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解構與重構

2018-12-11 11:32楊新瑩李軍松閆文
黑龍江教育·高校研究與評估 2018年10期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媒體

楊新瑩 李軍松 閆文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大眾傳媒已經進入了“融媒體”時代?!叭诿襟w”的興起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契機,也提出了新的亟待解決的難題。我們必須順應形勢,積極利用“融媒體”開展思政課教學,抓住“融媒體”環境下帶給高校思政課的有利機遇,積極應對挑戰,探索出“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應對路徑。

關鍵詞:融媒體;思想政治理論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8)10-0032-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要堅持不懈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習總書記還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逐漸普及與完善,我國的大眾傳媒日益呈現出跨媒介合作融合的趨勢。大眾傳媒歷經十幾年,經過了以“互動化”和“碎片化”為特征的“新媒體”時代,以及傳統媒介、網絡媒介、移動互聯網媒介共存的“全媒體”時代后,已經迎來了媒介形式從“全方位”到“互融”的融媒體時代。

一、“融媒體”時代的到來

從“新媒體”到“全媒體”再到“融媒體”的歷程,是伴隨著新世紀的開啟發展至今的。在2000年之前,民眾獲取信息主要是通過報紙、電視這些傳統的媒介。2000年博客進入中國,歷經四五年流行起來,人們意識到自己除了給報紙、雜志投稿外,還可以自己開一個博客,寫心情、寫故事或者發布信息,這就是最早的“新媒體”。之后,2008年開心網迅速在二三十歲年輕人中火爆起來,很多年輕人不僅用它撰寫或長或短的日志與他人互動,而且熱衷于“偷菜”或者 “搶車位”這些互動游戲。這使得開心網不僅具有了博客的部分功能,而且多了一些年輕人喜歡的“娛樂性”特征。再后來,2009年8月14日新浪微博開始內測,開啟了一個至今還在延續的“微博時代”。在微博上,我們不僅可以和親朋好友互動,還可以關注政壇政要、娛樂明星、行業精英,或者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任何部門的官方微博。我們不必長篇大論,只言片語成為主要的發言方式。這種高參與度和碎片化的媒體形式符合年輕人好奇而又思維跳躍的特性。微博的這種官方或者非官方發布第一手信息的功能至今仍在發揮作用。2018年“兩會”期間,很多局長、部長的言論,很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有趣提案,老百姓都是從微博上第一時間了解的,這比通過報紙等紙媒了解信息要快上一天的時間。2012年4月,微信朋友圈功能上線,比起微博的“陌生人社會”,朋友圈更像是一個“熟人的社會”,這種驗證通過加為好友才能互動的方式給了用戶很多安全感。后來,我們還可以訂閱我們自己感興趣的微信公眾號,瀏覽不同的思想和言論,或者自己開一個公眾號發布信息,成為“自由發言人”供他人訂閱瀏覽。如果打開一個年輕人的微信,你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會訂閱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微信公眾號,并關注里面更新的內容,每個行業每個領域也都有一些公認的熱門公眾號。2014 年12 月底,《光明日報》發文建議,以“融媒體”代替“全媒體”。至此,我們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媒介形態,借助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表現形式,輕而易舉獲取各類信息,這就是“全媒體”時代的到來。

《2017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將從“新媒體”到“全媒體”,再到“融媒體”的變遷表述為: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進入穩健發展期,行業整體向內容品質化、平臺一體化和模式創新化方向發展。首先,各移動應用平臺進一步深化內容品質提升,專注細分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其次,各類綜合應用不斷融合社交、信息服務、交通出行及民生服務等功能,打造一體化服務平臺,擴大服務范圍和影響力;最后,移動互聯網行業從業務改造轉向模式創新,引領智能社會發展,從智能制造到共享經濟,移動互聯網的海量數據及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社會生產優化提供更多可能。

“全媒體”時代的標志是大眾傳媒形式的多種多樣,傳統的廣播、電視、報刊,依賴電腦的互聯網和依賴手機的移動互聯網皆是我們獲取信息的媒介。所以,“全媒體”側重于媒介形式之“全”,我們的生活被多種多樣的媒介包圍。這些媒介形式相互融合,有紙質的,有電子的,也有其他形式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共同作用于我們的工作生活。例如,我們在用電腦上網時,發現感興趣的鏈接,就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用手機分享到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或者在逛街途中掃描一個街邊廣告上的二維碼,用手機獲取到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或者在閱讀報紙時,掃描報紙上的二維碼,將自己想要分享的紙質報紙上的內容分享到朋友圈;也可以用手機通過一個公眾號看一張今天報紙的圖片版。這種媒介形式從“全方位”到“互融”的轉變,就是今天“融媒體”時代的標志。

