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部分行業面板數據的我國行業工資差異實證分析

2018-11-28 11:24劉澤華
人力資源管理 2018年10期

劉澤華

摘要:本文采用基本描述統計、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層次聚類分析法對近年來我國行業工資差異狀況進行實證分析;并結合當前勞動力市場中的諸多現象,指出行業工資差異對于我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影響,希望能夠引起社會各方重視,理性看待各行業、企業,根據自身人力資本特征科學擇業以促進勞動力市場中人力資源進行合理的自由配置,減輕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良性發展。

關鍵詞:行業工資差異 中國勞動力市場 理性擇業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正在逐漸顯現。在勞動力市場中,除了就業困難、就業歧視、農民工合法權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外,勞動者獲得的工資差異逐漸擴大,收入分配不合理等問題也頗為突出。在勞動者工資差異方面,除了城鄉收入差異、性別工資差異外,行業工資差異也同樣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行業工資差異是指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所獲得的工資存在差別。我國自市場經濟政策推行以來,行業工資差異就開始顯現并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及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征。自2002年以來,我國行業收入差距表現出擴大的趨勢。行業收入差異的擴大對于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易產生消極影響,收入分配的不合理還容易造成社會群體的體制性階層分化,制約社會經濟公平、健康地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但如果行業因素帶來的工資差異如同受教育程度、年齡、性別、工作經驗等因素被認為是合理的工資差異成因,不涉及歧視、壟斷等被廣泛認為是造成收入不公平分配的重要不合理因素,支持這一觀點的相關研究結論可以作為重要依據,被用來說明行業工資差異存在的合理性;否定這一觀點的研究結論將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提出更加合理的政策扭轉行業工資差異擴大的局面,促進社會收入公平分配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由此可見,探究行業工資差異的形成和影響極具重要價值。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步驟

本文采用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99年至2011年面板數據,對我國近年來行業工資差異狀況進行實證分析研究。國內外學者在針對行業工資差異的研究和行業壟斷影響的探究中,主要采用明瑟(Mincer)工資收入方程、Chow檢驗、Logistic檢驗、Oaxaca-Blinder收入分解法等計量方法。由于數據獲得的有限性等多種因素影響,本文主要采用了基本描述統計方法、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以及層次聚類分析法進行分析和驗證。

1.描述統計

1.1 按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行業分類統計標準,我國現有行業被劃分20類,其中針對本次研究,所需的數據主要來自以下19個行業,分別是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勘查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即不包括行業分類中的“國際組織”。

由此,根據2003年至2011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整理得到“2003年-2011年按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筆者按年度將數據分別排序,得到“2003年-2011年按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排序表”(表1)。

由表1可以非常直觀看出: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共4個行業的就業人員自2003年長期擁有高于其他各行業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

1.2 按行業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極值差

為了進一步分析各行業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差異,將2003年至2011年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最高值與行業平均工資的最低值作差,可得2003年至2011年按行業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極值差數據和其變化趨勢圖(圖1)。由此可知:從2003年至2011年,我國就業人員行業平均工資的差異在數值上呈逐年擴大的趨勢。

2.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GrangerCausalityTest)

為探究產生上述圖表所反映的行業工資差異的原因,引入兩個概念:“行業相對工資系數I”和“行業壟斷程度M”。筆者試圖對行業相對工資系數I與行業壟斷程度M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以驗證行業壟斷是否與行業工資差異存在因果關系。

2.1 行業相對工資系數

行業相對工資系數,是行業平均工資與全社會平均工資的比值,其具體計算公式:

行業相對工資系數=行業平均工資/全社會平均工資*100%

限于數據可獲得性,筆者可收集到具有時序性的完整面板數據為1999年到2010年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和采礦業,共5個行業的職工平均工資面板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梳理得

到1999年至2010年19個行業的職工工資總額和職工人數,計算得出1999年至2010年的全社會平均工資。根據行業相對工資系數公式,計算得出1999年到2010年5個行業的行業相對工資系數(表2)。

2.2行業壟斷程度

為探究行業壟斷與行業工資差異的關系,引入“行業壟斷程度”的概念。通常,用行業壟斷程度絕對數與全社會所有制壟斷的平均數的比值作為行業壟斷程度的指標。為使行業壟斷程度可量化計算,將“行業壟斷程度絕對數與全社會所有制壟斷平均數的比值”轉化為各行業國有單位在崗職工人數與全社會國有單位在崗職工人數的比值,即:

行業壟斷程度=各行業國有單位職工在崗人數/全社會國有單位職工在崗人數

根據19個行業中各行業國有單位在崗職工人數計算得出1999年到2010年全社會國有單位平均在崗職工人數,結合上述5個行業1999年到2010年國有單位職工在崗人數,按照行業壟斷程度計算公式,得出1999年到2010年5個行業的行業壟斷程度指標(表3)。

