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新聞素材培養公眾意識

2018-11-30 07:58
中學政史地 2018年15期
關鍵詞:思品公眾意識

●江蘇南京市雨花臺中學

公眾意識通常指公共關系主體在公共關系活動中將公眾的概念貫徹始終的一種自覺習慣。它表現為人們超出個人生活和認知的狹隘性而達到對他人、社會乃至國家普遍的理性關心。公眾意識要求人們在公共活動中具有以公眾需求為主、公眾利益至上的思想,即要求主體具備對公民身份認同的意識,要求具備對他人及社會事務的關懷意識,關注社會中大多數人的需求。在初中思品課堂中,公眾意識的培養目標,其實就是希望能促進學生形成公民的主人翁意識、責任意識、理性意識、公共精神以及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

新聞素材主要是指與新聞相關,并經過開發利用可以為思品課堂服務的課程資源,形式可以包括圖片、文字、視頻,來源于電視、網絡、報刊多種渠道。我認為在思品課堂中巧用新聞素材既可達成公眾意識的培養目標,同時也能為學生形成公眾意識提供有效途徑。

一、新聞素材的課堂運用對于提高公眾意識的意義

1.新聞素材還學生為社會人,引導其走進公眾生活。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倍敶鷮W生由于課業負擔、年齡局限等多種原因,所接觸的社會范圍相當有限,與現實社會有不小的脫節。獨生子女時代更是讓學生們習慣了“我的地盤我做主”。新聞素材來源于社會生活,快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學生可以通過聽、聞、評、析等方式,間接參與社會生活。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代入感,也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閱歷、背景,最大限度地在學生能力范圍內達成社會化與走進公眾的目標。

2.新聞素材緊扣時代脈搏,高效聚焦公眾現象。

新聞即社會新近發生的事,具有時效性,也是公眾生活的濃縮。因此,相較其他公眾生活的素材,新聞素材可以讓學生感受最新鮮、最典型的公眾近況,是公眾生活的主要矛盾的突出體現,可以讓學生高效直觀地辨析公眾是非,提升公眾意識。

二、在思品課堂中運用新聞素材提高公眾意識的幾種建議形式

1.課前新聞播報激發興趣,形成理性風尚。

新聞播報是指讓學生選取近期的時事新聞進行概括、評析的一種課堂教學活動。這種處理新聞素材的形式,內容自定,點評自主,充分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更多關注公眾生活,使其逐漸養成了關注時事新聞的良好習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學會主動關懷他人、關懷社會的意識。

在新聞點評中,學生們也會將不同時間段、不同城市類似主題的新聞素材集中起來進行對比分析,形成系列事件點評,這樣可以拓寬學生接觸新聞的廣度。而團隊的新聞播報更是如此,學生之間經常相互討論,在與他人溝通、辯論的過程中,互相帶動、共同影響,在班級內逐步形成關注公眾的良好風尚。

2.課中新聞情境全真模擬,深度挖掘問題。

當代社會,我認為阻礙公眾精神內化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現實社會環境的真實狀況極難被復制,課堂教學易出現失真、脫節等問題,甚至會弱化學生的認同感,覺得思品課理論化太重。

因此,在思品教學中,讓學生直面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對社會還原度最高的,無外乎是創設新聞情境。這樣的情境創設由于源自社會新聞,所以事件真實、感受直觀、人物情節復雜,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思考問題時,往往更容易露出最真實的反應,也更易展現潛在的問題。例如,在“防范侵害,保護自己”這一框題的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孕婦求救”的情境。一位孕婦在街上向你求助,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思考:是否幫助?要如何幫助?

面對這樣的情境,幫不幫、怎么幫,都成了他們爭論的焦點。很多同學一聽是孕婦,就降低警惕選擇幫助;還有很多同學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直接選擇不幫。面對學生的選擇,教師們不難發現,“幫”與“不幫”的學困點其實是弱者是否真弱?自我保護是否意味著徹底冷漠,拒絕關心他人?如此抽絲剝繭,及時糾正,才能“對癥下藥”,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關注公眾的意識。

在爭論中,任何不符合現實情況的答案都會被其他同學強烈反對。最后他們一致認為應該就時間、地點、求助內容來進行考量,多思多慮,但不能見死不救,在保護自我的前提下,尋求可靠的朋友或者警察進行幫助。

