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后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的經驗與啟示

2018-12-14 09:13
軍事歷史 2018年2期
關鍵詞:軍事戰略軍事力量布局

軍事戰略布局作為對軍事力量的全局性配置活動,是進行軍事斗爭特別是戰爭的支撐和依托,是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的重要體現和落實。優化軍事戰略布局,有利于在一定時空范圍內迅速集聚戰略能量,形成有利戰略態勢,為實施戰爭行動、遂行戰略作戰任務提供力量保障。新中國成立后,我黨我軍多次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在軍事斗爭特別是戰爭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對其進行歸納總結,對打贏信息化戰爭、落實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提出的“優化軍事戰略布局”*《中國的軍事戰略》,載《人民日報》,2015-05-27(10)。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家面臨的安全威脅牽引整個軍事戰略布局調整優化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毛澤東選集》,第1卷,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同樣也是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的首要問題。新中國成立后的軍事斗爭特別是戰爭實踐表明,國家面臨的安全威脅特別是主要戰略方向面臨的安全威脅直接牽引整個軍事戰略布局的調整優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民黨在中南、西南、華東、西北以及東南沿海等地區尚有100多萬殘余力量,仍控制著臺灣、海南島,對新生政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面對南急北緩的安全形勢,毛澤東專門對全國“兵力配置”進行統一籌劃,1949年10月31日即明確指出:“全國國防重點是以天津、上海、廣州三點為中心的三個區域?!?《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35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這一籌劃的特點:一是以防范帝國主義國家侵犯或襲擾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為戰略重點;二是采取防御態勢;三是按華北、華東、華南三個戰略區配置兵力;四是保持強大的戰略預備機動力量,并將其配置在便于向各個戰略方向機動的位置上。這一軍事戰略布局突出了主要戰略方向面臨的安全威脅,兼顧和關照了其他戰略方向面臨的安全威脅,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維護了社會穩定、保障了國家安全。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國面臨的現實安全威脅由東南方向轉向東北方向,中共中央決定“支援朝鮮人民,推遲解放臺灣”*《周恩來軍事文集》,第4卷,4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將軍事戰略布局重心由東南沿海轉向東北方向,軍事力量由東南方向向東北方向調整,將駐守河南的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立即開赴東北,*楊迪:《在志愿軍司令部的歲月里》,6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加上東北的部隊,抗美援朝戰爭前夕東北兵力已達到25.5萬余人,為初戰勝利奠定了基礎;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又迅速調整全國軍事力量配置,有效應對了國內國外安全威脅。新形勢下,國家面臨多元復雜的安全威脅,要綜合考察利益沖突、政策企圖、力量對比、部署態勢等,全面比較國家所面臨的敵友形勢、強與弱、戰與和等,判明威脅性質、輕重緩急,把利益矛盾最大、有攻擊能力、有明顯政策企圖和部署行動的對手看作主要威脅,作為國家軍事戰略布局的直接依據。

二、國家利益是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馬克思曾深刻提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它們的利益有關?!?《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8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新中國成立后的軍事斗爭特別是戰爭實踐表明,維護國家利益是軍事力量的基本使命或根本職能,軍事戰略布局作為國家軍事戰略在一定戰略空間范圍內對軍事力量的全局性配置,其調整優化必然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先后6次劃分調整軍區(戰區),都是以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安全利益為基本依據,集中體現了國家利益對軍事戰略布局的影響。1950年,軍隊圍繞鞏固人民民主專政、保衛祖國安全的使命任務,結合國家行政區的設置,第一次設“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等6個一級軍區即大軍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第4卷,19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有效維護了新生政權。1954年,依據敵人對中國領土可能進攻方向,將原來6大軍區調整為12個。1956年,為加強對臺軍事斗爭,實現國家統一,增設福州軍區。1967年,為應對中蘇、中印、中蒙邊境緊張局勢,加強統一戰場建設和戰備工作,分別將內蒙古軍區、西藏軍區劃歸北京軍區和成都軍區。1985年,中共中央判斷對國家領土和主權安全利益的威脅減小,將軍區調整合并為7個。2016年,中共中央決定建立“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習近平向各戰區授予軍旗發布訓令》,載《解放軍報》,2016-02-02(1)。,以有效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安全利益。新形勢下,國家利益正逐步超出國界,海洋利益、空間利益、海外利益等在國家利益全局中的地位凸顯,要求軍事戰略布局跟上國家利益拓展的步伐,既能維護傳統的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又能維護海洋、太空、網絡等新型領域利益以及海外利益,為國家和平發展提供堅強支撐和保障。

