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中性別文化的剖析與優化

2018-11-12 11:16孫悅含
江蘇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關鍵詞:性別角色家庭教育幼兒

孫悅含

摘要:家庭教育是影響幼兒性別角色形成的重要因素。從性別文化的角度看,家庭教育中存在雙親參與的失衡化、教育方式的定式化、玩具選擇的機械化、社會角色的“典型化”、環境布置的單一化等問題。優化家庭性別文化,豐富幼兒的性別角色,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改變傳統分工,強化父親的教育功能;跨越性別鴻溝,挖掘幼兒的多元潛能;淡化玩具區別,培養幼兒的雙性愛好;慎選社會角色,深化幼兒的性別認知;采用平衡設計,淡化環境的單一影響。

關鍵詞:家庭教育;性別文化;性別角色;幼兒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7A-0020-04

性(sex)和性別(gender)概念不等。S.德拉梅特曾對這兩個概念做過界定,認為性是男女生物特征上的區別;但性別是一切非生物上的差異,例如衣著、態度、興趣等[1]。也就是說,幼兒擁有生物上染色體所代表的性恒常不變,但性別是通過社會影響所生成,教育不當,就可能發生偏移。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當人格發展的某一階段發展停滯時,不僅會使現階段發展出現異常,也會使往后發展階段出現紊亂[2]。幼年是人性別角色形成的關鍵期,幼兒性別塑造出現問題,影響可能是深遠的。因此,在兒童幼年時就進行針對性的性別角色教育刻不容緩。家庭,作為幼兒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包含了一些隱性的干擾性別角色形成的因素。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從性別文化的角度出發,剖析家庭教育中影響幼兒性別角色形成的因素,并探尋最有利于幼兒性別形成的途徑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中性別文化的剖析

家庭作為一個集體,由不同個體組成,這些個體有相異的認知標準和處事準則,其中影響幼兒性別角色發展的因素更是多元。

(一)雙親參與的失衡化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參與嚴重不均。傳統的性別分工認為“男主外,女主內”,因為身體素質的差異,女性更適合撫育孩子。在幼兒未出生時,與母親形成以臍帶聯結的共生關系,這種關系比直系血緣關系更為親近。在嬰兒時期,母親乳汁通常是孩子的主要食物。由于幼兒早期少食多餐的能量補給規律,孩子和母親之間的聯系更多,對母親產生信任感。在往后的相處過程中,女性角色天生的溫柔、細心、體貼會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認知,滿足幼兒最初的情感需求,得到幼兒更多的依賴。由于母子間這種隱秘又偉大的聯系,很多家庭沿襲了傳統家庭分工模式,主要由母親撫育孩子,父親則擔負給家庭帶來更好物質條件的責任,在幼兒的生活經常缺席。例如:父親很少去幼兒園參觀、接送孩子、和老師交流;在家庭中,他們很少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帶領孩子游戲、教他們為人處世。

(二)教育方式的定式化

由傳統的社會分工所形成的刻板印象認為,男性應該理性、勇敢、剛強,女性應該溫柔、善良、美麗。這種刻板印象會讓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根據子女的性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認為“男孩要放養,女孩要靜養”,對女孩的限制要比男孩多。比如:男孩要和伙伴出去玩,家長往往會給予更多自由,而女孩通常沒有這種待遇。在評價上,家長的評價標準則偏向女性化,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安靜、懂禮貌、順從的,但男孩天性中就帶有好動因子,喜歡以拆玩具的方式表現自己的好奇,以跑來跑去釋放自己的精力。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幼兒非常在意大人的一些舉動,也很樂意聽從成人的指令,家長絕對無法想象,孩子的內心其實已經做好了服從的準備[3]。當家長用與幼兒心理需求相反的方式來要求幼兒時,為了配合家長需要,男孩會選擇壓抑自己天性,向女性化方向發展。在未來期望上,家長的天平通常向男孩傾斜,會給予男孩更多的愛和關懷,把更多資源留給男孩,造成家庭中子女擁有資源的不均衡。

(三)玩具選擇的機械化

對幼兒來說,游戲是他們的基本活動。家長對幼兒玩具的選擇以及由此帶來的幼兒對游戲伙伴的選擇,會影響最初性別角色的形成和性別認知的建立。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會偏向為幼兒選擇符合他們性別特征的玩具。有研究表明,父母給男孩買的玩具占比較高的依次是汽車、槍、變形金剛、智力玩具和圖書;給女孩買的玩具占比較高的依次是布娃娃、智力玩具、電動動物、汽車和圖書[4]。這些玩具有很明顯的性別導向:男孩的玩具多和英雄、機械有關,他們在玩的時候,活動性更強,能發展愛動、拼搏、勇敢等男性特征;而女孩的玩具和家庭生活有更大聯系,女孩在玩玩具的過程中氣氛安靜平和,會培養耐心、細致、溫柔等女性特征。

