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老變遷史

2018-12-19 07:11顧玉雪
齊魯周刊 2018年42期
關鍵詞:宗族養老家庭

顧玉雪

老有所養,一直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理想目標?!抖Y記》描摹的理想社會是:“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孟子則希望看到“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從1949年后的計劃經濟年代,到1978年之后的改革開放年代,再到邁向老齡化社會之時,中國的養老制度一直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修訂,經過一次次艱難博弈。

血緣、宗族和國家福利:“生有所養,死有所葬”的古代啟示錄

中國傳統社會的老有所養,主要依靠血緣和宗族關系來完成,現代社會則依賴于責任和契約精神。

為支持家庭養老,古代許多朝代普遍施行了“侍丁”與“權留養親”兩項制度?!笆潭 敝贫茸钤缈梢宰匪莸健抖Y記》的記載,“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是指政府對有老人需要贍養的家庭,減免其稅收與徭役。明清也一樣,如《清律例》規定,“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泛差役?!?/p>

“存留養親”則是中華法系中一項比較特別的緩刑制度:犯罪之人(重罪除外),如果父母年邁、無人照料,政府可不立即執行判決,允許犯罪人回家贍養父母,候贍養結束后再執行判決。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北魏孝文帝時期,之后唐宋明清,歷代相沿。

盡管“存留養親”是一項迄今已消失多時的古老法律制度,但對于今人并非沒有可借鑒之處。

按中國現行緩刑制度,法庭在決定緩刑的適用時,一般只是考慮罪犯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因此有學者提出,“可以將犯罪人家庭情況作為緩刑適用條件的考慮因素。由犯罪人所贍養、撫養和扶養的直系親人,若確實有待照顧且非犯罪人再無可托付的情況,應被納入緩刑適用的考慮因素?!?/p>

家庭養老模式當然也有著內在的缺陷——那就是,家庭貧寒的老人及孤寡老人由誰來養,將成一大問題。不過,古代傳統社會對此也并非毫無辦法,主流的家庭養老之外,其實還存在一個輔助性的宗族養老系統。

宗族救濟古已有之,到了宋朝,宗族福利開始制度化,那就是范仲淹創設的范氏義莊。義莊就如一個公益基金,定期向族人或族中貧困、孤寡人口發放錢米:每一位五歲以上的族人,都可以從范氏義莊領米,每口每日一升。族中若有老人去世,也可以從義莊申領到15貫至25貫錢的喪葬費。

范氏義莊創立后,宋朝及后世的士紳紛紛效仿,成立義莊贍養族人。有了義莊救濟的機制,族內的貧寒與孤寡老人便得以“生有所養,死有所葬”,不致淪落到老無所依的凄涼境地。

不過,宗族共同體的救濟畢竟是基于血緣,族外人無法獲得義莊的福利。那么古代有沒有超越血緣關系的養老機制呢?

南宋《夷堅志》中記載,至遲在南宋時期已出現了民間慈善人士創辦的公益性孤老院。 明清時期的慈善組織更為發達,其中公益性養老機構通常叫做“普濟堂”,類似于今天的福利院,以收養“老疾無依之人”為主。如清代康熙四十五年,“京城廣寧門外,士民公建普濟堂……凡老疾無依之人,每棲息于此。司其事者,殊為可嘉”。

在家庭養老、宗族養老與公益養老覆蓋不到的地方,還有福利性質的國家養老。至遲在南北朝時期,傳統社會已經出現了養老福利。當時剛傳入中國未久的佛教帶來了“布施”的觀念,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在其都城建康(今南京)建立“孤獨園”,收養孤兒和貧困孤寡老人。其后唐王朝則在京師設立“悲田院”收容乞丐、孤老。

宋朝時候,跟“孤獨園”“悲田院”功能類似的福利養老機構已經遍布天下,為全國貧困、孤寡老人提供“老有成養”的保障成為常設的國家制度。后來的明朝與清朝,基本上都保留了宋代的居養院建制。

可以說,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養老系統是多層次的,第一個層次是主流的家庭養老;第二個層次是輔助性的宗族養老;第三個層次是民間的慈善養老;第四個層次是國家的福利養老。

安身與立命:

養老變遷與國家角色

在中國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政治和經濟制度的質變,依靠血緣和宗族構建的社會關系和安全網絡,很大程度上被現代政治和意識形態取代。

現在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國養老制度的起源是在東北。1948年,在哈爾濱等地方試驗的基礎上,根據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發布的《東北公營企業戰時暫行勞動保險條例》,從鐵路、郵電、礦山、軍工、紡織等七大行業開始,勞動保險制度逐步在解放區推行。

“勞動保險”這個詞,是時任東北局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李立三“創造”的,后來在中國取代了世界通用的“社會保險”而被沿襲下來。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并出臺共同綱領,“逐步實行勞動保險制度”被寫入其中。

