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請允許我倦怠

2019-01-04 09:26
檢察風云 2018年24期
關鍵詞:旨趣功績否定性

主權獨立的人,與自身是相似的。

——《精疲力竭的我們》法國社會學家 埃倫伯格(Alain Ehrenberg)

“現在的年輕人真是越來越懶了!”此般論調你我一定不會陌生,可謂由來已久,幾成共識。

國際勞工組織發布了《2017年全球青年就業趨勢報告》(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2017)。報告指出,全球青年失業率穩定在13%左右,在2017年全球失業人口中,年輕人占35%以上,其中固然有經濟結構等宏觀層面的原因,但年輕人本身對勞動的主觀態度轉變,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網絡上,諸如《為什么現在許多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加班》《年輕人,你憑什么不加班?》等等文章屢見不鮮,社會似乎已經為當代年輕人貼上了“懶惰、不及上一代勤奮努力”的標簽。更有甚者,從婚姻角度出發,面對一再上升的平均結婚年齡,提出“懶婚”概念,認為年輕人的懶已經蔓延至生兒育女的層面,并報以深深的憂慮。

吊詭的是,年輕人似乎并不反感人們對于懶惰的種種詰難,尤有進之,他們樂于接受這類標簽。經常使用“癱瘓”“懶惰”“廢物”“宅”“肥宅”“歡樂肥宅”等并不雅觀更算不上積極的詞語來相互指認甚至自我標榜,已成為年輕群體的“新風尚”。

壓力與動力:希望與絕望

中國人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正是在吃苦耐勞的良好品格的指導之下,我們才得以擁有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等偉大的工程,引得全球矚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飛速發展與巨大進步,與中國人的吃苦耐勞、勤奮努力是分不開的。畢竟,高樓大廈是一磚一瓦蓋起來的,鐵路港口是一土石方一土石方修建起來的。2009年,美國《時代》周刊把中國工人作為一個群體評為年度人物。萬丈高樓平地起,是無數普通的中國工人創造了巨量的物質財富,從這一點來說,中國工人無愧于這個稱號。

直至今日,中國人的勤勞仍然是可以傲視群雄的。2018年下半年,一份由美國勞工部統計發布的報告指出,在全世界范圍內,中國的勞動總量高居世界第一,勞動參與率高達76%,同樣位居世界第一。要知道,在這24%未參與勞動的人口之中,還包括了老人、孩子和學生。

回到年輕人越來越懶的這個論調上。我國人民之所以特別吃苦耐勞,首先是教化的原因,吃苦耐勞被當作優秀品質看待,違背它不算大逆不道,至少也夠得上不思進??;其次,回歸到普通人的個體而言,吃苦耐勞究其根本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是一個簡單的正向激勵的過程,亦即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人們習慣于自加壓力,壓力轉化為吃苦耐勞、勞動付出的動力。

必須注意的是,壓力與動力并非簡單的正相關,當壓力所指向的目標真實且有實現可能時,其很容易也順理成章地可以轉化為動力;但當壓力過載時,人往往會陷于絕望,懶惰與倦怠會成為麻痹自我的良方。

現居于杭州的Trevor是一位健身教練,他選擇了一種較為輕松甚至有些懶惰的生活方式:工作半年,休息半年。

“這樣的狀態已經有兩年了吧,每次我都是工作半年,存下一小筆錢就休息半年,休息的時候就看看電影玩玩游戲。一個月開銷一般不會超過1800塊錢,休息半年基本上花光工作半年的積蓄,然后再找健身房工作半年?!盩revor今年28歲,未婚,與母親租住在杭州一套老小區的兩室一廳中?!拔腋赣H在我小時候就因為生意上的事情被抓起來了,還背了債,家庭就此破碎了。我母親把我帶大,家里條件你也想得到,就是很困難。像我這個年紀,大家都買車買房,結婚生子,說實話這方面我也想過啊,但是你覺得我考慮這些現實么?我在健身房上班,一個月好的時候能賺七八千,一般也就五六千元,要靠自己買房成家立業么?母親就是普通工人,現在還在打工,其實我心里很難受的,但也沒有辦法。我更不可能指望她省吃儉用和我一起存錢,為我的婚事操心?!盩revor告訴記者。

