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收入最大化模型的農戶適度經營規模測算研究

2018-11-20 02:37馬澤玥吳紅霞
廣東農業科學 2018年10期
關鍵詞:經營規模潛江市農地

聶 艷,馬澤玥,譚 盈,吳紅霞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我國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問題[1]。隨著我國農業發展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新型經營主體大批涌現,農地流轉被認為是解決耕地撂荒及細碎化問題的一個有效措施,而農地規模經營則是提高農業技術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1-8]。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近幾年來我國農地流轉市場迅猛發展。數據顯示,1996年全國流轉耕地僅有2.6%,到2010年流轉比例增加到14.7%,2016年末流轉耕地面積占35.0%。作為農業大省和產糧大省的湖北,2016年末耕地流轉面積達108.87萬hm2,其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超過60萬hm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16.4萬個。要實現農地規模經營,須大力推動按戶連片、高效種養的經營模式,但多少算最優規模,能最充分地實現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等要素有機結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美國學者Heday最先運用生產函數理論對農業適度經營規模進行研究,并借助長期生產函數確定農業生產的最佳經營規模;隨后日本學者開始借助邊際分析理論和生產函數模型對土地適度經營規模進行定量分析,并首次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農業適度經營規模開展了實證研究[9-12];我國學者重點圍繞適度規模經營的必要性[1-3]、適宜度的測算方法[11-12]、適宜度分區[13-14]、不同類型作物的適宜規模[15-18]等開展了系列研究。雖然我國在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最優規模測算方法也比較成熟,然而農戶實現農業生產的收入最大化才是農地規模經營可行的重要前提,但有關基于農戶經營主體收入最大化的現實視角定量測算農戶適度經營規模的研究不多[12,18-20]。鑒于此,本研究通過深入調查集約化農區江漢平原潛江市農地各規?;洜I組織的經營狀況,以176份農戶調查樣本為基礎,借助C-D生產函數和收入最大化模型,定量測算并驗證了潛江市勞均和戶均適度經營規模,并提出了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探索農地適度規?;洜I發展路徑,提高農地流轉利用效率,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提供參考借鑒。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潛江市地處江漢平原的腹地,介于112°29′39″~113°01′27″E,北緯30°04′53″~30°38′53″N之間。全境地勢平坦,以平原為主,地形起伏較小,海拔26~31 m;水熱資源豐富,土壤類型多樣,耕地肥沃?,F轄7個辦事處、10個鎮、6個管理區(農場)、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土地總面積2 004 km2。當前潛江市主要以家庭農場或專業大戶(早豐王家庭農場,“農戶+農戶”方式)、農業專業合作社(金浪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華山水產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截至2017年11月底,潛江市17個鎮(處)、354個村,農戶家庭承包土地面積4.66萬hm2,承包農戶13.49萬戶,農村承包土地流轉面積2.34萬hm2,土地流轉率達50.3%,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1.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2.1 收入最大化模型 農戶是農地經營的直接主體,農業經濟生產過程中的行為主體,是農地利用過程的決策主體;農地適度經營規模實際上就是農戶在其利益最大化下采納的生產規模。本研究根據理性經濟人這一假設,利用收入最大化模型測算潛江市農地適度經營規模范圍[8-9]。

(1)農業生產函數兩邊取對數得到:

式中,R為農業總產值,P為農產品市場價格,Q為農產品產量,L為勞動力投入量,K為資本投入量(包括固定資本和可變資本),H為土地投入量,A為農業生產技術因素,K1為固定資本投入量(農用機械),K2為可變資本投入量(種子、化肥、農藥等),β1為固定資本產出彈性系數,β2為可變資本產出彈性系數,γ為土地產出彈性系數,μ為干擾項。

(2)農戶收入最優化公式

對農戶經營規模H一階求導得到農戶最優經營規模H*:

式中,NP為農業純收入,NPˊ為非農純收入,w為農業雇工工資,L為農業生產投入時間,r為農業生產中投入資本的市場價格,t為單位農地承包費用,p1為非農業生產就業概率,p2為土地使用權流轉概率,w1為非農業生產單位純收入,t1為流轉土地單位純收入,T為農戶可投入的全部時間,S為農戶擁有的土地總量,其他字母代表含義同上。