三、軍事力量是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的物質基礎

毛澤東曾深刻指出:“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297頁。。同樣,軍事力量也是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的物質基礎,它的強弱對軍事戰略布局的調整優化具有重要影響。軍事戰略布局要通過相應的軍事力量存在來體現,通過軍事力量的運用來實現,其調整優化必須符合軍事力量的實際情況,否則軍事戰略布局的調整優化就是失敗的。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在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上,充分考慮軍事力量實際,以有利于發揮人民解放軍力量優勢作為重要著眼點。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在臺灣、朝鮮、越南三個方向面臨軍事威脅,考慮發揮人民解放軍軍事力量優勢,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毅然決定調整軍事戰略布局,將軍事力量配置重點“由解放臺灣轉為保衛東北邊防和在必要時支援朝鮮抗擊美國侵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第4卷,178頁。。因為,如果在越南作戰或進行島嶼作戰,人民解放軍空中和海上力量不足,而在朝鮮同美軍作戰,是“一個最有利于發揮中國陸軍優勢的抉擇?!?徐焰:《解放后重大戰略決策的歷史回顧》,6頁,北京,國防大學訓練部,2003。正所謂“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964年至1980年,中國從存在著嚴重戰爭威脅的估計出發,在全國開展了以國防工業、戰備工程為基礎的“三線”建設。*參見陳夕:《中國共產黨與三線建設》,3頁,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實踐表明,這一“備戰優先”、首先加強力量建設的軍事戰略布局,雖過度判斷戰略威脅,出現了偏差,但有效保障了中國幾十年的安全。

四、戰爭形態的演變是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的推進器

恩格斯曾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的改變甚至變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55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新中國成立后的軍事斗爭特別是戰爭實踐表明,作戰方式作為戰爭形態的內核,使技術成為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的“加速劑”“催化劑”,軍事戰略布局與科技因素之間形成一種本質聯系。

原子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出現后,戰場迅速向核領域拓展,戰爭形態演變為核戰爭,主要國家競相發展核武器。1955年,作為戰略大家的毛澤東,高瞻遠矚,果斷作出研制核武器的戰略決策,第二年又在《論十大關系》中進一步指出:“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毛澤東文集》,第7卷,2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梢哉f,核技術的發展推動戰爭形態向核戰爭演變,加速了軍事戰略布局向核領域的拓展,推進了軍事戰略布局的調整優化。鄧小平后來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文選》,第3卷,27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新形勢下,隨著太空、網絡、深海、極地等技術的重大突破及在軍事領域的運用,戰場也逐步向太空、網絡、深海、極地等新型領域拓展,戰爭形態也隨之發生變化?!敖葑阏呦鹊恰?,要著眼未來戰爭形態特別是信息化戰爭,盡早謀劃、及早實施,搶占未來戰略制高點、形成有利戰略態勢,構建一個涵蓋陸??找约疤?、網絡、深海、極地等多領域、大立體、全方位的軍事戰略布局。