二、解構:“融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學的契機

與難題

“融媒體”的興起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契機,也提出了新的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利用“融媒體”開展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薄叭诿襟w”這一新興事物作用于大學生,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離不開網絡、手機、微博、微信、公眾號、APP客戶端,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現實。

根據《2017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的統計,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4.3%。在這7.51億上網人群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6.3%。我國網民以20—29歲年齡段占比最高,達29.7%,10—19歲占19.4%。網民學生群體占比最高,為24.8%。我國非網民規模為6.32億。在不接觸網絡的人群中,因不懂電腦/網絡,不懂拼音等受知識水平限制而不上網的比例分別為52.6%和26.9%;由于不需要/不感興趣而不上網的比例為11.2%;受沒有電腦,當地無法連接互聯網等上網設施限制而無法上網的比例分別為9.3%和6.2%。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解讀出:過半數的上網人群中,18—22歲的在校大學生由于不具備不接觸網絡人群的特征,可以說百分之百接觸網絡和移動互聯網;而且他們時間充裕,成為當今中國接觸“融媒體”的主力人群。

伴隨著“新媒體”到“全媒體”再到“融媒體”一路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他們思維活躍,見多識廣,雖性格迥異但個性張揚、崇尚自我,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探索欲、求知欲和表現欲都強于以往的大學生。因此,即使思政課教師有意回避“融媒體”而僅僅局限于書本,學生也會自主地融入各種媒介之中。與其避猶不及,不如積極利用;與其被動應對,不如主動適應。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在“人人融媒”的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者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必須將“融媒體”融入自身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如果不利用好“融媒體”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學生就容易被融媒體中的消極、負面內容所影響,被一些背離核心價值觀的輿論或者西方有政治意圖的言論所左右。

“融媒體”環境下,傳播無處不在,思想教育無處不在,面對到處是媒體的“高度融合”氛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堵”,而應該“疏”,思政課教師應將“融媒體”環境納入思政課教學中,因勢利導,發揮“融媒體”的長處,守住思想政治教育底線。

(二)“融媒體”帶來的發展機遇

第一,“融媒體”時代,各種媒介融合,給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實時更新的案例,大大豐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素材。

以往我們思政課教學,課堂上作為理論佐證的案例或者事例,大多來自主流媒體的報刊或者新聞中,或者是來自一些已經出版或教師自己長期整理的“案例集”中?!鞍咐敝械陌咐y免會比較陳舊,盡管有些很有說服力,但是“95后”大學生看到這種若干年前的案例,就會覺得是“老掉牙”的東西,從一開始就失去了解或者討論的興趣。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很多教師講到“社會公德”就會提到“南京彭宇案”、講到法律思維與法律權威就會提到“廣州許霆案”。這種“經典”案例雖然很有代表性,但是經常談這些五年甚至十年前的案子,“求新”特征明顯的大學生會先入為主的產生反感,一旦有所抵觸這種案例就失去了教學中的價值。而主流媒體中的案例往往只是一個整理好的“新聞稿式”的案情敘述,沒有太多的細節描述和想象空間,又激發不起學生的好奇心。

“融媒體”時代,信息呈幾何狀呈現在師生面前。隨時隨地有新聞熱點,每一個月甚至每一周的公眾熱門事件,思政課教師都可以結合自己所講內容,整理、設計成課程案例。甚至可以說,“融媒體”時代,這種案例和素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生近期剛剛在“融媒體”上見過的案例,出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用于討論或解釋一個理論問題,學生就會覺得自己有所了解,有所接觸,有話可說,愿意參與。這樣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可以大大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素材[1]。

第二,“融媒體”時代,加大了大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和課后思考空間。擺脫了以往思政課學習課上“不愛聽”,課下“死記硬背”又背不下來的怪圈。

