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紙媒發展動畫新聞的瓶頸及突圍之道

2018-12-13 02:47曾艷艷
新聞世界 2018年12期

曾艷艷

【摘 要】動畫新聞是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下動畫與新聞的融合,是傳統紙質媒體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一種有益嘗試。本文梳理了2018年7月21日到7月31日11天內《新京報》動新聞發布的121條動畫新聞,從選題、內容原創性和畫面制作方面,探析紙媒發展動畫新聞的優勢及瓶頸,研究動畫新聞的運用原則。

【關鍵詞】動畫新聞;新京報;紙媒數字化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這句話用來描述當下報紙媒體的發展狀態是非常確切的。新媒體對傳統報業生存空間的擠壓已成事實,傳統報業很難再以紙質媒介作為唯一的信息傳播載體,信息的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新聞,是紙媒最重要的信息產品,新聞產品數字化是紙媒數字化轉型的前沿。在眾多新聞數字化的嘗試中,動畫新聞既具備文字所缺乏的直觀形象、通俗易懂等特點,又具備傳統視聽語言所不及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因此,成為報紙媒體數字化轉型的探索方向。

一、“動新聞”的優勢

美國著名傳播學專家羅杰·費德勒在《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一書中指出:“傳播媒介的現存形態必須針對新型的媒介做出改變——它們唯一的另一個選擇就是死亡?!盵1]

早在2009年,臺灣《蘋果日報》就推出“動新聞”,用3D、二維動畫、現場視頻等技術,還原、模擬新聞現場,用說唱動畫等形式調侃政治人物,新穎別致的新聞表現形式一時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但同時也因其報道大量模擬再現暴力、色情鏡頭引發巨大爭議。

2014年作為首個把“動漫+新聞”產品模式引入內地的媒體,《新京報》也開始了動畫新聞的嘗試,其口號是“中國3D新聞第一媒體,不看一字而知天下事”,突出強調動畫新聞的可視化、直觀化。

從近幾年紙媒發展動畫新聞的實踐成果來看,動畫新聞確實將形式上的好看和內容上的有趣很好地結合起來,豐富了新聞表現手法,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具體來看,動畫新聞的傳播優勢如下:

表現手段豐富多樣。動畫新聞將文字報道的抽象內容轉換為生動形象的動態畫面,并且集成了文字、圖片、視頻以及聲音等多種傳播符號。通過多媒體表現手段,動畫新聞可以再現無法拍攝或是難以用現實影像表達的內容。在突發類新聞、政策解讀類新聞、數據新聞中,動畫新聞通過形象直觀的動態畫面、通俗易懂的解說,讓相對晦澀難懂的硬新聞變得柔軟親民起來,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和接近性。

符合新媒體碎片化的傳播特點。動畫新聞的時長一般控制在1-2分鐘,節奏快、信息量大,符合現代人的收視習慣。當下,短視頻產業處于井噴式發展階段,短視頻中具有高流量的傳統類別,如美食、美妝、影評、萌寵等,內容供給趨于飽和,而優質的動畫新聞則被視為尚待開發的藍海。

渠道上的可接近性。紙媒發展動畫新聞與電視中出現的動畫新聞,其根本區別就在于發布平臺的特殊性。紙媒發展的動畫新聞順應了當下媒體融合的趨勢,網民不僅可以通過網絡主動搜索動畫新聞,還可以在各種社交平臺接收、轉發、評論動畫新聞,容易形成“爆款”作品,從而拉升原有紙媒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

二、創新發展的瓶頸

古人云,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當年,《蘋果日報》的“動新聞”因為集中報道侵害、性騷擾、家庭暴力等社會新聞,通過動畫模擬再現暴力、性侵犯、自殺等畫面,招致社會公眾的強烈不滿。那么,《新京報》等紙媒在發展動畫新聞的過程中會不會重蹈覆轍呢?或是說,《新京報》在探索動新聞發展過程中,還面臨哪些瓶頸呢?