Trevor的生活狀態并不是沒有受到過親戚朋友的議論?!敖洺S腥撕臀艺f,你不能這么懶啊,要堅持賺錢。但我覺得工作嘛,首先就是為了養活自己,但說到底生活是要自己過的。我承認我是比較懶的人,而且比較喜歡宅在家里,至于結婚生子那些宏偉目標,既然對金錢的要求那么高,我放棄還不行嗎?我如果全年都在工作,其實也多賺不了幾個錢啊,現在的女孩子結婚哪個不要求有套房子,按照這個房價來看,也不見得我全年工作就能買得起吧。說白了我就是想掌握自己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挺開心的,于我于他人都沒有附加的壓力,至于那些遙不可及的目標,我放棄還不行嗎?”

對于什么年齡該干什么事的正常生活節奏感到絕望的年輕人并不在少數,網絡上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年輕人隨處可見。一位百度貼吧網友留言道:“每天干著機械的活,拿著5000不到的工資,沒有老可以啃的我,不知道未來在何方,希望在何處?!?/p>

也許在不久的未來,正向激勵不再發揮穩定效用,壓力不再轉化為希望,而是更多帶來絕望,年輕人將只會也只能選擇懶惰。恰如一位網友的留言:“因為我們煩惱太多,一懶解千愁?!?/p>

功績與倦?。哼^度肯定之悲

如果說生理上的懶尚屬其表,那么心理上的懶實乃其里,且可能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心中。

“我渴望無所事事,啥都不用去想的生活,真的非??释??!?/p>

丁子可以算當今時代成功人士的代表,985高校畢業,從事IT工作多年,33歲月薪超過兩萬,但他同樣覺得自己懶惰無比。他表示:“每天除了上班,我給自己規定了要讀的書、要學習的行業新知識新動向,每兩天還要去健身房鍛煉,經典的電影也需要抽時間看,反正覺得要做的事情很多。但說實話,做這些事不能給我帶來快樂,反倒是覺得壓力很大。夜深人靜的時候想想,自己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可以甩開這些枷鎖,輕輕松松過好眼前的日子。我現在的狀態就是逼自己干這干那,但其實都是能偷懶就偷懶。就去健身房鍛煉這件事,我當然知道對身體有好處,但其實就像完成任務一樣,有時找找借口就鍛煉20分鐘。工作上也是,反正就是完成任務嘛,剛工作時那種把一個項目做到極致的想法也沒有了?!?/p>

與Trevor相比,丁子可以算一個成功者,用光鮮亮麗來形容也不為過,但兩者都被定義為“懶惰”,前者由社會定義,后者則來自于自我定義。對比之下,似乎來自于自我定義的成功者的“懶惰”更為糟糕,引發心理的不適,帶來無窮的困擾。

丁子自我定義的懶惰,歸根結底來自于“過度肯定性”。韓國籍社會學家韓炳哲在其著作《倦怠社會》中指出:從歷史進程來看,人類社會可以劃分為規訓社會、功績社會、倦怠社會三個不同階段。簡單來講,規訓社會是一種否定性的社會,是由禁令的“否定性”所規范。主導否定的情態動詞是“不可以”“不允許”,映射到社會上的個體,由于身份、地位、工作等區別,人們可以輕易地劃分出自己應該參與的部分與不應該關心的部分,形成一種排他性的生活狀態。在如此狀態之下,人們可以合理分派有限時間,專注于自己必須關心的事物,社會的人與人之間,有明確的“他者性”概念。