1.2.2 數據來源 2017年5~7月課題組前往潛江市開展田野調查,為有效探討戶均(勞均)農業生產凈效益最大目標下的農地最優經營規模,以農戶為主要調查對象;考慮調查工作量和涵蓋不同經營規模的農戶,選擇竹根灘鎮、熊口鎮、后湖管理區的彭州村、沙子街村、關廟分場等20個村(分場)為抽樣調查對象。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為輔的形式開展樣本數據采集。本次調查問卷內容涉及被調查人基本家庭特征、農業生產經營、農戶投入產出、農地流轉意愿等指標;共發放問卷190份,回收有效問卷176份,有效率為92.63%。其他基礎數據主要來源于潛江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潛江市統計年鑒以及潛江市國土資源局、潛江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

2 問卷調查數據基本描述

2.1 調查樣本的基本特征

就調查樣本農戶戶主年齡來看,中老年戶主相對較多,戶主的平均年齡為54歲,其中40~50、50歲以上的分別占有效樣本總量的44.32%、35.79%;小于30歲的戶主僅6人。整體而言,年富力強的青壯年大部分都脫離了農業生產而外出從事收入相對較高的非農產業,受身體素質或文化水平較低的原因,中老年群體留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

被調查樣本農戶中,家庭平均人口數為4.2人,人口最少的農戶為1人,最多的有8人。家庭人口為4人的最多、占有效樣本的48.29%,其次為4人以上和3人、分別占有效樣本的26.14%和21.59%。全部樣本中75.57%的農戶都有家庭成員外出打工從事非農生產。

就調查樣本戶主文化程度而言,初中及以下學歷最為普遍,小學水平和文盲的農戶樣本超過50%,具備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的人數只有24人(13.64%),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戶主僅有2人。由此可見,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教育水平比較低,農業生產中使用新技術新方法的能力相對較弱。

在調查農戶農業生產過程中是否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時,有71.02%的農戶表示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這可能與樣本農戶中主要是中老年人在家從事傳統農業生產活動有關,受文化水平限制,缺乏采取新的種養殖模式和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積極性。

2.2 農戶生產投入情況

2.2.1 固定資本投入情況 固定資本投入主要是指農戶租賃農業機械的價格。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樣本區域農業生產活動中戶均固定資本投入為1 273.23元。使用農業機械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主要利用耕田機、收割機和抽水機,多以租賃為主,按面積收費,平均每667 m2租賃價格分別為70、75、25元。但也有極少數農戶(年紀較大者)認為使用農業機械費用過高,仍采用傳統收割方式以減少資本投入。

2.2.2 流動資本投入情況 流動資本投入包括種子投入、化肥投入、農藥投入、農膜投入和灌溉水費。問卷調查統計顯示,樣本區域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戶均流動資本投入額為4 325.24元/年。其中戶均年投入最多的是化肥,投入額達到2 024.21元,占流動資本總投入的46.80%;其次是種子投入,戶均年投入額為1 124.84元,占流動資本總投入的26.01%;戶均農藥、灌溉年投入額分別為899.71、224.93元,分別占流動資本總投入的20.80%、5.20%,戶均農膜年投入額最少。

2.3 農戶收入情況

被調查樣本農戶中,家庭年收入以5萬~10萬元的農戶最多,占有效樣本總量的48.80%;其次是1萬~5萬元和10萬~15萬元的農戶,分別占有效樣本總量的25.60%、19.20%。家庭收入來源以非農業收入為主的農戶有108個,占有效樣本總量的61.36%,主要以外出務工獲得收入為主。

結合純農戶、兼業Ⅰ型農戶、兼業Ⅱ型農戶的劃分標準,即三類農戶的非農收入占家庭總收入小于10%、10%~50%、50%以上為準,將176個樣本分為三類。純農戶最少,僅有15戶,占總樣本的8.52%;兼業Ⅰ型農戶有45個,占有效樣本戶數的25.57%;兼業Ⅱ型農戶所占比重最大,達65.91%。三種農戶類型中,共有52個農戶既未轉入也未流出土地,21戶轉出部分承包地,有33個農戶將土地全部流轉出去。

2.4 農地經營現狀

根據潛江市176戶農戶問卷調查結果,將農戶農地經營規模分為≤0.35 hm2、0.35~0.70 hm2、0.70~1.05 hm2、>1.05 hm2,其中經營面積在0.35~0.70 hm2的農戶最多,占有效樣本總數的35.79%;其次是經營面積≤0.35 hm2和0.70~1.05 hm2的農戶,分別占有效樣本總數的32.95%、20.45%;農地經營面積>1.05 hm2的僅占10.81%。從農戶經營的地塊數量來看,戶均農用地地塊數為3.33塊,平均地塊面積僅為0.15 hm2;其中農地塊數為2塊及以下的農戶所占比例為15.92%,而農地塊數為3、4、5塊及以上的農戶比例分別達到42.61%、24.43%、17.04%。問卷調查結果反映潛江市當前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且農地分割情況比較明顯。