過去的思政課教學,課上教師講授一些理論后,課下很難使學生主動將思政課所學的理論帶入到對自身現實生活或者現實社會的思考中。即使是思政課試卷卷面上,這種“運用……理論結合……實際進行分析”的題目,學生也難免是機械羅列書本上的的理論一二三點,并不會主動結合自身或者現實生活進行思考。而缺乏思考、硬背下來的理論即使入了腦,也很難入心,難以真正起到啟迪思想和靈魂的作用,這就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課后考前“死背”理論背不下來,這種背的過程很難是一個愉快的體驗,這就更增加了學生對思政課發自內心的抵觸情緒,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的反感。其本質是不聯系實際的惡性循環[2]。

“融媒體”時代,一是可以使學生在思政課課堂教學的一部分環節中,采用“融”人“融媒體”的教學方式,比如課堂上可以在教學軟件中加入一些最新社會熱點內容,一些高校甚至已經開始嘗試在思政課上運用手機軟件輔助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環節,如提問、小測驗、小組抽簽等。學生參與課堂軟件教學本身就比以往純書本教學多了“參與感”和“主體意識”,然后點開配合理論教學的鏈接里面又是最新最熱門的社會事例,這會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主動“融”的參與意識就更加強烈。有了主動參與和主動思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授的理論觀點就會理解得更加透徹,以后也會主動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思考和運用。二是在課后,思政課教師布置給學生一些運用“融媒體”完成的作業,比如結合一個理論,運用微博,或者自媒體公眾號,或者網站,查找相關事例,尋找結合點完成作業等。

第三,“融媒體”是新興的媒介形式,本身就有“反傳統”的標簽。將“融媒體”作用于高校思想課教學符合大學生“打破陳規”、“反傳統”和“存在感”的心理需求。

生長于“融媒體”和“互聯網+”環境下的大學生,在媒體時代的影響下,對于自我個性的凸顯及對與眾不同與創新的追隨日漸強烈,他們渴望自身能夠被別人認同,也渴望獨立自由的生活。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極強的理論性和較少的互動性,給了學生一種死氣沉沉和刻板的印象。如果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融媒體”融合,學生在心理上會覺得這個課程“形式新”“不同以往”“有點酷”且“愿意嘗試”,可以拉近課程、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親近學生。

(三)“融媒體”帶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挑戰及難題

第一,融媒體之“融”,更容易帶來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融媒體時代把大學生從傳統的課本、教材、主流報刊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機會敞開耳朵聆聽各種話語和評論、面對各種社會現實問題。這些觀點和問題“融”于一個思想觀念尚未成熟、價值觀尚未成型的“95后”大學生身上,使他們對思政課堂主陣地課本教學有了懷疑與質疑的空間。如果此時思政課教師不能順勢而為、因勢利導,而僅僅是像以往一樣照本宣科講講道理,再舉舉多年不變的例子,就很難產生思政課教育需要的說服力和實效性,不能實際解決學生的疑問使其信服,

更不能達到習總書記提出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與針對性的要求。

第二,融媒體之“融”,更容易迷失大學生的信仰。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一些復雜、深層次的社會矛盾經常反映在“融媒體”寬松的話語環境中。這其中有西方意識形態的“同化”或“分裂”,有一些網民在網絡上散布缺乏自律的憤青式發泄的言論,有一些為吸引點擊率散布反動言論和危言聳聽的網絡謠言,也有類似“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寧死也要離開底層”的唯財富論的言論……這些言論會瓦解大學生在高校思政課教育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的理想信念,造成信仰的迷失。

第三,融媒體之“融”,更容易淡化大學生的法治意識。當前,中共中央不僅把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而且在十九大報告中,“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被明確作為十四條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2018年3月新表決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也將“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健全社會主義法治”。法治觀念的深入人心,需要從大學生一代開始培養。法治觀念的培養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任務之一。然而,在“融媒體”環境中,隨處可見一些極端的案例和評論,如“幼兒園教師虐童”“研究生毒殺室友”“眼看閨蜜被男友殺害而無動于衷”等。在這些為了博取關注和點擊率而廣泛推送的極端案例面前,一些大學生往往忽略了這只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個案,不具有普遍性,也不能反映出中國法治的現狀。這種例子看多了而不加思辨地一律接受,不僅不能達到習總書記提出的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的要求,而且這種心態會影響大學生法律思維和法律信念的形成,消解他們對法律公平正義的敬畏之心。

