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校園欺凌中不同角色的教育與干預策略

2018-12-10 19:05白玉萍柳銘心
繼續教育 2018年10期
關鍵詞:角色校園教育

白玉萍 柳銘心

摘 要:校園欺凌是一個群體現象,欺凌情境中的參與者包括欺凌者、受欺凌者、強化者(含協助者、起哄者)、局外人和保護者。對于校園欺凌的教育與干預應當結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為特征,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實施。

關鍵詞:欺凌事件;角色;校園;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校園欺凌事件的頻繁發生,不僅損害了校園這方凈土,降低學生對校園安全和社會的信任感,也對卷入事件中的學生身心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對于校園欺凌現象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干預不能只關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而是必須認識到校園欺凌是一個群體現象,除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往往還有若干不同狀況的旁觀者。應當結合不同角色在欺凌事件中不同的行為特征,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對校園欺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干預。

一、欺凌事件中的不同角色及其特征

本文采用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將欺凌情境中的參與者劃分為5個角色:欺凌者、受欺凌者、強化者(含協助者、起哄者)、局外人和保護者。其中,欺凌者發出和實施欺凌行為,受欺凌者是欺凌行為的對象,強化者、局外人和保護者都屬于旁觀者。

(一)欺凌者及其特征

欺凌者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控制欲強;不善于控制負面情緒、自制力差、容易沖動;敏感多疑、對人心存敵意、缺乏同情心;攻擊性強、道德感弱。欺凌對于他們而言是一種自我表現的方法,通過欺凌產生高人一等的感覺。

根據其心理狀態,欺凌者可以歸為兩類:焦慮型欺凌者往往缺少家庭溫暖,家長關系不和諧,內心充滿孤獨感,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有較高的焦慮水平,他們通常學習成績較差或者品行較差,在同伴群體中較不受歡迎,在學校里體驗不到成功感;自信型欺凌者對自己有積極的認識、自信、充滿安全感,通常身體強壯、喜歡攻擊,這類欺凌者的同伴關系呈現出兩極狀態,他們講究朋友間的哥們義氣,在自己的交際圈中擁有崇拜者追隨者,同時又被另一部分同學拒絕和排斥,認為他們粗暴、野蠻、以強凌弱,是“壞孩子”。

(二)受欺凌者及其特征

個體遭受欺凌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因素影響。其中,個性特點和人格特質是個體遭受欺凌的內在易感因素。受欺凌者一般性格懦弱,自我評價較低,自卑感較重;容易焦慮,具有不安全感,比較內向安靜,謹小慎微,容易神經過敏;存在某些“缺陷”,比如有不良行為習慣、身體弱小或肥胖等;缺乏社交技巧,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比較孤獨,缺少朋友,同伴接納程度較低;不懂得以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常以哭、退縮等消極方式,被貼上“好欺負”的標簽等。

研究表明羞怯是預測個體受欺凌的一個重要變量,易害羞的個體容易受到欺凌。當個體對于受欺凌的反應則傾向于采取屈服、哭泣等方式,不敢向家長、教師等報告,會進一步激發和強化欺凌行為。

(三)強化者及其特征

強化者包括協助者和起哄者兩種人。協助者事先不知情,并未發起欺凌事件,但事發過程中協助欺凌者、折磨受欺凌者。協助者是欺凌中最大的幫兇,幫兇越多,欺凌行為的發生頻率就越高,持續時間就越長,造成的傷害就越大。換言之,因為加入了欺凌行為,協助者實際上也成為了欺凌者。

與協助者不同,起哄者沒有直接幫助欺凌者實施欺凌行為,但通過一定的煽動性語言、姿勢或行為而鼓動欺凌者,比如在旁邊大笑,鼓掌。起哄者表面看來沒有參與到欺凌行為中,但是實際上,他們為欺凌者提供了正面反饋,激發了欺凌者的表現欲,讓欺凌者變得更加具有攻擊性,從而在客觀上加強了欺凌行為。

(四)局外人及其特征

局外人是指在面對欺凌行為發生時什么也不做,既不支持又不勸阻欺凌行為的人。他們可能回避、離開欺凌情境,不介入將要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表現消極。