3 農戶適度經營規模測算及驗證

3.1 農戶適度經營規模測算

以176戶農戶問卷調查數據為基礎構建C-D生產函數模型,將176戶農戶的農業總產值(R)、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量(L)、固定資本投入( K1)、流動資本投入(K2)和農戶經營規模(H)代入模型,利用Eviews 10軟件對公式(3)進行回歸分析,經計算得出勞動力產出彈性(α)、固定資本產出彈性(β1)、流動資本產出彈性( β2)和土地產出彈性(γ)的估計值(表1)。其中線性回歸的系數(Multiple R)為0.96,擬合系數(R Square)為0.93,調整后的擬合系數(Adjusted R Square)為0.89,表明該模型達到了較高精度;各變量檢驗P值均小于0.05,表明模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具有較好的擬合效果,說明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量(L)、固定資本投入(K1)、流動資本投入(K2)和農戶經營規模(H)對農業總產值(R)具有顯著影響。

表1 模型回歸分析結果

根據潛江市各鄉鎮的實地調查數據,經匯總統計得到667m2農地承包費用t為350~400元,農地使用權流轉概率p2為69.65%~73.65%,流轉土地667m2純收入t1為670~750元;由農業生產函數回歸擬合得到土地產出彈性為0.8342;再結合潛江市統計年鑒中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數據,代入公式(5),得到2016年潛江市戶均農地適度經營規模為3.79~4.43 hm2,勞均農地適度經營規模為1.77~2.06 hm2。

另外,從表1可以看出,勞動力產出彈性為0.6198,說明每增加1%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農業產值增加0.6198%;固定資本產出彈性為0.1355,說明每增加1%農業機械化投入量,農業產值增加0.1355%;流動資本產出彈性為0.2699,說明每增加1%種子、化肥、農膜等生產要素的投入,農業產值就會增加0.2699%;農地產出彈性為0.8342,說明每增加1%農業種植面積,農業產值增加0.8342%。各要素投入之和大于1,說明潛江市農業生產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在當前農業生產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下,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將會帶來農業產出的增加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3.2 基于農戶經營現狀的對比驗證分析

潛江市2017年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6年潛江市鄉村戶數為183 519戶,鄉村勞動力人數為393 243人,計算得出2016年潛江市現有戶均經營規模為0.8977 hm2,勞均經營規模為0.4189 hm2?,F有戶均和勞均經營規模遠遠小于適度經營規模,176戶農戶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類似的結果,僅有19戶約占總樣本10.81%的農戶的經營規模在戶均適度經營規模范圍內,其中有少數超過戶均適度經營規模范圍??紤]到現實情況,提高潛江市當前的戶均經營規模和勞均經營規模,不可能大幅度地增加農用地面積。因此,必須要減少農村種植、養殖戶數,減少農業勞動力數量,提高農業勞動力技術水平,同時建立健全農地流轉制度,加大農村土地的流轉力度,創新農地規模經營模式,擴大農地經營規模,最終實現農地的適度規模經營發展。

3.3 基于目標收益值法和其他研究結果的對比驗證分析

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應以農地的適度經營規模作為發展方向,防止農業生產的兼業化和副業化,引導糧食生產向專業化、規?;较虬l展,就必須使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年收入不低于其機會成本,即農民的收入只有在不低于城鎮居民的最低收入、與進城務工人員收入相近的情況下才會使農民全新投入農業生產。本研究借鑒錢克明等對我國南北方農地適度經營規模計算方法,對潛江市農地適度規模進行簡單估算,以此驗證以上農戶收入最大化模型測算下適度經營規模值的合理性。

適度經營規模目標值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H為適度經營規模目標值,P為戶均人口,I為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Y為每667 m2年收益。戶均人口P采用176份問卷調查樣本的農戶家庭平均人口數4.2人為準,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I采用2016年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6 985元,每667 m2年收益Y采用176份問卷調查樣本農戶進行水稻種植、油菜種植、魚蝦養殖3種主要農產品的每畝年收益平均值代替,生長良好、市場穩定的情況下水稻種植每667 m2年收益為3 500元,油菜種植每667 m2年收益為2 200元,魚蝦養殖每667 m2年收益為5 550元。經計算,潛江市農戶適度經營規模目標值為2.013 hm2,在收入最大化模型測算的適度經營規模范圍內,此時農戶務農的勞均年收入與外出務工人員、城鎮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水平相近。

