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加哥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新動態及其啟示

2018-12-27 10:55陳融莉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20期
關鍵詞: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陳融莉

摘 要:通識教育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內在要求與重要支撐。2016年起,芝加哥大學在拓寬通識教育途徑上進行了一系列有益嘗試,如開展以海外學習計劃、大學附屬機構開設的實踐課程為主的學生參與項目,調整核心課程設置,并以科學的管理組織與課程評價模式為保障,創建了具有芝加哥大學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作為美國通識教育典范,芝加哥大學構建通識教育課程的實踐邏輯可為我國“雙一流”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芝加哥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大學要實行“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制度”。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核心任務與重要基礎[1],而通識教育是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我國加快“雙一流”建設進程的背景下,分析世界一流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特點,探索其實踐邏輯,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成立于1891年,是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該校因其獨特而卓越的通識教育模式,成為美國通識教育的典范。研究通過收集芝加哥大學通識教育相關的第一手資料,梳理了2016年以來該校通識教育課程的改革調整動態,并對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現狀進行介紹,探析其通識教育的課程建設特點,以期為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與“雙一流”建設提供一定參考。

一、重實踐、重科研的學生參與項目

拓寬通識教育途徑是芝加哥大學通識教育的改革重點之一,表現在積極探索、開展多形式的學生實踐項目,讓學生獲得真實的實踐學習體驗,主要包括海外學習計劃與大學附屬機構開設的實踐課程等。

(一)海外學習計劃

芝加哥大學設立了巴黎中心、北京中心、香港中心、德里中心4個國際中心,以加強與國際高校的交流、對話與合作。截至2017年末,芝加哥大學共提供了54個學習項目,遍布維也納、巴黎、巴塞羅那、雅典、北京、柏林等地[2]。學生可通過在線申請的方式報名參與海外學習項目,每學年內最多可提交三個申請。

芝加哥大學提供人文、文明研究及藝術(Humanities Civilization Studies and the Arts)、自然及數學科學(Natur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相關的海外學習項目,以滿足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需求。其一,人文、文明研究及藝術。項目數量由2001年的7個增加到2017年的17個(見表1),每個項目相當于3學季(Quarters)的課程。以“維也納與西方文明”(Vienna in Western Civilization)課程為例,于每學年的秋學季開展為期10周的集中強化學習,提供學生實地體驗的機會,游覽維也納及其周邊的歷史遺址與藝術珍品以學習維也納所蘊藏的中歐歷史和文化。其二,自然及數學科學。芝加哥大學自2012年開展與自然及數學科學相關的海外學習項目。以2018學年的“巴黎:天文學”(Paris: Astronomy)項目為例,該項目由3門關于天文學的理論與觀測的物理科學課程構成,通過參觀博物館、實驗室以及參加法國天體物理學家的客座講座,使學生獲得該領域最前沿技術的第一手資料,了解該領域最新的熱點研究課題。其三,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模塊相關的海外學習項目實行較晚,自2016年起才啟動,項目數量比較少,主要有“巴黎:社會政治思想經典”(Paris: Classic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項目。

海外學習項目多以小班教學的形式,進行歷時9或10周的密集課程學習,除學習特定的課程內容外,學生還需參加相應的語言學習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的文化,加強與當地的文化交流。同時,幾乎每項海外學習項目都會提供一些短途、長途旅行,游覽當地及周邊的歷史古跡或博物館,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

(二)芝加哥大學附屬機構開設的實踐課程

芝加哥大學于2016年允許學生通過參加大學附屬機構開設的課程來滿足自然及數學科學模塊的通識教育要求,如位于馬薩諸塞州的海洋生物實驗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MBL)開設了三類課程項目,為學生提供課程學習、合作研究或從事實地工作的機會。其一,“MBL9月份課程”(MBL September Courses)項目,專為對科學研究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設計,并利用MBL獨特的研究優勢與自然環境資源提供為期3周的密集課程,共開設3門課程,內容跨越生物科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與數學等學科,項目規定班級人數控制在15人以下,每名學生選擇1門課程學習,2017年的項目已于2017年9月2日至22日完成。其二,“環境科學學期”(Semester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ES)項目,專為對環境研究、政策和管理感興趣的學生設計,為期15周,該項目包含2門核心課程、1門選修課程,并要求學生在期末的研討會上匯報研究成果。其三,其他項目機會,如“MBL預定課程”(MBL Pre-orientation Program)、“Metcalf暑期實習”(Metcalf Summer Internship at MBL),提供學生近距離接觸MBL的機會。[4]

這些實踐課程強調教學與科研的結合,低年級本科生也有機會全面參與科學研究,并在完成課程之外,能夠在MBL與芝加哥大學教師的指導、協作下完成獨立的研究項目,并獲得相應資助。除此之外,還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利用地理、研究優勢,提供實驗室操作、實地工作的實踐經驗。

二、寬領域跨學科的核心課程設置

芝加哥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涵蓋了人類知識的各領域,結構比較完整,包括人文、文明研究及藝術,自然及數學科學,社會科學三大學科模塊,為學生提供了廣博的學科基礎知識;并且芝加哥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由一系列跨學科的課程構成,強調在跨學科領域的探索中樹立跨學科的思維意識。

