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血液循環”的教學設計

2018-11-20 02:28朱兆軍潘何偉
生物學教學 2018年11期
關鍵詞:血液循環靜脈流動

朱兆軍 潘何偉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中學 淮安 223001)

1 教材分析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血液循環”是蘇科版生物學七年級第16章第1節第3課時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分別是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以及體循環和肺循環中血液的變化。教學重點是概述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難點是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后者對學生來說,微觀、動態而且缺乏直觀印象和前科學概念。教學過程中通過播放視頻、觀察血液循環系統彩色插圖等直觀教學手段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到血液成分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 血液流經組織細胞時,與組織細胞之間發生了物質交換。這也是血液成分變化的轉折點。以此為突破口,攻克教學難點。

2 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并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體循環、肺循環的途徑和血液在循環途徑中成分的變化,建立血液是循環流動的科學認識觀,形成生物內環境調節和維持相對穩定的觀點。

(2) 通過角色扮演來模擬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培養觀察、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

(3) 通過仿做哈維實驗,初步養成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通過學習本節知識認同人體內血液是循環流動的。

3 教學過程

3.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某學生手背輸液的圖片,并提出問題:“如果某同學頭部受傷需要輸液,注射的部位在手背部的靜脈處,請問注射的藥物怎樣到達受傷部位呢?”引出本課主題“血液在人體內是如何流動的?”

設計意圖: 借助日常生活經歷——輸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本課課題。

3.2 補充科學史,建構科學認識觀 在人類探索生命的過程中,許多科學家都對這個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

3.2.1 補充蓋侖理論 介紹著名的蓋侖理論: 蓋侖認為血液是由肝臟產生,沿著靜脈系統流動到全身,后被靜脈末梢吸收,然后又重新被制造出來。教師進一步創設認知沖突: 哈維通過理論計算推測如果蓋侖觀點正確的話,那么肝臟每小時要造出相當于人體3倍重的血液,每天就要造出相當于人體72倍重的血液。這么多的血液“絕非消化過的食物所能供給”,所以除了循環往復之外,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做到。

3.2.2 仿做哈維實驗 自主學習教材中的哈維實驗。然后兩人一組,每組一根繃帶,仿做哈維實驗。教師繪圖來講演剛才的實驗原理,引導學生認同動脈中的血總是沿離開心臟的方向流動,靜脈中的血總是沿朝向心臟的方向流動。(實驗過程中提醒學生繃帶扎的時間不能過長,觀察到結果后立即解開!)

設計意圖: 以科學史為線索,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再引導學生仿做哈維實驗,教師繪圖講演實驗原理,多種學習方法逐步建立起血液是循環流動的科學認識觀。

3.3 自主學習血液循環的途徑 復習心臟各個腔室及相連血管的結構名稱及功能,觀看人體內血液循環的視頻。然后對照教材自學完成課堂練習(圖1),嘗試概述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思考并說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起點腔室以及終點腔室。

體循環的流經途徑:

圖1 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流經途徑

師生共同總結血液循環途徑的規律: 不管是體循環還是肺循環總是從“心室”出發,經過“動”“毛”“靜”,回到“心房”。

設計意圖: 以心臟的結構為教學支架,溫故而知新,引出血液循環的途徑。再通過視頻播放,引導學生初步建立血液循環途徑的感性知識。通過自學和完成表格厘清和建立前科學概念,最后總結規律。

3.4 合作理解血液循環的途徑 教師將課前制作好的血液循環彩圖(圖2),粘貼在黑板上。以6人為一小組,進行角色扮演。具體做法: 成員間輪流扮演紅細胞的角色,走在血液循環的陽光大道上,對照黑板進行講演沿途走過的路,其他組員認真聆聽,實時點撥,確保無誤。最后派一名小組代表上講臺講述。

圖2 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模式圖

設計意圖: 通過角色扮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血液循環的途徑。

3.5 小組交流,排異解難 結合黑板彩圖,學生分組思考并討論: 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進行有先后順序嗎?某同學在手背部注射的藥物,如何到達受傷部位?藥物最先到達心臟的哪個腔?教師引導并小結: 體循環和肺循環在心臟處匯合在一起,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二者的進行無先后順序。點滴注射的血管——手背靜脈,隸屬于全身各級靜脈的一處分支,注射的藥物進入此處后通過體循環到達受傷部位。在此過程中,藥物最先到達右心房。

設計意圖: 通過排異解難,修正學生對血液循環的認識,引導學生從前科學概念過渡到科學概念。

3.6 血液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播放血液循環視頻。然后重點以體循環為例,結合黑板上的彩色插圖(紅色表示動脈血,藍色表示靜脈血),引導學生思考: 血液在循環過程中,成分在哪里發生了變化?學生回顧毛細血管的作用,理解該處血液成分發生變化的原因和必然性。

教師小結: 在體循環中,全身毛細血管處的血液和組織細胞進行了物質交換。血液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進入組織細胞,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物進入到了毛細血管,使得鮮紅色的動脈血變成了暗紅色的靜脈血。

在充分理解了體循環后,引導學習小組利用知識遷移的方法,討論概述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注意仍然以肺部的毛細血管為突破口,以此來推斷血液成分的前后變化。

教師小結: 這也是血液循環系統對人體的作用: 供給機體各處組織細胞氧氣和養料,通時及時將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運走。

學生最后思考: 動脈中流的一定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一定是靜脈血嗎?肺動脈和肺靜脈中流的分別是什么血液?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完善概念中的特例。

設計意圖: 通過播放視頻、觀察血液循環彩色插圖等直觀教學手段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以毛細血管為突破口,攻克教學難點。

3.7 課堂小結,板書回顧 師生共同板書(圖3),回顧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圖3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血液循環的板書設計

4 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抽象、微觀,學生缺乏這部分內容的前科學概念和直觀印象,這是教學上的難點,也是學習知識的契機。在課堂形式上,通過視頻、彩圖等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課堂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習小組進行角色扮演、共同合作排異解難,在交流中相互啟迪,相互釋疑,在合作中共同提高。

課堂教學的目的除了引導學生掌握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先幫助學生建立血液是循環流動的科學認識觀。

然而觀念的形成需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 首先引導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否定錯誤觀念,認可新觀念,到實踐檢驗新觀念的正確,逐步建立起血液是循環流動的科學觀念。

猜你喜歡
血液循環靜脈流動
靜脈曲張術后深靜脈內徑及功能變化的研究進展
穿靜脈血流動力學對下肢靜脈曲張形成的影響
臍靜脈置管在危重新生兒救治中的應用
三維DSA重建用于評估髂靜脈壓迫病變嚴重程度
直立性眩暈怎么辦?
流動的畫
胃口不好可能因為鞋擠腳
利用建模學習 落實概念教學
為什么海水會流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