李琴[21]基于勞動力機會成本測算得到中部地區勞均適度經營規模最高標準為1.33~2.33 hm2,按家庭人均2.5個勞動力計算得到中部地區戶均適度經營規模為3.33~5.00 hm2,與收入最大化模型測算的適度經營規模吻合。

3.4 農戶適度經營規模的確定

綜上分析,戶均適度經營規模3.79~4.43 hm2和勞均適度經營規模1.77~2.06 hm2可以作為潛江市農戶適度經營規模的標準,以此估算不同類型經營主體的農地經營規模。為加快推進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潛江市應緊扣協同、創新這一主線,著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縮小政策差異及利益障礙,依托政府合作的“培”、市場機制的“育”,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愿、流轉有序、管理規范”的農地流轉新格局,發揮農地規模經營效益。

4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借助C-D生產函數和農戶收入最大化模型,以集約化農區江漢平原潛江市為實證區,在對176戶農戶進行問卷訪談的基礎上,結合部分統計數據定量測算了潛江市2016年戶均和勞均農地適度經營規模分別為3.79~4.43、1.77~2.06 hm2,經多種方法驗證,該測算結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為今后潛江市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相關政策制定等提供理論參考,對推動新時代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地規模經營的決策需求具有參考價值。

為更好地推動農地規模經營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建立健全農地流轉政策體系,釋放規模經營活力。從研究區的田野調查實證來看,在傳統農地流轉方式(轉讓、轉包、出租等)的基礎上,要緊跟時代步伐,創新流轉方式,實現單一經營主體向多種聯合經營主體的轉變,同時增強政府引導、激勵和調控能力以服務農地流轉市場;加強宣傳尤其是典型案例的引領示范作用,降低農戶顧慮,尊重農戶在流轉中的意愿和主體地位,引導農戶從傳統的“守土”觀念中解放出來,減少農地規模經營阻力;加強政府對新型經營主體(農業大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的扶持力度,推進農地流轉中介服務機構建立,以發揮農地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連接職能,推進便捷的多元化服務形式,帶動農地流轉市場活力。

二是創新規模經營模式,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應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農村多產業融合發展,圍繞潛江市蝦稻、苗圃、大豆、果蔬、潛半夏等特色優勢產業,以項目為載體,鼓勵農業經營主體整合土地,集中規模種植各類作物,對連片種植達到適度規模經營的,由地方財政給予適當補助,打造特色農業品牌,樹立高新農業典型,培育生態品牌產品。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潛江市的農地規模經營整體科技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生產的組織程度不高。因此農地規模經營要在精準化、設施化的要求下,引用多功能、智能化的農業裝備設施,加快農業科技(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產栽培、農業節水、疾病防控、防災減災等)的應用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精準培訓,完善農業生產科技體系和農戶自主創新,為農地規模經營提供原始動力,進一步發揮潛江龍蝦院士工作站、潛半夏院士專家工作站、甲殼素研發實驗室、潛江市大豆產業化戰略聯盟的作用,強化產學研合作的力量。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加快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構建多元化產品銷售渠道,巧打“電商牌”,助推潛江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與其他產業資源整合,推動農地規模經營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多元素跨界融合。

三是建立和完善其它要素市場,改變農地流轉的外部環境,助力農地規模經營健康持續發展。完善農村勞動力市場,加強對農戶非農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農民在非農產業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建立農村金融市場,改善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約束,分散規模經營風險,政府還可以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專項資金補助和企業化經營輔導,提高經營主體自身水平,助力農業產業經營的轉型與升級;健全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村社會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體系,增加失地農民的安全感,弱化對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依賴;深化農村產權制度該給,實現三權分置,激發農地流轉的內生機制。

猜你喜歡
經營規模潛江市農地
基于Sentinel-2衛星的潛江市蝦稻田時空格局變化研究
湖北省潛江市小龍蝦營銷策略研究
光明使者
農地細碎化對農地流轉的影響
向疫而行寫大愛潛江市住建局一線抗疫故事集
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及對策研究
小田變大田破解農地零碎化
發電集團技術監督創新的思考
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效率評價
當前農地產權與流轉制度改革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