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代武舉中的文試

2018-11-25 17:35明,鄭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8年5期
關鍵詞:吳子考核考試

景 明,鄭 崴

武舉,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門為選拔武備人才而設置的考試。起始于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歷經唐、宋、明、清四朝,約一千二百年。歷代武舉考試均以弓馬刀槍等武試為主,但同時也非??粗乇鴷呗缘目己?,尤其是宋、明兩朝,兵書策問等文試成為了武舉考核的重要內容,只有武勇,不通文墨,是難以得中的。

1 宋代武舉首開文試,并在考試中占重要地位

武舉始于唐武則天長安二年,《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又有武舉,蓋其起于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碑敃r的武舉考試只考核武藝,設置的考試項目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翹關、負重等,雖然不進行筆試,但是對材貌和言語等方面要進行考察,其中言語要求有神采,堪統領,相當于現代的面試。較之唐朝,宋代的武舉考試制度更為完善,設立了層次清晰、職責明確的比試、解試、省試和殿試四級考試制度。因為宋人重文,認為統帥最重要的能力不在于個人的武勇,而取決于兵法謀略。因此,在武舉考試中增加了程文考試,包括策問和兵書大義等項。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宋朝首開武舉?!端问贰みx舉志》記載:翌年,宋仁宗“親試武舉十二人,先閱其騎射而試之,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奔锤鶕渑e考生策問的優劣來確定考生能否考中,考中者再根據弓馬的成績來決定名次的高低。此時的策問雖與軍事相關,但缺少出題依據和答題范圍,尚不規范。慶歷七年(1047年),規定武舉策問不允許考陰陽等禁書中的內容。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將武舉文試出題范圍限定于《六韜》《黃石公三略》《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司馬法》以及經史中涉及到兵機的內容。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規定武舉內場考試先考孫吳兵法和《六韜》大義,共十道,為兩場,然后再考時務邊防策一道,要求七百字以上。后又因《六韜》本不是全書,兵書大義僅從《孫子》《吳子》兩本兵書中出題。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創立《大小使臣試弓馬藝業出官法》,明確武舉文試考《孫子》《吳子》義十通、時務邊防策五道、律令義十通。三年,詔命國子監司業朱服、武學博士何去非等人校定了《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和《李靖問對》等書,統稱為《武經七書》,供武生們學習。四年,規定文試中不再考律令義。七年,再次精簡文試科目,取消了時務邊防策考試,只試《孫子》《吳子》書大義一場,第一等取四通、次二等三通、三等二通為中格。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武解試、省試又增考策問一道。至南宋時,武舉仍然沿用北宋舊制,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詔武舉人先經兵部驗視弓馬于殿前司,爾后在淮南轉運司別場考試《五經七書》義五道,兵機策二首。策論獲得優等的,可以授保義郎、承節郎,平等承信郎等職。

在宋代武舉文試中,兵書策問考試綜合性和針對性較強,難度較大,題型也較多。據現存試題,其考試題型有兵書理論考核,即針對《武經七書》中某一部兵書的不同注解或多部兵書中對同一軍事問題的不同論述進行提問,從而考察考生對兵書的綜合理解能力;或根據兵書中的軍事原則,結合歷史上的戰例,就如何靈活運用戰術原則讓考生發表見解;或通過古今對比,就現實中的政治、軍事問題要求考生提出意見和建議等。尤其是最后一種題型,要求考生熟知古今情況,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宋代武舉考試中,即使弓力不及,甚至是武藝不及格,但只要學業卓然,曉術數,知陣法,智略可用或策問優等,都能得中。尤其是在武舉殿試中,策問更是考試的主要內容,直接決定了考生名次的高低。因此,在整個宋代,策問對武舉考生能否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明代武舉中的文試延續了宋代的做法,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元滅宋后,統治者實行承襲制,只任用蒙古人、色目人作為恩蔭世襲的武官,不設武舉考試。而明代的武舉考試也是幾經波折,時斷時續。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從俞禮部請,立武學,用武舉”。但一直是議而未決,并未正式實施。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令天下文武百官推舉通曉兵法、謀勇出眾的人選,由各省撫、按、三司,直隸巡按御史先行考試選拔。合格的再由兵部同總兵官在帥府進行策略考核,在教場進行弓馬考核。此時的文試仍以策問為主,要求回答策問二道方為合格。至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正式確定武舉每六年舉行一次,十七年,又改為三年一考??荚嚂r首先進行策問考核,然后考核弓馬,如果策問不合格的則不許參加下場騎射考核。相反如果策問考核優良、弓馬合格的,可以升署職二級,策問考核稍次、弓馬合格的,則升署職一級。這一考試方法延續了宋代武舉考試“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的做法,文試在武舉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至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對這一考試方法進行了改革,改兩場考試為三場考試,前兩場為馬上箭和步下箭考核,最后一場為文試,考核策問一道。