三、重構:“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應對路徑

(一)“融媒體”時代,應當培育高校良好的圈群文化

“融媒體”是多種媒介多種載體之“融”,媒介之多,就會造成“眾聲喧嘩”的圈群文化。這種與主流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偏離的、高度離散的多種話語之碰撞,出現在高校大學生的視野及腦海中,他們通常會選擇信任、認同及轉發以下兩類言論:一是言論本身他們覺得說理透徹,邏輯嚴謹值得信服的;二是發布或轉發信息的人是他們高度關注或贊同的,比如自己喜歡的“微博明星”或者公眾號作者,或者自己身邊認同的朋輩。所以,“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育可以將“課堂主陣地”和“融媒微陣地”相結合,先將一些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充滿中國夢與青春夢激情的積極向上言論與信息在一些威信高、受認同度高的學生黨員、學生干部或者優秀學生中傳播,得到他們的贊同、轉發和傳播,讓這些有影響力的學生擔任“輿情宣傳員”或者“意見領袖”。2018年1月30日的央視《焦點訪談》就報道了南開大學類似的做法,由南開大學支教學生組成的學生宣講團,在全校范圍宣講自己的支教經歷和感受,讓全校學生看到年輕人在新時代應有的愛國、擔當和為民的精神,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時還可以由輔導員關注大學生參與“融媒體”的動態,宣傳部、學工部、團委、信息化部等部門進行監管,引導學生參與和融入健康良好的融媒體網絡環境。

(二)融媒體”局勢下,應將虛擬傳播與實體思政課教學相融合

從“新媒體”到“全媒體”再到“融媒體”一路跟隨成長起來的“95后”大學生,他們獲取和接觸信息的能力遠遠高于“70后”或者“80后”思政課教師,但是由于缺乏用馬克思主義方法和理論看待與分析事物的能力,使得他們對映入眼簾的各方“融合”的信息缺乏分辨能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要想使思政課教學讓今天的大學生真心喜愛,使他們終生受益,思政課教學就必須承擔起這樣一個角色——對大學生接觸的數不勝數的碎片信息進行正確加工和理解之間,思政課教學必須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思政課課堂教學還僅僅是讀課本,灌輸深奧的理論,外加為了吸引學生,拿來一些媒體熱門事件作為案例,不能建立起理論和熱門案例之間的橋梁,不能教給他們在“融媒體”信息呈幾何狀展現在眼前時,以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分析、看待和處理這些信息的方法,那么學生完全可以自己在家、在宿舍完成翻翻書本、看看手機的活動,那思政課教學就不具備不可替代性,甚至其必要性都要被學生懷疑。要牢牢保住思政課教學在當今“融媒體”環境中的不可替代性,教師的作用尤其重要。怎么把枯燥的理論和生動立體的“融媒熱門事件”案例結合起來,尋找出最適宜的結合點,這不僅要求思政課教師提高理論水平,還要提升媒介素養。

(三)應對“融媒體”環境,還應提高大學生基本的法律素養

法律素養是一個人重要的政治素養?!八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需要傳授給學生的,是走入社會的必備知識。對于分辨能力不強、情緒化,又容易被“融媒體”一條信息或者新聞所影響就能改變其對社會的認知和看法的“95后”大學生來說,如果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向他們傳授一些基礎的,與社會、自身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或者一些基本的法律觀念、法律思維,就能增強他們的判斷力[3]。面對“融媒體”融而多的信息,手機上目不暇接的鏈接,如果他們在真假難辨,糾結于“信”與“不信”之間無所適從,又沒有更好的判斷方式時,起碼法律標準可以作為一個最底線標準。比如看看說法是不是符合法律規定或者法律一般原理,發布的賬號或者公眾號是不是具有法律權威,能不能對言論承擔法律責任。這樣判斷起來就簡單多了。所以在“融媒體”面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構筑,基本法律常識的傳授,法律價值觀的培育,是高校思政課教育必須完成好的任務。

總之,“融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既豐富了大學生的認知,帶來了新的機遇,又拷問了高校思政課教學。在“融媒體大潮”中,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融于融媒體時代,重塑新的適應時代發展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培養既朝氣蓬勃順應新事物發展的,又有政治底線的,新時代的“中國夢”的締造者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鄭運旺.“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拔⑺颊蹦J絒J].紅旗 文稿,2017,(3).

[2]朱廣宇.融媒體時代思政教育重在“引導”[N].光明日報, 2015-01-20.

[3]劉曉娟.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法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 路徑[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猜你喜歡
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媒體
傳統媒體在融媒體時代內容增值策略分析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
融媒體時代領導者媒介形象重構與認同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