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批判性思維的高中作文審題訓練

2018-11-20 10:56李小軍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18年11期
關鍵詞:第一課編導批判性

李小軍

對思維品質的關注是近年來高考作文的重要轉向,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都不約而同地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進行思辨性讀寫,這樣不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升。高考作文的這一轉向體現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信息紛亂,來源龐雜的社會里,自媒體的興盛帶來了信息傳播和獲取的便捷,然而我們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時,也要承受虛假信息和誤讀信息所帶來的危害。所以,我們要依靠理性思辨能力來祛除遮蔽,獲得真知,做出正確的判斷,否則就有可能被紛繁的信息淹沒,失去自己的判斷力。這種基于確定信念,做出判斷,從而確定自己行為方向的思維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維。恩尼斯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是:“批判性思維是面對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決斷而進行的持之有故的反省思維?!?/p>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呢?通過不斷的實踐摸索,筆者認為,在平時的教學中,將新聞事件引入作文課堂,通過真實的生活情境來調動學生的言說興趣,在言說與探討中滲透批判性思維的方法,逐步改善學生的思維習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

2018年9月開學季,中央電視臺播出《開學第一課》,但是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卻因13分鐘的廣告插播引發了廣大觀眾的不滿,隨后央視相關節目負責人的回應言論讓這一事件進一步升溫。對于學生而言,這一新聞事件是極有價值的作文訓練素材。于是筆者命制了這樣一道作文題:

自2008年起,教育部就和中央電視臺密切合作,在每年新學年開學之際推出《開學第一課》。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定在了9月1日20:00,教育部下發了通知。很多學校也高度重視,轉達了教育部通知,還進一步提出要求,要在觀看時拍照上傳,或是要求寫觀后感。

9月1日20:00,按時坐在電視機前的家長和孩子們并沒有按時看到《開學第一課》,而是足足13分鐘的培訓機構、學習APP的廣告,家長們對這種“遲到”感到憤怒。對此,該節目編導王科雅的回應是這樣的:

十三分鐘很長嗎?那些平時沒有耐心陪伴孩子的人,覺得自己要吃飯要看手機的時候,塞個ipad讓孩子看垃圾動畫片的時間何止13分鐘?你家孩子哭著喊著去趟迪士尼坐1分鐘的過山車排一個小時隊的時候,不覺得長是吧?不就讓你們陪著孩子等了13分鐘嘛?認真看了節目的父母都對節目贊不絕口,這樣的教育如果不是學校要求,你有機會給孩子嗎?為了孩子能接受一些正能量的思想,13分鐘很長嗎?有素質的好的家長,會好好利用這13分鐘,跟孩子聊聊天,分享一下開學的心情。所以,最可怕的,是沒有思考能力。只會跟風。

請你以家長或學生的身份,對該編導的言論做出回應,對節目提出意見和建議,要有自己的觀點,做到有理有據。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該題雖然有失簡潔,但是為了充分展現情境,作為平時的一次作文訓練,也算差強人意。學生在審題行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缺乏對情境的整體把握,沒有抓住任務性要求,將此事件當成一件簡單的失信事件,于是大談特談誠信、守時的重要性。這其實反映出學生理性反省思維和審讀能力的缺失,任何事情都可以歸于一個大類后泛泛而談,這是學生的通病。對于題目中“對該編導的言論做出回應”的任務性要求,如果抓不住該言論的主要矛盾,不能洞穿對方的邏輯漏洞,就不能真正給予有力的回應。

于是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來引導學生逐步打開思維,走向理性批判:

第一、問題是一個什么問題?

我問學生,在該題目中“自2008年起,教育部就和中央電視臺密切合作,在每年新學年開學之際推出《開學第一課》。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定在了9月1日20:00,教育部下發了通知?!钡日f明了什么?學生普遍能夠明確,既然與教育部合作,那么說明這是一檔替國家意識形態發聲的節目,是高規格的,純粹的,嚴肅的。

我又問,“ 9月1日20:00,按時坐在電視機前的家長和孩子們并沒有按時看到《開學第一課》,而是足足13分鐘的培訓機構、學習APP的廣告,家長們對這種‘遲到感到憤怒?!奔议L“憤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產生了意見分歧,有的說是“節目遲到”,有的說是“插播廣告的內容”。于是我又問,假如這是一檔地方臺的娛樂節目,家長們會有這么大的反應嗎?學生陷入思考,開始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家長的“憤怒”來自于觀眾對央視身份所代表的節目的高度期待與節目的實際質量所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那么,由此就能得知,作為節目制作人的王科雅面對全國人民的責問時,必須是本著解決問題,消除憤怒而發聲,不能激起觀眾更大的憤怒。

這時我引入谷振詣教授對問題類型的分類及分析,為學生提供支架:事實問題、價值問題、情感問題。事實問題求真,價值問題求善,情感問題求美。

很顯然,王科雅編導所面對的是一個事實問題,她必須要給出節目為什么“遲到”13分鐘的理由,以消除大家對事件的情緒。

第二、問題可不可以被證明(能不能邏輯自洽)?