較之宋代,明中后期的武舉考試文武并重,“其答策有洞識韜略,作論有能精通義理,參加弓馬俱優者,中式。其策論雖優而弓馬不及,或弓馬偏長而策論不通,俱發回,候開科再考?!辈还芪脑囘€是武試,二者有一項不合格都不能取中。因此很多官員都認為武舉應以技勇為重,文試在武舉中地位過高。萬歷末年,有大臣上書請特設將材武科,初場試馬步箭及槍、刀、劍、戟、拳搏、擊刺等法,二場試營陣、地雷、火藥、戰車等項,三場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知者言之。崇禎十四年(1641年),又準備開設奇謀異勇科??上н@些改革措施均未能實施,至明末,武舉考試仍然沒能超出弓馬、策問的范疇。

3 清代武舉考試中的文試逐步弱化,直至清末武舉終結

清入關以后,各種戰事不斷,因此比明朝更為重視對武官戰將的選拔,清朝也是唯一一個文武科舉考試并行設置的朝代,其武舉的級別、考試過程和要求均參照文舉設定,同樣分為武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三年一考,基本沒有中斷。順治二年(1645年),清代武舉正式實施,“順治二年夏四月辛巳,初行武鄉試”(《清史稿本紀四》)。清初的武舉共分三場,頭場試馬箭,二場試步射、技勇,第三場為內場文試,考策問二篇、論一篇,論題沿用明舊制,仍出自《武經七書》??滴跛氖拍?1710年),太原總兵馬見伯上疏,認為五經七書版本眾多,注解各異,應選定一部版本刊行??滴跻舱J為“其書(《武經七書》)甚雜,未必皆合于正?!弊尵徘渥h奏。九卿等議復:《武經七書》惟《孫子》《吳子》及《司馬法》議論近正,嗣后鄉會試三場,作論二篇,時務策一篇,其論一篇以《論語》《孟子》出題,第二篇以《孫子》《吳子》《司馬法》出題。至考試生童,亦照此出論題,只令作論二篇。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湖廣道監察御史戈濤上奏,武科鄉、會試用《四書》出題,不是習武之人所能領會的。乾隆以“武場原以選取將才、講明韜略,自當以武經為重?!睘橛?,將《四書》論一篇減去,只考武經論一篇和策問一篇。到嘉慶年間,又因為武人多不能文,所考論和策多不合格,再次改革文試內容,將論和策全部減去,改為默寫武經。由主考從《武經七書》中抽出百余字的一段文字,讓考生默寫,考生有不能書寫,或涂寫錯亂及卷子倒寫者,不能中舉。這種文試方法雖然使武舉考試的難度大大降低,但同樣降低了武舉的含金量,使得武舉考試在科舉中的地位較清前期大大降低。

清光緒二十一年(1901年)七月,因“武科一途,本因前明舊制,相沿既久,流弊滋多,而所習硬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彼浴拔渖荚嚰拔淇凄l會試著即一律永遠停止?!惫饩w二十三年,清政府又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科舉制度被新式學校教育所替代,但是武舉考試中文武兼備的傳統在新式學校教育中仍然得以傳承。軍事、體育類院校必須進行人文課目的教學,普通學校學生則要進行身體素質的訓練,科學人文素質和身體素質并重仍然是現代學校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 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 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 張希清.《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 胡平,李世愉.《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 《體育史》,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7] 周興濤,黃亮.《宋明武舉比較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2011.12.

[8] 黃群昂.《明代武舉制度研究綜述》[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10.

[9] 王樹宏,劉建平.《中國歷代武舉制度述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4.

猜你喜歡
吳子考核考試
“表里不一”如何識別——富平增強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錯把經過當結果
創新完善機制 做實做優考核
發揮考核“指揮棒”“推進器”作用
返老還童
真想有個奶奶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喝水
水果雨
你考試焦慮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