五、地緣條件對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具有基礎性作用

軍事戰略布局是在 “一定戰略空間”范圍內對軍事力量進行全局性配置。因此,地緣條件對軍事戰略布局的調整優化具有基礎性作用,特別是一個國家在地球上的自然分布即國家地理位置,對整個軍事戰略布局的基本走向產生幾乎支配性的影響。正如威廉森·默里所指出:“在戰略上,如同在地產經營中一樣,有三個要念念不忘的關鍵考慮:第一是位置,第二是位置,第三還是位置?!毙轮袊闪⒑蟮能娛露窢幪貏e是戰爭實踐表明,軍事戰略布局要以地緣條件為客觀基礎,利用不同地理空間提供的自然條件,對軍事力量進行最佳配置,構建最優化的軍事戰略布局,以在戰略對抗空間形成有利的戰略態勢。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戰略決策,決定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這與中朝的地緣關系密切相關。朝鮮半島處于典型的邊緣地帶范圍內,是連接亞洲大陸和日本諸島的天然通道,是中國安全利益的重要戰略緩沖區,關系到中國的地緣戰略利益。就軍事戰略而言,“中朝是唇齒之邦,唇亡則齒寒”*《周恩來外交文選》,190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朝鮮半島不僅是中國向海洋防御的屏障,同時又是列強登上中國大陸的跳板,朝鮮問題應看作與中國東北相連接有利害關系的問題。正如毛澤東在說明抗美援朝的決心時指出的:“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117頁。這個“利益”就是在地緣條件基礎上形成的戰略利益。所以,中共中央決定出兵朝鮮,維護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利益。新形勢下,盡管武器裝備的遠程打擊能力、戰略投送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以及在太空、網絡等新型空間中作戰,使地緣條件對軍事力量配置的影響相對下降,地面作戰的作用相對減弱。但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無論武器裝備如何發展,無論在太空作戰還是在網絡空間作戰,“要想搬動世界首先需要一個立足點”*[美]約翰·柯林斯:《大戰略》,317頁,北京,戰士出版社,1978。,這就不能排除地緣條件對軍事戰略布局的影響。新形勢下調整優化中國軍事戰略布局,要充分考慮中國所處地理環境帶來的影響,形成充分利用有利地緣條件的軍事戰略布局。

六、戰略文化傳統對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產生深遠影響

戰略文化傳統是制定和實施戰略的“潛在意識和歷史文化情結”*李際均:《論戰略文化》,載《中國軍事科學》,1997(4)。。同樣,對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的軍事斗爭特別是戰爭實踐表明,軍事戰略布局的調整優化,一直是在戰略文化傳統的影響下進行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進行戰備,主要圍繞鞏固新生政權、防敵突然襲擊。1963年毛澤東在開展“三線建設”時曾指出:“要以可能挨打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陳夕:《中國共產黨與三線建設》,39頁,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這些主張防御、強調有備無患的思想和實踐,都體現了中國防御性的戰略文化傳統對軍事戰略布局的影響。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始終堅持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對軍事戰略布局進行多次調整優化,都離不開中國戰略文化傳統的孕育,軍事戰略布局已深深地根植于國家、民族的戰略文化傳統之中。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所指出:“中國的決策人歷來強調防御性的地面戰爭?!币舱缤旭R斯·克利瑞指出的:“中國將武力的使用限于防御目的,是受源出于道家和儒家道德思想的影響?!?李際均:《論戰略文化》,載《中國軍事科學》,1997(4)。因此,只有揭示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戰略文化傳統的特性,才能真正準確把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軍事戰略布局的走向。需要指出的是,戰略文化傳統是“影響”而不是“決定”軍事戰略布局,它不可能取代安全威脅、國家利益、軍事力量、戰爭形態、地緣條件等因素對軍事戰略布局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多次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在營造有利戰略態勢、有效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安全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形勢下,國家安全形勢日趨多元復雜,國家利益正逐步超越國界,世界新軍事革命深入發展,戰爭形態加速演變,戰略空間不斷拓展。軍事戰略布局應立足國情軍情,充分借鑒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斗爭特別是戰爭實踐經驗,圍繞打贏未來信息化局部戰爭、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前瞻性地調整優化,構建新型布局。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軍事文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2]《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3]《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

[5]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猜你喜歡
軍事戰略軍事力量布局
先進纖維材料戰略布局
基于軍事力量層級劃分的軍力對比評估
軍事戰略能力評估指標及評估模型研究
2030年的世界格局與大國博弈方式展望
軍事力量海外運用的國家利益分析
應更加靈活地運用軍事力量
商用WiFi蓄勢待發BAT360謹慎布局前景存疑
《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發表
鄧小平開啟改革開放前的內外布局
Lumileds汽車照明:新布局下的新思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