(一)人文、文明研究及藝術課程

人文、文明研究及藝術模塊課程分為人文課程(Humanities)、文明研究課程(Civilization Studies)、藝術課程(Arts)三大部分,旨在教會學生如何從學術、歷史、審美等角度賞析著作;如何深層次解讀文學、哲學作品及經典著作;如何識別這些文章提出的重要學術性問題;如何敏銳且有說服力地表述與討論這些問題。同時培養學生在特定的文化與時代框架內研究文本及特定視覺或表演藝術形式等內容的學習能力。

2016年起,芝加哥大學規定學生修讀6門課程,包括至少2門人文課程、2門文明研究課程及1門藝術課程,第6門課程可在上述任何類別中選擇,并且要求學生修讀人文寫作研討會(Humanities Writing Seminars),提高學生學術寫作能力。

課程立足于多學科、跨學科的角度,一方面,將人文學科與生物科學、數學科學等自然科學學科綜合交叉,如“西方文明中的科學、文化與社會”(Science,Culture,and Socie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課程聚焦西方科學的起源與發展,追溯生物、心理、自然與數學等科學學科的演變過程;另一方面,將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學科綜合交叉,如“西方文明的音樂”(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課程主要探索了具有廣泛文化意義的西方音樂作品,除音樂角度外,還教授學生從政治學、經濟學等角度進行研究,有助于學生多角度、多學科地全面理解這些主題知識。

(二)自然及數學科學課程

自然及數學科學模塊課程分為物理科學課程(Physical Sciences)、生物科學課程(Biological Sciences)、數學科學課程(Mathematical Sciences)三大部分,旨在讓學生探索自然與宇宙的重要特征,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引導學生對多種形式的科學觀察、科學推理與自然法則的優勢及局限進行探討;通過運用數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或形式邏輯中精確的人工語言發展學生形式推理的能力。

2016年起,芝加哥大學規定學生修讀6門課程,包括至少2門物理科學課程、2門生物科學課程及1門數學科學課程,第6門課可在上述任何類別中選擇。

物理科學課程整合了不同的學科知識,強化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生物科學課程尊重學生的專業差異,針對四類不同專業的學生分別制定了對應的選課要求。數學科學課程通過探究不同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規劃、分析、解決問題與評估方案的能力,包括使用精確的人工語言進行形式推理的方法等,主要提供了互聯網絡編程導論(Introduction to Programming for the World Wide Web II)、計算機的科學與應用(Computer Science with Applications)等課程。

(三)社會科學課程

社會科學模塊課程旨在通過展示社會科學學科的主要觀點、理論與調查來加深學生對社會科學領域中基本概念、理論與哲學的認識,論證如何通過想象活動與系統分析來闡述基本問題,并探討社會生活的本質。芝加哥大學規定學生修讀3門課程。

1995年以來,該模塊的核心課程內容變化不大,2017-2018學年社會科學模塊課程內容如表2所示。

綜上,不難發現,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涵蓋范圍廣,學科交叉性強,不僅注重對不同學科知識的綜合整合,還側重跨學科知識與現實問題的綜合性理解。通過提供全面的跨學科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與現代生活緊密關聯的現實問題,更強調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維方式。

三、科學且高效的管理與評估

芝加哥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主要由學部(Collegiate Divisions)、大學咨詢委員會(Committee of the College Council)、大學理事會(College Council)等機構組織管理。1965年,根據各學科領域發展的需要,芝加哥大學設立了五個學部監管通識教育課程,分別是生物科學學部(Biological Sciences Collegiate Division)、人文學部(Humanities Collegiate Division)、新大學學部(New Collegiate Division)、物理科學學部(Physical Sciences Collegiate Division)與社會科學學部(Social Sciences Collegiate Division),通過各學院院長間的合作,力求在為學生提供堅實學術基礎與保持專業化之間尋求一個均衡點[6]。這種將不同學科領域中的通識教育課程交由各學部自主安排與規劃的做法,更有利于開展、監管通識教育的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具體事務。目前,生物科學學部已開發出創新且趣味性強的本科生教育的課程計劃,其中包括面向所有本科生提供的通識教育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物科學學部還關注通識教育課程中的學術誠信問題[7]。社會科學學部則提供五年的通識教育系列課程,這些課程主要介紹了分析人類現象的基本模式以及為社會科學工作奠定基礎的中心概念、理論與探究方法相關的著作,社會科學學部還對與世界主要文明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提供資助[8]。大學咨詢委員會、大學理事會則每學季定期對通識教育課程進行討論,探討相關的課程建設問題,除此之外,這些機構還關注其他大學事務,如新生入學管理、考試管理、學位管理等[9],是橫跨各個學院的綜合性行政組織機構,以保障課程管理規范合理、科學高效地進行。