那么王科雅是怎么回答的呢?谷振詣教授指出,在日常的思維中,最嚴重的是從事實問題跑向價值問題,再從價值問題跑向情感問題。我與學生展開了對王編導言論的分析:

十三分鐘很長嗎?

很顯然,這句話是針對“遲到”事實而來,王編導認為13分鐘無傷大雅,按照正常的思維流程,那么接下來王編導應該就這一事實問題(關于“插播廣告”的問題)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和解釋。

那些平時沒有耐心陪伴孩子的人,覺得自己要吃飯要看手機的時候,塞個ipad讓孩子看垃圾動畫片的時間何止13分鐘?你家孩子哭著喊著去趟迪士尼坐1分鐘的過山車排一個小時隊的時候,不覺得長是吧?

我問學生,這是“遲到”事實的理由嗎?這是在回應家長的問題嗎?學生馬上就意識到,這句話已經偷換了事實(事實問題:關于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問題)。

不就讓你們陪著孩子等了13分鐘嘛?認真看了節目的父母都對節目贊不絕口,這樣的教育如果不是學校要求,你有機會給孩子嗎?為了孩子能接受一些正能量的思想,13分鐘很長嗎?有素質的好的家長,會好好利用這13分鐘,跟孩子聊聊天,分享一下開學的心情。

我又問學生,這還是關于陪伴的問題嗎?學生已經感受到,這段話中的火藥味甚濃,開始對家長進行素質譴責,又一次轉換了問題(道德問題:譴責家長的素質)。也就是說,王編導已經從事實問題滑到了價值問題,離問題本身越來越遠。

所以,最可怕的,是沒有思考能力。只會跟風。

我問學生,究竟誰沒有思考力?學生笑了。王編導批評別人沒有思考力的根據是什么?自己思考力的問題究竟有沒有意識到?

接下來,我與學生一起總結王編導的邏輯問題,讓學生形成理性認知。我們總結王編導言論中至少有三個邏輯錯誤:

1.偷換概念。(節目“遲到”——陪伴孩子——家長素質)

2.稻草人謬論:為了使對方的觀點易于被駁倒,先歪曲甚至妖魔化對手的觀點,或者捏造一個假想敵嫁禍于對方,然后再駁斥被歪曲的觀點或假想敵。

例如: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號”衛星傳回月面圖片,可是有網友對嫦娥照片的真實性存在懷疑。一位科學家卻說:“中國的照片是真是假是個原則問題,不容懷疑。懷疑照片的真實性是對我們國家的侮辱,是對17000名工作人員工作成果的否定?!?/p>

3.自相矛盾。(自己缺乏思考力反而批評別人的思考力)

第三、問題有沒有例外(反例)?

考慮問題一定要有反對者意識,多問問自己有沒有例外?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持之有故的反省思維,對待事件及問題既要能夠正面證明,也要考慮反駁和證偽,這可以保證我們言論的周嚴,思維的縝密。如我們生活中,經常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其實都是排除反例的一元思維,如:

忠孝不能兩全(忠孝不能兩全嗎?有例外嗎)。

吃一塹,長一智(生活中有很多吃“十塹”也不長一智的人)。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虛)。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商品經濟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王編導的言論中批評“那些平時沒有耐心陪伴孩子的人,覺得自己要吃飯要看手機的時候,塞個ipad讓孩子看垃圾動畫片”,這些家長能夠代表所有“憤怒”的家長嗎?

正如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寫的:不可否認,生活中是有家長像您說的那樣,以自己為重心忽視對孩子的陪伴,可是那也只是占少數的家長人群。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都是用盡全力為孩子著想給予孩子陪伴的。

既然如此,王科雅這樣的回復就既是無效的,也是無力的,反而彰顯了自身思維素質的低劣,難怪會激起廣大家長的更大憤怒。

至此,筆者通過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新聞事件,進行思維訓練,逐步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進行舉一反三的思維遷移,學會正確地分辨和認知生活中的現象和事實,對今后的寫作和生活都會起到極大的啟示作用。

[作者通聯:湖南大學附屬中學]

猜你喜歡
第一課編導批判性
觀《開學第一課》有感
早上第一課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與改進
思辨讀寫促進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探討樋口一葉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馬》為例
思辨讀寫促進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家教第一課:有話好好說
科學第一課
論行進旗舞編導與舞蹈編導的區別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