由于家長給幼兒選取的玩具具有性別傾向性,幼兒在選擇玩伴的時候,也會帶有很強的性別傾向性。有手槍的男孩會選擇有手槍的男孩一起玩情景游戲,或是和有變形金剛的男孩交換玩,他們很少去找女生一起玩洋娃娃,因為這類玩具他們不熟悉。個體經驗的熟悉程度是影響個體產生興趣的因素之一,當玩具具有單一性時,幼兒玩伴的性別也將具有單一性。

在幫助幼兒分配情景化游戲的角色時,家長傾向按照性別來分配角色。比如護士、教師等職業讓女生來扮演,警察、偵探等角色讓男孩來扮演。當幼兒接觸到的大部分是同類角色的時候,他們也會形成自己的性別認知,這種性別認知一旦建立,就會被幼兒自覺維護。例如當小女孩想加入警察游戲中去,首先站出來反對的通常是男孩團隊,女生團隊也會加以勸阻,因為他們會認為女生行為是對他們所堅守的性別文化的一種“背叛”。

如果玩具和玩伴都具有單一的性別特征,會使雙性化教育大大受阻,男生更為男性化,女生更為女性化,二者的性別角色優勢難以得到互補。

(四)社會角色的“典型化”

幼兒受社會角色的影響很大,報刊書籍是幼兒認識社會角色的重要途徑。但在當前的報刊書籍中,為了追求角色形象的典型性,在社會角色身上賦予了很多性別固化觀念。這些觀念會影響幼兒對社會角色的認知,使他們對男女的性別特征形成固化觀念。

在童話故事書中,最受歡迎的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海的女兒》等,女主人公往往是纖巧、善良、柔弱,等著高大威武的王子去拯救或垂青。這些描述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形成女性就是脆弱需要保護,而男性一定要有力量的固化概念。而在《小紅帽》《小兔兒乖乖》《小蝌蚪找媽媽》等故事中,與孩子相伴的大多是母親,母親是孩子最親近的家人,潛移默化中使幼兒忽視了父親角色的存在[5]。

在新聞報道中,領袖人物、成功人士大多是男性,女性往往出現在報刊的娛樂和情感版面。家長為了給幼兒樹立榜樣,經常會從新聞報道中選擇成功人物來教育孩子,但其中隱含的男性傾向會誤導幼兒的性別認知,認為男性相對聰明、果斷,更能成大事。

在幼兒教育教材中同樣存在很多性別固化觀念。幼兒教育教材所呈現出來的男女的優缺點,受到了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如:男孩優點是聰明能干、責任心重、獨立自主,缺點是不遵守紀律、調皮、好動、霸道;女孩優點是勤勞、溫順、心地善良,缺點是貪心、兇狠、愛哭[6]。這些性別優缺點會無形之中被幼兒所吸納,從而造成性別角色極端化。

(五)環境布置的單一化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之中提高認知水平的。家庭環境的布置往往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性別角色形成。

在房間色彩選擇上,家長會遵循傳統的性別認知。例如:通常情況下,女孩的房間是粉色的,會有蕾絲、絲帶;男孩的房間較多用藍色,裝飾相對硬朗。有研究表明,嬰兒出生時是沒有顏色偏好的,在其成長過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特別是環境)的影響,女孩會慢慢開始喜歡粉色,如粉藍、粉黃等柔和的顏色;男孩漸漸地更傾向于喜歡深色,如深藍、深灰等炫酷的顏色。

二、家庭教育中性別文化的優化

1974年,美國的心理學家貝姆(Sandra Bem)提出雙性化教育,認為現代社會需要兼具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的雙性人才。在家庭教育中,優化家庭性別文化,對于雙性人才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

(一)改變傳統分工,強化父親的教育功能

傳統的社會分工源自當時社會需要:男性由于身體壯碩,承擔起保衛家園的責任;而女性由于其獨特的哺乳能力,擔任照料孩子料理家務的角色。在現代家庭中,這樣的分工已越來越不適應,需要進行家庭分工的重構,強化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功能。

一方面,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負起同等的責任。父親應更多地參與到幼兒活動、游戲、睡前故事等一日生活中去,讓幼兒在與父母的交往過程中既能形成男性理性、果斷、勇敢等人格特征,又能擁有女性溫柔、細心、耐心等特征,從而形成雙性化人格。另一方面,在幼兒性別角色建立的過程中,父親甚至要比母親付出更多。弗洛伊德認為,男性兒童在童年時期由于戀母情結會產生“閹割焦慮”,而女性兒童由于戀父情結會產生“陽具妒羨”。當父親存在時,其強有力的男性角色會使幼兒在恐懼和激勵的雙重影響下,性別認知向同性的父親或是母親靠近。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可以充當幼兒性別形成過程中的修枝者,引導幼兒發展完善人格。