“當雪崩發生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大量研究發現,根本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局外人”,每一個圍觀者都是校園欺凌的“參與者”。Lewis 和Orford 認為:圍觀者的不作為實質就是對欺凌行為的寬恕或支持。局外人的消極旁觀與漠視,對欺凌者來說無形中是一種默許和推動,不僅刺激了欺凌者的表現欲,更使得受欺凌者的無助感、恐慌感持續增加,導致欺凌行為的升級。

之所以這樣,可能與局外人的心理成本最低有關。大多數局外人面對他人的痛苦能夠產生同情心,但卻為了自我保護而選擇無視和沉默不語。他們缺乏自信,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制止這種行為,懼怕自己也因此遭受欺凌。他們對周圍環境和人信任度不夠,認為學校并非安全之所,家長和教師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他們有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卻沒有做出道德行為,內心會產生負罪感。

(五)保護者及其特征

保護者也稱防衛者、捍衛者、幫助者,是指面對欺凌采取積極行動的人。他們站出來制止欺凌事件,并保護、幫助、安慰、支持受欺凌者。他們可能通過喝止、肢體阻擋等方式直接制止欺凌,也可能以求助師長、警察或語言勸阻等間接方式制止欺凌。

保衛者具有堅定的信念,明確反對欺凌,并且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也具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漢金斯(Hankins)等的調查也顯示,只要旁觀者積極干預,在57%的情況下是能夠有效制止和結束校園暴力與欺凌的。同時,保衛者的積極行動給受欺凌者提供了心理支持,有助于緩解受欺凌者的無助感,讓受欺凌者不再忍氣吞聲、消極逃避,而是鼓起勇氣反抗。

但十分遺憾的是,真正站在被欺凌者一邊,為被欺凌者提供實質性幫助的保護者在圍觀群體所占比例很小。研究顯示,僅有11%的旁觀者采取了直接干預欺凌的措施。

二、針對欺凌事件中不同角色的教育和干預

一旦發生校園欺凌事件,我們一定要及時進行處理和干預,盡量將傷害降到最低。但同時要充分評估欺凌現象的復雜性,不能簡單地以暴制暴。正如《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中所指出的,按照教育為先、預防為主、保護為要、法治為基的原則,健全預防、處置學生欺凌的工作體制和規章制度,形成防治中小學生欺凌長效機制,確保把中小學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實處,把校園建設成最安全、最陽光的地方。

(一)對于欺凌者,給予批評處罰,教育轉化的重點是調整認知,樹立正確的是非善惡觀

欺凌發生之后,欺凌者應受到某種制裁,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應根據《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予以處置?!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但從輕處罰不等于不處罰。對實施欺凌的學生,學校和家長要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和警示談話,情節較重的,公安機關應參與警示教育。學??梢暰唧w情節和危害程度給予實施欺凌學生紀律處分,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欺凌者同樣也是學生,對他們的改造還要充分了解其行為動機和深層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和幫扶,給予其改過機會,避免歧視性對待。幫助和轉化欺凌者的重點在于調整其消極偏差的認知,引導他們認識到通過欺凌并不會抬高自己的形象,引導他們去理解和感受別人的痛苦,對欺凌行為感到內疚和罪惡;讓他們走出“自我中心”,當遇到挫折、委屈時,要減少敵意歸因,學會冷靜,學會更多非攻擊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二)對于受欺凌者,及時開展心理輔導,促使他們盡快走出心理陰影,回歸正常學習生活,重點是幫助他們恢復安全感和信心

校園欺凌行為是對受欺凌者生命的不尊重和踐踏。除了身體方面的治療,更要重視受欺凌者的心理急救。受欺凌者如果表現出恐懼、焦慮、緊張,要了解這是遭遇創傷后的反應,不要急于改變或回避這種感受;有些受欺凌者由于對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遭到破壞,可能需要在家里調整一段時間,這時候尤其需要成人的安慰和陪伴,要耐心傾聽和接納,助其疏導和化解負面情緒,并重新建立對他人的信心;當校園欺凌事件特別嚴重,學生的情緒和心理受到明顯影響時,需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和治療。

研究發現,學生所擁有的朋友數量與他們所受到的欺凌次數成負相關;即學生的朋友群體越大,遭到欺凌的可能性就越??;而朋友越少的學生越有可能遭到同齡人的欺凌。因此,切實幫助和改變受欺凌者,除了增強他們的自信自尊,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提高自我評價外,要引導他們克服閉鎖心理,主動參加團體活動,鍛煉社交技能,營造和諧的同伴關系。