2.3 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為了探究行業壟斷程度與行業工資差異存在因果關系,利用行業相對工資系數(表2)和行業壟斷程度(表3,采用EViews6.0對5個行業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其中,AA代表行業相對工資系數I,BB代表行業壟斷程度M

根據表4可知,對于采礦業和金融業在10%的顯著水平下,行業相對工資系數與行業壟斷程度間不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衛生、社會保障與福利業中,行業相對工資系數與行業壟斷工資間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

又根據5個行業總體的行業相對工資系數指標和行業壟斷程度指標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在10%的顯著水平下,行業壟斷程度與行業相對工資系數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

換句話說,根據上述5個行業1999年到2010年的時序性面板數據,可得出結論:行業壟斷是行業工資差異的原因。

3.層次聚類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行業壟斷狀況,筆者選用2010年各行業國有單位在崗職工人數和相應的行業平均工資兩項指標,采用SPSS20對19個行業進行層次聚類分析:

由圖2得出,19個行業分為5類,即:

第一類:農、林、牧、漁業,共1個行業;

第二類:采礦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共10個行業;

第三類:建筑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制造業,共5個行業;

第四類: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共2個行業;

第五類: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勘查業,共1個行業。

第四類行業屬于工資水平最高的壟斷行業,其次是第二類行業,其中的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在前面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中能夠顯著得到印證。

三、數據處理結果與不足

1.數據處理結果

根據上述三種計量研究方法及其所得數據,可得出如下結果:

1.1 2003年至2011年,我國19個行業的行業工資差距呈擴大趨勢。其中,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共4個行業的就業人員從2003年起長期擁有高于其他各行業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

1.2 根據對部分行業的時序性面板數據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行業壟斷是造成當前行業工資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1.3 根據對2010年各行業國有單位在崗職工人數和行業平均工資兩項指標的層次聚類分析,當前擁有較高工資水平的行業存在行業壟斷特征。

2.數據分析與不足

本研究雖證明了行業壟斷是當前行業工資差異的一個原因,但由于缺少時序性的多項面板數據,無法建立相應的工資方程以探究行業壟斷作為影響行業工資差異的重要因子對行業工資差異的影響程度。

對于行業壟斷程度的衡量,筆者預想計算行業集中度。即獲得每個行業排名前4家或8家最大的企業在資產總額、產量、銷售量、銷售額、職工人數等方面所占市場,但由于連貫的多家企業數據不可獲得,無法計算行業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CR4或CR8。當前對于行業的層次聚類分析無法精準地反映行業的壟斷程度。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近年來我國的行業工資差異仍然存在且確實受行業壟斷因素的影響。

這一現象使得在高工資行業從業的勞動者被社會普遍認為擁有較高的生產率、教育程度等較高人力資本特征,從而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行業偏見和行業歧視。部分勞動者盲目地選擇傾力進入這類行業作為彰顯社會地位、獲取高工資的唯一途徑,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該類行業從業人員飽和,而其他急需人力資源的行業無法獲取高質量勞動力,極其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平衡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為了能夠獲得進入高工資行業或壟斷行業的就業機會,多數勞動者,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傾向于通過繼續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延緩就業,提高教育程度,以獲取在高工資行業的工作機會,而不是先進入勞動力市場通過增加工作經驗來積累人力資本。這種做法不僅加重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浪費了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現有的人力資源。

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國有壟斷企業的改革,未來行政壟斷企業的弱化、企業間憑借自身能力的公平自由競爭,將使得現有壟斷行業的企業不再具有明顯的優勢,加上從業人員的數量龐大,工資薪酬的分配也將會面臨很大的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迫使該行業的勞動者進行行業間流動,容易影響社會和諧、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因此,政策的制定者應該及時調整政策確保行業間平衡穩定發展,企業間自由公平競爭,這將有利于社會理性看待各行業、企業并根據自身人力資本特征科學擇業;勞動力市場中人力資源的自由合理配置;同時,減輕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曉寧.關于行業工資差距與行業壟斷的研究[J].經濟問題,2007,(7):19-22.

[2] 李衛娟.我國行業收入差距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碩士論文,2007: Ⅰ-Ⅵ,1-58.

[3] 王云飛,朱鐘棣.貿易發展對我國熟練及非熟練勞動力相對就業與工資差距的影響——基于行業面板數據的分析[J]. 經濟經緯,2010,(4):87-92.

[4] 甘小霞.我國行業收入差距實證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 Ⅰ-Ⅵ,1-6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