新中國成立后,便由時任中央勞動部長的李立三牽頭,展開了《勞動保險條例》的起草,到1951年初時由政務院(國務院前身)頒布,這也是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出臺之前的六十年里,中國唯一的社會保障法規。

建國初期,公務人員全部實行“供給制”,除了配發衣服、伙食,簡單的生活用品外,每月發6元錢津貼。當時的農村,養老雖有集體之名,但核心其實仍在家庭。集體經濟時代,一方面,國家設立了教養院、敬老院,初步建立了“五?!保ū3?、保穿、保醫、保住、保葬)供養的福利制度,但面對整個社會龐大的養老需求,這些舉措仍是杯水車薪。

已被世人淡忘的是,早在那時中央就在“考慮”如何將兩個群體包括養老在內的保障體系“并軌”的問題。

中國自1958年起便實行干部和工人統一的退休、退職制度,事業單位和企業的退休制度并無本質差異。兩者均實行單位統籌下的現收現付制,由單位直接支付退休人員的退休費用,退休后的待遇差別也微乎其微。變化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此后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養老制度漸行漸遠,如今已經幾起幾落。

1986年,國務院下發多個文件,改革勞動制度,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里程碑事件,在民間被叫做“打破鐵飯碗”。

借此,在新中國歷史上,個人首次成了養老保險的繳費者之一,養老制度開始朝由個人、企業和國家共同承擔的方向前進。

中國養老保障政策的變遷歷史十分清晰地展現了“國家”在改革的不同階段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計劃經濟時期,國家扮演了一個全能的、父愛式的社會保護角色;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開始收縮,個人和社會的責任開始凸顯;進入新世紀特別是社會建設時期之后,國家開始重新回歸,積極干預社會福利。

新時代的養老實驗

2017年年初,杭州余杭區的張浩阿姨進行了一次轟轟烈烈的抱團養老實踐——她致電當地報社,自發在社會層面征集,要在杭州131平方米公寓里探索抱團養老。引發應征熱潮之后,宣告“失敗”,兩位室友陸續搬離她家。

之后,瓶窯鎮的朱榮林和王桂芬找張阿姨取完經“干了一票更大的”,招募了11位陌生老人一起住進了自家別墅,開始了一場對抗晚年孤獨的集體實驗。半年之后,入住7戶共13位老人,其間有小幅人員流動。

所有人都明白,這次抱團養老,放之于老年歲月長河之中,只是一個“不能一步到位的驛站”。但我們卻可從中發現當下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在不同階段不同程度的養老需求與真切心境。

這種經濟乃至生活理念“共享”的養老實驗,已經并不鮮見。

近年來,日本開始嘗試研發護理機器人以替代人工。2018年,北海道的道央、道北、道東、道南四個地區開始全面推廣護理機器人,試圖尋找出路。

借鑒發達國家解決養老問題之道,養老問題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和個體共同的努力——人們發明一系列辦法,從資金、醫療到養老機構,想讓自己的老年生活更美好些。

以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養老意識的變遷,即從依靠個人到依靠公共;以近30年來看,對公共的依靠也在逐漸轉換方式,多元化的養老模式開始不斷出現。

2018年8月10日,銀保監會發布通知,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由直轄市試點推廣到全國。顧名思義,這是一款將住房抵押給保險公司以換取養老金的保險產品。

在此之前,幸福人壽作為全國推廣前唯一一家真正開展了“以房養老”業務的保險公司,參保者僅有寥寥98戶家庭、139位老人。

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自有其局限性,可也有其合理性。面對不確定性時,血緣是人們最后的依靠。然而,在曾經長期鐵板一塊的人口政策下,“兒子”愈少,“老子”愈多。兩拳難敵四手,血緣與家庭甚至有可能成為養老的拖累。

業內人士普遍將“以房養老”商業上的“低存在感”歸咎于目前產品本身不完善、市場有待教育及中國房價波動。但這種自覺自愿的保險產品,也引起諸多爭議。拒絕或抵抗“連根拔起”的,不僅是老人,更是一個又一個中國家庭。

不獨以房養老,甚至不獨商業保險,即將來臨的老齡化社會,對任何養老方案及資源的渴求,宛如黑洞。

加拿大的養老制度,可簡要概括為“社會福利養老為主、互助養老和商業化養老為輔”。中國未來應該也是這個趨勢,但起步晚、基礎差,養老制度的改變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局限于養老本身,而必然與社會方方面面相結合、牽一發而動全身。

猜你喜歡
宗族養老家庭
家庭“煮”夫
養生不是養老
79首同名民歌《放風箏》的宗族關系
代際分化與“俱樂部式宗族”的形成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一個漢族宗族的認同符號——重慶永川松溉羅氏宗族個案研究
養老之要在于“安”
從宗族建筑楹聯看吉安地區宗族觀念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