(三)對于強化者,除了視其情節輕重給予批評處罰外,教育幫助的重點是喚醒和增強其同理心

如前所述,強化者包括協助者與起哄者。其中,協助者由于直接參與了欺凌行為,所以要受到和欺凌者基本相同的嚴厲的批評處罰,以消除他們協同作惡的僥幸心理。

起哄者間接參與欺凌行為,對欺凌行為起到了實質性的推波助瀾、擴大傷害的作用,所以也要對其批評教育,視其破壞程度給予處罰,讓他們認識并改正不當行為。

針對于強化者的過度自我中心,缺乏對人的同情與憐憫,應當著重訓練他們的同理心,即共情他人的能力,可以通過組織他們體驗情景和角色扮演,換位思考,認識到欺凌的嚴重危害,然后在團體內進行交流,體會別人的感受,特別是要能體悟別人的痛苦。研究發現,個體的共情水平越高,助人傾向越明顯。

(四)對于局外者,要把勇于擔當的價值觀傳遞給他們,提高他們積極干預的意識,增強他們的責任心

局外者秉持“槍打出頭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明哲保身的信條,這或許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習得的消極的處事哲學。在對欺凌行為進行干預的過程中,教育者要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興亡,匹夫之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傳統文化中強調人要奮發有為、勇于擔當的積極的價值觀傳遞給他們,啟迪他們的道德情感,提升他們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

當然,我們絕非要將無限的道德責任附加給學生,而是希望他們知道“樂于助人”的品格,面對欺凌,不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是能夠做出一些積極的行為反應。

(五)對于保護者,要在大力肯定表揚的同時,教給他們有效的救助技能

保護者的品格和行為十分難得而寶貴。一方面要把他們樹立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另一方面,應該傳授應急事件的處理方法,教給他們有效的救助技能,使他們提高助人行為的成功概率。我們鼓勵在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采取干預欺凌的措施。如果不存在明顯的危險因素,可以相機直接幫助被欺凌者,不能做出刺激欺凌者的舉動;而如果遇到危機情形,像欺凌者人多勢眾、持有殺傷性器械等,應選擇報警或者向老師、家長等成年人求援。應在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中融入校園欺凌主題的內容,培養他們臨危不亂、自護自救以及化解沖突的能力。

上述干預和教育策略是針對于校園欺凌情境中不同角色的工作重點。作為成年人,我們在面對校園欺凌問題時要客觀理性,要澄清事實,審慎妥善地處理矛盾沖突,解決問題要充滿人性關懷,避免讓事態擴大化。我們要對欺凌者進行處罰,要指導學生掌握應對校園欺凌的方法技巧,但更重要的是培育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品質,營造團結友愛的人際氛圍。

參考文獻

[1]Salmivalli,C. Bullying and the Peer Group:A Review[J].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2010(2).

[2]吳妮.旁觀者群體對欺負行為影響的研究綜述[J].中國校外教育, 2009(10).

[3]丁一杰.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及應對策略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

[4]Cassidy,T.Bullying and victimisation in school children:The role of social identity,problem-solving style, and familyand school context[J].Social Psychology ofEducation,2009(12).

[5]谷傳華,張文新.小學兒童欺負與人格傾向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3(1).

[6]劉俊升,趙燕.童年中期受欺負與問題行為之關系:一項兩年縱向研究[J].心理科學,2013(3).

[7]付美云,馬華維,樂國安.職場欺負的旁觀者:角色、行為與影響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4(6).

[8]李洋.欺負情境中的部分角色行為與道德判斷水平的關系[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9]Latane B,Nida S.Ten years of research on group size and help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1(2).

[10]羅建河.國外中小學校園欺侮行為研究述評[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9).

[11]https://baike.baidu.com/item/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22300485?fr=aladdin.

[12]楊海,汪耿夫,肖勇等.初中生青春發育時相與同伴欺凌行為的相關性[J].中國學校衛生,2016(2).

[13]閆志英,張奇勇,楊曉嵐.共情對助人傾向的影響:人格的調節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2012(6).

猜你喜歡
角色校園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人力資源開發與智力資本提升的關系探析
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角色問題研究
關于動畫人物角色設定中的服飾設計研究
農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師的角色與使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