(一)選題局限:社會新聞占絕大多數

2018年7月21日到7月31日,11天內,《新京報》共發布了121條動畫新聞,平均每天發布11條。這121條動畫新聞,按照報道領域大致可分為:社會新聞、科教新聞、娛樂體育新聞、經濟新聞、時政新聞等,前兩類新聞的總數超過100條,占絕大比重。

值得一提的是,《新京報》動新聞即使發布科教新聞,也往往會在科普內容前面加上一條比較聳人聽聞的社會新聞作為“由頭”或是“引子”,以提升網民的觀看興趣,比如《3D:三盜賊夜間沙漠偷蟾蜍 原因讓你漲姿勢!》《老人吃隔夜冰西瓜后小腸被切!動畫揭這些“隱形殺手”小心你家也有》《官方再通報北京一路口爆竹事件 3D科普涉事者偏執型人格障礙是啥病》《31歲未婚男為娶單身媽媽做結扎 動畫科普對性功能有無影響》等。

至于《新京報》動新聞當中的社會新聞,其內容大多也與性、暴力、災難、事故有關,與當初《蘋果日報》遭受抨擊的“膻色腥”新聞非常類似,比如《嚇!泰馴獸師一個動作秀特技 鱷魚猛烈撕咬其胳膊》《3D揭“美女豪車騙局”:開保時捷上高速 “借”走好心司機錢后失聯》《海航員工涉強奸被批捕!3D講述“飛機師欲性侵網劇導演”》《3D:6旬老人被發現家中死亡多日 孫子飲自來水存活》等。這樣的題材選擇傾向,一方面是由受眾的獵奇需求所決定,另一方面也在于這類社會新聞本身具有很強的故事性、情節性,符合動畫新聞的技術優勢,即利用3D模擬技術,構建真實場景,使故事場景化、可視化,滿足受眾的窺視欲。

當然,《新京報》動新聞在報道這類社會新聞時,還是持比較謹慎的態度,處理手法也較為規范。比如,對于犯罪、暴力等新聞過程的再現,基本是點到為止,不追求細節展現;也沒有侵犯當事人隱私的真實畫面或太過血腥暴力,引人不適的場景。[3]

相對于《蘋果日報》,《新京報》動新聞的制作理念和操作手法有比較明顯的進步,既堅守了新聞倫理的底線,同時也避免了因過多渲染而導致新聞真實性的損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新京報》動新聞的選題太過局限于社會新聞,標題過分追求吸引眼球,措辭夸張,甚至淪為“標題黨”。

(二)原創不足:綜合報道惹爭議

在業界,《新京報》保護原創內容版權之決心和力度一直為人所稱道。從2005年開始,《新京報》就與門戶網站簽署版權協議。近年來,《新京報》對各門戶和聚合平臺也采取這樣的版權政策,堅持定期刊登版權侵權公告,成為業界維權的標桿。侵權公告背后是《新京報》對其生產的高質的、個性化的、不可替代性內容的自信。

這樣一個以堅守原創內容為傲的媒體,在探索動畫新聞的發展過程中,卻被爆涉嫌抄襲。2015年10月13日,微信公眾號“槽值”發文章“新京報‘女神編輯,把別人文案念一遍做成視頻就不叫抄襲?”,稱《新京報》動新聞多個視頻的選題和文案與槽值文章策劃一模一樣。[4]

在《新京報》動新聞的視頻結尾,細心的觀眾總能看到一行小字,列出本條新聞報道綜合整理了哪些媒體的報道內容。在上述時段(2018年7月21日到7月31日),《新京報》發布的121條動畫新聞中,屬于原創的新聞報道僅有26條,占比兩成。而大多數的作品,都屬于“綜合整理報道”,綜合整理的范圍包括借鑒報道思路、引用報道內容、翻拍視頻、翻拍圖片等。部分動畫新聞中,《新京報》團隊貢獻的原創部分相當少,只是用少量的動畫將圖片、視頻、文字聯接起來。比如,《120秒梳理“桐廬廊橋垮塌8死3傷”進展:遇9級大風 建設方被采取措施》,總時長為1分52秒,原創動畫只在00:45分—00:49分以及1:26分—1:32分兩處出現,利用動畫再現了大風雷電天氣以及搭設廊橋的原因,時長僅為4秒和6秒。而且,這兩處動畫設計并沒有起到增強新聞認知的傳播效果,反而存在為形式而形式的嫌疑。