當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類社會也順理成章地進入了功績社會階段。功績社會擺脫越來越多的“否定性”,并持續解除管控,漸漸將“否定性”揚棄,“能夠”取而代之成為社會的情態動詞。功績社會樹立了太多的正面典型,健美的軀體、體面的工作、高雅的藝術欣賞能力,等等。這些都成為提供給每個人的興奮劑,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這些正面典型,并肯定其價值,迫使自己不斷追求,乃至于迷失。權利、欲望、品味等,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人們所面臨的鬼魅般的敵人。人們致力于吸納和適應,拋棄了否定的能力,實則進入了一個“過度肯定性”的暴力旋渦中,不斷對自我進行著剝削。在這個過程中,人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這一切最終也是最壞的結果,便是心理疾病的產生,永不滿足的渴望將引發破壞性的自我譴責和自我攻擊行為,功績主體陷入與自身的戰爭中,而戰爭的傷者,就是無數的憂郁癥患者。憂郁癥是人們深受過度積極正面之苦所引發的社會疾病,而它反映的,正是“自己對自己發動戰爭”的人性。丁子的遭遇即是如此,在成為真正的自己和成為社會要求的自己之間,丁子不免有所迷失,人生的“成就壓力”造成他心靈上的精疲力竭與憂郁沮喪。

“過度肯定性”的功績社會慢慢演變成一個“興奮劑的社會”,整個人類進入了一個“效能機器”的怪圈。但績效成果和積極活躍的社會有其陰暗面,即會造成過度的倦怠和精疲力竭。這些精神狀態,恰巧是一個缺乏否定性和受到過度積極向上主導的世界所具有的特征。久而久之,倦怠變得可以被接受,甚至可以感動他人、讓自己感動。倦怠讓駐足、停留變得可能。用海德格爾的話說:“從每個焦慮擔憂中,解放出來?!狈▏軐W家莫里斯·布朗修也曾說道:“倦怠有一顆寬廣的心?!?/p>

虛度與解放:尋找另一種可能

回到Trevor與丁子兩人的倦怠與懶惰上來,在社會常規語境之下,兩人一反面一正面,一消極一積極。但從細微處探究兩人的心理狀態,相比較而言,Trevor坦蕩敢做,活出真我,丁子憋屈苦撐,隨時代滌蕩。即便就表象而言,兩人都充滿了倦怠,但無疑Trevor更有尊嚴與自由。誠如尼采所說,一般而言,積極行動的人,欠缺的是從事更高層次的活動,因此,他們是懶惰的。

美籍哲學家馬爾庫塞指出,單向度的社會和思想以及無所不在的傳播,造成了單向度的人,使人喪失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為馬爾庫塞提出的迷思尋找答案,指出人類知識的社會基礎,除了建立在“技術旨趣”與“實用旨趣”之外,尚可立基礎于“解放旨趣”之上。此一旨趣指向的是,人可以通過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機制,從歷史的種種制約限制中,尋找自我解放的途徑。固然技術與實用旨趣在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中,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是,就人是一種善于創造和使用象征符號的動物的立場來看,演進過程最為特色的地方,終究還是在于人類企圖認定種種的楷模,并且進而尋求自我解放。

從一定層面來講,主動選擇倦怠的人們恰恰印證了吉登斯與巴斯卡所提出的“施為”概念,他們認為,“施為”乃意指個體人所具有的獨立力量,而此力量基本上是絕然無關于規則、文化和任何特殊的東西,只關系到被視為可能限制到它的東西或事務。

既然符合社會規律的生活開出了種種物質條件,現實層面的要求讓人們不得不選擇倦怠,但終究是個體自我負責的自由選擇,不管是負重前行還是坦然懶惰,根本上來講都應得到尊重,年輕人更是理應得到懶惰與倦怠的權利,去擁抱另一種可能。

借用英國哲學家羅素的一句名言作結語:“許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p>

猜你喜歡
旨趣功績否定性
論近代中國的兩種法家詮釋路徑及其旨趣
《古今名劇合選》編選旨趣探微
法律論證的修辭旨趣
黑格爾哲學之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
不應被抹殺歷史功績的北洋政府
國共兩黨抗戰功績之比較
談數學中的反證法
楊聯陞的學術轉向及論學旨趣述論*
論羅素和迪莫斯關于“否定性事實”的觀點差異
李大釗推動馮玉祥策應北伐的歷史功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