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國際報道:如何“深起來”“銳起來”

2018-11-18 20:23吳黎明
中國記者 2018年2期
關鍵詞:時評新華社欄目

□ 文/吳黎明

一、堅守導向意識:要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

什么是國際深度報道?通訊社作為消息總匯,傳統上是以消息為主。新世紀以來,新華社國際報道逐漸形成了以國際觀察、新華國際時評為龍頭,以綜述、新聞分析、特稿、現場目擊等為梯隊的深度報道集群。與普通的消息相比,深度報道體現的不僅是有效新聞信息,更多的是思想和態度。以中國視角看世界,從國際視野論中國,國際深度報道在新聞導向問題上有著比普通消息更鮮明的烙印。不能光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

怎么抬頭看路?就是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把黨性原則作為最高準則,把服務人民作為根本導向,把客觀真實作為基本要求,把“喉舌”功能作為職責使命。無論媒體技術發生怎樣變化,永遠要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從紛繁復雜的國際事件中抽取于我有利的因素,為我外交大局服務。

堅守導向意識有著現實必要性與時代緊迫性。近年來,隨著中國實力的上升,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和勢力開始在中國周邊做文章,東海南海常常無風波浪起,洞朗對峙平地起驚雷,朝鮮半島烏云密布,旗幟鮮明地維護國家利益是深度報道必須堅守的責任底線。當今世界并不平靜,中東北非亂局、伊朗核問題、歐洲難民危機、西方民粹風起、世界大國政局動向等都是各方關注的熱點,而國內許多網絡媒體往往跟著西方輿論走,新華社的深度報道要當仁不讓地出來澄清事實、明辨是非、發出中國觀點與中國聲音,引領、引導國內輿論,影響世界輿論。

二、堅守現有陣地:觀察要加深,評論要加強

國際觀察和新華國際時評是新華社國際深度報道的“雙子星”。新華社國際部專門成立了兩個處室歸口負責這兩個專欄的策劃、編輯與管理,效果顯著。新時期,堅守現有陣地是進一步拓展深度報道的基礎。

“國際觀察”專欄2001 年1 月成立,2006 年獲得中國新聞獎名專欄一等獎。17 年來,“國際觀察”作為新華社國際新聞報道的王牌欄目,一直是高質量的國際新聞報道深度稿件生產平臺?!靶侣劄橥?,時效為先,獨到為本;強化調研,巧設議題,凝練思想;中國視角,全球視野,轉承自如”——這是在國際觀察室擔任了十二年主任的包爾文同志的總結。

“新華國際時評”欄目創辦于2008年拉薩“3·14”事件之后中西輿論斗爭最為激烈之時。國際評論報道有效主導國內輿論,在國際輿論場上發出了中國強音,大大提高了新華社在國內外輿論場的地位。當下,國際時評室接近做到一日一評,平均采用家次82家,最高的被550多家采用。2014年,新華國際時評被評為中國新聞獎名專欄。2017年,新華國際時評欄目稿件《肆無忌憚的權錢“旋轉門”》榮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堅守現有陣地并不是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走”,而是要在原有基礎上開拓進取,不斷創新。轉作風、改文風,講傳承、求創新,這是國際深度報道順應新時代的必由之路。2017年,國際觀察室創辦了一個新的欄目“天下人物”,聚焦政治類名人,稿件生動活潑,有溫度有深度有情懷,越來越有影響力。國際時評室也銳意創新。從內容來說,從單一的批駁性評論拓展為四大類:一是弘揚主旋律類的正面評論,如配合十九大、高訪等,二是傳統批駁性評論,三是國際熱點事件評論,四是財經、科技、文化等專業性評論。從題材來說,發展了“快評”“短評”和新媒體“微評”,文風不拘一格,充分發揮了“短、平、快”優勢。占領報紙版面、占領門戶網站頭條、占領客戶端首頁成為“新常態”。

三、改革舊格局,開拓新天地

2017年5月,“阿爾法狗”打敗圍棋天才柯潔是人工智能的一個轉折性事件,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取代種種職業的大討論。對媒體人來說,人工智能寫新聞稿并非天方夜譚。另一方面,人民網、中國日報網、國際臺等主流媒體和新浪、網易、搜狐等商業媒體近年來開始抓國際新聞第一落點,紛紛翻譯外電外報,曾經由新華社獨家壟斷的國際消息已優勢不再。與此同時,隨著紙媒的衰落,地方報紙刊載新華社消息的比例也有下降。

面對多重壓力,國際新聞的生存空間大為壓縮,出路在哪里?怎么開拓創新?