在最后的解決方案里,課本的理論知識也得到了充分運用,學生們分析、思考、實踐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懂得理智思考,為幫助他人找到了合理恰當的方法。我相信在日后生活中,遇到類似公眾事件時,他們也能自然而然地三思而后行,從而更好地參與公眾生活,形成正確的公眾意識。

3.課后新聞作業分類設計,分層延伸意識。

新聞素材多種多樣,因此以新聞素材為內容的作業,也應形式豐富。筆者認為可以充分利用新聞素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學情,對學生提出了解、理解、應用三個能力等級的要求,讓學生有的放矢,在不同層次中,走進公眾、關注公眾,提升公眾意識。

首先,我通常將內容獨立簡短、一事一報這一類新聞素材,劃分為了解類層次,這一類新聞多為消息類的時事新聞快訊,陳述事態發展,描述性強,學生不需深入理解,知曉即可。因此,針對這類新聞我們可用選擇題、課前快問快答的處理方法,幫助學生高效了解重要信息點,以作博聞廣識、走進社會之用。

其次,將連續性強、主題鮮明的新聞類素材劃為理解類層面,這一類新聞素材多為綜合性系列報道,這類素材通常為國家策略、方針,對學生關注度要求較高,需要學生熟知具體內容。面對這類素材我通常會通過綜合試題、主題小報、主題知識競賽等多種方式,解決其內容深、離學生生活遠、易被忽略等問題,讓學生能更加全面地接觸、關注公眾生活。例如,在歷年南京中考試題中,就經常涵蓋時政新聞,從青奧、反腐到中國夢,時刻緊扣公眾生活,引導學生思考在公眾生活中自己的角色并主動參與,形成責任意識、公民意識。

最后,應用類新聞素材與學生生活結合度高,要求學生參與其中,也常與理解類要求并存,是對理解類新聞的補充與深化。面對這類新聞素材,我們就可以運用學生力所能及的方式,在課后給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社會、認識社會和公眾的機會與方法,為他們提升公眾意識提供途徑。

三、新聞素材服務于公眾意識的一些建議

新聞素材在具有時效性、客觀性、便捷性等優點的同時,也具有動態性、不確定性、潛在性等弊端,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通過新聞素材提升公眾意識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1.自主不忘篩選。

現代社會,新聞素材種類多,但質量也往往良莠不齊,因此,在利用新聞播報、創設新聞情境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時,教師也要注意協助篩選。

首先,教師可以先給予一次示范,明確篩選標準,堅決剔除傳播負能量的新聞,以及虛假新聞,培養學生的基礎媒介素養。

其次,新聞素材處理應盡量由易到難,以防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應先選擇一些離學生生活較近的,與課本關聯程度高的,新聞素材,由了解到應用層面,循序漸進。

2.自由不忘引導。

對新聞的理解分析,往往就是提升學生公眾意識的關鍵、核心。新聞播報、情境創設、辯論等形式,多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自由氛圍中表現本真自我,直面問題。但就初中生而言,思維普遍還不成熟,極易產生固執和偏激的問題。因此,在學生理解新聞內容時應適度給予自由但并不等于完全放手。教師應該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注意引導的藝術,利用辯證思維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轉換立場思考的方法,培養他們用全面、發展、客觀的眼光分析新聞素材,助其積極參與、健康融入公眾生活。

3.多樣不忘實際。

第一,應從學生不同學情實際出發,分層次設計作業。如七年級學生的積極性高,但掌握知識較少,則可以選擇難度較低的新聞小報;而八年級學生已掌握部分法律、政治知識,則可以成立辯論社團,設定主題進行辯論;九年級學生已具備較完全的政治基礎知識,擁有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則可以鼓勵其參與“兩會”記者團。

第二,應從不斷變化的過程性實際出發。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作業反饋、小組互評表、記錄袋等過程性資料,對于學生產生的生成性問題,予以預設、跟進與處理。

其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公眾意識自古有之,但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金錢至上和利己主義近兩年在慢慢腐蝕我們心中的“大家”,而國內公民意識、公眾意識教育起步較晚,也致使人們心中只存“小家”。因此,思品課堂作為培育合格公民的主要陣地,希望能通過新聞素材的合理運用,架起孩子們和公眾意識之間的橋梁,讓“天下為公”的主人翁意識扎根于新一代的思想中,并煥發勃勃生機。

猜你喜歡
思品公眾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增強“四個意識”發揮“四大作用”
初中思品課堂有效性的構建方略探析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班里那點事兒
《無我》:一具身體,兩種意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