對通識教育的課程評價采用線上評價的形式,主要分為三種:一是短期評價,每年定期征求師生對課程設置、結構、內容等方面的意見,并結合學生選課的情況,對通識教育課程的科目編排或選修方式等做小范圍調整,如2017-2018學年的“權力、身份與反抗”系列課程調整了課程順序與編號;二是中期評價,課程實施5~10年期間對課程內容進行大范圍調整,涉及課程內容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增加或減少某些課程等,如2010年開設的“戲劇歷史與理論”(History and Theory of Drama)系列課程已于2016年秋學季被撤銷;三是長期評價,跟蹤調查畢業15年以上的學生,探訪大學時期通識教育課程對其人生帶來的影響,根據畢業生反饋的建議再進行調整。[10]

除了課程評價,芝加哥大學的學業評價多元且合理,將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有機結合,更有利于科學全面地考核學生的學業成績。目前芝加哥大學的學業考核采用共同的成績評定方式,即4分制評分(4 point scale for grades)[11],根據平均績點GPA(Grade Point Average),評定等級(見表3)包括A、A-、B+、B、B-、C+、C、C-、D+、D、F等級。此外,芝加哥大學還劃分了非質量評分等級(Non-Quality Grades),包括I(Incomplete)、P(Pass)、NGR(No Grade Reported)、R(Registered or Audit)、W(Withdrawn)等級。芝加哥大學規定通識教育課程不可使用P的評定等級,避免學生只關注課程及格與否,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保證通識教育的教學質量。

四、啟示

通識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強調知識廣度,側重方法與能力的習得,其建設過程中的實踐邏輯與經驗,對我國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具有重要啟示與借鑒作用。

第一,優化結構,強化課程的實踐性與研究性。芝加哥大學積極探索第二課堂在通識教育中的應用,充分利用校外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實踐參與機會,能夠突破課堂教學的束縛,為學生研習相關領域知識提供獨特的歷史、地理環境,并且將通識教育與科研有機結合,把現實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作為教學重點,提倡學生在做中學。目前,我國高校研究性、實踐性通識教育課程比例偏低的現象并不少見,應增強師生對研究性、實踐性課程的重視與參與,開發以調研、參觀、體驗、科研等為主的課程項目,使低年級本科生能夠在科學研究、實踐學習過程中接受通識教育。

第二,注重理性能力訓練與實用能力培養。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致力于為學生的知識探究提供學科基礎,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與批判,培養積極的思考習慣與探究心態,增強獨立思考能力。目前,我國通識教育課程的擴展性不夠,學生專業面狹窄,知識遷移與運用能力弱,高校應以開發學生能力為導向,強調全面發展學科知識、思維能力與公民素質。[13]

第三,加強內涵建設,建立長期、動態的課程評價機制。課程評價是開展通識教育的關鍵環節,芝加哥大學運用多形式的評價方式,定期對課程內容、結構、選課要求、選修方式等展開評價,尤其注重對評價結果的應用反饋,適當對課程進行調整,有效提高了通識教育課程質量。目前,我國通識教育的評價體系尚不完善,評價的質量標準、指標體系、評價的方法等都尚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14]

在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過程中,通識教育課程改革顯得尤為重要。但誠如耶魯大學前任校長理查德·萊文所言:“對中國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在異域文化當中發展起來的全新教育理念,因此,不加變動而全部照搬到中國是很難成功的”[15]。在借鑒西方一流大學的先進經驗的同時,我們必須立足本國文化與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力爭提升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水平,逐步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鐘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涵[J].中國大學教學,2016(4):4-8.

[2][3]Uchicago. Study Abroad Programs[EB/OL].http://study-abroad.uchicago.edu/programs, 2017-12-25.

[4]Uchicago.The College at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MBL)[EB/OL].https://college.uchicago.edu/academics/college-marine-biological-laboratory-mbl,2017-12-25.

[5]Uchicago.Core Curriculum[EB/OL].http://college.uchicago.edu/academics/college-core-curriculum, 2017-12-25.

[6]Uchicago.Collegiate Divisions[EB/OL].http://college.uchicago.edu/academics/collegiate-divisions, 2017-12-25.

[7]Uchicago.Biological Sciences Collegiate Division[EB/OL].https://bscd. uchicago.edu/content/undergrad-research, 2017-12-27.

[8]Uchicago. Social Sciences Collegiate Division[EB/OL].http://college. uchicago.edu/academics/social-sciences-collegiate-division, 2017-12-29.

[9]Uchicago.Governance[EB/OL].http://college.uchicago.edu/about/governance, 2017-12-25.

[10]蘇志勇.芝加哥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及管理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 2011.

[11][12]Uchicago.Grading Policies[EB/OL].http://registrar.uchicago.edu/page/university-grading-policies, 2017-12-25.

[13]孟艷,黃建紅.大學課程結構優化的邏輯[J].現代教育管理,2015(10):67-71.

[14]鐘秉林,王新鳳.通識教育的內涵及其本土化實踐路徑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5):3-9.

[15][美]理查德·萊文.通識教育在中國教育發展中的角色[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7):8-10.

猜你喜歡
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通識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專業建設的改革與實踐
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認證模式T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機械類專業“CAD圖形設計”課程建設
《海圖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基于卓越計劃的金屬結構材料課程實踐化改革與建設
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體系下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思考
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