一是改革現有消息寫作方式,在“倒金字塔”里添加獨家“新料”,在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這“新料”包括海外記者的現場觀察、現場采訪、第三方采訪和各方反應,讓新華社的國際新聞消息里有著不可替代的新內容。研讀幾大外電播發的報道不難發現,其消息稿已經不是純粹單一新聞事件的報道,而是通過滾動添加信息方式全方位展示新聞事件,有的甚至借用第三方口吻夾雜一兩句點評。換言之,消息已不再是個干癟簡短的“豆腐塊”,而是一個“五谷豐登”式的綜述。對國際報道而言,我們要對消息這一主力產品升級換代,在深度廣度和獨家性上全方位加強,在改文風上切實推進,洗刷蒙塵,在新時代重新熠熠生輝。

二是全方位開拓創新,加強深度報道。這種創新不僅僅是單一的創新,更是系統的創新,是格局的創新。這樣才能占領媒體創新制高點??v觀這些年媒體生態演變,讀者口味已經從初期“碎片化”轉變為追求深度。當下,除非是特大轟動性事件,簡短消息已經不能滿足網民們、讀者們的需要,刷屏之作、紅遍“朋友圈”的文章大都是深度作品。從國際新聞來說,消息也許可以翻譯照抄外電外報,而深度報道卻需要懂行了解情況的專家型記者才能操盤。新華社布點優勢和國際報道人才貯備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開拓深度報道就是將新華社的布點優勢發揮出來,在媒體競爭中占得上風。

四、開拓新品種,打造全媒體

從創新路徑上來說,一是開創新品種;二是加強融合報道,提升全媒體報道思維。這兩者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

從深度報道的策劃源頭起就樹立融合報道意識,文、圖、視頻多媒體并進,以全媒體報道思維打造各種深度報道欄目,從策劃、采訪、寫作、編輯各個環節真正適應新媒體智能化、移動化、可視化、社交化的發展趨勢,生產更多有料又有趣的適合輕閱讀、微傳播的國際深度報道新媒體產品。

近年來,新華社國際部加大了深度報道的開拓創新力度。僅2017年以來,就開創了“全球熱點”“天下人物”兩個深度欄目和“世界觀工作室”系列產品。

2017年6 月,國際部推出一檔主打融媒欄目“全球熱點”。稿件內容采取“模塊化”方式,由“新聞事實+深度分析+第一評論+背景鏈接”四個部分組成,一篇稿件中既有新聞事實,又有深度分析和點評。從采編環節來說,這有利于快速成稿,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從傳播效果看,這適應了新媒體時代用戶“一站式”閱讀的習慣。而且,該欄目定位為一檔“融媒欄目”,要求必須體現“融合”意識。稿件從開始策劃,就是文字、圖片、視頻同步進行,而且更強調新媒體優先——責任編輯要第一時間將文、圖、視頻一體化的融媒體稿件播發各新媒體平臺。

事實證明,該創新產品是成功的。欄目融媒體稿件在微信和客戶端平臺上的平均點擊量超過100 萬,通稿線路文字稿平均采用超過150 家,大大超過新華社通稿線路稿件的平均采用率。

2017年7月,新華社國際部成立項目制的“世界觀工作室”,主打中文點評欄目“90秒觀世界”和英文脫口秀“The Spark”,在對內對外報道的反哺和融合上實現突破,在話題引領和設置上進行創新,在新華國際公眾號、微博、海外社交媒體及企鵝媒體平臺發布,屢屢創造“現象級”爆款產品。比如,《90秒觀世界|給印度的三點忠告》播出后反響熱烈,同時反哺了通稿,被各大客戶端頭條轉引,被近360多家媒體采用。又比如,“The Spark”推出的《印中邊境對峙 印度錯在哪?》播出后引爆海媒平臺,“出口轉內銷”后迅速占據了國內各大新聞網站和客戶端的首頁,累計閱讀量突破千萬,成為了“現象級”爆款產品,獲中宣部閱評、國務院新聞辦領導、外交部等部委高度評價。

這表明,深度報道的融合創新潛力巨大,大有可為。展望前路,還有哪些創新內容與路徑。筆者認為,大力打造現場類、調查類深度報道是方向,這不僅能盤活新華社海外布點的優勢資源,體現新華社獨一無二的競爭力,真正體現新華社國際報道的不可替代性。

當前,許多國際問題往往撲朔迷離,各種說法在網絡上大行其道,穿破迷霧尋找真相日益迫切,而新華社恰恰有這個實力揭示真相,成為喧囂、混亂的輿論場中的一股清流。特朗普真的“通俄”嗎?日本人怎么看江歌案?海外中國貪官怎么藏身的?賈躍亭在美國是在躲債嗎?民粹主義波瀾在歐洲有多洶涌……隨便看一看近期熱點,許多調查類的選題可以信手拈來,每一個做出來都可以引發較好的傳播效果。國際深度報道的開拓還有諸多新路徑,創新永遠在路上。

猜你喜歡
時評新華社欄目
再創新高
時評的一般思路
關于欄目的要求
就事說理,激濁揚清——如何寫好時評作文
視界
應用“8K+5G”技術創新國慶閱兵報道——新華社的實踐與思考
欄目主持人語
“大師問答Ask the Guru!”欄目問答精選(二)
“剛剛體”走紅,新華社“小編”如何專業賣萌
欄目制,為什么這樣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