如果信源、主要內容都大量轉載自其他媒體,動畫新聞一方面會面臨版權風險,另一方面動畫新聞的價值也會受到質疑。正如有研究指出“有些(動畫)新聞則過于刻意追求三維動畫呈現,一些簡單事實不需要用動畫說明,費時費力做出動畫,反而丟失了新聞的精簡”。[5]

(三)畫面粗糙:相同素材反復出現

在上述時段(2018年7月21日到7月31日)期間,《新京報》平均每天發布11條動畫新聞,最多的一天發布16條,最少的一天僅發布2條。

雖然推出過很多優秀的新聞作品,但總的來看,《新京報》日常發布的動畫新聞制作不夠精良,畫面粗糙簡陋,新聞中的模擬效果也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在于動畫制作周期相對較長,而新聞作品要求時效性;前者要求精益求精,而后者追求簡單快捷,彼此的內在要求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

為縮短動畫新聞的制作周期,提高制作與傳播效率,《新京報》動新聞建立了動畫新聞常用的人物、場景模型、動作等素材的資源庫,以減少重復勞動,提升動畫產能。但是這種做法同時也帶來另一個問題,即相同素材反復出現,極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進而影響動畫新聞的傳播效果。

比如,僅上述11天內,在《3D揭“美女豪車騙局”:開保時捷上高速 “借”走好心司機錢后失聯》《3D:“湖州滅門案”2兇手一審被判死刑!曾潛逃22年成作家、商人》《3D:體重200斤小偷盜取3公斤黃金 跑不動了被民警抓獲》《官方再通報北京一路口爆竹事件 3D科普涉事者偏執型人格障礙是啥病》等6條法制類新聞報道中,均出現了公安機關討論案情的場景素材,成為了某類型新聞的“標配素材”。

三、突圍之道

面對上述問題,紙媒在發展動畫新聞的時候,一方面要在選題方面揚長避短,尋求獨特的視野。其實,學術界關于動畫新聞已經有了明確定位——動畫新聞是增強傳統新聞認知效果的輔助手段,并非所有的新聞都適用“動新聞”的表現形式。那些容易引起社會和公眾反感的,富有爭議性的新聞內容,應該被排除在動畫新聞的報道范疇之外。傳統報紙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原創優勢,挑選適合以動畫形式呈現的新聞信息,比如解讀專業內容、建構虛擬場景等。當然,囿于時長,動畫新聞不可能對復雜新聞事件進行宏觀全面的呈現,但是就新聞的某些細節部分進行深入挖掘,或許比大而全的報道更能突出其優勢。

另一方面,紙媒在發展動畫新聞時還應增強精品意識,不要盲目追求產能,應該思考如何將動畫和新聞的優勢同時發揮出來。紙質媒體的內容優勢在于深度報道,出路也在于深度報道。深度報道相對于消息等文體,對于時效性的要求并不是太高,這就給紙媒創制精品動畫新聞充裕的時間。

動畫設計屬于藝術創作,應該大膽嘗試多樣化的形式和風格,比如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水墨動畫、剪紙動畫、泥偶動畫等,鼓勵畫面制作精益求精,以呈現最佳的視覺效果。

紙媒在發展動畫新聞時,與其在時效性上去與視頻新聞拼時間,不如在深度解讀上將動畫做精,將新聞做深,充分發揮動畫新聞的獨特優勢,為讀者提供新聞缺失的場景或是輕松閱讀的獨特體驗。

注釋:

[1]羅杰·費德勒.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M].明安香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20.

[2][5]陳月.動新聞的創新性與真實性分析[J].視聽,2016(10).

[3]王張雅.《新京報》“動新聞”報道特點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7(09).

[4]傅婷.報紙真已“窮途末路”?廣州日報竟大篇幅抄襲自媒體文章.[EB/OL].http://anjinger.com/news/detail?id=190, 2016-02-13.

(作者: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信息工程系教師)

責編:周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