(二)跨越性別鴻溝,挖掘幼兒的多元潛能

不可否認,男女性別差異在認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都有體現,男女在性別上具有各自的特點與優勢;但這種差異是相對的,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不應采用固化的思維方式。例如,認為女孩邏輯思維差,就認為其天生如此而不予訓練。幼兒年齡尚小,發展具有很多可能,只要家長給予適當的教育,幼兒的很多弱項也可以發展起來。

首先,家長應該給予幼兒全方位的教育,讓幼兒接受各方面的影響,從而實現取長補短,即既保存了自我本性的優勢,又擁有了異性的強項。其次,很多幼兒一出生可能就帶有異性的優勢,例如有些男孩天生就比較細心,觀察力強。家長不能因為傳統的觀念中男孩沒有這一優勢就不給予重視和加強,把幼兒的發展固化在一個狹窄的空間里,而應因材施教,進行揚長教育。最后,在教育觀念、評價方式、未來期望等方面,家長要樹立平等的觀念,采用最適宜的教養方式。例如,對男孩進行約束的時候,不應只用“乖巧”“安靜”等作為準則,要多考慮男孩的特性,之后再提出適宜的要求。

(三)淡化玩具區別,培養幼兒的雙性愛好

家長對玩具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幼兒性別認知,因此家長在為孩子選擇玩具時理當保持中立態度,提供多種玩具,豐富幼兒體驗。家長可為女孩買手槍、變形金剛,培養她們主動、勇敢、敢于挑戰的心理;也可給男生買各種娃娃玩具,讓他們更為體貼、細心、富有耐心。當幼兒接觸到不同類型玩具的時候,他所開展的情景性游戲活動也會有不同性別的小伙伴加入。Martin和Fabes的研究顯示,兒童與同性玩伴相處時間越長,越容易造成其性別刻板印象[7]。當男孩和女孩合作增多時,他們就能互相從對方身上學習自己缺少的優勢能力。在家長干預角色扮演方面,家長可以讓幼兒體驗不同的角色,可以讓女孩嘗試扮演警察、消防員,男孩嘗試扮演護士、教師等職業,深化幼兒對職業的認知,不再為某些職業定性。家長需在這些無性別差異的活動中讓幼兒明白男女在身心上可能存在的細微差別,但這種差別影響很小,且并非永存的,而是可以改變的。

(四)慎選社會角色,深化幼兒的性別認知

社會角色的力量不可小覷,幼兒對社會角色最初的性別認知就是來自父母所講述的真實或虛構的故事。為了深化幼兒的性別認知,家長需要把男女性別平衡化思想滲透到故事中去,幫助幼兒規避那些刻板的性別印象。

童話故事一般來自古代,那時的性別角色教育所提倡的是極度的男性化或極度的女性化,認為擁有這樣單性化人格的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因此童話故事中的女子會極度柔美,而男子大多英勇無比。作為家長,在選擇故事的時候并不是要完全規避這種人物設定,但需要告知幼兒,并非只有男性才是勇敢的,也并非只有女性才是柔美的,男女的角色特征不是絕對的。

在利用新聞報道的人物形象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的時候,家長需要折中選取,既不要全是男性,也不要全是女性。要讓幼兒明白,每一種性別都有其優勢,但這種優勢并不固定,男性也可以因為溫和細心取得成功,女性在數理邏輯上也能夠獲得認可。

(五)采用平衡設計,淡化環境的單一影響

家庭是幼兒每天生活的地方,家庭環境的布置也要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在幼兒房間及其日用品的顏色選擇上,男孩不要一味地為其選擇代表剛強、堅硬的顏色,女孩也不要局限于粉色,這些顏色的偏好實際隱藏了家長心理上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在裝飾品的選擇上,家長應充分尊重幼兒的想法,不能僅因自己對性別的主觀認識而使用蕾絲、蝴蝶結或汽車、機器人等具有明顯性別傾向的元素,這種具有傾向性的裝飾品的過度使用,也會影響幼兒性別角色建立。

參考文獻:

[1]黃宗凱,趙紹成.社會學概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34.

[2]劉桂春,王雙全,趙曉英.新編心理學教程[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4:199-200.

[3]蒙臺梭利.蒙臺梭利的教育[M].宿文淵,譯.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187-189.

[4]郭華,李蘇,張瑜.關于家長選擇玩具的態度與幼兒性別角色社會化關系的調查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1996(03):47-50.

[5][6]彭燕,杜學元.對當前幼兒園性別教育的幾點思考[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4(01):140-142+155.

[7] Martin, C. L.,Fabes, R. A. The Stability and Consequences of Young Childrens Same-sex Peer Interactions[J].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2001(37):431-446.

責任編輯:楊孝如

猜你喜歡
性別角色家庭教育幼兒
幼兒美術作品選登
幼兒優秀作品欣賞
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英國擬禁廣告中做家務都是女性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影響幼兒性別角色認知發展水平的因素
當前幼兒社會性發展新現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