要為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較少投資股權類的創新性資產。商業銀行需要突破傳統的單一投資類型、同質性資產組合的業務模式,發揮內外部優勢,為實體經濟提供綜合性的金融服務方案。區域結構和期限結構方面:一是要堅持政策調控,將資金引導至實體經濟發展最需要的區域。二是要實現期限結構的優化,防范風險,同時要結合實體企業對于流動性要求和資金需求,進行合理的配比。適當參與股權投資和長期債權投資,改善企業資產負債結構,適應實體經濟發展需要。

最后,理財資金投資實體經濟還需要減少不必要的通道和過橋環節,減少套利機會,降低融資費用,更好的為實體經濟服務。

四、結語

截止到2016年底,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20.21萬只,累計募集資金167.94萬億元,而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總額為60.6萬億元,遠超固定資產投資需要的資金。如此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市場,如果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領域,而是在金融市場內部的不同機構之間相互拆借,擊鼓傳花,必然造成金融杠桿和金融泡沫,最終危機金融安全。因此,研究和分析理財資金投資實體經濟的問題顯得至關重要。

商業銀行為了發展理財業務,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需要著重加強以下能力的建設。第一,產品設計能力。商業銀行應密切關注市場,深入挖掘投資者需求,篩選、比較和整合現有理財產品的優勢,設計出更加符合投資者需求的產品,為客戶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類型供客戶選擇。第二,營銷推廣能力。提升營銷推廣能力,首先,需要深入分析理財產品的特點,掌握理財產品的特性;其次要加強對銷售人員的培訓,抓住客戶投資的痛點和難點,有針對性的進行營銷;最后要構建理財銷售的渠道,充分發揮新媒體在銷售渠道中的重要作用。第三,資產配置能力。首先要積極追蹤和了解最新的投資品種;其次,研究分析在不同場景下,最優的資產配置比例;最后,抓住市場機遇將資金配置到合適的投資品種上。第四,信息挖掘能力。這里的信息挖掘能力不僅指挖掘市場投資機會的能力,也包括挖掘政策信息的能力,與國家的金融政策保持一致。

〔參 考 文 獻〕

〔1〕謝綿陛.庭債務收入比的影響因素研究——來自于微觀調查數據的證據〔J〕.中國經濟問題,

2018,(01):62-72.

〔2〕陶玲.深化改革是金融市場穩定的根本〔J〕.中國金融,2014,(18):32-34.

〔3〕楊俊,邵漢華,廖嘗君.銀行競爭環境下資本緩沖行為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15,(02):82-93.

〔4〕王劍.農商行路在何方〔J〕.銀行家,2017,(08):102-105.

〔5〕袁志剛,袁婷.中國式金融擴張的渠道與風險積累的實質〔J〕.學術月刊,2017,(11):34-48.

〔6〕王國剛.簡論貨幣、金融與資金的相互關系及政策內涵〔J〕.金融評論,2011,(02):1-21+123.

〔責任編輯:孫玉婷〕

猜你喜歡
金融監管實體經濟
關于全球低利率問題的若干思考
電商發展過快的成因及對經濟的影響
我國中央銀行金融監管模式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
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反思
互聯網金融監管原則與新模式研究
虛擬資本理論發展探究
論金融監管與金融行政執法風險防范
淺談我國實體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實體經濟在金融支撐下的重要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